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龙象——中国禅的境界:名叫道安的大和尚 |
 
龙象——中国禅的境界:名叫道安的大和尚 道安生活在东晋时期,那时候始祖达摩还没有来中国,没有“禅宗”一说,当时中国的佛教还没有进入分宗别派的阶段,不要说佛教史上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还没有出现,就连宗派建立前出现的若干学派,也还没有影子。那个时代佛经传译的很少,中国的僧人只能自己来猜测“佛”的意思,或者拿已经知道的一星半点佛经去比附中国已有的玄学,或拿很多玄学的概念来理解佛经的内容。然而道安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那个送陶渊明不肯过虎溪的庐山和尚慧远,就出自道安大师的门下;道安大师长得黑丑黑丑的,讲起经来却有着“漆道人,惊四邻”的本事。 道安是中国佛门的第一位龙象,不仅是因为他生得时代靠前,而且他实在具有一代伟人的风范。梁启超说他:“使我国佛教而失一道安,能否蔚为大国,吾盖不敢言。”“佛教之有道安,殆如历朝创业期,得一名相然后开国规模具也。” 道安划时代的道理在哪里呢?首先,是因为他在思想上首先放弃了“格义”的方法,让中国的佛教在成为真正的佛教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所谓“格义”就是用玄学的理论去分析佛经,当时的僧人都认为这就是理解佛经的唯一的入口,道安对此不以为然,所以他的老师佛图澄说他“有远识”。第二,是因为他主持了一个译场,翻译出了很多经书,并提出了翻译经书的很多重要观点,什么“五失本”啊“三不易”啊,始终为后人译经遵从。人们都知道,译经的名手是后来的鸠摩罗什等人,去西天取经的玄奘也主持了一个大译场,译经的繁盛期还远在后面,但是道安毕竟是一个有开启之功之人。 这些且都不说,以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来影响一个时代,道安可以说是这样一个人。他虽出生于读书人家,但当时世乱频仍,没有什么家庭能逃过劫荒,因此有着家事飘零的命运;到庙里当和尚时候,师父嫌他丑,让他去地里干农活,他便好好的在那里干农活,没有一丝怨言。后来开始读书,便以超人的智慧、记忆能力和理解力赢得别人的尊重,以至于渐渐成为佛教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收了不少门徒,尤其是设立第一个道场(檀溪寺)之后,便用伟大的智识,安慰悲苦的百姓,影响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人士,将佛法的精神散播到他们当中。 道安生活在一个乱世,一生经历跟战乱相始终,先是一人颠沛流离,后来则率千百众徒辗转就食,甚至住过山洞以野果为食,但在其坚定的宗教信仰和优美的情操感化下,当时的王者至百姓都信服归依他。石遵为其扩建华林园;苻坚打下襄阳后,说他用十万人的军队,收获到了“一人半”,道安就是那“一个人”,习凿齿只能算“半个人”。 道安可以说是佛门第一个伟大的龙象,他首先制订了丛林的仪轨。习凿齿看到他建立的庙宇,跟谢安写信形容说:“无变化技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那是因为道安的僧团以“六和敬”为原则,除此外还有“三法规”,使得整个僧团和乐共存,这已经很具备后世丛林的规范了。后来禅宗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领导的“借团”以及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的“禅林”集体制度,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道安和鸠摩罗什之间有趣的缘分,也是佛教史上的一段佳话。鸠摩罗什来中国,成为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第一件大事,其实是道安的功劳,但是终其一生,道安与罗什未曾谋面,用佛教的话讲就是无缘却有缘。二人虽然年纪相差很大,而且性情为人大不相同,但彼此倾慕,未见过面的道安改变了罗什的人生道路。罗什就是那淤泥里的莲花,而道安却清净自守如澄潭之水。但具备万世仪范有远见卓识的道安实能欣赏罗什,为了让这位大才子大学问家来华,一个国家从此灭亡。 鸠摩罗什出身于贵族之家,其母是龟兹国的王妹,父亲是天竺人,他七岁洞解小乘,九岁受中、长二含经典四百万言,十二岁被疏勒王礼为国师,名震天下,龟兹王迎之还国。他的文辞辩说之优美,天下无人能及。因此,远在中国的道安也听说了他的名字,意识到此人若来中国,其成就和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将非同小可,因此劝前秦王苻坚去迎他。龟兹王不肯放弃此国宝,嗜战的苻坚不由分说,派大将吕光把龟兹灭了。罗什被抢回长安,但是这条路走了18年。吕光带着罗什回长安的路上苻氏已亡,于是就地称凉王住下来,直到姚秦弘始三年,凉归秦,罗什才被迎归18年前的目的地长安。此时道安已经去世11年。一罗什辗转于四国,亲历二国覆灭,朝代更迭、人主更替而佛法永存。姚秦为他辟逍遥园译场。罗什后来的成就自是令万世仰首,但他寿命不长,而且于女色上持戒不严,吕光曾逼他有妻,姚兴又强送他伎女10人,他于是常自嘲: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也。 道安的学生当中,大弟子庐山慧远最为有名,成为后来南朝佛教的中心人物。他曾30年不出庐山一步,而声名远播天下。 《生死请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禅》 刘丽朵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