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三 观缚解品 第十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观缚解品第十六
     
 
我先和大家讲,它的原理还是一个。相假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相假,这也是从般若经出。色受想行识是相假,其性是空的,就是色即空;空性就是相假,所以说空即色。
 
原来他是把一句话作很多句说。你如果不懂道理的话,不知道原则,就迷惑在里面了。
 
这个︿缚解品﹀也是一样,因为世间人遍计执性太重,他认为有五阴色、受、想、行、识,所以他执着五阴。从五阴又执着有我,五阴和合有我,所以叫众生。因为我,又执着有生死。因为他不知道有为即无为,无为即有为。
 
他说有五阴,五阴和合有我,五阴叫法我执。他又执着有我,我是五阴和合而生。五阴和合是众因缘生,所以这个我就是众生,这个就是人我执。这就落入遍计执了。
  
 
执着人我执,产生一种障碍,叫烦恼障,一切烦恼由人我而产生。执着法我执,产生一种障碍,叫所知障。烦恼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菩提是慧,涅槃是定,这就是佛道二道─定慧二道。
 
凡夫具足诸缚,所以不见佛道。声闻乘,见一部分,他空人我。空人我,得涅槃,称为解脱。可是他初得解脱,不上求佛道了,急取涅槃,定性二乘了。他也证菩提,证到声闻菩提,只管自己。菩萨就不然了,空人我以后,不取解脱,留惑润生。留惑就是在烦恼障里头留爱之一惑,度化众生。出空入假,所以能够究竟菩提。
 
大家平时都说:庄严无上佛菩提。怎么庄严呢?庄严菩提从发心开始,所以叫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上求下化,发菩提心。度化众生,发菩提心。大悲心叫菩提心,平等心叫菩提心,清净心叫菩提心。净土法门提出直心、深心、回向心叫菩提心。
 
众生认为有人我、法我往来生死,称为缚。如果没有生死,称为证入涅槃,叫解脱。大家不要迷惑了,这是二乘的看法。
 
在后面《中论》还是破他:你脱离生死,取证涅槃,被涅槃所缚,龙树菩萨所破的。看到后面就知道了!
 
「诸行往来者  常不应往来
 
无常亦不应  众生亦复然」
 
外人执着有五阴,法执;五阴和合有我,人执。产生二障。由于二障,烦恼障落入分段生死,所知障落入变易生死,所以说往来生死。这是外人执着的。
 
龙树菩萨先破往来,破往来就是破生死。往来是什么呢?执着有定法。实在说如来是什么呢?无来无去嘛!执着往来生死,执着有定法。执着定法─取相,随着六根六尘走。
 
他破往来的时候,用常、无常来破。往来生死叫行,这个行是造作。经上说过嘛!「色是质碍相,受是领纳相,想是取相相,行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行是虚妄造作的。你说往来生死,没有生死,生死即无生无死。怎么生死即无生无死呢?生死不断吧!要是断的话,没有生死,有不断才有生死啊!可是你想一想,那个不断不生也不死,所以生死以无生无死为意义。
 
不断就是常,既然是常,是不生不死,怎么有诸行往来呢?诸行往来,你执无为有啊!这个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来。镜中之花,看似实在有花,一丝一毫不错!可是没有,不相信你闻一闻,一点儿不香。水中之月,似有而实无,明明水中有月亮,可是没有。你不相信,你捞一捞,捞不上来。我们众生就可怜在这个地方,天天争夺,以无为有。本来一切都是无的,如幻如化的,可是他为名利二字,天天争夺不休。
 
所以「诸行往来者」,往来生死。如果常,不应该有往来,常是不生不死嘛!那如果无常呢?「无常亦不应」,也不应该往来。为什么呢?无常是生灭啊!生灭是空的,没有法啊!生灭仅仅是因缘。生是因缘生,不是法生;灭是因缘灭,不是法灭。所以说「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嘛!既然是无常,就没有。一生就灭,怎么会有呢?
 
「众生亦复然」,众生是什么呢?就是人我执,称为众生。他认为五阴和合有人,其实是错误的。
 
不相信我们分析分析,如果说五阴和合有人,那就说明不和合没有人。这么说,第一个我们知道和合法是无常法,它不是常时间的和合,它是无常的。无常就没有,就空的,如幻如化的。既然如幻如化是空的,当然没有往来。
 
再一个角度分析,五阴和合有人,那不和合时没有人啊!这么说起来,色没有人。色如果有人,不必等到和合了,它自己就有人嘛!受没有人,如果受有人的话,自己就有人了,不必和合。这么推想起来,色受想行识,单独都没有人,非要等和合才有人。那么有问题!色受想行识,它们五个没有人,五个没有人,和合起来怎么变成有人呢?不合道理的。所以说「众生亦复然」,没有众生嘛!
 
