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立正佼成会开山祖师——庭野日敬的法华观 |
  立正佼成协会的开祖庭野日敬的和平思想与法华经观。若从人的一生就是要传达其思想的观点来看,庭野师可说是一位信奉一佛乘,实践常不軽菩萨之道的法华经行者。透过法华经的三个概念,可以更明确的理解庭野师的宗教协力所开展的和平活动。这三个概念就是法华经行者、一佛乘教法、以及常不軽菩萨的模式。若无这三个概念作为其和平観的核心,我们就无法理解其宗教协力活动了吧。 1.立正佼成会与庭野日敬师的大事记 立正佼成会是日本的佛教教团、于1938年由开祖庭野日敬(1906-1999)和胁祖长沼妙佼(1899-1957)创立。 立正佼成会的字义是以立足于正法,透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完成人格为目标的。本会是从法华经得到灵性的非僧院主义(传统佛教)的教团,约有600万的信徒,大部份都在日本。重要活动之一--法座(一种团体谘商)是和新会员的交流、佛教世界观等的教化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会重要的社会活动是诸宗教间和各界的协力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本会就不断推动宗教协力活动。日本在战后出现许多篷勃发展的新宗教。依据1951年10月的新宪法,保障了信仰自由。在那样的状况之下,庭野师与其它新宗教的领袖们,于1951年秋天,呼应了新日本宗教团体联合会(新宗连)的成立。 两次重要的际遇引导了庭野师致力于国际间的宗教协力。第一是1965年受邀出席第二梵蒂冈公会议的开幕式上罗马教皇保罗六世的会面。第二是与北美唯一神教会长Dr. Dana MacLean Greeley、Dr. Homer A. Jack等的会面而创设了WCRP(世界宗教者平和会议)。 本会从1968年也加入了IARF(国际自由宗教联盟)。IARF是透过草根运动,推广诸宗教间的灵性和社会上的觉醒联盟。 本会参加了WCRP及IARF的活动后,本会的活动、视野也扩大了。透过这些交流频道,积极的推广联合国或NGO所支持的和平活动。在第一届和第二届联合国军缩特别总会上,庭野师代表WCRP和IARF提出:”与其不惜冒险而武装,还不如为和平而冒险。”在这第二届总会中,为了特别总会的成功和祈祷世界和平,本会收集了2700万个的署名并提交致联合国。 本会的社会活动除上述活动之外,也推广以下三的活动。第一提倡“打造光明社会运动”;第二、奉献1 食运动;第三、送毯子给非洲的活动。 2.宗教协力是趋向和平之道 庭野师认为世界史上的发生暴动主因之一是来自于以维护某部族宗教的守护神的遗名,进而产生宗教性的排他主义。“执信”除了我的宗教之外,其它都是邪教、异端“这样的宗教信仰是落后于时代的。” David chapel指出法华经的信者特别有排他独善的信仰。“经过了数世纪徒劳、没有意义的宗教战争之后,人类学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宗教不是用来比较那一个宗教比较好,而是让我们理解宗教的多样性,并带来和解与和平的一种方便。” 庭野师于1970年在京都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上,不主张排他独善主义,而主张宗教协力的必要性。“过去宗教因为抱持各有的宗教信念,彼此不但无法相互协力合作,也有造成彼此反目成仇的状况。…深感现在正是作为宗教,消弭彼此的对立,担负起共同为人们的幸福和救济的责任,为人类和世界的和平贡献一分心力的时候。”(《趋向和平之道》248-249) 庭野师提出宗教团体可在克服对其它的宗教排他性的态度的同时,共同为世界和平合作。 那么,在透过诸宗教共同协力走向和平之道路的前提下,宗教协力和庭野师的法华经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首先,庭野师认识到自己就是法华経行者。第二、他所理解的法华经里的“一乘”思想是,诸宗教协力的神学性基础。宗教协力,不只是友好关系,而有其它更深的含意。第三、诸宗教间的协力活动对老师来说就是实践常不轻菩萨的慈悲。