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日是好日”与禅心“三无” 古德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春宵”。 “日日是好日”应该是一种心无牵绊,心胸扩展得像是无尽的“虚空”,事事物物对他不构成障碍的状态,心情愉悦了,看啥都高兴,干啥都有劲,以这样的心态去生活当然会“日日是好日”。 这是一种人人都渴望的生活,可在现实中能真正能享受“日日好日”的人却的确不多,究其原因是人们疏于修炼自身,堪不透生活的本质,被无数欲望、烦恼、忧愁控制着,心无宁日,不得解脱。 “禅”学是帮助人们解脱的一门大学问, 禅的训练就是要帮助个人,从生活中那些纷繁的障碍中解脱出来,看清生命,看清生活,看清自我的本质。然后,发现深度心灵世界的真我。这个过程无论对于生活、工作和生命究竟意义的领会,都有无上的价值。 佛家所倡导的“禅心三无”,正是引领我们走向平和,走向解脱的好方法,人人都应该学之、悟之、为之。 一“无”是“无忧”。细观我们的生活,可谓忧喜参半,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活中的种种忧愁来源于我们的患得患失,也来源于我们对自己未来的不可把握,前途难以预料。因此,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不管有文化还是没文化的人,都对有关命相、算命的学问很有兴趣,西方的是通过星相、血型、星座等等特征来预测命运,东方多用占卜、生辰八字、四柱、奇门遁甲等去预测,这类学问的发达说明我们人类具有种想把握自己未来,把握自己命运的欲望,也说明了人类整体上存有一个潜在的忧患意识,希望通过种种的预测,把握命运、以此方法来化解、冲淡内心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担忧。 那我们凡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摆脱忧愁应该从那里做起呢?首先应该从放下对未来的牵挂、猜测、担心开始。 因为一切未来的结果都从现在、从当下我们的言行延伸出去的,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很多因素是自己无法把握的,能把握的只有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所以我们只能从把握“当下”下手,从眼前开始,把对未来的担忧变成现实的力量,把当下该想的事想好,该说的话说对,该做好的事做成功。不断积蓄着,时刻准备着,去创造美好的未来。时机一到该来一定会来,正所谓不期而至,不期然而然了。俗话说的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真正作倒了,何忧之有呢? 二“无”是“无悔”。 “悔”是指对我们过去的所做、所说、所想的东西放不下,后悔莫及,这种后悔的味道很难受,悔心使我们的内心很不自在,堵塞在对过去的某件事上,这是我们普通人遇到悔事的心态。那么禅心呢?它却是无悔的,禅心是怎么做到无悔的?这是因为它是远离执着的,因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变化着的,包括错误,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有可能由好变坏, 由坏又变好。所以即使我们一时做错了事情,也没有必要悔青了肠子,因为你再悔也已经与事无补了,不如及时总结教训,从头再来。珍惜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每个因缘,善待每一个人,善做每一件事,该做好的我们都认真的去做好了,不再产生有可能让我们后悔的事,那我们就能活的轻松快乐了,这就是一颗无悔的禅心。 三“无”是“无怨”,所谓无怨就是对落在我们头上的一切无怨也无恨,而且还能欢喜的接受,还能心存感激,可以想象这对于一般人来讲是多难作倒。 “一切”所涵概的面极大,包括他人如何对我,社会如何对我,甚至包括了大自然如何对我们。无论命运多么不济,运气多么不佳,生活道路多么坎坷,遭遇多少不幸,我们都应该能心平气和的接受,不做任何抱怨。真能作倒了,我们就具有一颗禅心。 事实上我们常常看到的是牢骚满腹,怨声载道的人群,他们缺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经受不起命运不公的考验,“逆商”低下。所谓“逆商”是指一个人面对不良环境,坎坷、挫折等不如意的情境时的反映能力、适应能力和转化能力。无数事例证明,生于忧患的人才能成大器,因为逆境能激励人努力学习、自立自强的精神,怨气只能令人意志消沉,灰心丧气,不思进取。 观察那些喜欢发牢骚的人,一般都是比较注意索取,不愿意奉献的人,经常对别人不满意,总是要求别人该如何如何,却很少要求自己。喜欢奉献的人恰恰相反,他们少有牢骚怨言,很少去要求别人,总是从自身做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比较而言,这些牢骚少、无怨言的人生活质量高,人缘好,快乐多,反之,那些牢骚盛,怨愤多的人与己不快,与人不乐,生活质量无从谈起了。这样的人如果更进一步强烈的仇视某个人的话,那他不但自己满心痛苦,而且还会产生过激行为,危及他人、危害社会,令人堪忧。 这就是禅心三无所带给我们的良好思维方式。禅心要求人们从自身做起,每个人都该认识、理解、行动起来,反观自己的生活,自净其意,不断的把内心里的忧愁、悔意、怨愤,转化为无忧、无悔,无怨。学会知足,感恩,奉献,那我们就一定能享受“日日是好日”的美好生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