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南传佛教在中国与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南传佛教在中国与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杨学政

  南传上座部佛教为巴利语系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因由印度向南传入,故又名“南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在南亚、东南亚各国有深远的影响,现今,仍然是伊斯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主要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后,就与傣族固有的原始宗教及其传统文化相融合,互为消长,逐渐傣族化,从而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要派系。本文拟对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传播及演变、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纽带作用作简略论述,希望有助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与中国大西南地区进行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一、传入和演变

  据《大史》、《岛史》等记载,释迦逝世后二百年阿育王举行佛教第三次结集后,派传教师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上座部佛教。其王子摩晒陀等比丘被派往今斯里兰卡创立以大寺为中心的上座部佛教僧团。约前一世纪,在今斯里兰卡举行上座部佛教第四次结集,首次用巴利文将上部佛教三藏记录成册。公元410年至公元432年期间,古印度巴利文佛教学者佛音到斯里兰卡,将上座部佛教三藏的僧伽罗文注释改写成巴利文,并详加注解,编成十九部,撰写《清净道论》,进一步完善了上座部佛教的经论。公元十一世纪至十四世经,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确立上座部佛教为国教。公元十九世纪,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分裂为暹罗派、阿摩罗普罗派和罗曼那派等派别;在缅甸分裂为善法派、瑞琴派和门派等派别;在泰国、柬埔寨和老挝分裂为法相应部和大部等派别。

  南传上座部佛教约公元七世纪前后经缅甸传入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至公元十四世纪以后得到广泛发展。公元十五世纪以后,逐渐为与傣族毗邻而居的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及部分佤族所信仰。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长期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若干地方民族宗教的特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该教的男儿僧侣化与僧侣还俗制。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具有一种独特的宗教习俗,即男性儿童年满10岁左右就须由其父母及亲属送他们人寺为僧一段时间。据说此举有三层意思:其一,以本人出家为僧之举来超度祖先亡灵;其二,以本人出家为僧之举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其三,云南傣族历史上没有学校之类的教育机构。因此男儿只有出家为僧才能学到傣文和民族传统知识、佛教知识。此外,傣族传统观念认为,只有当过僧侣才能算是受过教育的人,才拥有建立家庭的权利,被社会所尊重。男儿出家为僧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俗称“升和尚”。在傣族社会生活中,升和尚仪式极为热闹,特别受人关注和推崇,是傣族宗教与民俗相结合的盛大礼仪。

  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男儿僧侣化相适应的是僧侣还俗制,即不论各等级的僧侣都可以还俗,成为一般的世俗群众。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观念和傣族社会舆论都认为僧侣还俗是正常之举,符合当地的社会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傣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男儿出家为僧的传统习俗已逐渐淡化,傣族入寺为僧的儿童逐渐减少,特别在德宏傣族地区,由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外来民族逐渐增多等原因,大多数儿童已不愿再人佛门了。

  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由于实行男儿僧侣化和僧侣还俗制,使宗教逐渐向民俗化方面演变;男儿僧侣化使南传上座部佛教广泛普及,并保证了僧源不断,僧侣还俗制则使僧侣又回到家庭社会中,保证了男性劳动力的稳定。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而言,宗教民俗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为宗教民俗化使宗教贴近了世俗群众,使群众对宗教的认识不再是那么神秘莫测和虚无缥缈了,另外,只有宗教民俗化,而不是民俗宗教化,宗教这棵不能结果的意识之树才不会逐渐枯萎。

  二、教义和形态

  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教义、教理及形态方面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基本相同,主要是讲“四谛”、“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它与北传大乘佛教不同的是特别强调只能按佛陀的说教修行,并以达到自身解脱为目的;实践上主张自我解脱和自我拯救。它的教理核心是宣扬现实世界是一种轮回,即生死和死生的流传,而流转的本质是苦。它指出从苦中获得拯救和从旋转的“生死轮”中获得解脱的结果是涅磐;有克服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欲望,修到最高果位阿罗汉,才能证得此道。这种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始终贯穿在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宗教实践中。一般而言,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形态传到云南傣族社会必定发生粗陋的变化,信教群众及一般僧侣对南传上部佛教的教义、教理只能有限度的接受,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深奥的教义、教理只有少数高僧才能领悟和接受,一般僧俗则知之甚少。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有很大不同:一、印度社会当时处于奴隶制,战乱频繁,社会充满苦难;傣族社会直到本世纪50年代还存在着农村公社,社会分化不充分,温饱基本无问题。二、文明程度不同。古印度文明已高度发展,有文字、社会分工精细,傣族社会50年代还没有分化出专门的工匠、商人,社会发展缓慢。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义、教理、形态传到云南傣族社会后发生了粗陋的变化,并向宗教民俗化的方向发展。

  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虽然在教义、教理等方面发生了粗陋性的变化,但却保持着上座部佛教的基本原则,即严格按照佛陀的言教修习,为了体现对佛陀的崇拜及弘扬和发展有关佛陀的故事,它便融合了傣族的许多民间神话故事,使之佛教化,从而使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故事有强烈的宗教魅力和浓郁的民族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南传上座佛教的影响,同样也发挥了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对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宗教经济交流的纽带作用。