这个法就是说,五阴和合,应该还是五阴,五阴和合不能变成人。生是五阴生,灭是五阴灭,于人无所有。按照这一偈的意思是说,来是五阴来,去是五阴去,于人无所有。所以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人于法皆无所有。既然于人无所有了,没有人,那当然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生也没有死,你说生死来去,虚妄的。
 
这一偈讲完了!「诸行往来者,常不应往来,无常亦不应,众生亦复然。」大家都听懂了没有?有没有不懂的?好,都懂了,见好就收!看下面一偈。
 
「若众生往来  阴界诸入中
 
五种求尽无  谁有往来者」
 
这个就是刚才我们讲的道理了,众生空的,没有的。一般人认为所谓众生是六道众生,其实它的意思,「众生」众因缘生。所以鸠摩罗什大师他不叫五阴,他叫五众。
 
你要是说众生往来生死当中,可是没有众生啊!刚才我们说过了,五阴和合有众生,不和合没有众生。那这么说的话,在色受想行识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众生。既然没有和合的时候,没有众生,和合不能变成有众生。
 
举个例子说吧!你没吃饭,我没吃饭,他没吃饭。三个人和合的时候就都饱了,没这个道理的。既然没有众生,就没有往来,所以他说:「阴界诸入中,五种求尽无。」
 
他是说三科是有为法,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称为三科。十二入、十八界是根据五阴来的,所以我们就知道,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么知道呢?它根据五阴来的嘛!《心经》讲过,五阴皆空。五阴皆空,那就说明十二入空,十八界空。
 
这个我要问大家了,既然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空,怎么又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呢?谁知道?
 
它是因缘假啊!五阴是假的,十二入是假的,十八界也是假的。假的就空嘛!空的就假。
 
说了半天,还是色即空,空即色。三科皆假就是色即空;空非定法,是因为假才空,所以空即色。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根据这个道理,我们修念佛法门,因为色即空,所以念佛要念而无念;因为空即色,所以无念而念││称为念佛。
 
念是佛的报化身,无念是佛的法身。念而无念,念报化身佛就是念法身佛;无念而念,要念法身佛,就要念报化身佛。
 
所以如果众生往来,往来生死的话,「阴界诸入中,五种求尽无」。五种就是色受想行识,都没有。没有不能变成有,说「没有」和合变成有,不合道理。所以他最后讲「谁有往来者?」既然没有众生,谁往来生死呢?所以这是虚妄的。如果你执着有,就是遍计执。如果执着遍计执,虚妄的。如果知道法是依他起,就是随缘了。
 
法依他起,没有自性,就是圆成实。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圆成实是空,就是依他起,就是色,那还是无为即有为。知道依他起就是圆成实,就是知道色即空;知道圆成实就是依他起,就知道空即色。
 
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大家看《中论》。
 
「若从身至身  往来即无身
 
若其无有身  则无有往来」
 
这是说六道轮回。「从身至身」,人道到天道,就是从人身到天身;天道至鬼道,从天身到鬼身。所以他说若从身至身。
 
「往来」,往来生死,就是从身至身。人道到天道,人是死,天道是生,往来生死之中。他说「往来即无身」,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人道到天道,人身不变,那还是人身,不能是天身。如果人身灭了,灭法不能再生,怎么又能把人身转变为天身?所以往来生死就是没有身。
 
这个道理大家能听懂吧?有谁听不懂的可以问。第一个,往来生死就没有身。「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没有身,怎么能够往来呢?身是什么呢?五阴身。没有身,谁去往来生死呢?所以他说:「若其无有身,则无有往来。」
 
从这个地方引出下一品来,下一品是︿观业品﹀。怎么引出来呢?有人问唯识宗:如果没有人,没有法,人法都空,没有我,那怎么会有生死往来呢?怎么有六道轮回呢?怎么有离生死求涅槃呢?
 
唯识宗答,没有作者,可是有作业,唯识而转。这句话有一般大执之人,学大乘执着的那种人,就说实在有业嘛!随业轮回六道嘛!换句话说,随着业转,人身转为天身,天身转为鬼身。他不知道他执着了。
 
唯识宗,没有错!它讲唯识所转。唯识所转是什么意思?根据唯识无境来,没有境,唯有识转。
 
大执之人又执着识为实有。唯识宗说,如果执着识是实有,如执外境。和执着外境一样,也是法执。
 
那么识,内识,是什么东西呢?内识是依他起性,依他起无自性,就是圆成实。
 
所以从这一首偈,引出下面的︿观业品﹀来。业是如幻如化的,依他而起,没有自性。所以大家认识清楚,这个地方错误是大执之人,不是唯识宗,要分辨清。
 
探讨这个地方,很费思惟!大家如果有听不懂的可以问。
 
既然都听懂,我们就看下文:
 
