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浅探南岳怀让禅法及其影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浅探南岳怀让禅法及其影响
  果 净
  绪 论
  六祖慧能的禅法思想奠定了南禅的理论与禅修的原则,而将这套思想体系贯彻到实践中,并在实际的禅行生活中将禅宗发扬光大的是南岳怀让禅师与青原行思这两大禅脉,其中的南岳怀让禅法主要因马祖道一禅师而知名并得以蔚为一大禅系。马祖道一禅师曾总结南岳怀让禅师的禅法思想时说:
  吾师之道存乎妙者也,无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
  由此可见,“无待”与“无住”这两个微妙法门,便是南岳怀让的禅法特色所在。“无待”即对待的反面,是消除世间的对待之法。世人喜欢将宇宙人生一切现象以两边对待,或空或有,或大或小等,使人执于迷情知解,不得解脱,故而泯灭有无等两边,以中道般若,观诸实相,则自见宇宙人生之真相。“无住”是从把握真理的高度,任运自然,随缘不变,于平凡真实的生活中体悟佛法。他特别强调修行者心源本性的超越,要不注重形式上的坐与禅,但也不排斥自性清净的禅修;随着怀让禅师体悟了慧能思想以及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从而反对偏听偏激的执废情绪。
  总之,怀让禅师的禅法精神平实朴素,注重心性觉悟下的实践,特别是对后世中国禅宗中形成的“马祖模式”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此,就对怀让禅师的生平、禅法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简要的浅析。
  一、怀-il:禅师的生-q-
  怀让禅师,俗姓杜,金州安康人(今陕西安康地区的石泉县南一带)。他出生于唐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圆寂于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享年六十八岁,僧腊四十八秋。禅师十岁就喜爱看佛经,金州有名的三藏法师玄静认为他器宇非凡,是出家的法器。正是他的预言对怀让及其家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年仅十五岁的怀让,便被送到湖北荆州玉泉寺(今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寺),依恒景律师(公“634—712年)出家并学习戒律、天台等佛学。他曾立誓:“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于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四月十二日在玉泉寺受具足戒,并继续学习律藏。怀让禅师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十八日,曾自叹说:
  我受戒今经五夏,广学威仪而严有表,欲思真理而难契焉。
  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
  后来怀让禅师在他的得意门生坦然和尚的指引下前往嵩山依慧安禅禅师学习禅法,得到了慧安禅师的真传,已经证得了“身心自在,超出尘垢”的境界。为了使怀让禅师能更进一步的学习禅法,慧安禅师推荐他前往曹溪(今广东南华寺)拜见慧能大师。并依慧能学习禅法达十五载,得到了慧能大师的认可,后世人把怀让禅师尊称为禅宗第七代祖师。而且慧能大师曾经授记言: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记汝,佛法从汝生,向后马驹踏
  杀天下人。汝勿速说此法,病在汝身也。
  后来怀让禅师在慧能大师去世后,离开南华寺行脚到现在的湖南省南岳观音台住锡。当时有一个住持僧人玄至法师,因受冤屈而入狱,当他知道怀让禅师驻锡观音台后,便请怀让禅师为他申冤救护。怀让禅师为其解救而得脱离此灾难。为了感激怀让禅师,他便认为是观音菩萨救护。从此以后人们称怀让禅师“观音大师”。怀让禅师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住般若寺时,有沙门道一禅师住传法院常常日日坐禅。怀让禅师知道后就去度他,取了一块砖在道一禅师面前的一块石头上磨来磨去,最终使道一禅师大彻大悟。据载:怀让禅师的得法弟子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弟子要数马祖道一禅师了,由于马祖道一禅师大力弘扬怀让禅师的禅法于洪州(今江西省宝峰寺),使南岳怀让一系禅法遍布南北各地。怀让禅师圆寂后,马祖道一禅师为他建塔,唐元和(即公元815年)年间有道一门人惟宽、怀晖请当时名儒张甫正撰写《衡州般若寺观音大师碑铭并序》,至唐宝历(公元825—827)年间,唐敬宗李湛敕谥怀让禅师为“大慧禅师”称号,并赐塔号为“最胜轮塔”。
