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方立天:如来禅与祖师禅(上)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在中国禅宗史上,从如来禅为最上乘禅的提出到祖师禅的崛起,这一过程集中地反映了慧能禅宗一系的分化与演变,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中国古代禅师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指称并不一致,且有的语焉不详,有的语意含混,以至影响了后人对如来禅和祖师禅两个名称的含义、两种禅法的差异,以及两者历史的分限的理解和认识,论说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直至今天仍困扰着对禅宗史的深入研究。本文拟在充分理解古代禅师的有关用语及其思想原意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和厘清以上诸问题,以求对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再认识。

一、何谓如来禅?

就现存的佛教文献来说,最早出现如来禅这一名称的经典,是南朝刘宋时求那跋陀罗译的《楞伽经》(全称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该经卷二称禅有四种,并列举了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四种名目。这四种禅也称为凡夫所行禅、观察相义禅、攀缘如实禅、如来清净禅。据《楞伽经》讲,愚夫所行禅,是指闻声、缘觉和外道修行者了知“人无我”的道理,体察到人身的苦、无常、不净的相状,而进入“无想定”、“灭尽定”的境界。观察义禅,是既已懂得“人无我”的道理,也观察“法无我”的意义。攀缘如禅,是谓若执著前二种禅境,分别二种“无我”,仍是虚妄之念;若能了知两种“无我”是虚妄之念,不令生起,契合于“如来藏心”,则为攀缘如禅。如来禅是“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这里的“圣智”,是指圣者的智慧,佛的智慧。“自觉圣智”是自悟的如来智慧。这是说,如来禅是指已经获得如来智慧,成就了佛果,而住入如来地,受用法乐,又示现不可思议的妙用以普度众生。《楞伽经》总结了禅的四个类型或四个层次,把“人无我”、“法无我”亦即空寂的思想与“如来藏心”统一起来,以具备自觉圣智的如来禅为止观的最高层次,又以契合“如来藏心”的攀缘如禅为阶梯,这就直截指示了佛家修持实际的究竟和源头——如来藏清净心,启发当时一些禅师另辟返归清净心的禅修途径。中国禅宗的思想实导源于此。

自菩提达摩以来,中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至慧能,据现存有关文献来看,他们几乎都没有论及如来禅。禅宗内部最早论及如来禅的是慧能的弟子神会。神会说:

有无双遣,中道亡者,即是无念,无念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切智,一切智即是甚深波若波罗密,波若波罗密即是如来禅。是故经云:佛言,善男子,汝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即无住。以无住故,即如来禅;如来禅者即是第一义空。

“波若”,当作般若。神会以般若智慧为如来禅,这和《楞伽经》以具备自觉圣智为如来禅有相通之处,然而,神会所讲的智慧是有无双遣的般若中道,这和自觉圣智泛泛而谈的如来智慧又并不等同。神会还以无念、无住为如来禅,这与慧能的“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思想相呼应,实是肯定了慧能的禅法为如来禅。

《历代法宝记》云:“东京荷泽寺神会和上每月作坛场,为人说法,破清净禅,立如来禅,立知见立言说为戒、定、惠(慧),不破言说,云:正说之时即是戒,正说之时即是定,正说之时即是惠(慧)。说无念法,立见性。”清净禅是九种大乘禅法之一,是菩萨以上阶位长期修行后达到的禅境。这里是以顿悟说的立场,来称赞神会破神秀的清净禅而立如来禅。肯定神会的如来禅是立知见、立言说的,言说即是戒、定、慧,并强调知见、言说与顿悟是一致的。

宗密是历史上第一个对禅宗史进行系统总结的佛教学者,他对禅法的内涵、类别、高下,对禅宗各派的传承系统、理论主旨、修行方法以及深浅得失都作了深入的评述。他把禅法分为五类,即五个层次,将如来禅置于最上等级。他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一中说:

禅则有浅有深,阶级殊等。谓带异计,欣上厌下而修者,是外道禅。正信因果,亦以欣厌而修者,是凡夫禅。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禅。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禅。(以上四类,皆有四色四空之异也。)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修习,自然渐得百千三昧。达摩门下展转相传者,是此禅也。

