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台湾的民间佛教与岩仔的观音信仰之社会实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台湾的民间佛教与岩仔的观音信仰之社会实践

The Tradition of Folk Buddhism in Taiwan as Revealed in the Kuan-yin Belief in Giam-a (Mountain Temples) and its Social Practice
 

林美容,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员

苏全正,中正大学历史所博士生

Lin, Mei Rong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Su, Chuan Cheng (Ph. D. Student,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

摘要

台湾“岩仔”信仰的起源与发展,不仅异于闽、粤原乡“岩仔”信仰型态,也异于正信佛教不祀世间神明的信仰内涵,形成具有地域化、社区化、世俗化特征的民间佛教“岩仔”信仰的传统与活动。尤其台湾的“岩仔”信仰不一定位于山间或洞窟,也有位于平地者,此外也出现隶属于斋教或一贯道等情况。

台湾“岩仔”信仰为介于佛寺与宫庙之间的寺庙信仰,它与出家人为主体的丛林佛教寺院部份制度一样但又大异其趣,部份“岩仔”的型态虽然与地方宫庙趋近,却又有所不同。

台湾“岩仔”信仰传统中以观音信仰为主体,藉由观音佛祖普渡众生的精神,与地方公庙或其他宫庙构成护生济亡的信仰体系,将佛教信仰纳入民间地域性群体祭祀范围之中,揭示著传统佛教的民间化与俗信化发展,并以其民间化的内涵表现在和村庙或与社区信仰构成“阴阳共济”的信仰防护网,其中“岩仔”信仰所特有的迎观音佛祖绕境的民俗庆典化活动最具特色,亦为“岩仔”信仰被纳入民间信仰体系,所展现之“民间佛教”特质与社会实践之具体内涵。

关键字:岩仔、民间佛教、观音信仰、台湾

The Tradition of Folk Buddhism in Taiwan as Revealed in the Kuan-yin Belief in Giam-a (Mountain Temples) and its Social Practice

Lin, Mei Rong

Research Fellow,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Su, Chuan Cheng

Ph. D. Student, Department of History, National Chung Cheng University


Abstract
Giam-a (岩仔) is a type of traditional temples in Taiwan, usually located at the foot, on the hill, or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Many of Giam-a temples have long history and enjoy reputation of prosperous incense offerings. Pilgrims usually visit Giam-a temple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together with their sightseeing tours or weekend activities. This special type of temples is popular yet it does not attract scholarly attention as it deserves. It is attempted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the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s and religious practices of Giam-a temples in its social arena, especially in concern with the Kuan-yin belief which is the major deity in Giam-a.

Giam-a temple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Buddhist Ssu (寺) and Miao (庙) in folk religion, yet it largely inclined towa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ao, in the way that Kuan-yin is worshipped as a female deity instead of a bodhisattva , that it endures the concept of Hsiang-huo (香火), and that it’s artitecture with sticking roof resembles any local temple. The more important indication of merging with folk religion is the local cults and the regional cults developed from the Giam-a. Local deities may be worshipped together with Kuan-yin so that the burning of paper money one can observe in some Giam-a temples. For some Giam-a temples which are currently managed by Buddhist monks or nun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laymen believers and these monks and nuns. The quarrels over the use of paper money and animal sacrifice, the competition on the right of temple property and management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The fundamental conflict mainly lies on the different perception of the history of Giam-a and the ideological difference between Ssu and Miao concerning that how a Giam-a should be run. There is also great gap between laymen practices and the teaching of Buddhist orthodox.

Keywords:Giam-a, Folk Buddhism, Kuan-yin, Taiwan.

 

前言

1992年7月下旬第一作者访问厦门大学,顺道访问草屯林姓和简姓的南靖祖籍地,自和溪经县城回到厦门之前,经过山城,途中参访了紫荆山登云岩。[1]那时第一作者尚未认识到台湾“岩仔”的独特性,也还没有开始展开“岩仔”的调查研究工作,到登云岩纯粹只是一个偶然的访问。第一作者对“岩仔”研究之问题意识的形成,是从高雄县三大岩[2]的了解而开始的,与登云岩毫不相干。不过,如今想起来,闽南原乡有很多的“岩仔”,从福建的“岩仔”,[3]或可让我们了解台湾“岩仔”的原始形态和闽南佛教民间化的背景样貌。总之,1994年1月起,第一作者开始致力于“岩仔”的调查研究工作。迄今为止,已经发表了两篇关于“岩仔”的文章[4]。连同自1991年开始的有关斋堂的研究所发表的三篇文章[5],已明显地呈现出第一作者对台湾民间佛教探索的意图。第二作者承续民间佛教的概念,在1997年8月起接续台湾“岩仔”的调查研究,并完成其硕士论文[6]。本文所根据的田野资料即是第一作者于1994年1月起至1995年2月之间所调查的,以及第二作者于1997年8月至2001年6月之间所调查的。

