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宗经典--修证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宗经典--修证义
  道元 原著
  龙峒 陈荣弡 译
  第一章 总 序
  明生明死,乃佛家因缘一大事也。生死中有佛,即无生死。但识生死即涅盘,不厌生死,不欣涅槃,是时始有脱离生死之分。唯一大事乃究尽因缘也。人身难得,佛法难逢,今我等仗宿善之助,不仅已受难得之人身,更奉难逢之佛法,此可谓生死中之堇口生、最胜之人生矣。所谓最胜善身,应勿委露命于无常之风。但无常难凭,露命终不知陨于何处路草。身既非我,命随光阴推移,不得暂停。红颜已杳,欲寻无迹,熟视处,往事总是不再逢。无常一到,王侯、显要、亲、朋、妻、子、财宝满贯,终究无用,独自赴黄泉。随尔同行者,只有善恶之业。不知今世因果、不明业报、不识三世、及不辨善恶之邪见党侣,不可与诸为群。大凡因果之道理,历然无私。造恶者坠,修善者升,毫厘不芯。若是因果为虚,应无诸佛出世,亦无祖师西来。善恶之报有三时:一者、顺现报受;二者、顺次生受;三者、顺后次受。此谓之三时。凡修佛道,自初即学验三时业报之理,不尔即坠邪见,非但坠入邪见,更坠恶道,长时受苦。当知今生我无二身,更无三身。徒坠邪见,任感恶业,岂不惜哉。造恶而以为非恶,凭此邪思,认为无有恶报,其实不然,并非无报也。
  第二章 忏悔灭罪
  我佛怜悯之余,广开慈门,以便证入一切众生。人天谁不愿入,彼三时恶业报,虽云必感,倘能忏悔,可转重轻受,来罪清净。因是,必须诚心向佛忏悔,那时忏悔之功德力能使我等清净,生长无碍净信与精进。净信一现,自他俱能同化。其利益普被情与非情。其大旨为:假使我过去恶业多重,有障道因缘,但愿已得道之诸佛诸租怜憨,将普及无尽法界、解脱业累、消除道障之功德法门分沾与我(弟子)。佛祖往昔亦吾等也。吾等当来亦佛也。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瞠痴,从身口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如是忏悔者,佛租必然冥助矣。心念身仪,发露白佛。发露之力,能销陨罪根。
  第三章 受成人位
  其次:敬奉三宝佛、法、侩。易生,换身,亦愿敬奉供养三宝。西天东土,凡是佛祖正传处,悉皆恭敬佛、法、侩也。若是薄福寡德众生,三宝名字犹不闻奉,何况得归依而奉之耶!勿徒畏所逼而归依山神、鬼神或外道、邪教等,彼等不因其归依而解脱众苦。应早归依佛、法、侩,奉三宝。如此不但解脱众苦,且更成就菩提。归依三宝,应一心净信。在如来现在世或在如来灭后,合掌低头,口念:“南无归依佛,南无归依法,南无归依侩。”佛为大师,故应归依。法为良药,故应归依。侩为胜友,故应归依。成为佛弟子,必依三归。受任何戒,必受三归,然后始受诸戒。换言之,即因三归而有得戒也。此归依佛、法、侩之功德。在感应道交时,必有成就。虽是天上、人间、地狱、鬼、畜,若得感应道交,必奉归依。如已奉受归依,生生世世,在在处处,必然增长,积功累德,自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由是可知,三归之功德,乃最尊最上甚深不可思议。世耸早巳证明,众生当可信受。其次应受奉三聚净戒,即日:第一、摄律仪戒,第二、摄善法戒,第三、摄众生戒。再次即受奉十重禁戒:第一、不杀生戒,第二,不偷盗戒,第三、不邪YIN戒,第四、不妄语戒,第五、不酤酒戒,第六、不说过戒,第七、不自赞毁他戒,第八、不樫法财戒,第九、不瞠恚戒,第十、不谤三宝戒。上来三归、三聚净戒、十重禁戒,是诸佛所受持者。凡受戒者,如证三世诸佛所证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金刚不坏之佛果也。智人谁不欣求之?此世尊为一切众生明示,众生若受佛戒即入诸佛之位。其位同于大觉,是诚诸佛之子矣。诸佛常住持此中,不遗知觉于各方(译者注:各方指六根)。群生长在此中用,各各知觉不露面。是时,十方法界之土地草木、墙壁瓦砾皆作佛事。而受其所兴起之风水利益者,皆冥资甚妙不可思议佛化,显其亲悟。此为无为功德,亦为无作功德,是发菩提心也。