  二、禅法思想
  据《景德传灯录》卷五记载:
  一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
  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怀让禅师曾说“万法是从心生,当心无所生时,法无所住时,这样就达到了心地一切无碍”,这是怀让禅师修学佛法的次第法门。所以,马祖道一禅师根据此次第法门总结怀让的禅法思想,就是“无待而常,无住而至,能事集矣”。在此,我仅从以下两方面来具体阐述怀让禅师的禅法。
  1、禅法的思想渊源
  怀让禅师的禅法思想渊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一、启蒙阶段,二、学律阶段,三、学禅阶段。因为怀让禅师十岁时就喜欢看佛经,而且特别喜欢亲近善知识,当时在金州弘法的三藏玄静法师预言怀让一定会成道业。我想,三藏玄静法师应该是怀让的佛学启蒙者,这时期是怀让禅师的启蒙阶段。对怀让禅师影响最深远的要数他的剃度恩师及得戒和尚恒景法师,怀让禅师在恒景律师座下先修学八年,受戒后又学戒律五年,十三年的佛教仪规及佛学理论的修学,让怀让禅师受益匪浅。恒景律师精通戒律天台等宗派,而且译经著作,硕果累累,让怀让禅师受益匪浅。这应该是怀让禅师的学律阶段。
  至于怀让禅师的学禅阶段,应从离开恒景律师后到嵩山依慧安长老学习禅法。通过慧安长老的悉心教导,怀让禅师终于体悟到诸佛菩萨以及祖师们悟道的根本精神和关键所在,即“修行、打坐要不为外境所转,应当以契合自性的悟境为重”。而且一切语言文字只是真理的第二象征,如果所要论述的佛法教理教义以及精髓加入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见解,就偏离了原本的真实性。在修道的路上,必须将佛法摄受于自心自性中,并加以实证,使之成为修行者心性的一部分。后来怀让禅师又在慧安长老的推荐下前往曹溪(今广东南华寺)向慧能大师学习禅法。通过十五载的修学禅法,在慧能大师的指点下,怀让禅师终于得到六祖慧能大师的禅法精髓,同时也得到了南宗禅法的精髓。
  总之,怀让禅师先从律学人手,继而学天台、修禅法,修学生涯是比较漫长的。正是恒景律师给了他严谨而踏实的修学作风,慧安长老使他明白明心见性的奥秘,六祖慧能大师让他印证了南禅精髓,才最终促成怀让禅师成为禅宗第七代祖师。
  2、怀让禅师的禅法特色
  众所周知,虽然六祖慧能大师门下求法的人非常多,可能够主持一方并将慧能大师的禅法弘扬起来的恐为数不多,虽然有的当时轰动一时,甚至成为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如:荷泽神会、广州法海、永嘉玄觉、南阳慧忠、洪州法达、法性印宗、司空本净、清凉辩才等,可是在他们的门下却没有培养出俊杰之才,而怀让禅师当时虽然并不怎么出名,但其门人却能够将其禅法发扬光大,并成为后来禅宗发展的主流,这其中定有特殊的原因——那就是怀让的禅法思想被大众所肯定和接受。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怀让禅师的禅法思想在禅宗史上并没有多少专门的记载,与他的地位远不相称。在此,我想通过以下三个特色来剖析怀让禅师的主要禅法思想。
  (1)无待而常 不住而至
  马祖道一禅师在临终时曾说:“吾师之道存乎妙者也,无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这里的“无待”与“不住”都是相对于佛性而言的,这就说明佛性不是造作生灭之法,而是一种本来就具有的存在,它绝非因为修证就有,不修证就没有的东西。这也就表明了怀让禅师视佛性为每个众生人人所本具有的,而且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永恒的存在,并不因为修行而得到,也不因为不修行而丢失。所谓“佛性”,就是指众生本具有的而且能够成佛的可能性,一般称它为“自性”,即众生本有的自性,也是指事物的本来自性。这种事物的“自性”不是用语言、行为所能表达,也非思维所能想象的。正如: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大迦叶开颜微笑;文殊问净名菩萨何为不二法门,净名菩萨闭口不答。因此,我们只有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做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才能体会到我们本具有的佛性,即能够成佛做主。