宗密在这里把禅分为五等:第一外道禅,是把境分为上下两种,厌弃在下的经验世界,欣慕在上的超越世界,也就是厌弃世间,企求摆脱现实的苦难,希求天上的悦乐,把心定止于在上之境,从而造成一心的分裂。第二凡夫禅,没有外道禅的那种“欣上厌下”的分裂,此禅信仰因果报应,使心定止于善行以求善报。由于心定止于善行在先,希求获得果报在后,这样,心也有先后二境,同样存在难以定止下来的缺陷。第三小乘禅,知我为空,不求善行必有善报,但不知法空,而将心定止于法上,也是有所偏。第四大乘禅,知我空,也知法空,能于一切境观其空,使心与境(空)冥合为一,但还不是最高层次的禅法。第五如来禅,宗密认为这当是最上乘禅。他指出,这种禅法的特质在于:肯定人人自心本来清净,本具佛性,本无烦恼,自心与佛毕竟无异;在这种基础上,众生经过禅修,若顿悟自心本来清净,使本来清净的自心得以呈现,众生就是佛了。这是在强调如来禅的本源——清净本心,如来禅的修持方式——顿悟。修持这种如来禅,既能直接把握修持的源头,又能顿然快速觉悟。与前面四种禅法相较,如来禅是最上等的禅法。宗密还明确指出,如来禅是菩提达摩门下代代相传的禅法。

宗密在《中华传心地禅门师资承袭图》中把禅宗分为牛头宗(法融一系)、北宗(神秀一系)、南宗(慧能一系),又由南宗分出荷泽宗(神会一系)和洪州宗(马祖道一一系)。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宗密又把禅宗分为由低到高的三宗:一是修心息妄宗,指北宗;二是泯灭无寄宗,指牛头宗;三是直显心性宗,指洪州宗和荷泽宗。宗密虽然把洪州宗和荷泽宗并列为禅宗的最高层次,但是又强调荷泽宗比洪州宗更高一畴。首先,宗密认为荷泽宗是慧能南宗的嫡系,而洪州宗则是傍出。他说:“荷泽宗者全是曹溪之法,无别教旨。为对洪州傍出故,复标其宗号。”在荷泽宗人看来,马祖道一一系并非嫡传只能算是“傍出”,只有荷泽宗一系才是正统,才是南宗真正的代表。其次,在禅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宗密认为,洪州宗承认真心或真性是众生成佛的本源,这是正确的,正因如此,与荷泽宗同被列为“直显心性宗”。但是,“洪州意者,起心动念,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全体贪、嗔、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朝暮分别动作,一切皆真。”据此,宗密评论说:“真心本体有二种用:一者自性本用,二者随缘应用。⋯⋯今洪州指示能语言等,但是随缘用,缺自性用也。又,显教有比量显、现量显。洪州云心体不可指示,但以能语言等验之,知有佛性,是比量显也。荷泽直云心体能知,知即是心,约知以显心,是现量显也。洪州缺此。”宗密认为,洪州宗把一切行事,一切修持,乃至一切现象都等同于佛性本体,这是“随缘应用”,是“比量显”,也就是佛性需经过外援而有的推知作用,而缺乏“自性本用”、“现量显”,即缺乏佛性的直接显现作用。也就是说,这种缺憾妨碍了对真心本体的认识、体悟,甚至会以现象代替本体,以为现象之外别无本体,从而导致在修持上误入歧途。宗密的这种批评,必然引发洪州宗人的强烈反弹。时移斗转,到了11世纪,洪州宗犹如燎原之火,传遍了大江南北,并自认为慧能南宗的“嫡传”,而此时的荷泽宗却被说成“傍出”。洪州宗人提出祖师禅以贬低如来禅,就是和禅宗内部这一分歧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的。

与宗密同时代的、曾获得马祖道一门人怀海印可的黄檗希运禅师也有对如来禅的论述。他说:“夫学道者,必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著。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希运在心即是佛的思想基础上,强调排除杂学诸缘,不求不著,顿入如来禅。希运对如来禅是充分肯定的,他对如来禅法门的解说和神会、宗密的思想也是一致的。

仰山慧寂(公元841~890年)是由洪州宗分衍出来的沩仰宗创始人之一,他首先提出与如来禅相区别的祖师禅的名称,并把如来禅作为与祖师禅相对举、在层次上低于祖师禅的禅法,相应地,他还对如来禅的内涵作了新的解说。史载:

师(仰山慧寂)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

从仰山慧寂、香严智闲师兄弟的对话内容来看,香严对贫的认识在时间上有从去年到今年,在内涵上由无地进到无锥的变化过程,就禅法来说,这种变化大约与渐悟方式相应。若这一解说得以成立,似可说仰山禅师是以渐悟指称如来禅,以顿悟为祖师禅的觉悟方式。仰山不仅把祖师禅与如来禅加以区别,而且还肯定祖师禅高于如来禅,这在中国禅宗史上是第一次。