  第四章 发愿利生
  发菩提心是谓己未得度以前,发愿营度一切众生也。不论在家,不论出家,或在天上,或在人间,虽在苦中,或是乐中,均须早发自未得度先度他之心。尔形虽陋,但发此心即为一切众生导师也。不管是七岁女流,亦即四众导师、众生之慈父也。勿论男女之别,此乃佛道之极妙法则。若发菩提心,虽在六趣四生轮转,其轮转因缘皆成菩提之行颐。因是,从来光阴既已虚度,即应在今生未了之际及早发愿。纵使功德圆满,成佛机熟,尚回而为众生成佛得道回向,或行无量劫,先度众生而不自成佛。但度众生有众生之利益。所谓众生利益者,有四枚般若,即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此即萨堙行愿也。所谓布施即不贪也。有虽非我物,亦不障布施之道理,不嫌其物之轻,视其功之实。然即,一句一偈之法,亦是布施,可成此生他生之善种。一钱一草之财亦可布施,应兆此世他世之善根。法即财,财即法。只要不贪报谢,郧能自得其力。置舟架桥,亦是布施之檀度。治生产业,固亦无非布施。所谓爱语者,见众生即发慈爱心,施与顾爱语言之谓。换言之,怀慈念,视众生犹如赤子,其所发言语即爱语也。有德则赞之,无德则怜之。降伏怨敌,和睦君子,以爱语为根本。面闻爱语,面喜心乐。非面闻爱语,亦铭旰铭魂。须学爱语能生回天之力。利行者,向贵贱众生,周利益之善巧。见穷龟,见病雀,不求彼报谢,惟以行利行耳。愚人谓:“先利他人,自己之利岂不被剥欤?”非也!利行一法,可普利自己与他人也。同事者,不违异也。即己不违异,他人亦不违异。譬如:人之如来同于人,使他同于己,然后己亦同于他之道理是也。自他(之缘起)随时间而无穷。海之不辞水乃同事也,是故善能聚水而成海。大凡菩提心之行愿道理应如是,须静默思惟,切莫串尔。济度摄受,化被一切众生之功德,当须礼拜恭敬。
  第五章 行持报恩
  发此菩提心,多发于南阎浮之人心。今有如是因缘,愿来生于此娑婆国土,见释迦牟尼佛,岂不喜哉!静思,世不流布正法时,愿为正法抛弃身命亦不可遇。吾等今逢正法,人所愿也。君不见佛言日:“欲遇演说无上菩提之师,莫论种姓,莫论容颜,莫嫌其非,莫考其行,只为尊重般若故。”日日三时礼拜恭敬,更莫生烦恼之心。今见佛闻法,是由佛租面面行持之慈恩而来。假若佛祖不单传,奈何以至于今日。一句一法之恩尚须报谢,何况正法眼藏无上大法之大恩,岂可不报谢之?病雀尚不忘恩,能以三府之璟报答。穷龟尚不忘恩,能以余不之印报答。畜类亦知报恩,人类岂可不知恩耶?报谢之道,余外之法皆不当,惟有日日行持为报答之正道。其道理乃日日之生命不付诸等闲,不费于私而作行持也。光阴迅于矢,身命胀于露,有何善巧方便使已过之一日复还?徒活百岁,其日月可侩,其形骸可悲也。假如百岁日月,享以珍味声色奴婢,其中一日能行取行持,即非只行取一生之百岁,他生之百岁亦可度取。如此一日之身命,可贵之身命也,可贵之形骸也。如此身心,当自爱之,当自敬之。依我等行持,诸佛之行持即见成,诸佛之大道亦通达。然即一日之行持,即是诸佛种子,诸佛行持也。所谓诸佛,即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即心是佛。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共成佛道时,必成为释迦牟尼佛。此即,即心是佛也。即心是佛谁耶?当应审细参究,正是以报恩矣。
  (译按:道元禅师为日本曹洞宗之开山祖,宋时会来华拜荣元禅师为师,习禅。)
(摘自《慧炬》第330期)

 
 
 
前五篇文章

禅宗六祖与故乡风情

禅宗六祖自由观刍议

禅宗美学论纲

禅宗前后期思想比较研究

禅宗思想在西藏的传播和影响——八世纪吐蕃桑耶寺僧诤研究

 

后五篇文章

禅宗何以能成为中国佛教的代表

禅宗高僧虚云法师

禅宗对阳明心学影响初探

禅宗大要——“《沩山警策》读后感”(三)

禅宗大要——“《沩山警策》读后感”(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