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第八章 应付敌手及批评——《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主啊!请你将我从朋友的恶意批评中解救出来,至于敌人,我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伏尔泰—— 

  没有人敢理直气壮、大拍胸脯说自己没有敌人。甚至伟大的宗教家大公无私、造福人群者如释尊、护持神、耶稣、穆罕默德,或是伟大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社会改革家如林肯及和平之父甘地等先圣先贤,都有与之对抗的敌手,何况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呢?这些伟大的救世主及领导人极具耐心的忍受敌手的残害与抨击,而不违背自己的原则。甚至有些人视原则高于一切,因而失去生命。

  曾几何时,为他人著想的人竟也常遭心怀恶意之人迫害,似乎善与恶总是不断的冲突。当一个人努力做好事时,有些人老是喜欢挑他的毛病,而吝于表露出赞美之意。不论是对于做过的事或未做的事都有人埋怨。释尊有一位弟子,名叫阿苏拉,他抱怨门下弟子不易传道,且对弟子们回答问题的方式感到不满。释尊说:‘人会抱怨别人太安静,也会抱怨那些说太多话甚至抱怨言谈适当。因此,世上没有一个人不饱受抱怨之苦的。’

  人必须做好心理调适,随时有接受责难的准备,即使这些毁谤毫无根据。林肯对应付批评有一套审慎又实际的方法。他说:‘即使我们对他人的抨击反驳,可能还是换回不了小店关门的命运,我以竭尽所知所能的态度去做事,不到事情尽头,绝不罢手,如果最后证明我是对的,那么他人的批评又有什么关系,如果事后显示我是错的,那么,即使十个天使的保证,也是枉然。’

  心中的镜子

  一个人的思想和信仰塑造了他的生活、经历与环境。宛如镜子般,每一个人心灵中的自我意象反映在真实自我上,可以由外在的我看到自己性格及内在想法。人若领悟不到自己的性格乃是思想与信仰的影响,他便成为环境的牺牲者。然而只要他察明这个真理,就可以自丑陋的思想中挣脱出来。

  一个人看到他人的丑陋面正是自己本性的反映。因此,人不应急切的将自己内心不健全的思想及憎恨投射到其他无辜、不幸的人身上。让我们抱持耐心,切勿立刻对他人骤下评断,应该将心比心,从更广的角度来看事情。试著去探索事情的原委,抱持这种态度可以使人过著与世无争、平静的高尚生活。让我们谨记释尊的教诲:‘一个时时观察他人过失的人容易动怒,非但不能消除他人的污秽,反而会增添自己的污秽。’波顿·贺尔写著:

  我用批评的显微镜看哥哥,

  说:哥哥显得多么粗糙啊!

  我用轻视的望远镜看哥哥,

  说:哥哥是多么渺小啊!

  然后我看真相的镜子,

  说:我与哥哥多么类似啊!

  挑剔他人的错误

  看见他人的错误是非常的容易,然而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困难之至了。佛家说人们像除去米糠般挑剔他人的错误,然而当隐藏自己错误时,却像只狡猾的猎鸟般掩饰住自己。我们不应该时时钻研他人的错误,或是批评他人已完成或未完成的事,并且时时谨记自己的职权和怠忽之处。

  牢记这些珍贵的教诲可帮助我们洞悉自己的本性,抑制不良的想法,以顺正道而行。倘若人有专挑毛病的心态,就会认为即使玫瑰也有刺。在欣赏美丽之际,为何还要介意瑕疵呢?每个俗世之人都难免有过失啊!要记得没有人是完全的坏或彻底邪恶的。

  下次开始挑他人毛病时,深记以下罗勃·路易士·史蒂文生所说的话:

  最坏的人也有这么多的优点,

  最好的人也有这么多的缺点,

  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必要去找他人的错失。

  遭人批评时该做什么?

  当有人对您生气时,问题的原因可能源自阁下所做的事,倘若是阁下的错,赶紧俯首认罪,并为自己错误的行为致歉。倘若遭误解,与对方来一次心与心的交谈,并欣然倾力相助。相反的,如果对方已因嫉妒而怒火中烧时,实不应该用愤怒还以颜色,虽然这是自然反应,然而开战不能平息战争,只会造成冤冤相报,何时能了呢?最糟的情形不过是结局的不公正。释尊说:‘胜者招致憎恨,而落败带来愁苦,只有放弃胜败之心,才能快乐、平静。’

  以慈爱克服愤怒并非容易,而且包含某些程度的自我控制:意即为了快乐和安宁,必须克制自己的怒气。释尊说:‘无论在多少次战役征服多少人,唯有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伟大的胜利者。’这需要耐心,但所获取的结果是值得此项努力的。