「诸行若灭者  是事终不然
 
众生若灭者  是事亦不然」
 
这首偈,你了解到性空,就迎刃而解了。你如果不了解性空,就糊涂了。
 
诸行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所以诸行性空。性空怎么会灭呢?性空不会灭的。
 
你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通。你要是说性空不会灭,有法可以灭吧!大家说有法可不可灭?有是因缘有,因缘有所现的相,是相假,相假没有实在,没有实在怎么可灭?所以你体会到性空相假,就了解了。
 
你懂得上面半偈,就容易懂下面半偈了。
 
「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众生也是性空,相假,没有!前面他讲过了嘛!众生在五种里头求不得嘛!色受想行识,五种里头,没有嘛!没有人,那有众生?既然没有了,怎么可灭呢?所以他说:「众生若灭者,是事亦不然。」
 
这一偈,你要了解,掌握住性空、相假,就了解了。
 
下面再进一步说:
 
「诸行生灭相  不缚亦不解
 
众生如先说  不缚亦不解」
 
「诸行生灭相,不缚亦不解。」众生生灭是相,相是假相。假相非为实有,没有实有的东西,所以不缚也不解。所以禅宗有一个公案:「求禅师为我解脱。」石头希迁和尚说:「谁缚你啊?没有人缚你,你解脱竟。」虚妄认识嘛!这都是错误的观念。所以说诸行生灭相,是假相,不缚亦不解。
 
缚解是什么呢?众生见。有其见,就见缚;有其见,就见解。执着于见,不见性。见性是什么情形呢?随缘无性。随缘是有,无性是空,有即空;无性随缘,空即有。有即空,空即有,就是《般若心经》讲的色即空,空即色。有即空,没有缚;空即有,没有解。所以他说不缚也不解。
 
「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众生,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众生没有嘛!众生是众因缘生,那些因缘生呢?色受想行识。五阴和合有众生,这个不合道理的。
 
依理推寻,色受想行识和合有众生,那就是说,不和合没有众生。既然是不和合没有众生,没有和合的时候,色没有众生,受没有众生,想没有众生,行没有众生,识没有众生。五个没有众生,和合起来不能变成有众生,所以不合道理。
 
既然没有众生,他怎么缚怎么解呢?所以他说:「众生如先说,不缚亦不解。」没有缚也没有解。
 
所以大家知道,你要是和人论法的时候,对方说空,你要是知道错在「空」上,这时候你用「有」破他,一破就破了;对方要是说有,他错在「有」上,用「空」破他。人家向你问法的时候,他问空,你将有来答;他问有,你将空来答。没有错!这是个原则,大家记住。
 
「若身名为缚  有身则不缚
 
无身亦不缚  于何而有缚」
 
这个他说身,有身,相待假;他说无身,相待空。还是出没两边。「若身名为缚」,因为外人认为众生是五阴生的身,有五阴身就有生死往来,生死往来称为缚。他不知道这个是相待的。五阴身,假立。假立没有实在,没有实在它怎么有缚呢?
 
他说「若身名为缚」。身和缚相待假立,同时而有,依他而起。不可能先有身后有缚,它相待假立的。相待假立的,就是对待空,所以下面他用「有无」来破。
 
「有身则不缚」。按照纵破讲起来,有身,那自然是没有缚,你说先有身后有缚嘛!在有身的当时,没有缚。这是纵破的立场。按二谛讲起来,有身是假有,假有怎么会缚?所以有身则不缚。「无身亦不缚」。按照它纵破的立场讲,无身怎么会缚?按照二谛讲,无身,就是性空。性空怎么缚?第二个相假,相假才无身嘛!它怎么缚?
 
你说身有缚,那现在我们知道有身、无身都没有缚。既然有身、无身皆无缚,「于何而有缚?」怎么会有缚呢?
 
这个道理不可以直接会,你要打转身,直接领会不到。「若身名为缚,有身则不缚,无身亦不缚,于何而有缚?」有问题的没有?
 
看下面一偈:
 
「若可缚先缚  则应缚可缚
 
而先实无缚  余如去来答」
 
可缚,它还是讲对待。相是对待假,性是对待空。可缚和缚,相待而有,不可能先有可缚,后有能缚。如果先有可缚,还没被缚,怎么叫可缚?如果先有能缚,没有可缚,怎么叫能缚?它是对待的,可缚和缚对待而立。可缚对待缚才叫可缚,能缚对待可缚才叫缚。
 
大家知道相假是对待假,性空是对待空。什么道理?有谁知道?你要是知道相是依他起,就知道对待假了;知道空是依他起,就知道对待空了。
 
我们平时讲很多,拿来看一看。依他起是因缘生,可缚是因缘可缚。因缘可缚,无自性,无自性就性空。性空立可缚之名,相假。再看缚,缚也是因缘缚,因缘缚无自性,缚即性空。现缚的相,因缘现相,无自性,相假。
 