这精神也是老师对和平活动的基本态度。这里想要论述的就是,庭野师相信法华经的一乗思想,并认为导向世界和平时各宗教间的协力才是常不轻菩萨的修行,而且如此的落实了这个理念。 3.一乘思想 庭野师的宗教协力是基于对一乗教的确信。他的一生正是一佛乗的象征与体现。也就是宇宙间只有一个真理,我们人类都正乘着同样的交通工具,开往觉悟之道的途中,彼此互相尊敬,破除自身的排他的特性,并相互协力走向目的地。 3.1 法华经一乗的意义 首先来叙述庭野师对法华三部经里一佛乘的理解。一乘就是抵达佛陀开悟境地的载运工具的意思。 在《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里:“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如来但以唯一之真理为众生说法。事实上,佛法没有所谓的二乘或三乘。唯有一乘。(《法华经新释》))庭野师认为三乘(抵达声闻、缘觉、菩萨境地的运载物)是方便,真正通过菩萨之门抵达佛陀的智慧“众生皆可成佛”境地的运载物只有一个。 “一佛乘即是所有人皆能成佛。” (《法华经新释》48)所有人们在欲望、机根以及人种方面不同,但是一乘之法,能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盘彼岸。从此看来,人类是能为一个可能性所统合的。也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在一乘的概念里,可以知道一切众生普遍的皆可开悟。法华経是从众生都是佛弟子,众生皆如佛陀一样可以成佛这里开始的。 一乘的概念可以用中国天台的开祖智顗 (538-97) 的开三显一的法门说明的。这法门可理解为统合、统一的教法。开三乘显一乘,从一法衍生出无量义。一乘即一法,有“一”及统合“多”的意思。三乘含有无量义,“多”或多样性的意思。一法蕴含许多的意义。第一、一法有统合不同要素的含意。第二、佛陀宣说了许多的教法从一法而生。因此,一法与一乘的思想有统合多样性的意思。 庭野师对一乘的理解不是排他性的,含摄相异以及多样性,是多元性、“多”或多样性的。从根源上就是开放性的,是以开放的可能性的统合和一性的。一法是空的,所以这一法不是被固定和绝对的。例如,不会认为自己的信仰是唯一绝对的,而其它就是劣等邪宗;或者认为法华经是绝对的圣典,其它的圣典就比较差。庭野师认为一乘在宗教协力以及宗教对话的脉络里,就蕴含宗教的本义。 3.2 宗教协力是基于万教同源“宗教的本义只有一个”的信念 庭野师的宗教协力想法是基于对“所有宗教的根本义只有一个”的确信。而且,万教同源也表现出所有宗教的根本义只有一个。”庭野师抱持着对“期许”各别探究自己的宗教的本义,进而掌握各宗教共同的真理,透过共同的真理顺的掌握,自然而然产生一体感”这样理想的境地”的确信在推动着宗教协力。他认为各宗教的多样性的背后都存在着这样的宗教本义。 因此,老师的宗教协力是追求到达这样的理想的境地。所谓的理想的境地就是不同的宗教钻研出共同的真理,感悟出一个共同的真理。他认为趋向和平的宗教协力是大家一起认真的钻研出宗教的本义,如此做的话就能找到究竟的“一”。老师也如此的表述:“基督教的“创造万物之神”、神道的”高天原众神聚集”、”宇宙的根源是久远实成的本佛”、真言宗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如来之身”、净土宗及真宗的“无量光 无量寿”等表现中最核心的东西,可以看出”各宗教在根本上贯彻同样的思想。” (《趋向和平之道》212-3) 从这个理解可以看出其总括主义性的的理解方式。 4.常不轻菩萨的佛性礼拜行的实践者 庭野师很赞赏甘地的非暴力行为。他表示在"甘地"这部得奖的电影里,可以从甘地的身上看到常不轻菩萨的精神。这常不轻菩萨对法华经行者来说是重要菩萨的其中一个菩萨。 常不轻菩萨是位怎么样的菩萨呢?在法华经第二十卷常不轻菩萨品里,对菩萨的概略叙述如下。 过去有位青年僧逢见人就合掌顶礼说:“我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遇到有人用杖、石之类的东西打掷他,在这样敌对的状况之下,他还是继续礼拜,完全不起嗔心。在他临欲终时于虚空中闻法华经偈因悉能受持这些经偈,而得六根清净。