  另外,真挚的微笑。倘若您对敌人微笑,表现出爱与仁慈的慈悲思想,奇迹便发生了。快乐的笑容有正面积极的力量,能够溶化你们的心墙。只有爱才能够将负面的思想转变为积极的念头,愤恨只会造成敌手立场更为坚定。

  他将我摒除在小圈圈外,

  视我为异教徒、叛党之徒,极尽嘲讽之能事,

  但爱让我拥有智慧战胜他;

  让我们将他带入我们的圈圈内。

  ——马尔侃—— 

  聪明人不会以仇报仇来摆脱敌人,因为如此一来,便如滚雪球般,塑造更多的敌手了。征服敌人较适当的方法是向他们表示亲善及谅解之心,找出他们的需要及中伤自己的原因,然后,试著学习称赞他们,而不是严加批评。虽然此举不被大多数的人认同,然而却十分有效。奥斯卡·王尔德(英国剧作家及小说家)曾说过:‘要原谅敌人,因为再也没有任何事比此事更令他们恼怒的了。’尝试过此法的人证实这是最有效又切实际的方法,能使敌人变成朋友,这也是佛家的哲学。

  佛陀教人要以仁慈克服愤怒、贤德克服邪恶、慈善克服私心、真实克服虚假。

  在恼怒他人并将之视为敌手之前,只要回想两件事:

  一、人心怀恨意即须承受比敌方加倍的痛苦。假使想摆脱最大的敌人,应该先平息自己的怒气。

  二、我们不只从朋友身上学习,也学自敌手。给他们怀疑的权利,他们可能十分有理,倘若不注意他们说些什么(反而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愤怒),可能会失去一个学习、改善的机会。这意外的新事实也许很重要,因为与自身息息相关,即使是朋友也会碍于友谊,而不指出我们的弱点。假如我们能敞开心房而不贸然断定,即使是敌人,亦有与之看齐的优点。

  不要害怕遭受批评

  甜美亦可能会导致厌烦。赞美是甜蜜的,然而过多的赞美可能招致人的厌倦。评论犹如苦药或令人痛楚的针剂:当然令人厌恶,却对我们著实有益。

  不用害怕遭受批评,应该牢记没有人可以真正避免批评,即使是伟人亦同。批评是无益的,因为它使人处于防备状态,令人拚命想保护自己。批评亦是危险的,因它伤害人的尊严与骄傲,造成对他人的怨恨。但批评也有建设性的一面,我们应该倾听他人对自己的评论,尤其是具建设性的,并接受自我改善的机会,我们应该抑制自满,而不对他人的批评心怀恨意。对于抱持不同观感的人,我们不应该立刻贴上标签、烙下记号视为敌人,并非所有批评我们的人都是敌手,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正面的态度,而且专注聆听批评的内容。对我们的评价有否根据?或是否有值得学习的事物呢?自批评中,我们也许可以找出自己看不见的弱点。

  而另一方面,我们或许会遇到固执己见的人,对他人的善意不予理会。此时,我们可以试试用和平渐进的方式与他们沟通,也许徒劳无功,亦毋须心怀恨意,而对他们施以报复的手段,因为如此一来,自己也会陷入他们打滚的泥泞中,与敌手相去不远,同时也污染了自身。很多人常会介入无关自身的事,想要恶意去伤害或批评他人,最后,反而自己陷入困扰之中。

  同时,也不该过于吹毛求疵。对他人的事追根究底、从中干涉。以下有则关于东方的民间传说,可以阐述这一点。

  ●

  勿多管闲事:从前,有些伐木工人正在砍伐一根倒地的树干。他们将树干一劈为二,为了让工作进行顺利些,便用一根楔子嵌入二半树干之间,在近中午时,大家想休憩片刻,便留下插著楔子的树干在原地。不久,来了一只猴子,它想知道楔子在树干上有何作用,便跨坐在树上,尾巴悬在劈开的树中间,在用力的摇晃楔子之后,终于把它移开位置了,但此举让树两端猛力撞击并压碎了猴子,猴子因而丧命。

  ●

  当有人对你出言不逊时,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做下列检讨:对手的言行举止对我来说公平吗?倘若他们毫无事实根据,那么,与其愤恨不平,不如将事情淡化处理。你甚至应该同情他们,因为作恶多端的人最终只会伤害自己。倘若你是无辜的,就视对方为无知的人,需要人引导吧!记得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曾说:‘天父啊!请原谅他们的无知,而非他们的所为。’

  避免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尽可能减少与不善的人接触的机会。这是为何释尊曾说:‘假如你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朋友,最好还是独居一隅,各自生活。’