大家慢慢体会。因为大家平时妄想太多,遇到甚深道理不能体会,放下你的妄想,慢慢就知道了。这个法,佛在十二因缘说最多。十二因缘,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人无所有,于法无所有。无明生行,没有讲生人生法啊!行生识,识生名色,一直到老死,没有人没有法。没有人没有法,三论宗说性空。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因缘而有生灭,相假。
 
大家掌握住他的要点。他横说竖说,不离性空相假,相假性空。所以他说:「若可缚先缚,则应缚可缚。」它没有先后嘛!所以「而先实无缚」,因为对待立的嘛!「而先实无缚」,有缚没有可缚,那个缚怎么叫缚?
 
「余如去来答」。︿去来品﹀也是性空相假,相假性空。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所以过去是性空;既然是现在、未来形成过去,过去相假。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既然是过去、未来形成,现在没有性,性空;既然是过去、未来形成现在,现在的相假。未来也是一样,是过去、现在形成,没有自性,性空;既然过去、现在形成了未来,未来相假。
 
大家有不懂的可以问。好!下课。
 
大家看《中论》,︿观缚解品﹀第十六。
 
「缚者无有解  无缚亦无解
 
缚时有解者  缚解则一时」
 
我们看出来,他是先破身见,后破缚,再破解。因为什么呢?有身始有缚,无身则无缚。有身才有缚嘛!无身怎么有缚呢?所以先破身见,后破缚,再破解。为什么最后破解呢?有缚始有解,无缚则无解。
 
它这个破法也有规则。五见里头,他先破身见,缚解两个叫边见,身、边见。这破到后来了,它破解了。有傅才有解,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容易懂。「缚者无有解」,有缚没有解。什么原因呢?已经缚了嘛!怎么有解呢?「无缚亦无解」,无缚你解什么呢?这是破有无。「缚时有解者」,就是共。缚解共,不合道理。缚时要是有解,那么「缚解则一时」,不合道理。
 
外人就问了,他说,经上明明说,离生死得涅槃,得涅槃谓之解脱。你说一切法空,不对!有解脱嘛!有涅槃嘛!
 
论主就说了:
 
「若不受诸法  我当得涅槃
 
若人如是者  还为受所缚」
 
「若不受诸法,我当得涅槃」,不受一切法,就是得涅槃,这是说出得涅槃的意义来了。「若人如是者,还为受所缚」,受什么缚呢?受涅槃所缚。「若人如是者」,怎么样呢?有所得心,被涅槃缚。不受一切法,就是《心经》说的「以无所得故」。你要是得涅槃,有所得嘛!有所得就受缚。
 
下面最后一偈,他说出生死、涅槃的意义来。
 
上面这两偈有不明白的没有?有问题的可以问。
 
「不离于生死  而别有涅槃
 
实相义如是  云何有分别」
 
生死似有而实无,一般的人认为生死依于身见,也就是说依于我见。身见、我见虚妄的。实在说起来,生死依于什么呢?依于如来藏性,不依于身见。身见依于五阴,五阴皆空,怎么可依?所以身不受生死,因为身空。
 
生死往来依于如来藏性。如来藏性是什么呢?无来无去是如来,就是无性。无来而来,无去而去,就是缘起。无性随缘有生死,生死随缘归无性。所以生死依于如来藏,生而无生,死而无死;无生而生,无死而死。
 
若人破除身见,知道是如来藏,称为了生死。所以他这一偈说:「不离于生死,而别有涅槃。」生死无性,就是涅槃;涅槃随于妄缘,就变成生死了。随于妄缘是遍计执,就落入生死了;不随于妄缘,知道妄缘无性,是依他起,就了生死了。我们大家都有生死,那是妄缘,虚妄的因缘;你不造就没有,叫了生死。
 
「实相义如是」,实相就是这个道理。生死无性,随缘无性就是实相无相,实相无不相就是无性随缘。实相意义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品讲到此地讲完了。有没有问题?
 
所以我们就知道,它是根据般若。实相无相,般若讲真空;实相无不相,般若讲妙有。大家看一看是不是还是真空妙有两个啊!
 
现在我们看下面一品。
 
 

--------------------------------------------------------------------------------------------------------------------

扩展阅读:

智谕法师佛教文集

智谕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前五篇文章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三 观业品 第十七

大安法师:《劝修净土诗》第十首

净界法师:凡夫的五阴身心,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大安法师:《劝修净土诗》第十一、十二首

净界法师:我们的色身是没头没尾的!

 

后五篇文章

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三 观有无品 第十五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目录略要

智随法师:话说灵岩遗旨(五)

智随法师:话说灵岩遗旨(四)

虚云法师法汇—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