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第一章 制依止之缘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第一章 制依止之缘起

   当时,诸比丘没有戒师训诫、教导,托钵时上衣下裳穿着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们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

    众人鄙视、非难及传言道:「这些沙门释子怎么可以托钵时上衣下裳穿着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们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就好像用餐时的婆罗门?」

    诸比丘听到众人的鄙视、非难及传言。诸比丘中少欲知足、怀惭知愧而好学者亦鄙视、非难及传言道:「这些比丘怎么可以托钵时上衣下裳穿着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们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

    当时,这些比丘把这件事告知世尊。世尊即由此因缘,于此时机,令比丘众集会之后,问诸比丘道:「诸比丘,比丘众托钵时上衣下裳穿着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他们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这些事是否是真的?」

    「是真的,世尊。」

    佛世尊即呵责他们道:「诸比丘,此等愚人所为不适、不当、非沙门应有、非为许可、不当为。诸比丘,此等愚人怎么可以托钵时上衣下裳穿着不整、威仪不具;当人们正在用餐时,他们把自己的钵举到(那些人的)软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硬食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可口食物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把钵举到(那些人的)饮料上面,以乞求剩余的食物;亲自开口讨取饭菜来吃;也在食堂里大声吵闹?诸比丘,这并不能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有所增长;反而会令到未信者不信、已信者心生动摇。」

    当时,在呵责诸比丘之后,世尊多方说示难扶养、难护持、多欲、不知足、执着(障碍法)与懈怠之非;又多方赞叹易扶养、易护持、少欲、知足、弃除(恶法)、谨慎、和善、减损(障碍法)与精进。为诸比丘据理说示何为适当之法后,世尊说道:「诸比丘,我准许有戒师。戒师应有如对待儿子般对待其弟子;弟子应有如对待父亲般对待其戒师。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气相处,他们于法于律即会有增益成长。」

    佛陀的教法(dhamma)与戒律(vinaya)关系到比丘生活的诸多层面,可说是无微不至,要在短时间内精通法与律是无法办到的,因此,佛陀为新受戒的比丘制定了随师学习的一段期间──称为「依止」(nissaya),或依靠──新戒比丘必须在一位资深有德的比丘的指导之下,至少训练五年,直到他堪能自己独立修持。

在这种师弟相承的依止制度下,佛教薪传至今已将近二千六百年之久,如果忽视依止制度就等于丧失延续佛法慧命的一项基本要素,所以我们在此将它提出来讨论。

    依止可分为两种:依止自己的戒师(upajjhaya─和尚),或依止一位教授师(acariya──阿阇梨)。这两种依止当中的师生关系是互相类似的,并且在许多细节上是相同的,因此在以下的讨论中,遇到二者通用相同的模式时,我们使用「依止师」一词来涵盖戒师与教授师;唯有在二者使用不同的模式时,才将戒师与教授师分别讨论。

 

 

----------------------------------------------------------------------------------------------------------------

更多坦尼沙罗尊者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第二章 选择依止师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第三章 请求依止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第四章 义务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第五章 摈出

坦尼沙罗尊者:依止 第六章 丧失依止

 

后五篇文章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三章】原始佛教与三藏圣典 第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二章】释迦世尊 第三节 转法轮

圣严法师:印度佛教史【第二章】释迦世尊 第二节 释尊的

索达吉堪布:博士访谈录(三)智慧是最佳财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