无论是“岩仔”或斋堂,观音都是被崇奉的主要对象,不过,本文仅就“岩仔”里头的观音信仰的实况加以阐述,我们如果了解观音如何被当作观音妈或观音佛祖,在台湾各地山头岭尾的“岩仔”里被崇奉,我们才能理解什么是民间佛教,以及台湾民间佛教的传统是什么。这是本文将要论述的重点。

除了两位作者,国内有关“岩仔”的研究之文献不多,颜尚文(2001)有关赤山龙湖岩的研究是一篇相当杰出的论述观音信仰在台湾地方化、区域化的例证。基于作者对嘉义地区佛寺的普遍调查,以及对佛经、佛教史的广泛理解,编织了一幅以赤山龙湖岩为论述主体的台湾观音信仰史形貌及其与赤山堡地区的菁英、庶民、大姓在地方开发史上的关系。其史料应用旁征博引,甚为精彩,惟对赤山岩现况著墨较少,稍感遗憾。

壹、什么是岩仔?

(一)岩即山寺:清代《彰化县志》记载:“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岩”。可见岩是闽南人流布区特殊的用词,用来指称寺。但是仍有许多寺不称为岩,闽南地区如此,台湾也是如此。到底岩与寺的差别在哪里呢?同志〈祀典志〉云:“闽人呼山寺曰岩”,显然岩是指靠山的佛寺或寺院而言。

“岩”漳州音为 giam,泉州音为 gum,原意为山壁内凹而形成的天然蔽荫之处。嘉义县竹崎乡香光寺悟因法师称:“岩是山头之意,岩仔即是山寺。”现今很多称为岩的寺庙,多数靠山,或在山脚下、山腰和山顶。例如八卦山脉有“三岩二寺”,民间传闻清朝嘉庆君曾经前往游历,虽然岩与寺并提,岩却又不同于寺。“三岩”是指彰化县社头清水岩、花坛乡白沙坑虎山岩,及南投市溪头碧山岩。中部地区又有“五岩”的说法,即上述的三岩,加上南投县竹山镇德山岩及云林县斗六市湖山岩。五座岩寺均倚山,除湖山岩之外,其余四岩皆位于八卦山脉。中央山脉(当地人称台湾山脉)亦有三岩,即半天岩(嘉义县番路乡)、火山岩(台南县白河镇关仔岭大仙寺)、赤山岩(屏东县新园乡)。此外,台湾南部有所谓的“埔头岩”,即指出岩与山埔的特殊关系。

岩既与山有关,岩寺之名常含括山之名,虽然那不一定是山的真正名称,但号称某山,则已显示岩与山相互依倚的关系。[7]例如基隆市泰山岩、景山岩,台北县福山岩(三峡与汐止各一)、龙山岩、莺山岩、岐山岩、青山岩、湖山岩、顶泰山岩、下泰山岩、金山岩、南山岩,台北市碧山岩、芝山岩、猴山岩,桃园县福山岩、寿山岩、泰山岩、凤山岩,台中县鼎山岩,台中市楞山岩,彰化县茗山岩、虎山岩,南投县碧山岩、明山岩、德山岩、福山岩,云林县湖山岩,嘉义县龙山岩(大林、竹崎各一)、碧山岩、玉山岩、金山岩、慧山岩,台南县火山岩、金山岩,高雄县岗山岩,屏东县高山岩、赤山岩,宜兰县南山岩、龙山岩等,金门有英武山岩、镜山岩,以上共有42座名为“岩”的寺庙,名称中含有“山”之名。有时则是岩名冠以山名,有时衍成俗称某山岩,原来之岩名逐渐不传,其例如下: 普化山广承岩、文山清水岩、大香山慈音岩、新直山西云岩(龟山岩)、秋山清泉岩、大慈山翠壁岩、菇莲山芦文岩、赤山龙湖岩(赤山岩)、火山大仙岩(火山岩)、观音山翠屏岩(观音山岩)等。以上种种,俱显示岩与山的密切关系。

岩近山,有山之处必有水,有山有水必然风景秀丽,因此“岩仔”所在,名山胜水环绕,常常成为香客进香、游客观光的据点。台湾很多“岩仔”自古就是名胜古迹所在,风景幽美,名闻遐迩。其前后左右,或亭或阁,山岩水洞,修竹密林,诗人墨客、士绅官民常往游历,兴则题诗为文,留下笔墨文章。像白沙坑虎山岩“虎岩听竹”、社头清水岩“清水春光”、溪头碧山岩“碧山曙色”,是清代彰化县八景之一;大岗山岩“岗山树色”、翠屏岩“翠屏夕照”则是清代凤山县八景之一。此外,新竹灵隐岩位于青草湖风景区,台南县关仔岭风景区有火山岩,含新岩碧云寺和旧岩大仙寺(大仙岩)。如此风光秀色是吸引作者研究“岩仔”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岩仔”的观光人类学研究应该也是大有可为。