因此,释迦牟尼佛在成道时忽然大悟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司成佛,只因无明所障,不能自知!”这就是怀让禅师禅法的第一个特色,即“佛性是本有、常而不变,本来如此、非修证而得到”。所谓“无待而常”,就是指佛性的恒常是一种绝对的“恒常”,而不是相比较、对待才说是“常”。也就是说佛性是众生本来具有的,它并非只有在了生脱死、断除烦恼之后才有的。“不住而至”中的“不住”即是指无住,无住也就是指无念。诸佛菩萨以般若智慧、空观来观一切法而无所得,所以也就无所住,既无所得、也无所住,也就等于诸法无念,即能够悟到诸法自性本来就是这样。正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此即可证明。
  大珠慧海禅师曾与人对曰:有人问:当心住于清净时,
  这不就是执著于清净吗?答曰:当心虽住于净,但于净不起
  念时,便不为执著。又问:当心住于空时,这不就是执著于
  空吗?答曰:若对空不起念时,心中便不执著。又问:当心
  住于无住时,这不就是执著于无住吗?答曰:若对无住不起
  念时,便不执著于无住。”
  这段对话就证明了假如我们的心有贪著时,便会对一切事物产生执著,从而不能达到无念的境界;如果我们能对“无”也不起执著时,则便能达到“无住”的境界,这就是“不住而至”。
  从以上这几点就可以看出,怀让禅师的禅法主要主张:对诸法的“无所住”,即:无常、无住。他要求人们学习禅法不能只注重对诸法的特意执著,只要从“无常”、“无住”上下功夫,止息吾人对诸法的执著、追求,使之不能成为我们修行中的障碍。我们应当从“内心”的体悟上来清除对诸法的分别心,以“无住而住、无念而念”的清净心来体悟我们本有的自性。这与慧能大师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相吻合的。
  (2)禅非坐卧 佛非定相
  有名的“磨砖作镜”公案,就是怀让禅师当年为度马祖道一禅师而流传下来的一段佳话,同时它也是怀让禅师主要禅法思想的体现。根据《祖堂集》记载:马祖道一禅师有一天在传法院修行打坐,此时,怀让禅师也正好住在般若寺,他观察马祖道一禅师与一般人不同,是法门龙象,是荷担如来禅法的大器之人。于是,便前往传法院度化道一禅师。怀让禅师拿了一块砖在马祖道一禅师面前的石头上磨来磨去。马祖道一禅师就感到奇怪,而惊问怀让禅师曰:“磨砖做什么?”怀让禅师日:“磨砖想把它作镜子。”马祖道一禅师更奇怪地问道:“你这样磨砖什么时候能成镜子啊?”怀让禅师答道:“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么坐禅就能成佛吗!”马祖道一禅师由此而大彻大悟:佛在心中本来就有,岂能用坐禅的方式而向外求得!这也就说明了“禅”并非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我们通过修禅体悟人生,从而通达诸法实相,认识到事物的本源,止息我们的妄想分别之心。“禅”的定义,就是“静虑”的意思,就是通过修习禅法断除我们的烦恼。我们都知道,烦恼正是由于我们对外界的物质现象产生执著才使我们的心境随着境界而转变。所以,要断烦恼就须先静其心,当心静真正达到止水般时,能使我们的心就不被任何外境所干扰,这样才能得到禅的受用。所以怀让禅师认为:禅并不是一种坐卧的形式,而在于内心是否清净;佛也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形象,而只是一种觉悟人生真谛的真理。如果有人执著于成佛要从坐卧等种种形式上求得,那便是对佛法最大的诽谤,则永远也不能证得解脱。正如《景德传灯录》云: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作佛,佛非定相。于法无住,
  不可取舍。汝若坐佛,却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解脱理。
  综上所述,怀让禅师禅法的第二个特色,就是禅重在消除人们内心情感上的执著,打破那种只注重形式的传统禅法思想。所以在怀让禅师看来,“禅”并非坐卧式的形式化,应当注重从心灵情感上的净化和陶冶。只要我们能够从内心上得到安宁和清净,佛性就自然显现了,它不需要从外在形式上去求。“禅”本身就是无形无相,并没有一个真实的实体存在,只是一种我们用来自净其心的方法而已。“佛性”也是如此,它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形相实体存在,而是每个众生所本具有的一种清净自性。所以马祖道一禅师当初以坐禅的形式求得禅定,是对禅法的一种错误理解和认识,这样不仅不能悟人如来禅定,而且还会因为对形式上的执著而成为邪见。怀让禅师的这种禅法与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完全一致的,至此怀让禅师的禅法即被大众所肯定和接受了。
