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何谓根本上师? |
 
* 根本,不是上师,是法。 首先,要知道“根本上师”这个词,打哪儿来?它来自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这句话。“根本”一词指的是老师?还是法?“根本”指的是“法”。 修依止善知识,是修其他的法之前,一定要修的,因为它是一种“助缘”,但不是“正因”,大家不要搞错了。“根本”不代表正因,是“主要的助缘”之意。因此,“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的意思是,依止善知识这个法,是实修道次第的主要助缘。 主要助缘,意谓著若没有这个助缘,后面将无法实修生起证悟。失去主要助缘,实修的正因不论多 努力种,都种不下去,也长不出果实。 实修道次第,“修”才是正因。例如,修下士道,目标是为了生起下士道的证量,那 ,修下士道就是下士道证量的正因(真正的因、主要的因)。助缘是给予你下士道这个法的老师,你感恩、尊敬、祈求他…等等,就是修依止善知识。 修中士道时,若是另外一位老师学,怎 办?祈求与感恩的对象,应该是谁?当然是指导修中士道的老师,因为我是跟他学的嘛,道理是这样的。 再者,指导我修学下士道的老师,突然圆寂了,下士道还没学完吧,我该怎 办?应该再去找一位上师学,然后,也要对这位上师感恩尊敬。 总之,实修的每一阶段,所学的法,从哪里来?对给予你这个法的老师,一定要感恩、尊敬、供养、祈求…等,就像对佛一样。如此一来,所修的每一个阶段中所必须具备的福德资粮,很容易齐备,逆缘也容易消除,这就是助缘。 但光是这样做,还不够,自己也必须努力闻思修,只祈求上师加持,没用的,因为,上师也只是助缘而已。有了助缘,自己好好闻思修,这才是正因!具足正因,证悟才会生起。 一开始要先了解“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的含义。道,是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根本依止善知识”是,每一阶段实修的助缘,是依止善知识。对于给予我教法的上师,一定要尊敬、感恩、祈求,好好依止。 根本,是主要的助缘。不过,上师不是主要的助缘,修依止善知识这个“法”,才是主要助缘。“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并不是说,依止的这位“上师”是根本,而是,依止善知识的“行为”是根本。 这个地方,很多人都误解。第一个误解是,以为修依止善知识之后,后面下士道的证悟、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等证悟,只要全心全意依止一位上师,就可以全部获得。 这不可能啊!果真如此,《广论》在依止善知识以后的内容,宗大师根本不必写,只要写依止善知识,不就成了? * 道次第每一阶段都要老实修 因此,道次第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老实地修。《广论》讲前行、正行、结行,不是只有依止善知识才这样做,而是整个道次第,每一个阶段,都要努力精进修。 第二个误解是,以为“根本”一词,指的是所依止的上师。事实上,“根本”不是指上师,而是“依止”这个法。“根本”也不是说有了这个法,其他的法也都会有。 助缘与正因,二者要分清楚。根本,意指这个法,是一个主要的助缘,但不是正因。 《广论》在“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之后,接著说“依止后应如何修”,代表“必须努力精进的修行”。 如果只要一心依止善知识就好,其余不必修,全部会自然获得的话,宗大师就不必再说“依止后应如何修”了,具足助缘后,还要种正因,正因与助缘都齐备了,才会有“果”的出现。 大部分的误解来自于误解“根本”二字的意义。“某某是我的根本上师”这样讲,很有问题,不应该把一位上师当根本,也没有根本上师这种词。“根本上师”这个词,会带来很多误解。 有人误解“根本”指的是“人”、“上师”,实际上,指的是“实修上的法”。实修依止善知识的对境(人、上师),即称之为根本上师。是这样的意思。 若将根本错解为“上师”,不仅是误解,还会带来很多障碍。若连接到“人”的含义,我们就会区别上师的高下,那 多上师中,只有一位才是根本主要的上师,其他的上师,就不是那 “根本”,那 重要。以这种心态去修依止善知识会出问题。 修依止善知识时,对上师们要一视同仁,不可以区别大小、高低,因为,一切上师,都是体性一,无二无别。所有上师,都要平等的放在高高的位置上,不应有高低上的差别选择。 若将上师做高低、上下的区分,就变成有些上师如佛,有些上师如凡夫,有些上师如…这样子,根本就没有“修”,这样修依止善知识有问题,反而带来障碍,造下恶业。 如果在上师之间区分上下高低,一定会对某些上师不依止,使用这个词,不应误解原意,妄加解释。宗喀巴大师创建的格鲁派,比较少用“根本上师”这种词,即使使用也会充分理解或说明其中的正确意义,否则,会带来障碍。 总之,根本有二种意义,一个是“第一个要实修的法”,另一个就是“主要助缘”的意思。 问:曾听过每一个阶段都有上师,但是,开示菩提心或引导行者获得大证悟成佛的老师,叫做根本上师,例如密勒日巴及马尔巴的关系。请问要怎 看呢? 答:将一切上师视为佛(视师如佛),是我们一定要修的。表相上,也许某人教我比较多的法,有些教的法少一点,的确有这种情形。但是,内心上,都应该把这些上师们看成是体性一,无二无别,有的化身这个、有的化身那个…。外相上的区分,不代表就是内心的想法。 例如,阿底峡尊者的一百五十七位上师中,金洲大师分到最大的份量。但这也只是从表相的角度,内心上,尊者一定将其他上师与金洲大师视为体性一,无二无别。 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这样子修。表面上的区分,是一般所说的“世俗”、“名言上”、“表相上”的意思,绝不代表修行者对于上师们有高低大小上的区分。 《取材于雪歌仁波切讲授《四圣谛》20080909台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