  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流传着许多关于佛陀圣迹的传说故事。如誉满东南亚各国的西双版纳曼飞龙笋塔,塔南面的一块大青石上有半个脚印,传说此脚印便是佛祖帕召来此传教时跺下的。以后人们便在佛祖的脚印下建造了这座笋塔。另在此地有一眼约一米的井,井里溢满泉水,传说此眼井也是佛祖用禅杖戳出来的。由于这两则佛祖圣迹的传说,使笋塔和圣井遐迩闻名,缅甸、泰国朝圣的香客历来络绎不绝,善男信女都要在佛祖的脚印里赕几块银币,祈求佛祖赐好运,另在圣井里舀一壶井水带回国去,传说此圣水能治疗聋哑盲患者。

  由于云南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大量吸取了傣族的民间神话传说,因而一方面丰富了南传上座部佛教自身的故事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傣族化的佛教故事来传播和普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教义和佛学思想,从而能深人、广泛地影响世俗群众。毋庸置疑,佛教故事的感染力及影响都远胜于佛徒在寺院里讲经说教。因为人们对富有文学色彩的佛教故事的感受远比对抽象的宗教哲学、教义更感兴趣,其影响也更深刻、广泛;人们总愿意通过丰富的具有情节、人物形象及意境的佛教故事和激情漾溢的宗教仪式体验自己的感受,因而故事和仪式最能吸引和获得信教群众。一般而言,信教群众对宗教知识知之甚少,但宗教故事和宗教仪式则能焕发他们对宗教的炽热感情,从而成为增进宗教信仰的精神力量。南传上座部佛教之所以能在云南傣族地区长期传承发展,历久不衰,这与它融合傣族的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傣族传统文化养育了南传上座部佛教。

  三、作用及影响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主要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南亚、东南亚各国与中国云南傣族的文化、经济的交流当中起到纽带或说媒介的作用。例如闻名世界的印度佛经故事《罗摩衍那》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在云南傣族文学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罗摩衍那》所反映的印度社会制度和云南傣族地区新中国成立前的社会制度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处于建立在农村公社基础上的亚细亚型的封建领主制社会。《罗》诗反映了古代印度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以后的阶级关系和道德观念,所宣扬的道德教条,酷似中国封建社会所规定的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进入封建领主社会的傣族统治阶级所需要宣扬的道德观念,以便为自己的统治地位服务。居住于中国边疆这一广大地区的傣族人民,和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生活习惯、心理素质等方面也有近似之处,语言文字上也有较深的渊源关系。因此,这部反映古印度人民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文艺作品,就很容易被傣族人民所接受。加上长诗本身的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想象奇异,引人人胜,便很快植根于傣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上了。经过傣族人民及其歌手、艺人的不断改造、充实,最后形成了现在的云南傣族中广为流传的《兰嘎西贺》长诗。这便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典范之一,也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印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媒介作用。

  此外,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召树屯》同样在东南亚各国,即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广为流传,这也是南传佛教国家国际文化交流的一个实例。《召树屯》民间故事实际源于印度佛教的本生经。本生经是讲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经历无数轮回转世的故事,并且通过这些故事宣传因果报应的教义。关于召树屯的本生经叫《素吞本生经》。召树屯在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都有流传,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其故事梗概基本上是相同的。佛本生经不仅在南传佛教国家中流传,北传佛教的国家地区中亦有,它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共同信奉的经典故事。中国西藏佛教中也有《树屯阿波陀那》,亦名《素吞阿波陀那》,其故事主要内容与中国云南傣族地区的《召树屯》大致相同。总之,佛本生故事在信奉佛教的许多国家和民族中都有流传,它虽然最初源于印度,但随着佛教的广为传播,佛本生故事也在不同的佛教系列、不同的国家民族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以及剧和歌舞等各种形式的精神财富。它体现了佛教在南亚、东南亚各国与中国云南文化艺术交流中的重要的纽带作用。

  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以后,使中国云南傣族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等国民族创造了信奉同一宗教信仰的条件,沟通了彼此之间的宗教感情,融合了民族文化艺术,创造了相同的宗教生活环境,这对促进和稳定双方的经济交流、协作、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旅游、边贸等事业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媒介作用也是重要的,应当引起充分重视。云南傣族地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正常活动,能够促进中国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经济合作、交流、发展;宽松、和谐的宗教环境和宗教生活必定能够促进双边旅游、边贸、技术等事业的合作、交流、发展。

  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作用与影响除了上述的国际的文化、艺术、经济的纽带作用以外,还对中国云南傣族的社会发展和精神文化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概而言之,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的作用及影响是全方位的,高度弥散性的。例如: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入,促使傣族创造了自己的文字,社会分化出知识分子阶层(僧侣),从而使他们的天文、历算、数学得以长足发展。此外,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对傣族社会的安定、团结有明显的稳定作用。再者,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三世说”、“轮回说”对于傣族社会男权发展不充分也是有影响的。总之,南传上座部佛教对傣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作用及影响是全方位的,高度弥散性的。对上述问题需另文研讨,在此不遑细论。

  (原载:《云南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前五篇文章

临终关怀的学科介入研究

佛源万里德泽千家——记当代高僧佛源禅师

行愿法师:放生不是做简单的佛教法事活动

耆婆——一首禅意悠扬的诗

皎然《诗式》中的“禅心”与“诗心”之辨

 

后五篇文章

念佛的现前利益

放生不是做简单的佛教法事活动

一路禅意到净影

圣严法师:盲目放生没有功德 反倒有罪过

大安法师《净土百问》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