自仰山以来,如来禅与祖师禅对举的观念日益为禅宗各派禅师所认同,一些禅师重视把握、区别两种禅法,如北宋时临济宗杨岐派禅师法演(公元?~1104年)就关注两种禅法的区别,常问门徒:“还说得如来禅么?……还说得祖师禅么?”上述仰山慧寂区分如来禅与祖师禅的说法,后来成为禅门的参禅公案。例如,临济宗石霜楚圆禅师对仰山的公案作了这样的开示:“大众,还会么?不见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香严恁么悟去,分明悟得如来禅,祖师禅未梦见在。”这里的“一击忘所知”是联系到禅宗史上的“香严击竹”公案进行开示。这个公案是说香严拜沩山灵祐为师,一日灵祐对香严说,我不问你平日的学习心得,只想问你在未出世时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香严连进数语,都不契理,又遍检所集诸方语句,也没有一言可以酬对,于是就焚烧所集语句,泣涕辞去。后偶于山中芟草,以瓦砾击竹作声,廓然省悟。便归堂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却,何有今日事也?”石霜楚圆禅师评论香严击竹省悟是“一击忘所知”,意思是,悟则悟了,但是仍有言语知解,悟得的只是如来禅,而不是祖师禅。

值得注意的是,后出的《坛经》北宋契嵩本和元代宗宝本对如来禅的界定和肯定。经载唐中宗李显神龙年间,中宗据神秀等人的荐举,派内侍薛简南下,驰诏迎请慧能进京。薛氏见到慧能后,二人有一段对话,“薛简曰:‘京城禅德皆云,欲得会道,必须坐禅习定,若不因禅定而得解脱者,未之有也。未审师所说法如何?’师曰:‘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经云:若言如来若坐若卧,是行邪道。何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究竟无证,岂况坐耶?’”这段对话反映了宋代以来《坛经》增补者的观点,是针对神秀一系坚持坐禅方式而发的,并以心悟与坐禅相对立。增补者依据般若思想,强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就是如来清净禅,如此坚持诸法空寂,也叫如来清净坐。在增补者看来,慧能的禅法是如来禅,而坚持坐禅是邪道。这也反映了此时禅宗内部有些禅师对如来禅的推崇和对神会、宗密的如来禅观点的认同。上述“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云云,在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法海本)和惠昕本中都没有记载,而当代有些学者以此为据,谓慧能认为自己的禅法是最上乘的如来清净禅,看来这种说法是难以成立的。

从以上佛典和历代禅师对如来禅的论述来看,关于如来禅的意义,概括起来,重要的约有六说:(一)佛地的禅定,此为《楞伽经》所说。(二)般若波罗蜜、无住、第一义空,此为神会偏于以般若智慧来言如来禅。神会的如来禅重视立知见、立言说。(三)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宗密以此为如来禅,希运也持这一说法。(四)渐悟空无为如来禅,慧寂首创此说;慧寂并置如来禅于祖师禅之下,使如来禅的意义发生重要变化。(五)以立语言知见为如来禅,楚圆此说符合神会、宗密的界说,但含有贬义。(六)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为如来禅,此为后出契嵩本和宗宝本《坛经》所言,其思想与神会对如来禅的界说是一致的。以上表明,如来禅的意义是多种的、复杂的、不断演变的。总体说来,禅宗内部先是以般若智慧和顿悟清净本心为如来禅的本质规定,祖师禅名称提出后,强调以主张渐悟和言说为如来禅的特征,并偏于贬斥。

二、何谓祖师禅?

禅宗史上论及祖师禅的重要史料,除上面提到的仰山慧寂对香严智闲禅师的评论,后来还有香严禅师与仰山慧寂的又一段对话:“复有颂曰:‘我有一机,瞬目视伊。若人不会,别唤沙弥。’仰山报沩山曰:‘且喜闲师弟会祖师禅也。’”“机”是禅修时心灵产生的一种能力。“伊”指佛法。香严颂文的意思是说,我的心灵,眨眼间就能直觉到佛法。也就是说,这种直觉是应缘接物,一如无心道人,是不存在知见又不废视听的,若不会这种禅法,就如同未受具足戒的沙弥。香严禅师的颂文,这次得到了仰山慧寂的肯定,认为也是得到祖师禅的真传了。根据颂文“我有一机,瞬目视伊”就是祖师禅的立义,显然,仰山慧寂是以不作分别,当下顿悟为祖师禅的本质规定的。

石霜楚圆禅师发挥仰山慧寂的祖师禅说,进一步阐发祖师禅的长处。他说:“且道祖师禅有什么长处?若向言中取,则误赚后人,直饶棒下承当,辜负先圣。万法本闲,唯人自闹。”“赚”,骗。他认为如来禅“向言中取”,是误导甚至是欺骗后人,有负先圣。万法本来无事,只是庸人自扰。这就是说,祖师禅的长处是离开言语文字的,是靠自心体悟,当下即是,这里说的“万法本闲,唯人自闹”即一切现成的思想,实是祖师禅的理论基础。

