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二章】释迦世尊 第二节 释尊的降生与成道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二章】释迦世尊 第二节 释尊的降生与成道

  佛陀的年代

  印度的古代,虽有伟大的文化,却没有历史的观念。因此,释尊虽为人间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却没有告诉我们他在历史上的确切年代。

  迄至近世,从各种资料及角度的推论考究,关於佛陀的年代,已有七十多家的异说。我国古德,藉以星陨及地动等的古史记载,所以多信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西元前一零二七年)为佛降生,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西元前九四九年)为佛入灭之说,此可参阅《历代三宝纪》卷一(《大正藏》四九·二三页上)、《佛祖统纪》卷二(《大正藏》四九·一四二页上)之小字与低格注。然而,此说的证据,渺茫难凭,故不为近世学者所采信。

  近世学者,有采用《善见律》的众圣点记之说,此为分别说系南传的上座部所传,出入於西元前四百八十年左右;日人望月信亨的《佛教大年表》(《望月佛教大辞典》第六册九页)之纪年,即是采用此说,而以西元前四八五年,为佛灭第二年,即佛教纪元之元年。

  弗利脱氏(J. F. Fleet),则据希腊的史料推定,佛灭纪元是西元前四八三年,略似众圣点记。

  锡兰的传说,西元前五四三至五四四年,为佛灭纪元之年,现由世界佛教徒友谊会第三次大会通过的佛灭纪元即是此说,而以西元前五四四年为元年,此系根据南印羯陵伽国(Kalinga)一位叫作迦罗毘逻(Siri Kha-ravela Maha-Meghava-hana)王在优昙耶耆利(Udayagiri)之碑文所留年代而推算出来。所以历史家斯密司氏(V. A. Smith)也同意此说。

  日本的小野玄妙,根据一切有部的《十八部论》等所传,佛灭后百十六年,阿育王即位,并经推定阿育王即位是西元前二六九年,故在西元前三八四年,即为佛灭之年。(小野玄妙着《佛教年代考》)

  日人宇井伯寿,亦依据小野氏的同一资料推算考察,却以阿育王即位於西元前二七一年,佛寿八十岁,乃是西元前四六六至三八六年。(宇井伯寿着《印度哲 学研究》第二,五十九页,昭和四十年,岩波书店)

  宇井氏的学生,中村元博士,近来也依据宇井氏的资料,又用了新的希腊方面史料,考证之后,把佛陀的年代,订正为西元前四六三至三八三年。(中村元监修《新·佛教辞典》二四五页,昭和六十二年第八版,诚信书房)

  我国的时贤、印顺法师,也用《十八部论》及《部执异论》之说,以为阿育王即位於中国周赧王四十三年(西元前二七二年),故以释尊入灭,应为周安王十四年(西元前三八八年)。西元前三八七年即为佛灭纪元元年。(印顺法师着《印度之佛教》第五章第一节八四页)

  日本学者在中村氏之说未出之先,多采用宇井氏之说。根据上举各家推论,佛灭当在西元前三百八十多年,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佛陀的家系

  释尊降生於东北印度之喜马拉雅山麓,那是一个小国,释迦(SAKYA)族就是此国的主人。那是一个当时存的贵族共和国之一,居於罗泊提河(RAPTI)东北,面积约三百二十平方里之处,分有十个小城邦,再从这十城之中选出一位最有势的城主,作为他们的王,迦毘罗卫城(kapila-Vastu)的净饭(Suddhodana)王,就是他们当时共和国的领袖,释尊悉达多(Sa-rtha 一切义成)便是净饭王的太子。

  据旧来的传说,释迦族是雅利安人的刹帝利种,出於名王甘蔗之后裔,甘蔗 王族则出於瞿昙又称乔答摩(Gautama)仙人之后,故以瞿昙为氏。

  但据近代的史家,例如日本的荻原云来、藤田丰八,以及我国的印顺法师等,均主张释迦族不是白皮肤的雅利安人,而是黄种的蒙古人。

  依据律部的考察,释迦族与跋耆族等相近,而且释迦族不与雅利安族通婚,彼此均被视为非我族类,释迦族及跋耆族出身的比丘,也有以佛是我族的佛而夸耀。又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记当他游印时的人种分布状况,释迦族等的地区,乃为黄种人所居,今日的尼泊尔,当然更不用说,那是蒙古族的黄种民族。