  (3)修证不无 染污不得
  有折公案,据《景德传灯录》记载,当时怀让禅师从嵩山来到曹溪(今广东南华寺)拜见六祖慧能大师,曾有段对白:
  六祖问师曰:什么地方来。师答曰:从嵩山来。六祖又
  问师曰:什么物恁么来。答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又
  曰:还可修证否。答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接
  着曰: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这段公案即说明“禅是个物”就错了;慧能大师通过问话,觉得怀让禅师非同一般,便接着追问道:它可以加以修证吗?怀让禅师答道:如果说从修证上说不能说是没有,但它不能被世间法所染污。慧能大师听后十分赞赏地说:这个不被染污的就是诸佛所护念,你既然如此,那我也亦如此。
  由此,我们就可以从怀让禅师当初到曹溪(今广东南华寺)时与慧能大师的这段对话,看出怀让禅师对禅法的理解和认识,已经与慧能大师所主张的禅法不谋而合了,两人可谓心心相印。随后他又跟随慧能大师学习禅法十五年,深得慧能大师南禅禅法的要领。由以上这个公案,就可以看出怀让禅师禅法特色的第三个特点:他主张“禅”虽然可以假借修证而证得,但众生本具有的自性却不是从来不被染污。在这里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怀让禅师把禅与佛性区别对待了,怀让禅师认为禅只是用来修身净心的一种方法而已,并不是说通过修行禅法才能获得佛性。因此,怀让禅师主张“佛性”是众生本有的、非无的,只不过我们被无明烦恼所障碍而不能自知而已。正如,怀让禅师曾对马祖道一禅师说:“我们修行,就好比人驾车,当车不前进时,应当打车,还是应当打牛?”这就是说佛性与禅的关系,就如同车与牛的关系;车本来如此,因为有牛才有进退之变;佛性也是如此。它是通过禅的方式显现而已。所以怀让禅师认为“佛性”如从修行的角度而说,通过禅修才能起到净化身心、断除烦恼的作用,故言“修证不无”;但如果从心性的角度来说,佛性是众生本具的,它不需禅修,如果说只有通过禅修才能成佛的话,那简直就是对“佛性”的一种染污,故言“染污不得”。
  从以上怀让禅师的这三个特色就可以看出,怀让禅师虽然当时在慧能大师门下并没有什么名气,但并不是说怀让禅师的禅法没有得到慧能大师认可,我们从后来南禅的兴盛和发展来看,怀让禅师的禅法思想在当时已被慧能大师认可并肯定了。只有怀让禅师的禅法能够被大众肯定,才使其禅法在后人当中得到发展和大力传扬,这是一种学说和理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被淘汰的决定因素。针对怀让禅师的禅法思想,杨曾文教授有一段比较切实的结论,即:
  一、怀让继承慧能的顿教禅法,不认为通过坐禅可以引
  发智慧,达到解脱,他借助“磨砖不能成镜”来比喻坐禅不能
  使人解脱成佛;
  二、怀让不是完全否认禅定,而是如慧能一样对坐禅有
  新的解释,实际把坐禅扩展到生活日用之中,即所谓“禅非
  坐卧”;
  三、既然佛也不一定表现为入定的特定的形象,对一切
  事物没有任何执著和取舍,那么,修行者又何必通过坐禅去
  追求做佛呢?
  四、如果要达到解脱,要学习“心地法门”即学习识心见
  性的禅法,认识自己本有的清净佛性,这好像是为解脱“下
  种”,而外在师父的教导仅仅是辅助条件即“天泽”,两者积
  极配合,才能悟彻佛性,达到解脱;
  五、佛性或“道”,虽然不是“色”,但它是可以通过自己
  的“心地法眼”(修持无念禅法达到的智慧)来认到它;而所
  谓“无相三昧”,当即与佛性相应的无特定程序的无念禅法;
  六、佛性或“道”,无形无象,并且是不受时间空间的局
  限,是世界的本性、本源,无所不在,也是人人生来秉有的清
  净本性即“心地含诸种”,是达到觉悟的内在依据。
  从上述文字,便可以认为怀让禅师所主张“佛性”即是“无待而常”的,绝非言语所可表达,但也不是僵固不化,成为一种定势,或是什么特殊的事态,故而又能够“无住而至”。其所反对的只是用坐禅的方法而求得解脱,然这并非否定佛性的可知性;倘若以“无相”的观点来看待诸法事相,修行者当下就能见道,此即“无住而至”。故此,在怀让看来,依然强调有“修”有“证”,可对于心地本有的“佛性”,则采取“不敢污染”的严谨态度,其实也是无从染污。
  三、怀让禅法的影响