最初或专称山寺为岩,然而相沿成习,不在山者,亦称为岩。有些则是因袭祖庙之名而称为岩。特别是拜观音或清水祖师之寺庙,常称为岩,例如台北市万华清水岩、宝藏岩,嘉义县梅山乡金山岩,台南县麻豆镇龙泉岩、金山岩、清水岩,台南市清水岩、南岩超峰寺等,并不靠山,亦称为岩。然而,台湾多山,综观诸岩,不在山者毕竟是少数。

(二)岩与寺通而不同:岩既与寺有关,其岩名有时附以寺名,而连称之,如寿山岩观音寺、半天岩紫云寺、打鼓岩元亨寺等。而很多岩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之后,岩名往往被改为寺名,例如中和慈云岩改为慈云禅寺,艋舺慈云岩改为慈云寺,宝藏岩改为宝藏寺,五股西云岩改为西云禅寺,龟山寿山岩改为观音寺、桃园市鸿福岩改为鸿福寺,大甲鼎山岩改为金华寺,雾峰青桐岩改为灵山寺,竹山德山岩改为德山寺,名间明山岩改为灵山寺,斗六湖山岩改为湖山寺,大林龙山岩改为普陀寺,竹崎玉山岩改为香光寺,关仔岭大仙岩又名为大仙寺,关仔岭新岩则名为碧云寺,阿莲大岗山岩改为超峰寺,大社翠屏岩改为大觉寺,鼓山打鼓岩改为元亨寺,屏东赤山岩改为天福寺;也有将原来的岩名附以“寺”字的情形,例如五股西云岩寺、清水清云岩寺、南投碧山岩寺、社头清水岩寺。

刘枝万谓,台湾佛寺规模不及大陆丛林,少有山门、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禅堂、斋堂、方丈、客殿、库堂、钟楼、鼓楼等结构具备齐全者,其号称“某岩”[8]。此虽为三十年前之旧语,观诸今日台湾如大陆丛林之规模的佛寺,已经不可胜数。不过,岩较寺规模小,田野调查时常听闻此说。

岩多翘脊,寺则不同。这是访问竹崎乡玉山岩香光寺时,住寺的尼师指出的说法,她们说原有的玉山岩像神庙一样有翘脊,实不合佛制。这反映出佛教的出家人心目中的寺,是不能有翘脊的。现在台湾一般的寺院大多是北方式宫殿建筑。

岩不可有纳骨塔,寺则无妨。这是访问番路乡半天岩时,管理的在家人指出的说法,他们说前任住持的尼师,在岩前建纳骨塔,污染了神圣居住之地,因为没有人会在神庙所在建纳骨塔。这反映出来一般人心目中的神庙不能有纳骨塔,当然这是指正神的庙而言,阴庙除外。

在竹山镇瑞德岩访问时,听到寺比岩大,岩又大于宫的说法。不过,这是指规模大小,还是指神格高低,则难以定说。况且寺有大寺小寺,岩有大岩小岩,庙有大庙小庙,难以评定。客观而言,岩据山而建,空间较宽阔,较不为附近民宅所限囿,建筑规模比较大,而神庙多在庄社之中,发展空间有限,故而规模较小。

(三)岩介乎寺与庙之间,而偏向庙:由上述可知,岩实为介于佛寺与神庙之间的寺庙,它与以出家人为主体的丛林佛教之寺院大异其趣,但与护佑地方庄众的神庙又有所不同,它藉著普度有情的观音信仰,来护佑更广大的众生,它揭示了佛教的民间化,使佛教的观音信仰被纳入民间信仰地域群体祭祀的范畴。它并不是介于寺与庙之间的中间点,而是大幅的偏向庙这边的性质,前面所言翘脊、无纳骨塔,说穿了并不仅是岩与寺的差别,而是神庙与佛寺的对照差别。现在将寺、庙与岩的参考对照关系列表于下:

表一 佛 寺、岩 、宫庙内容特质之比较表

佛 寺

宫 庙

修身、修行、打坐
修行庙/香火庙
香火庙

无主神观念
通常有主祀神
有主祀神

无祭祀范围
大多有祭祀范围
祭祀范围清楚

纳骨塔
有/无
不可有纳骨塔

寺大于岩
岩大于宫


建筑无翘脊
建筑多翘脊
建筑为翘脊

僧侣住持
有/无
有/无

无乩童或灵媒
有/无
有/无

无焚烧金纸
有/无


无绕境进香
有/无


无祀世间神祇
有/无


无绕境出巡活动
有/无


素食供品
有/无
有/无(会用荤牲礼)