  此一发现,很有价值。不过,玄奘游印时的人种分布状况,也未必即同於相距千年之前的情形,根据外族入侵印度的次第而言,最早的黄种人之到来,似在大月氏之进入,大月氏又称为塞族(Seythian),并以塞族所居之地为释迦。但是,大月氏之入印,有史可考的乃是贵霜王朝,释尊的时代之前,似尚未有黄种人入印。唯其释迦族不是纯正的雅利安血统,当无疑问,故在情感上与雅利安之间的互相歧视,乃非偶然。

  迦毘罗卫的今址,是在尼泊尔国境内的毕柏罗婆(P1va)地方,经已发掘到的古迹予以证实,即在北纬二十八度三十七分,东经八十三度八分之处(塔莱)。

  释尊之母摩诃摩耶(Maha-ma-ya)夫人,是天臂(Devadaha)城主之女,此城位於卢尼河(今之Koha-na)之东,也是释迦族中的十个城邦之一,所以这两城之间,保持有传统的姻亲关系。摩耶夫人将要分娩之前,依时俗返回娘家生产,但在半途进入她父王的别宫--蓝毘尼园休息之时,即在一棵无忧(Lumbin1-oka)树下,释尊降临了人间。

  出家以前的菩萨

  佛陀在尚未成佛之前,照例称为菩萨。

  释尊究非常人可比,当他初降人间,即能自行七步,并举右手,做师子吼:“我於天人之中,最尊最胜!”说完此语,即如平常婴儿,不行走亦不言语了。

  菩萨降生七日,摩耶夫人病逝,嗣后即由同时嫁给净饭王的摩耶之姊,摩诃波阇波提(Maha-praja-pati)夫人,担起抚养菩萨的重任。

  释尊七、八岁时,从跋陀罗尼婆罗门,受学《梵书》等六十种书,又从武师学习诸般武艺。十四岁出城郊游,见了病人、老人、死人、沙门,而兴世间无常之感,并启出家修道之念。十六岁时,父王忧虑太子出家,故设三时殿(三时,参阅《增一阿含经》卷四三之末的夹注,《大正藏》二·七八五页下),广聚女,期以五欲牵住太子的出家之心。十九岁,纳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Yasodhara-hula)为妃,生一子叫作罗睺罗(Rahula)。

  据《佛说十二游经》(《大正藏》四·一四六页下)说,太子有三夫人,一瞿夷、二耶惟檀、三鹿野。耶惟檀即是罗睺罗之母耶输陀罗,关於罗睺罗的出生年,有三异说,可参阅望月氏《佛教大年表》页四。

  又据《根本说一切有部 奈耶破僧事》卷三(《大正藏》二四·一一四页中)也说悉达多太子有三妃子,一为耶输陀罗,二为乔比迦,三为鹿王。同书卷四又说:“尔时菩萨在於宫内,嬉戏之处,私自念言:我今有三夫人及六万彩女,若不与其为俗乐者,恐诸外人云我不是丈夫,我今当与耶输陀罗共为娱乐,其耶输陀罗因即有娠。”一般传说释尊指腹生子,若以人间的佛陀而言,宁信上说,较为合理。

  出家修行

  不论净饭王用尽一切方法,豪华的宫廷,五欲的迷醉,都不能留住太子的心。终於,在一天夜里,当大家都在梦乡中的时候,太子起身,看了他那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及爱子最后一眼之后,便唤醒他的驭者车匿(Chandaka 有译作阐陀、阐奴),跨上马背,悄悄地离开了王宫,离开了迦毘罗卫城。拂晓时分,到了罗摩村(Ra-magra-ma),自己剃除了须发,披上袈裟(Kas.a-ya),现了沙门相,并遣车匿回城代向他父王报告他已出家的消息。

  首先到了毘舍离(Vaisa-lirgava)城的跋伽婆仙人的苦行林,次至王舍城的阿罗逻迦蓝(A-ra-la-ma)仙人处,及郁陀迦罗摩子(Udraka-ra-ma-purowa)仙人处,求学解脱之道,但他们所示者,或以苦行或以修定,而以生天为目的,所以当释尊领教之后,均不能使他心服,便到伽耶(Gaya)城之南的优娄频罗村(Uruvilva)的苦行林去。不过,王舍城的两位仙人是当时有名的数论派之先驱,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其解脱境,后来佛教即以非想非非想处定为世间的最高定,可见该二仙人给予佛教的影响了。

