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浅谈龙树中观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浅谈龙树中观思想——李巧艺
  一、龙树菩萨生平及其主要著作
  关于他的生平,有各种不同的传说。据《龙树菩萨传》说他生于约公元二至三世纪,是南印度的婆罗门种姓,据传其父姓“龙”,母亲生他于树下,故名“龙树”。龙树天资特别聪明,在孩提的时候,听到婆罗门诵读经典,数遍之后,他即能背诵。到二十岁以后,对天文、地理、数学,以及婆罗门和各道的经文,几乎都读遍了,而且理解力相当强,因此在青年时名气就很大。他在幼年时期曾系统学习“五明”①,其后皈依佛教,初习小乘教规,后在雪山一带习得大乘经典,系统地阐述并确立了大乘佛教中观派的理论,深受南印度安达罗王朝的引正王的推崇,晚年住在黑峰山(今哥斯坦河上游)。一说晚年住在阿摩罗缚底大塔西北50公里的吉祥山,并传其为王子所杀。
  龙树菩萨一生著作甚多,据西藏所传为122种,汉译为22种。有“千部论主”之称。其主要著作有:《中论颂》、《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藏译)、《迥诤论》、《六十颂如理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大乘二十颂论》、《因缘心论颂》、《菩提资粮论颂》、《宝行王正论》、《龙树菩萨劝诫王颂》等。依据西藏的文献有关《中论》的注解除观誓(七或八世纪)疏解《般若灯论》外,他还提及了《中论》的八大注解,遗憾的是今天可以看到的只有五种:即(一)龙树的《无畏论》;(二)佛护的《根本中论注》;(三)清辨的《般若灯论》;(四)安慧的《大乘中观释论》;(五)月称的《中论注》。
  二、关于“缘起性空”思想
  “缘起”是佛教所说的“缘”和“起”的合称,“缘”是“起”所赖以产生的条件,“起”是生起的意思。《杂阿含经》卷12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是对缘起的最早解释。原始佛教的缘起观,被称为业感缘起,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的关系,同时缘起论成了佛教全部理论的基础,但大小乘佛教对其所探讨的侧重点略有不同,不仅涉及人生现象,而且探讨宇宙现象。大乘佛教兴起后在缘起的解释方面提出了新的看法,综其说大者有两家:一家是以龙树为代表的中观学派提出的中道缘起论,包括受用缘起和八不缘起等;另一家是以无著、世亲为代表的瑜伽行派提出的“自性缘起说”。龙树菩萨认为一切有为法都只是因缘和合所产生的现象,没有常住不变、单独存在的自体。譬如众木聚生而为林,林只是个假名,除众木外,别无自体,无自体也叫做“无自性”。既然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才产生的,那么任何一种单独的事物都离不开和它联系着的事物,因此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它自己独立的自性,若是有了自性,那它本身一定是完整的存在,那就不须托缘而生,那也就不是缘起法了。所以龙树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②“空”乃是
  一切法的真实相状。凡是缘起的,没有不是受着种种关系的局限与决定;受种种关系条件而决定其形态与作用的缘起法,即不能不是无自性的。‘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体存在或自己规定自己的意思。现在说: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是依缘所起法,这与自性──自有、自成、自体存在的含义,恰好相反。所以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缘起即空,是中观大乘最基本而最扼要的论题。自性,为人类普遍成见的根本错乱;空,即是超脱了这自性的倒乱错觉,龙树菩萨认为人的语言、概念不能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凡是通过语言、概念、范畴去认识世界的都是“戏论”,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都是由内在的“因”和外在的“缘”和合而生起,没有永恒独立、不变的实体,是无法用语言和思维所表述考虑的。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也承袭了龙树提出的八不缘起说,认为缘起有两种,一种是有为法缘起,另一种是无为法缘起,即观待自分所设施,这都是专门为性空而说,被认为是性空的特唱。
  龙树菩萨进一步发挥了大乘佛教般若经的性空思想。所谓“空”既不是“零”也不是“空无”,而是指“不可描述的”实在。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以及人们的认识,包括感觉、概念、意识和地、水、火、风等元素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是假借的概念(假名),是不真实的,它们本身没有独立的实体性或自性(无自性)。“空”不能认为是有,也不能认为是无,不能认为是生,不能认为是灭,一切经验上的有无、生灭、来去等等概念都说不上,不是我们的知觉分别所能得其实际。所谓非有非无,非生非灭,一切皆空,所以说是“空不可得”。、一切法空的理论是建立在一切法互相依存的因果律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它不是否认因果律的。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佛教中“空”的概念,实际上并非源自释迦牟尼,而源自龙树。宇宙万物的真实相是“空”,亦是“中道”。所谓“中道”就是不能用言语分别,不能用概念亲证的一种最高存在,也就是“非有、非无、非亦有亦无、非非有非无”。“空”的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事物的相对性(或‘相待性’,因为它们是缘起共生的)”。龙树是个绝对的相对论者,他把相对性的原则发展到了极点。在他看来,既然所有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那么最后,一定有一样东西与这种相对性本身相对,那就是绝对。