  怀让禅师对后世的影响,实际上就是怀让禅师对马祖道一禅师的影响。据《祖堂集》记载:“慧能大师为怀让禅师授记说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曾预示,从汝门下有一后马驹将踏杀天下人。”由此授记就可见慧能大师对怀让禅师的禅法是肯定的。同时也预示出马祖道一禅师将是禅宗发展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如果道一禅师没有怀让禅师的发现和引导与启发,也许会被历史埋没而不被人们所发现。正如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祖道一禅师之所以后来在禅宗史上,有如此重大的成就,是直接受到怀让禅师的影响。在此,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怀让禅师对南禅的影响。
  (1)磨砖作镜 度化道一禅师
  马祖道一禅师乃剑南(今四川什邡县)人,最初在剑南依唐和尚出家,并向五祖弘忍的弟子处寂、无相学习禅法。后来游历参学,并于唐开元(公元733年)来到南岳住传法院。马祖道一禅师最初来到南岳时,心性孤傲、目中无人,从不与外界来往,只顾自己结庵而住,并整日参禅打坐。正好此间,怀让禅师也驻锡般若寺,知道此人很不平凡,是法门巨匠,将来一定能继承自己的法脉。于是他就前往马祖道一禅师的住处去度化。这才有了“磨砖作镜’’这一千古流传的禅宗公案,从而造就了马祖道一禅师的不平凡伟绩,使他日后成为禅宗巨匠,将慧能大师的南宗禅法发扬光大,从而使南禅成为禅宗发展的主流。
  我们从“磨砖作镜”这个公案中就可以看出马祖道一禅师在与怀让禅师的交谈中提出了三个问题:即:
  第一,“如何用心,即合无相”?第二,“道非色相,云何
  能见”?第三,“道有成否”?
  正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使得马祖道一禅师以后用般若之智、中道来看待佛性的思想。在此,我们可以认为,马祖道一禅师受怀让禅师禅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直接的。正是怀让禅师的“慧眼识英雄”,才使马祖道一禅师日后成为“一代宗师”,在中国佛教禅宗史上取得如此辉煌成就!倘若没有怀让禅师对机开示,马祖道一禅师将会怎样?禅宗能有跨时代的飞跃吗?
  (2)马祖建丛林 百丈立清规
  在中国佛教史上,普遍认为六祖慧能大师最有影响的弟子要数神会禅师,甚至在当时神会禅师被尊为“禅宗第七祖”。可是到后来“禅宗七祖”的冠称却落在了怀让禅师的头上,其原因就是:怀让禅师的门下出了一个马祖道一禅师,以及后来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又出了一个百丈怀海禅师。由于马祖道一禅师和百丈怀海禅师的大力宣扬,当时四方学者及禅宗大德皆投归于南宗门下修习禅法,使怀让禅师的禅法得以大力弘扬,很快就占据领导地位,乃至成为禅宗的主流体系,也使怀让禅师的禅法最终成为南禅的正统与主导。正是由于禅宗的大力发展,才有了“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的佛教佳句。也正因为有了马祖道一禅师创建丛林,百丈怀海禅师建立清规,才使本来零星分散四处行脚的禅师们有了集中参禅论道的场所,也为后来禅宗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显示了其师承来源南岳怀让禅师,同时也肯定了怀让禅师是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真正南宗禅法的衣钵传人之一。由禅宗的发展史上可知,后来临济宗遍及全国,甚至成为禅宗的主流,其功劳也不能脱离南禅的主要继承人——怀让禅师。这可以用一首偈颂为证:
  观音和尚,厥名怀让,般若栖神,禅门呆匠。五岳德高,
  四溟心量,法嗣六人,马祖兴王。
  结 语
  综上可知,怀让禅师当时在六祖慧能大师的众多弟子中不算大名显赫、名扬四海,但怀让禅师的“无等而常、不住而至,禅非坐卧、佛非定相,以及修证不无、染污不得”等主体思想,得到了六祖慧能大师的印可,从而证实其是真正的南宗禅的继承者。就禅宗的整个发展史来看,我们不可低估怀让禅师对南禅的传播及其发展的巨大贡献。尤其是怀让禅师的上首弟子马祖道一禅师,后来继承了他的南禅禅法思想,高扬“即心既佛”、“非心非佛”等理趣,将禅宗直指心性、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既丰富了中国的禅学文化,又为中国禅宗更好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前五篇文章

青原山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清初高僧担当禅师事略

清初高僧破山禅师事略

清初高僧圣可禅师事略

清初高僧丈雪禅师事略

 

后五篇文章

浅谈龙树中观思想

浅谈戒律与法律

浅谈发菩提心

浅谈二谛哲理

浅谈禅宗悟性的美学价值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