吃素
有/无
有/无(以吃荤居多)

仪式主要求个人之救赎
个人救赎/集体福祉
仪式多为公众祭祀,求集体福祉

备注:“有/无”,表示该现象有或无,两种情形同时存在。

美国人类学家Steven Sangren也曾经提到寺里面的观音和庙里面的观音有所不同,

他说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前者没有范围清楚的辖区,任何有兴趣于修行打坐与佛学研究的人都可以到佛寺里去,佛寺的信众虽然很多是住在邻近的地区,但不像地域性的民间庙宇,会成为某一社区的象征,佛寺所祀的信仰对象也不是超自然的保护者;此外,他还提到佛寺里基本上不拜荤的牲礼,会唱诵大乘佛教的经典,出家的僧尼常住于佛寺,而地域性庙宇通常有公众的祭祀活动,目的是在祈求地方社区的集体福祉,不像佛寺的仪式通常是为了个人的救赎[9]。

(四)岩仔与岩的差别:有一天第一作者到嘉义县梅山乡的金山岩访问的时候,曾问受访者为什么这间庙取名为岩,居民是否称此庙为岩仔?他说命名的由来是因为金山岩从邻近半天岩分香,故亦取名为岩,但金山岩不是“岩仔”,居民称的“岩仔”是指有名的半天岩而言。自此方才明白,“岩仔”并不是指所有名为岩的寺庙,而是其中较大较有名者,才被呼为“岩仔”。但笔者到台南县六甲乡调查赤山龙湖岩时,发现六甲乡民并不以“岩仔”称呼之,而是称为“岩”(giam)。台语词汇的尾音加“仔”,一般而言,指涉的意义范围较小,意义较低微,例如“阿姑”变成“小姑仔”。“岩仔”比“岩”大,显然是一个反例,但绝不是孤例,由于两者的差别,第一作者才注意到原来“街仔”比“街”要大,想起家乡草屯镇自古至今称为街者,有北投街、新庄街、草屯街、南埔街、土城街、双冬街,但现在全镇居民呼为“街仔”者,仅指其中最大的草屯街而言。

依此而言,台湾各地被当地居民呼为“岩仔”的寺庙,比较确定的有台北县三峡长福岩、泰山顶岩仔与下岩仔,彰化县社头清水岩,南投县溪头碧山岩、竹山德山岩,嘉义县番路半天岩,台南县关仔岭大仙岩,高雄县林园清水岩,高雄市鼓山打鼓岩,屏东县新园赤山岩等,此外高雄县凤山市百莲寺和林园乡的文昌宫,当地居民亦以“岩仔”称呼之。这些“岩仔”历史悠久,而且远近驰名。但是本文所论并不仅限于这个狭义的、规模较大的“岩仔”,因为“岩”与“岩仔”两者之间,有不少相同之处,特别是本文所要针对的观音信仰这点。

贰、“岩仔”所祀的观音

有谓,拜观音佛祖之寺称为“岩”。这种说法的产生乃是基于民众所熟知的“岩”,大都是以观音为主神,这是一种受囿于民众经验的说词。称为“岩”的,虽然大多数是以观音为主祀对象,[10]也有些主祀清水祖师、释迦牟尼佛,少数奉祀孚佑帝君、显应祖师,更有非常少数的“岩”奉祀地藏王菩萨、福德正神、神农大帝、开漳圣王、法主公、妈祖、文昌帝君等。往昔“岩仔”最常主祀观音,但是受正统佛教影响,也有不少后来改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尊。[11]也因为“岩仔”中主祀观音者居多,因此有些人会以为岩仔就是拜观音佛祖之寺庙[12]。

台湾主祀观音之寺宇,称为寺、庙、[13]宫、亭、阁、堂、坛、庵、院、岩者,皆有之。凡一地主要的观音庙常被称为“亭”,如台中县清水镇紫云岩当地人称为观音亭,又如彰化市观音亭、内门乡观音亭、南投县观音亭、潭子乡潭水亭等,则直接以亭为名。似乎名为“亭”之观音庙多在街市之中,此与偏向靠山的“岩”,有所对照。

根据民国70年底向政府登记有案的寺庙统计资料,观音庙有572座,[14]比妈祖庙514座还要多[15]。可见观音信仰在台湾民间颇受崇祀,但相关的研究却比不过妈祖研究,其原因恐怕与一般人甚至学界人士,均将观音归属于佛教;而台湾的佛教研究大部份偏向佛教义理方面的研究,对信仰的实践探究较少。研究民间信仰的学者亦被这不十分恰当的佛教归属所影响,不太注意观音信仰的研究。

如果不是因为“岩仔”的研究,第一作者亦无从开始对台湾观音信仰的注意。为了讨论方便,先将整理文献与调查所得,确定主祀观音的“岩仔”共73座,列表如下:

表二 台湾主祀观音的岩仔

名称 性 质 所 在 主 神 创 建 修 建 别 名 山 名

─────────────────────────────────────────────────

慈云岩 基隆市中山区 观音佛祖

紫竹岩 基隆市正船里 释迦观音 民国43年

佛心观音岩 基隆市南荣路 观音佛祖

慈云岩 13庄 板桥市西门街 观音佛祖 咸丰年间 接云寺

青山岩 新店市柴埕里 观音佛祖

慈云岩 中和市锦和村 观音佛祖 乾隆年间 咸丰6年

湖山岩 中和市内南里 观音佛祖

清水岩 土城市清化村 观音佛祖

金山岩 瑞芳镇福庄里 观音佛祖

西龙岩 八里乡大崁村 观音佛祖 嘉庆10年

龙山岩 三峡镇五寮里 观音佛祖 不详

西云岩(龟山岩)村庙-佛寺 五股乡成州村 观音佛祖 乾隆17年 嘉庆16年 西云禅寺 观音山

内岩 村庙 五股乡观音村 观音佛祖 乾隆4年 明治42年 凌云寺 观音山

西灵岩 村庙/斋堂 贡寮乡和美村 观音佛祖 嘉庆15年 同治1年

观音岩 平溪乡平溪村 观音佛祖

大悲岩 平溪乡十分街 观音佛祖

圆通岩 中山北路四段 观音佛祖 民国48年

慈云岩 城中区 艋舺街竹巷尾 观音佛祖 同治4年 慈云寺

宝藏岩 文山区 罗斯福路四段 观音佛祖 乾隆56年 道光23年 宝藏寺

凤山岩 桃园市汴洲里 观音佛祖 观音寺

清泉岩 复兴乡三民村 观音佛祖

鸿福岩 桃园市民生路 观音佛祖 乾隆52年 道光3年 鸿福寺

寿山岩 联庄 龟山乡岭顶村 观音佛祖 乾隆28年 乾隆60年 观音寺(岩)