  这种绝对不能通过理性来描述,而只有通过直觉来体验和把握,它就是不可说、不可分、不可思议的宇宙整体,或者你可以把它称作神。和人类原始的神不同的是,龙树的神是由严格彻底的理性思辨呼唤出来的神。他认为,有为法空,无为法亦空。我空,无我亦空。生死空,涅槃亦空。既然一切皆空,那么,森林罗布的世间万物又作何解释?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龙树提出了二谛(真谛和俗谛)说。他说,佛陀为那些被无明覆盖的凡夫说法时,采用俗谛,承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存在;为那些已经消除无明、洞察真理的人说法时,采用真谛,否认世界和众生的真实性。他认为只有从俗谛入手,才能达到真谛,“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③从“空”的根本立场出发,龙树不但认为世界是不真实的,而且认为涅槃也是假象,他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又“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④只要消除无明,就可以达到涅槃。“涅槃”在他看来是无得亦无至,不断亦不常,不生亦不灭,排除了生死干扰的寂灭境地。龙树为大乘佛教的宗教和社会实践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宗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很大影响。在藏传佛教宗喀巴大师看来,其中的“缘起”与“性空”两方面最终是相互统一的。
  三、关于“八不中道”思想
  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从实体方面看)、不常不断(从运动方面看)、不一不异(从空间方面看)、不来不去(从时间方面看)。
  (1)不生不灭:世谛生灭非实生实灭,但由因缘生而假名生,因缘灭而假名灭。因缘生虽生而不起,因缘灭虽灭而不失,所以生灭宛然而不生不灭。这样理会不生不灭,即是世谛中道。其次,和世谛的假名生灭相待而有真谛的不生不灭,所以此不生灭非自不生灭。⑤
  (2)不断不常:虽于上不生不灭,说世谛因果相生,是假生灭非性实生灭,犹未免因中有果无果等失。如僧佉(数论学派)计自性是常,从自性生大,从大生意(我慢)等,此即执于常义。卫世师(胜论派)执因中无果说一切法因灭果生,此即执于断义。佛法内萨婆多(说一切有)部固世常有,亦是常义。大众部执三世无,亦是断义。今明因果依因缘而起,只是假名,不可说定有因缘和合先后等,亦不可说定无因缘和合先后等。即虽世谛假名说有常断,而假常不可名常,假断不可名断,不常不断,名为中道。⑥
  (3)不一不异:世谛虽离性实生灭及决定断常,然而如僧佉说一切法一,大众部说因果一体如转种子为芽等,卫世师说一切法异,又上座部说因果异体如种子芽各一物等,都破坏世谛因果中道。今明众因缘生法,因果不同,能所二义,所以非一;因是果的因,果是因的果,所以非异,不一不异名为中道。⑦
  (4)不来不去:虽闻以上六不,然而终究说决定有果,如涂炭外道等计众生的苦乐、万物的生灭,都从自在天来,这是外来义。又尼健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开祖)等计苦乐的果报都是我的自作、我的自受,这是内出义。又如毗昙(有部宗的论书)计木有火性,从于性火以成事火,是内出义。僧佉计自性是常,也和此执相同。成实(《成实论》)明木无火性,但假缘生,是外来义。卫世师计二微和合,也和此执相同。如此来出都破坏世谛因果中道。今明众因缘生法果不偏在因,所以不从内出;亦不偏在缘,所以不从外来,不来不出名为中道。⑧
  在他们看来,生灭、常断、来去、一异是一切存在的基本范畴,也是人们认识之所以成立的根据。如果否定了这四对范畴,否定了主观认识和客观世界,从而就显示了空性真理。这四对对立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依据,在每一个范畴的前面加上否定的“不”字,说明了事物存在和认识的相对性,不真实性。可见龙树的范畴论是为他的本体论服务的。这四对范畴包含了某些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因素。认为这四对对立的范畴是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依据,然而,佛陀的无常之教,是否只是就世间诸法的刹那生灭性而立说呢?事实上,不论是“生、住、异、灭”,或是“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等,都只是“存在”在变化上显现出来的暂态,而它们并不是形成“存在”会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什么原因使得变化成为可能?而什么原因造成了诸行的无常?说一切有部以“刹那灭论”这种近乎机械式的诠释,来说明佛陀的无常之教,并且以“四缘”这种条件理论,来充作佛陀缘起之教的具体说明,乃至以制作存在范畴表的方式来取消“自我”,他们的诠释与作法能够符合阿含圣典里有关“无常”、“无我”与“缘起”的教说吗?其实这正是龙树菩萨对有部教学的根本质疑。黄毛丫头可以女大十八