后来,修祖师禅的禅师还进一步提出过祖师关的说法,强调修禅者必须要参透祖师禅机的关门,领悟祖师禅法的关口。《无门关》云:“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且道,如何是祖师关?只者一个无字,乃宗门一关也。”这里说祖师关的核心问题就在一个“无”字上,这个“无”字的内涵是什么呢?就是无一切相对相状,无一切相对差别,无一切相对格局。过祖师关,就是过“无”字关,就是离却言语知解,断绝思维活动,也就是“穷心路绝”,超越相对分别。只有这样,才能当下体证悟得,才算是进入了祖师禅的境界。

为了突出祖师禅的渊源有自,历史久远,禅门还提出“拈花微笑”的公案、“西天二十八祖”的说法和“祖师西来意”的机语。“拈花微笑”公案是说“世尊昔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是一则在宋代以后才流传的故事。这里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是指佛的内证法门,也即不能以言说表达,只能以心传心的甚深微妙法门。“拈花微笑”被祖师禅奉为“以心传心”方式的典型,是传授佛法真理的典范。中国禅师把创立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说成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创立者。实际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种说法只是中国祖师禅法的要旨,是与释迦牟尼的法门迥异其趣的。

与拈花微笑的公案相应,中国禅师还提出“西天二十八祖”说。“西天二十八祖”是指印度依次传承禅法的有二十八位祖师,灵山法会上得释迦牟尼心印的迦叶被推为一祖,阿难是二祖,直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是西天第二十八祖,同时又是东土初祖。菩提达摩后,依次相传为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慧能,总称为“东土六祖”。宋代以来,禅宗通过编排历代祖师的传授关系,以表示祖师禅自佛祖释迦以来,代代相承,法脉不绝,为祖师禅的源远流长制造了历史根据,同时它的编排的虚拟性又为祖师禅的形成演变增添了历史迷雾。

菩提达摩既是从西方印度来中土传播禅法的初祖,他从西方印度传来的密意,即是禅的真消息、真精神。“祖师西来意”究竟是什么?这个问话,成为祖师禅开悟的机语,重要的公案。祖师禅认为,禅的真髓是强调人人具有成佛的心,而自心及其觉悟成佛,是要个人亲证,而不能以言诠来表示。所以,禅师们对于“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提问,通常是给以不着边际的回答,以示“西来意”只能意会,不能诠释,从而启发提问者转向自我内心的体悟。

在仰山慧寂以祖师禅与如来禅对举以前,马祖道一的门下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已将一味禅与五味禅相对扬,一味禅正是通向祖师禅的重要一环。史载:“师(智常)因小师大愚辞,师问:‘什处去?’云:‘诸方学五味禅去。’师云:‘诸方有五味禅,我这里有一味禅,为什不学?’云:‘如何是和尚一味禅?’师劈口便打,愚当下大悟,乃云:‘嗄!我会也,我会也。’师急索云:‘道!道!’愚拟开口,师又打,即时趁出。”这里所说的“五味禅”是指前述宗密禅师在《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中所归纳列举的五种禅。智常禅师贬斥五味禅为五味驳杂不纯不净的禅,高扬一味禅是纯正无杂的最上乘的禅。智常禅师不让小师大愚开口,开口便打,就是在暗示禅是不能言说的,这就是祖师禅的本质所在。

以上祖师禅禅师关于祖师禅意义的论述,概括起来要点是:(一)主张当下顿悟,凡提倡渐悟的,都不属于祖师禅。(二)强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经教、知解和言诠的,不是祖师禅。(三)提倡参透祖师关,斩断一切思念活动,凡参禅时心路不绝者,不算祖师禅。(四)以心传心,师资相承,凡不属东土六祖系统和慧能一系的,不列入祖师禅。祖师禅的这些意义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相对独立的,如凡提倡渐悟的,都不属于祖师禅,但又不等于凡主张顿悟的就都是祖师禅,只有既主张当下顿悟,又强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才是祖师禅。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是祖师禅最重要、最本质的核心规定,是祖师禅与其他禅相区别的主要标尺。

 
 
 
前五篇文章

许地山:禅理三篇

立正佼成会开山祖师——庭野日敬的法华观

方立天:如来禅与祖师禅(下)

赵朴初在耕云先生禅学参访团宴会上的讲话

南半球的素食盛会——佛诞节浴佛法会

 

后五篇文章

帕奥禅师:观禅

印光大师法语:十念法门

圣严法师谈“大乘非佛说”的另一面

随马祖参禅

陆龟、水龟放生应有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