紫云岩 53庄 清水镇鳌峰里 观音佛祖 乾隆15年 大正6年 观音亭 鳌峰山

南海岩 角头庙 清水镇中兴里 观音佛祖 光绪19年 民国35年 观音妈坛

婉水岩 清水镇西势寮 观音佛祖 光绪19年

芦文岩 私庙 沙鹿镇六路里 观音佛祖 民国55年 大肚山

中原青云岩 大甲镇太白里 南海观音

普陀岩 私庙 后里乡 观音佛祖

紫莲岩 斋堂 大里市福大路 观音佛祖

楞山岩 庄庙 北屯区 仔里 观音佛祖 民国42年

修水岩 村庙 彰化市南兴里 观音佛祖 光绪10年 八卦山

涌泉岩 村庙 员林镇湖水里 观音佛祖 嘉庆17年 顶庵 八卦山

德安岩 村庙 田中镇东源里 观音佛祖 八卦山

虎山岩 村庙 花坛乡岩竹村 观音佛祖 乾隆12年 八卦山

敬竹岩 字姓庙 花坛乡三春村 观音佛祖 民国67年 八卦山

清水岩 72庄 社头乡清水村 观音佛祖 乾隆10年 嘉庆24年 清水岩寺 八卦山

泰安岩 村庙 社头乡广兴村 观音佛祖 道光14年 道光21年 八卦山

碧山岩 佛寺 南投市 观音佛祖 乾隆17年 北投山

瑞德岩 村庙 竹山镇瑞竹里 观音佛祖 民国70年 青龙山

重兴岩 联庄庙 竹山镇鲤鱼里 观音佛祖 道光15年 民国39年 鲤鱼尾岩 松柏仑

德山岩 联庄庙 竹山镇德兴里 观音佛祖 道光13年 光绪19年 德山岩寺

福山岩 竹山镇秀林里 观音 民国42年

湖山岩 佛寺 斗六市湖山里 观音佛祖 雍正3年 大正7年 湖山岩寺

碧水岩 村庙 北港镇新衙里 观音佛祖 嘉庆15年 大正7年 北坛/碧水寺

奉天岩 村庙 竹崎乡缎襦村 观音佛祖 光绪20年 昭和6年 红南坑庙 中央山脉

碧山岩 村庙 竹崎乡紫云村 观音佛祖 同治15年 新兴岩 中央山脉

镇安岩 字姓庙 竹崎乡和平村 观音佛祖 昭和15年 民国39年 佛祖庙 中央山脉

龙山岩 竹崎乡龙山村 观音神农 嘉庆22年 明治41年 五谷王庙 中央山脉

玉山岩 13庄-佛寺 竹崎乡内埔村 观音 光绪1年 大正6年 香光寺 中央山脉

凌云岩 竹崎乡文峰村 观音

金山岩 村庙 梅山乡大南村 观音佛祖 道光7年 大正3年 观音妈庙

慧山岩 村庙 梅山乡碧湖村 观音佛祖 民国52年 民国82年

泰兴岩 村庙 梅山乡太兴村 观音佛祖 乾隆32年 明治38年 太兴岩

半天岩 大庙 番路乡民和村 观音佛祖 康熙21年 乾隆29年 紫云寺 中央山脉

火山岩旧岩 白河镇公庙 白河镇仙草里 观音 康熙40年 乾隆12年 大仙寺 枕头山

火山岩新岩 东山乡公庙 白河镇仙草里 观音佛祖 嘉庆11年 昭和6年 碧云寺 关仔岭

赤山龙湖岩 区域庙 六甲乡龙湖村 观音佛祖 永历19年 乾隆3年 赤山岩

善德岩 仁德乡仁德村 观音佛祖 民国53年

南岩 台南市兴南街 观音佛祖 超峰寺

龙船岩 龙崎乡龙船村 观音佛祖 清代 民国43年 龙船窝岩

岗山岩(新岩)36庄 阿莲乡岗山村 观音佛祖 乾隆28年 光绪6年 超峰寺 大岗山

旧岩仔 田寮乡南安村 观音佛祖 乾隆元年 民国38年 朝元寺

翠屏岩 13庄 大社乡神农村 观音佛祖 康熙30年 光绪2年 大觉寺 观音山

清水岩 林园乡溪州村 观音佛祖 康熙末年 清水寺

岩仔 凤山市东林村 观音佛祖 咸丰年间 百莲寺

慈善岩 杉林乡上平村 观音佛祖

龙泉岩 恒春镇惩西里 观音佛祖 大正10年

翠屏岩 高树乡泰山村 观音佛祖

赤山岩 新园乡、万丹乡 新园乡田漳村 观音佛祖 永历年间 同治3年 两鱼山

普陀岩 宜兰县龟山岛 观音菩萨 民国66年

龙山岩 头城镇大里里 观音佛祖 光绪15年

灵岩洞 长滨乡 观音 昭和2年 灵岩寺 八仙洞

资料来源:创建年代以方志所载为主。不过亦参考相关典籍文献。

台湾的观音常被称为观音佛祖、观音菩萨、观音妈、观音大士、观世音等,亦有所谓的千手千眼观音(简称千手观音)或南海观音。因为被称为观音佛祖,有时便简称为佛祖,如果不察,还以为是释迦牟尼佛;因为被称为观音妈,形象女性化,变成和妈祖一样,也有分身,其分身也常被称为大妈、二妈、三妈等。

最有意思的一则关于分身的说法,是在嘉义县竹崎乡碧山岩采访到的。碧山岩以前叫新兴岩,其主神观音是由番路乡半天岩分香而来,相传最早由三兄弟共祀三尊观音,之后大哥分得大妈(即普贤真人),二哥分得二妈,三弟分得三妈(即九莲菩萨)。大妈即半天岩观音,属道身;二妈即玉山岩观音,属佛身;三妈即新兴岩观音,属道体佛身。这一句“道体佛身”,恐怕是“岩仔”的观音之性质最贴切的形容。而有关“半天岩观音属道身,玉山岩观音属佛身”的说词,也贴切的诠释了原来同为地方公庙的半天岩与玉山岩(详见下节),后者目前由出家尼师成功地继续接管,而前者却在出家尼师住持管理三、四十年之后,由地方人士收回管理权。而只是村庙性质的新兴岩将自己与十三庄共有的玉山岩及番路乡共有的半天岩相提并论,也不无抬高身价、锦上添花的作用。

然而,同样是三尊观音妈的说法,在半天岩所听到的却有所差异。半天岩自称其观音为三妈,是“正佛骨”,而大妈在屏东赤山岩,二妈在关仔岭火山岩(即大仙寺),三者为中央山脉的三大岩。另外,笔者在赤山龙湖岩调查研究时,曾访问一进香团,据其执事表示,该庙并非分自龙湖岩而系半天岩,今至半天岩刈香之后,观音佛祖特别指示必须往龙湖岩进香。用“正佛骨”的说词,以己为尊,其实也显示民间信仰体系,对于圣(儒教)、神(民间信仰)、仙(道教)、佛(佛教)之位阶关系的看待。

嘉义县梅山乡慧山岩也有三尊观音妈,分别称为大妈、二妈、三妈,村里如果有特别的事情才请大妈处理,平常是由二妈及三妈出去办事(让信徒请观音到家里去的意思),对医病很有灵验。而台南六甲赤山龙湖岩的祭祀圈中亦有“二妈爱看戏、三妈善医治”的俗谚。