  变而成了妙龄少女,这是无常;她或飞上枝头,或遇人不淑,这不也是无常!一旦我们好好地来思索此中的问题,便会发现正是因为世间一切事物缺乏了固定的体性,所以变化才有其可能,因而只是扣住“生、灭、常、断、一、异、来、去”这些存在事相上的暂态,便不足以了解世间生成变化的实然状态,而针对这种世间生成变化的实然状态,佛陀便以“缘起”来诠表之。龙树在“中论”中,标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缘起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⑨依于八不中道,即能灭除世间的一切戏论而归于寂灭,这是佛法的终极心要。所以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吐露他对于佛陀敬仰赞叹的深意。龙树学说,当然是发扬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论典,就以他的代表作《中论》来说,不命名为空而名之为中,可见龙树揭示缘起、性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两边的中道为终极。在“中论”里,每品都称之为观,如‘观因缘品’乃至‘观邪见品’等,“中”是无执著的立场,“中”必含摄著“观”。它是一种通观全体、富于批判精神的动态智慧。人在生活里,不断地努力向上,而趋近完美、幸福,这就是所谓的“中道”。
  四、龙树菩萨中观思想的传承状况
  中观宗之传承:在印度是:龙树一提婆一罗睺罗一青目一须利耶苏摩一鸠摩罗什。在中国则是:鸠摩罗什一僧肇一僧朗一僧诠一法朗一吉藏。据《三论祖师传》集,以释尊为第一祖,文殊、马鸣、龙树、提婆、罗睺罗依序为二至六祖;三论宗血脉及八宗纲要卷下则以文殊为高祖,马鸣为次祖,龙树为三祖。其中,龙树于第三世纪初出兴于南印度,作中论颂、十二门论,倡导无依无得中道正观之旨,而开本宗之基。我国的中观学是由罗什在西元五百年初传来的,所以中国的三论宗以罗什为初祖,其后是僧肇、僧朗、僧诠、法朗和吉藏。在中国旧有佛教和适应时地思潮的发展中,在长江以南曾有过相当的宏扬。其中可看作中观的正统者,就是三论宗。此外,天台宗也是根据缘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义,发挥它独到的圆宗。龙树系的中观学,给予中国佛法的影响,非常普遍深刻,即使不属于中观的学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于龙树的教门。因此传入日本,即有龙树为‘八宗共祖’的传说。在西藏传有中观学,是公元八百年左右,由印度传入的。藏传的中观学,有佛护、月称的‘应成派’,和静命、清辨的‘自续派’。传入西藏的时候,虽各有因缘,然经过长期的流传,佛护、月称的应成系,已取得了中观正统的权威。藏传的中观教典,近来始有部分的翻译为汉文。同时,由于中论梵本的发现,日本人曾从文义的考订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中观的特质,将来在藏传、汉传和梵本的相互参证中,必将更为正确圆满的发扬起来。
  ①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②龙树《中论.观四谛品》鸠摩罗释译
  ③龙树《中论.观四谛品》鸠摩罗释译
  ④龙树《中论.观涅槃品》鸠摩罗释译
  ⑤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
  ⑥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
  ⑦同上
  ⑧同上
  ⑨龙树《中论.观因缘品》鸠摩罗释译
  参考资料:
  1、《龙树六论》[M]龙树著汉藏诸大论师译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解》(下)》[M日慧法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
  3、《藏传佛教中观哲学》[M][美]伊莉莎白.纳柏著刘宇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06年版
  4、《中论释》[M]卖彭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
  李巧艺,四川宜宾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与社会学学院200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藏传佛教哲学。

 
 
 
前五篇文章

浅探南岳怀让禅法及其影响

青原山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清初高僧担当禅师事略

清初高僧破山禅师事略

清初高僧圣可禅师事略

 

后五篇文章

浅谈戒律与法律

浅谈发菩提心

浅谈二谛哲理

浅谈禅宗悟性的美学价值

浅谈禅宗禅净双修盛行的因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