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文化的定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文化的定位

  □黄总舜

  近十多年来,“禅文化”这个概念,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凡是与佛教或禅沾上边的,统统都被纳入“禅文化”的范畴。如禅与茶道、禅与书法、禅与绘画、禅与诗歌、禅与音乐、禅与建筑,乃至禅与哲学、禅与心理学、禅与管理学、禅与民族精神,等等。应该说,这些跨学科的边缘研究,对人们认识禅的精神是有帮助的。但是,严格来说,这些研究还仅仅是外围的,还没有深入禅文化的核心。

  本次夏令营活动,既然把“禅文化”作为主题,我们就有必要首先对禅文化的精神实质作一个简单明了的揭示。这不仅对我们体会禅的精神有帮助,同时对我们更深入地领会与禅有关的诸如茶道、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实践活动,也是很有帮助的。

  1、什么是文化

  谈到文化,一般人都把它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能力以及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是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则仅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如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等。

  实际上,这种理解仅仅是一种现象上的描述,并不是“文化”的本原意义。

  “文化”一词,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是有独特含义的。

  “文”,原指鸟兽皮毛之色彩、花纹,后引申为文字、文辞,礼乐制度,法令条文,文雅的仪表,以及与武相对的怀柔的教化手段,等等。有时还作动词用,当“文饰”、“妆饰”讲。“化”主要是指“教化”。合而言之,“文化”的含义可以概括为个体、社会和环境的德化与美化,以及相关的创造活动和精神产品。

  2、什么是禅文化

  禅文化就是借助禅的理念、禅的智慧、禅的修行方法,实现个体、社会及环境的德化与美化。在这里,禅是体,文化是相和用。个体的德化与美化,谓之文;社会人群的德化与美化,谓之化。化就是教化。

  德化与美化,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要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团体关系、国家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等等)、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优化自身素质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和谐自他关系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自觉自度,称之为觉悟人生;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觉他度他,称之为奉献人生。

  3、禅文化的基本内容

  禅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四个层面:

  (1)禅的理论(圣言量)与禅的证悟。这是禅文化的核心,或者说活的灵魂,属于禅之体。它纯粹是一种精神的净化和提升过程,可以称之为“禅心”。

  (2)禅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与应用。禅是不分职业和场所的。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落实禅、运用禅、体现禅。生活中的每个场景,也同样是如此。走路中有禅,喝茶中有禅,治生产业中有禅,为人处世中有禅。禅是无处不在的。当禅的精神落实到生活中的时候,换句话讲,当生活被禅的光芒所照亮的时候,生活本身便成了禅境。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称之为“禅用”,或者说“禅境”,禅心所现之境、所化之境。

  (3)禅心、禅境的再现和传达。当一个人证悟了禅心之后,他将不满足于一己之享受,他还必须通过种种善巧方便,主要是艺术活动,再现和传达自己在禅修过程中所得到的智慧和禅悦,以便与更多的人分享。实际上,这是一种审美的教化,我们可以称之为“禅艺”。

  (4)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包括禅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影响,从理论上进行描述和探讨。这是禅文化最边缘的一个层次。我们可以称之为“禅学”。

  作为夏令营的主题,我们所说的禅文化,主要是指前三个层面的内容。我们举办禅文化夏令营的目的,是想通过坐禅、行脚、品茶、劳作、书法、绘画、音乐、诗歌等丰富多彩的禅文化形式,让所有参加夏令营的营员,能够初步体验到禅的超越、自在和喜悦,从而激发他们证悟禅心的兴趣和愿心,学会用禅的智慧看待人生,提升人生的品位,美化自己的生活。

  4、禅文化的基本特征

  这里所说的禅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就前三个层面的内容而言的。

  (1)禅文化,作为心性的修养,其立足点,直透宇宙人生的实相(缘起性空、法界圆融),力破我法二执,包含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表现出无相、无念、无住的三无精神。这种精神远离了一切形式的执着和恐惧,呈现出一种罕有的平等、祥和、圆融、开放和承担的特色。其它异质文化,虽然也有讲道德修养的,但是并没有触及人类灵魂最深处的私心,也就是我执,因而,这样的德化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禅文化,作为个体、社会和环境的德化和美化,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文化。

  一方面,禅文化的立足点虽然至高远、至彻底,但是,另一方面,其下手处,却又是至细微、至具体的,具体到当下,细微到现前一念。人们常说,“归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在《坛经》中,六祖曾把“佛法僧”解释为“觉,正,净”。觉而不迷——就是要时时刻刻在在处处提起正念;正而不邪——就是要坚持五戒十善八正道,远离不正见;净而不染——就是要远离贪嗔痴,做到无念无相无住。这四句话道出了禅文化修养的日常用功之要点。

  (2)禅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创造活动,与一般的创造活动相比,表现出无我之我、无法之法、无为之为的特色。所谓的无我之我,就是将自我意识淡化到了极点,表现出物我一如的自然的平淡。所谓的无法之法,就是依法而不执着于法,达到了一种“无法”的高度自由的境界。所谓的无为之为,就是完全超越了个人的功利目的,即远离了一切对得失成败的顾虑。无我、无法、无为,表明禅者在其创造、再现、传达富有禅意的活动中,内心完全处于一种虚灵的状态。寂而不枯,灵而有定,谓之虚灵。