后经过多生于诸佛法中精进修持,最终得以成佛。 4.1. 常不轻菩萨的精神和宗教协力运动 庭野师也认为法华经的重要修行在于常不轻菩萨的精神、而这精神也是在推广宗教协力时的精神核心。“我认为常不轻菩萨的精神才有可能将世界上所有的纷争化解。无论我们依据什么样的体制,若没有从根底上礼拜对方佛性的精神,就无法招致和平。这常不轻菩萨的礼拜行才是我推行世界宗教者和平会议的基本立点。”(《趋向和平之道》113-119) 因此,庭野师的宗教协力活动的基本立场就是常不轻菩萨的礼拜行。 把握每个相遇的缘分这样的菩萨行,可说就是实践礼拜对方佛性的精神。常常开放自己,珍惜和不同的人的相遇。 对庭野师来说,实践缘起的真理,就是对于一切际遇,懂得如何积极的把它当成是有意义的相遇的重要。 作为常不轻菩萨模式的佛性礼拜行就是,透过和其它宗教、其它文化的人的具体相遇中,人们以和平的活动促使自我的改革。这样的模式在和平活动中,生起寛容的伦理及爱他主义。 4.2 消灭怨恨与暴力的愿景与忏悔灭罪与和解之道 在非暴力的态度里,必须包含对恶意或敌人的佛性进行礼拜。庭野师引用了法句经的一节。那就是恨只有在恨的连锁切断时,恨才会消失。一九五一年(昭和二十六年)在旧金山举办的对日本和平会议上有着这样的一幕。“锡兰的代表Java Varudina引用了《法句经》里释尊的这一句话:“以怨报怨,怨恨则无法平息。若人舍此念 怨恨自平息。”并在演说中表明锡兰国对日本没有要求赔偿的意愿。当场掌声如雷,持续一阵子掌声不断。”(《法华经新释》267)若说佛教能对现代世界有所贡献的话,让现代世界上许多个人之间的、人种间的,国家之间的怨恨以及憎恶的连锁问题中摆脱出来,走向和平之道就是佛教最重要的远景及希望。 平息怨恨的恶循环的方法是宽恕以及和解之道。虽然是条难行之道,却是现代世界里最需要的一条路。庭野师对非暴力的理解,在某个意思上,非关政治上的损益,而是自觉觉他的菩萨道。在庭野师的世界观里,自己和他人是一体的,彼此是相关联的。因此,对他人施予暴力就是施予给自己。接受暴力或迫害,就是消除过去的罪恶之业。这可理解为向佛陀的忏悔。在常不轻菩萨的故事里,当常不轻菩萨临命终时,消除的过去的最叶而得六根清净。这故事可意味着佛性礼拜行就是实践忏悔过去而灭罪的修行。和平活动,在某意思上,也是实践忏悔过去而灭罪的修行。 庭野师在推动WCRP(世界宗教者平和会议) and ACRP (Asian Conference on Religion and Peace亚洲平和会议)当中,他以一位宗教人士的身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因战争而遭成的痛苦及损害表示忏悔。若不这么做,这些会议也不可能实现。例如在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扑初先生会面当中,庭野师就由于日本给中国造成严重的损害的事表示赔礼道歉。(《此道》280页)另外,庭野师参拜了夏威夷以及亚洲的殉难慰灵塔,并且作为日本的宗教者表示忏悔以及献上和平的祈祷。庭野师深深的觉得“亚洲平和会议能否具备有实质意义攸关日本的宗教人士是否能真正的对战争的责任打从内心表示忏悔” (庭野日敬法语)因此,作为实践和平的佛性礼拜行对庭野开祖来说,是条忏悔灭罪之道。 结论 这篇小论文论述了庭野师提倡平和的宗教协力是以他的法华经观为本的,特别是一乘思想以及常不轻菩萨的实践。在和平的宗教协力活动中,这些概念是相互关联的。 在庭野师的思想里,爱他主义及宽容的思想虽然在佛教的调和(和平)理念里是看得到的,但是否具备一性(普遍性,一切即一) 呢?也就是说,在不同社会或多文化的世界里该理念是否也能成立。这里的“一性”不是被固定的,也不是排他独善而绝对的东西。要保有这“一性”,在内的人必须常常对在外的人持有开放的心和眼。有关宗教协力的这种乐观的调和(和平)理念、理想能否真正的推行下去呢,确实在这全球化的时代,多样化的世界里,被赋予更大的关心与期待。 宗教协力的神学上的基础,还是一乘的包容性的理解是很重要的。一来为了不让法华经行者们落入排他的国家主义这样狭隘的视野中,或许还不完全,但实际上是成功的;二来就是为了成就第一个目的。 相关文章:
进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