  也许这并不可能,倘若我们必须与自私自利、一心想从我们身上夺取利益的人打交道的话,该如何是好呢?这些人宛如蚊子般,不但吸取血,还传播病毒,果真如此,那么不要给他们任何机会伤害自己。《法句经》中记载:‘让我们快乐的活在仇人之中吧!’没有理由把自己陷入复仇的漩涡中,虽然这主意十分诱人。试著从这些微不足道的麻烦中升华,我们之所以会动怒,是因为尊严受到严重损害,倘若能够撇开这些错误的自我观念,便会了解没有什么值得让人气得火冒三丈的事情,也没有一个集罪恶于一身,恶贯满盈的人。

  在修养耐性与体谅时,不应该使自己为他人所利用。在面对不公正的攻击时,应该冷静维持自己的尊严,同时亦不放弃崇高的原则。

  ●

  你可以踩我一脚:有位年轻人在走向火车包厢的走廊上时,不慎踩到一位旅客的脚。虽然道过歉,年轻人还是惨遭男旅客愤怒严厉的斥责。

  ‘亲爱的大人,’年轻人说:‘难道您看不出这是不小心的吗?假使您对我的道歉仍不以为然,如果您喜欢,可以踩我一脚。’

  男旅客对自己所为深感愧咎,便不再斥责这位年轻人了。

  ●

  有些人或许会觉得上述的小故事很值得赞扬,道德高超,但是绝对无法做到,并且在这适者生存、事不关己的世界中太过于乌托邦式了。的确,要做到这般境界有点困难,但还不至于办不到。虽然有人以犯罪为乐,但他的本性中还拥有潜力,能克服邪恶,以及自罪恶中解脱。有些人只为短暂的暴利而误陷法网,但是为长远打算,他们应该循正道而行。通常,眼前的利益蒙蔽了急欲获利的人,使他无法将眼光向远处看。假若他能瞭望更宽广的视野,纵使无法转劣为优,至少会注意到,对自己施以仇恨者,不反以仇恨施之,可减轻不少罪孽。

  不应该因遭受批评而放弃自己原本已做好的工作,倘若自己处事得宜,情操正直,有继续奋斗下去的勇气,不受舆论的影响,那么,这样才是真正了不起,无论处于何地,皆可轻易的将成功操之于自我的手中。

  那些牺牲时间为民服务的人获得掌声,同时也饱尝批评,因为有些人会嫉妒他们。此乃尘世中自然的现象,犹如结香甜可口果实的树遭到更多人以石头去掷一般,树大招风啊!

  释尊说:‘崇高道德的人不会偏离正道,欲望不再紧随著世俗的喜悦而来,让所有事情顺其自然,智者不论处在喜悦或悲苦中,都能心存平静永恒之心。’

  第一次以光辉的慈爱面对敌手时,勿期望见到立即的效果。倘若尽了力而无回报时亦不要气馁。必须更具信心、决心和毅力,奋勉实行以战胜敌手。藉此,给对方一个知道自己错误的机会,他必会感激你的仁心与勇气。

  在试著赢取友谊或平息口角之争的过程中,事实即是事实,不必扛下自己来犯的错误。倘若你真的犯了错,应该坦然谦虚的承认。然而,倘若自己是对的,严守原则,并抱持一颗纯净的心,远离气愤、憎恨与复仇。另外,不应该轻视小国小民或弱小地区的民族,以为他们毫无防范之力。事实上,俗语说,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如何对待小人物。

  即使是弱势动物,如果互相合作也能战胜凶猛的野兽。

  ●

  团结就是力量:有一只大象曾撞倒一个栖在树枝上的鸟巢,结果鸟巢及巢中的蛋尽皆毁坏。母鸟十分难过,但大象只是阔步离开,甚至没说句抱歉的话。母鸟便飞到啄木鸟处求救,啄木鸟找到大象,啄出它的眼睛,而后成群的苍蝇停伫在大象的眼窝上,散播病毒。一度壮硕的大象现已盲了眼,无助的到处奔窜,寻找水源。母鸟仍旧不肯放过,到处寻求声援,予以报复,于是请求青蛙待在一个大枯洞旁呱呱叫著,大象以为有水,直冲洞口,便摔进洞里死了。由此看来,母鸟、啄木鸟、苍蝇、青蛙们均是弱小的动物,却可以杀死一只如大象般的庞然大物。因此少数民族只要祸患与共,也可以改变世界的命运。

 
 
 
前五篇文章

第七章 克服嫉妒及私心——《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第六章 自私的隐忧——《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第五章 抑制怒气——《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第四章 精神虐待及健康的心灵——《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第三章 我们为何受苦——《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后五篇文章

第九章 控制不稳定的情绪——《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第十章 养儿育女的重担及喜悦——《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第十一章 对死亡的恐惧——《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第十二章 何必为未来忧心——《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第十三章 如何找到真正的快乐——《如何无忧无惧过生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