台湾的观音基本上有两个形象,一是佛教化的形象,一是民间化的形象。[16]简单的说,前一种是佛教系统里的观音,被当作佛菩萨,后一种是民间信仰系统里的观音,被当作神明。一般正信的佛教寺院,根本没有主神的观念,但是大部份的“岩仔”和神庙没有什么差别,均有主神,而观音便是大多数“岩仔”的主祀对象。这种像神庙一样的“岩仔”,其主神观音当然是民间化的形象。但是因为有些“岩仔”逐渐佛教化,其观音形象也就跟著佛教化。因此,目前在“岩仔”所看到的观音,佛教化的形象与民间化的形象,两者均有,但以民间化的形象居多。

佛教化的观音没有性别的显示,和一般的佛像一样,常是双眼半闭,两耳垂肩,袒胸,著宽衣,趺坐,手持净瓶或柳枝,或打手印,以大尊金色雕刻的形象呈现。至于民间化的观音,[17]则有明显的女性化形象。[18]通常是粉红面或金面,不过第一作者也见过黑面的观音,如嘉义县竹崎乡碧山岩的观音,因以前的神像只能用黑漆,故黑面,祂头戴五佛弥陀冠,左手持甘露水,右手持杨柳枝。民间化的观音常梳髻如夫人头,有些仍然著佛式宽衣,有些则已凤冠霞帔,有些仍然盘足趺坐莲座,有些则莲座已不明显,如一般神像坐像。手中所持仍然或净瓶或柳枝或经书或手印,不过大体眼目已开稍大。

“岩仔”所祀的观音一般有三个庆典日,即农历2月19日诞辰,6月19日得道(一说是披剃日),9月19日出家(一说是正位日),有些甚且增加11月19日为庆典日。

“岩仔”所祀的观音常配祀善才、良女,壁上也常雕刻十八罗汉奉祀。倾向佛教式的观音则祀韦驮、伽蓝于其左右,除观音之外,也常发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地藏菩萨、弥勒佛之塑像供奉于殿中。但是大部份的“岩仔”和一般神庙一样,常副祀各种神明,如注生娘娘、土地公,这也是任何其他神庙在主祀神之外常副祀的神明。而妈祖、玄天上帝、开漳圣王、王爷、五谷王、三界公、关圣帝君、文昌帝君、清水祖师、太子爷等,也常副祀于观音之岩庙。

因为在大部份的“岩仔”当中,观音被当作神明来祭祀,所以祭品荤素皆有,有些以前甚至全用荤的。近年来佛教徒日多,学佛的风气日盛,加上现在的人营养过剩,不喜欢吃太多鱼鱼肉肉,改用素的祭品的情况也就日益普遍。

台湾很多有名的“岩仔”常常前殿奉观音,后殿为大雄宝殿。平常的时候,信徒或卜杯或求签,或烧金纸,或安太岁、安光明灯,或添油香,一如神庙。例行祭典,如千秋祭典、中元普渡、巡境、进香,与其他神庙亦少有差别。每逢周末假日或观音诞辰,前殿常锣鼓喧天,阵头来来去去,后殿却仍然一派肃穆,信徒著海青,参加法会,诵经念佛,与前殿景像大异其趣。前殿中的观音,大抵显现祂民间化的本色,对于一般俗众,观音之大慈大悲与救苦救难的形象,若没如前述这样加以民间化,反而不够贴切。

大陆学者把中国境内的观音信仰分为三大体系,即汉传佛教的观音信仰、藏传佛教的观音信仰、汉族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19],台湾虽然不在中国境内,但是台湾一样有这三大系统的观音信仰,而台湾的“岩仔”大抵属于汉族地区民间的观音信仰。