  (3)禅文化,作为传达禅心、禅境的艺术产品,一般都表现出空灵、真实、自然的品质。

  空灵的字面意义是灵活而不可捉摸。这里指动静不二,空有不二,虚实不二的生命之境。这种生命之境是静到极处的动,动到极处的静,是空到真处的有,有到真处的空,是孤寂中的灵动,虚无中的充实。空灵是禅者以寂灭无碍的心(我空),契入宇宙万物无常性空之实相(法空)后,所感受到的“宇宙的心跳”和生命的绝对活泼与自由(灵)。空即无常,即有限,即生灭;灵即永恒,即绝对,即神圣。空是灵的表现形式,灵是空的内在生命。有空方有灵,无空则无灵。灵借空方显,空借灵方活。空即是灵,灵即是空。另一方面,灵就是自性,就是宇宙的寂灭心,就是活泼,就是自由。空就是心的无我,就是心的超越,就是心的清虚。我们只有以空的心,才能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灵。无处不在的灵时时刻刻在空的万物中闪动;而能否捕捉到它,则看我们是否具足空的心。

  空灵是指契入宇宙人生的真实性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审美特征。在禅这种最高级的审美活动中,一切有为法,包括山河大地,花草鸟虫,治生产业,悲欢离合,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亦即都体现了即空即假即中的实相真理。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卷九中讲:“生死即空故名真,生死即假故名善,生死即中故名妙”。这里的“妙”就是美。同书中,智者大师还讲:“诸法即是实相之异名而实相当体,又实相亦是诸法之异名而诸法当体”,“一切世间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

  宇宙万物的真实性就是中道实相,就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理指事物的空性,平等性,共性,寂灭性,神圣性,超越性,永恒性,无限性。事指事物的假有,差别性,个性,生灭性,现实性,有限性,无常性,虚幻性。无碍指事物之间的统一性,圆融性,和谐性。理事无碍意味着一一事物当体是平等性和差别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一与多的统一,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自主性与圆融性的统一,寂灭性与生灭性的统一,永恒性与无常性的统一,神圣性与虚幻性的统一。由于一一事物当体就是这种统一,所以,一一事物,不论是有情还是无情,不论是有智还是无智,当下具有绝对的存在价值和绝对的神圣性,这种价值和神圣性,不以人的功利需要为前提,它是事物本自具足的。当人们当下直观到事物的这种统一性,这种绝对的存在价值和神圣性,即是见到事物的真实性或本来面目。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日常事物所蕴含的那种无限深邃的真实性,是一无所知的。我们总是只看到有的一面,现实的一面,无常的一面,有限的一面,假的一面,个体性的一面;却看不到无的一面,超越的一面,永恒的一面,无限的一面,空的一面,统一性的一面。换言之,我们只看到事物的“显”,而看不到事物的“密”,只看到事物露在外面的飘忽的“云彩”,却看不透它身后深邃的“星空。”于是我们便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同一个天底下,同对一片风影,对于禅者来讲,举足是清净,随处是莲华,无处不生机;而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讲,触目更多的却是死气沉沉,烦恼阴郁。禅者的眼中,一切都是活泼的,亲切的,温馨的,鲜艳的,神圣的,清净的;而在平常人的眼中,一切都是僵化的,陌生的,冷漠的,灰色的,不洁的,平庸的,无意义的。

  从结构上看,空灵之境往往表现为一种“矛盾的寂态”:于幽静中显生机,有限中显无限,短暂中显永恒,平淡中显神奇,充实中显虚灵,无序中显有序,一法不立中显万法皆备。事实上,在禅境中,幽静与生机、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平淡与神奇、充实与虚灵、无序与有序、一法与万法等二元对立,已被空寂的心所超越。它们从相对的世界中回复到一体不二的绝对的本原状态,即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一真法界。它们相即相入、互为隐显,互为主伴,变化无穷,幽隐难测。

  因此,在以表现禅境为主题的诗、画、书法、音乐等艺术活动中,艺术家们特别注意强调要捕捉生命中的这种“矛盾的寂态”,例如无限的空间与有限的景物,永恒的时间与短暂的人生,以及远近、高低、黑白、虚实、浓淡、枯润、抑扬、清浊等意象的矛盾,以此来表现生命之形而上的渴求、价值和意义。司空表圣所标举的“象外之象,景外之致”,其实就是这种“矛盾的寂态”。只有它才能够传达那种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那种“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的生命的空灵。生命的空灵因为不可捉摸,所以当它被通过“矛盾的寂态”意象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时候,往往显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令人生超逸之想。是以古人把这种表现生命之空灵的艺术作品列为艺术的最高品位,称之为“逸品”。唐诗中真正为后人所传诵的,绝大多数是那些空灵的诗句,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李白的“平潮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等。

  所谓自然,就是巧夺天工,返朴归真,看不出人为的痕迹。细究起来,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如其本来,没有遮蔽,没有歪曲,完全符合实相。二是超越了物我、心境的二元对立,安住于“不二”之境。显然,这种自然是一种高度自由的审美境界。

  5、生活禅与禅文化的关系

  禅文化与生活禅,二者都强调禅与生活的统一,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说有所不同的话,为了校正佛法与现实生活的脱节,生活禅更强调禅的生活化,在生活中修行,这是一个由体即用的过程;而禅文化则更强调生活的禅化,在修行中生活,这是一个由用即体的过程。

 
 
 
前五篇文章

禅的少林寺 武的少林

藏密大圆满无上秘密图座心要传承记

白族信仰阿嵯耶观音始因初探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完)

《慧远问大乘中深义十八科并罗什答》(续八)

 

后五篇文章

大圆满无上秘密图座心要绝密

大乘佛教菩萨道 佛教与公益事业

大乘四念处与南传四念处

大乘四念处与南传四念处(二)

索达吉堪布:《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五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