  释尊未行苦行之先,止於王舍城外盘荼山之林中,因至王舍城乞食而为摩揭陀国的频婆娑罗王所见,并力劝他返俗,愿分其国之一半与释尊并治,但被释尊谢却了。王随即要求释尊,若成佛道,愿先见度。接着,释尊便与五位由他父王派来的侍者,进入苦行林,与那些外道沙门的苦行者为伍,因此也使他得了“沙门瞿昙”的称号。

  经过六年的苦行生活,仅以野生的麻米为食,日限一麻一米,以延续生命。结果,形体枯瘦如干柴,尚未见到成道的消息,始知光用苦行,不是办法,便放弃苦行,至尼连禅河(Nairan~jana)沐浴,并受牧女的乳糜之供,调养身体,以恢复健康,再到附近的毕钵罗(Pippala)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发大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静心默照,思惟拔除人间之苦的解脱之道。

  可是,当释尊放弃了以功利观念的苦行方法来求取解脱道之后,换用了出世间的立场、超越一切的态度、观察万法生灭的原理之际,原先伴了他六年的五位侍者,竟以为太子退了道心,便舍离而去了。

  成等正觉

  释尊出家,经六年苦行,然后成道,这是共通之说,至於出家及成道的年岁,却有异说多起。(参阅《佛祖统纪》卷二低格注、《佛教大年表》四页)。古德多采用十九岁出家,二十五岁成道之说。近人则多采用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之说。

  此等异说纷起之原因,乃在初期佛教不用文字记录,但藉师师相承,以口传口,时间越久,分派越繁,误传就难免了。特别是印度民族,虽勤於思惟,却疏於年月史事的釐订。实则,纵然是以史闻名的我国,对於孔子、老子、庄子的年月,也未弄清;西洋人对於耶稣的生年月日,至今也不曾确定。此可谓是东西中外,无独而有偶了。

  释尊以大悲大智的襟怀,奋勇精进的精神,在树下宴坐了四十九日,克服了内外的魔障,遂於二月八日之夜,明星将升之际,悟透了一切法无非是缘起,缘起的一切法毕竟是无我的道理,於是:“生知生见,定道品法,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更受有,知如真。”(《中阿含经》卷五六第二零四经《罗摩经》,《大正藏》一·七七七页下)廓然圆悟,成等正觉,自觉、觉他、觉圆,所以自称为无上的佛陀(Buddha),皈依他的弟子们,则称佛陀为世尊(Bhagavat)、为释迦牟尼(Sa-kya-muni),“牟尼”(muni)是圣者、证得寂默(了诸种烦恼)之法的圣者,本为印度对於内外道仙人的通称,即是久在山林修心学道的人,皆可称为牟尼,释迦族出身的圣者,故称释迦牟尼。

  成道后的释尊,喜悦无量,即在四七日间,於附近树下,自己受用解脱之乐。第一七日,在菩提(Bodhivr.ks.a)树下。就是那棵毕钵罗树之下,因佛在此树下成道,而被称为菩提树。

  第二七日,在阿踰波罗(Ajapa-la)树下。此期有魔王波旬(Ma-ra-pa-ma-n)来请佛入灭而未果。

  第三七日,在目真邻陀(Mucilinda)树下,遇暴风雨,目真邻陀龙见之而即以己身护佛。此龙即受皈依,乃为傍生中的第一弟子。第四七日,在罗阇耶恒那(Ra-ja-vatana)树下。有二商主,一名提谓,一名婆梨迦,道经佛处,以蜜供佛,并皈依佛、法而去。此二人乃为最早的优婆塞(Upa-saka 亲近而奉事三宝的净信男)。

----------------------------------------------------------------------------------------------------------------

相关链接

印度佛教史(目录)

佛教基础读物

----------------------------------------------------------------------------------------------------------------

圣严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圣严法师佛教问答

圣严法师佛教文章大全

圣严法师佛学视频在线播放及下载

-----------------------------------------------------------------------------------------------------------------

 
 
 
前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二章】释迦世尊 第三节 转法轮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第一章 制依止之缘起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第二章 选择依止师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三)智慧是最佳财富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二章】释迦世尊 第一节 释尊的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一章】绪说 第三节 印度的哲学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二)梦兆感应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一章】绪说 第二节 印度的宗教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