参、观音信仰的地域化

表二所列主祀观音的“岩仔”,其实性质各异,大部份是地方公庙,有些是佛寺,有些则是两者兼而有之,有些是家庭佛堂,有些是字姓庙,有些则是私庙。以下仅述资料较详尽者。

(一)村庙:主祀观音而又属于村庙性质的“岩仔”计有35座:台北县五股乡西云岩,俗称龟山岩,原为洲仔之村庙,现已与村庄无关,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五股乡凌云寺,一称内岩,内岩亦为地名,属观音村的一部份;瑞芳镇金山岩、三峡镇龙山岩;中和市湖山岩;土城市的清水岩;八里乡的西龙岩;平溪乡的观音岩、大悲岩;贡寮乡西灵岩,辖和美村蚊仔坑;台北市城中区慈云岩、士林区圆通岩;桃园县复兴乡秋山清泉岩;台中县大甲镇中原青云岩;台中市北屯区楞山岩,辖二部仔;彰化市湳尾的修水岩,辖南兴里与南美里;彰化县员林镇涌泉岩,为湖水坑公庙,地位仅次于当地同属村庙的开林寺,开林寺居民称为下庵,涌泉岩则称为顶庵;田中镇内湾德安岩,辖东源里、碧峰里与香山里的一部分;花坛乡白沙坑虎山岩,以前为花坛乡公有,现仅辖岩竹村;社头乡泰安岩,辖广兴村的芋寮与张厝庄;南投县竹山镇瑞德岩,辖瑞竹里;竹山镇福山岩;嘉义县竹崎乡奉天岩,为缎襦村红南坑的公庙,俗称红南坑庙;竹崎乡田洋碧山岩,辖田洋(紫云村全部)与鹿满产(鹿满村第八、九邻);及竹崎乡龙山岩、凌云岩;梅山乡金山岩,辖大南村南势坑;梅山乡泰兴岩,辖太兴村犁园寮;梅山乡慧山岩,辖碧湖村屈尺岭。高雄县田寮旧仔朝元寺,林园乡溪州村清水岩、岩仔百莲寺;杉林乡慈善岩;屏东县高树乡翠屏岩慈音寺;宜兰县头城镇龙山岩、龟山岛普陀岩;台东县长滨乡灵岩洞。

(二)联庄庙:主祀观音而属于联庄庙性质的“岩仔”计有6座: 台北县板桥市慈云岩,辖板桥漳州籍13庄[20];桃园县龟山乡寿山岩,辖五大庄,即塔寮坑、旧路坑、枫树坑、兔仔坑(含社后坑)、新路坑[21]; 南投县竹山镇德山岩,辖车店仔、柯仔坑、中崎、和溪厝、枋寮仔、冷水坑及桃仔园;竹山镇鲤鱼尾重兴岩,辖鲤鱼尾、劳水坑、桶头、田子、山坪顶、福兴[22];嘉义县竹崎乡玉山岩,辖13庄,包含白杞寮、山仔顶、黄心寮、旧猪灶、顶埔、菜公坑、旧社、内埔、溪州、圳头王厝、双连井仔、软欧、崁脚、新寮坑、竹头尾、桃仔斜、泉州厝、树林、学仔、芋仔岭、井仔头、忠心仑、后山笼仔、田仔坑、土豆寮、顶坪、无底潭、下坪、番仔路科、赖厝、塘下寮,大抵在竹崎乡内[23];高雄县大社乡翠屏岩,辖13庄,包含大社乡神农村、翠屏村、三奶村、观音村、中里村及仁武、后庄、楠梓、大社等。

(三)大庙:主祀观音而属于乡镇性大庙的“岩仔”计有4座:台北市福和桥下宝藏岩,旧为文山地区之公庙;嘉义县番路乡半天岩,辖番路乡全部;台南县白河镇关仔岭火山新岩碧云寺辖东山乡全部及白河镇一部份共19村里[24];高雄市鼓山区打鼓岩辖鼓山区全部。

(四)区域庙:主祀观音而属于超乡镇性的区域庙的“岩仔”计有3座:台中县清水镇紫云岩辖53庄;台南县六甲乡赤山龙湖岩辖官田乡、六甲乡23堡头[25];高雄县阿莲乡大岗山岩辖36庄,范围含盖阿莲乡与冈山镇的一部分。

(五)佛寺:主祀观音而属于佛教寺院的“岩仔”计有13座:台北县新店市青山岩;五股乡西云岩,今名西云禅寺;五股乡内岩凌云寺;中和市慈云岩,又名慈云禅寺;桃园县鸿福岩,今名鸿福寺;而凤山岩,又名观音寺;彰化县花坛乡虎山岩;云林县斗六镇湖山岩,今名湖山寺;[26]嘉义县竹崎乡玉山岩,今名香光寺;台南县白河镇关仔岭新岩碧云寺;高雄县阿莲乡岗山岩,今名超峰寺;大社乡翠屏岩,今名大觉寺;高雄市打鼓岩,今名元亨寺。可以说今天台湾的佛教寺院,有不少原来都是“岩仔”。

(六)斋堂:主祀观音而属于斋堂性质的“岩仔”只有一个,即台中县大里市紫莲岩,属于斋教龙华派。

(七)字姓庙或角头庙:主祀观音而属于字姓庙的“岩仔”有二座,即彰化县花坛乡三家春敬竹岩,是柯姓所建,柯姓祖籍安溪,所祀观音系自原乡正阳寺分香;嘉义县竹崎乡镇安岩,所祀观音系许姓祖先自大陆奉渡来台。主祀观音而属于角头庙的“岩仔”有一座,即清水街上南海岩,为附近信众祭祀管理。

(八)私庙:主祀观音而属于私庙的“岩仔”仅有二座,即台中县沙鹿镇的芦文岩和后里乡的普陀岩。

(九)混合型:有的“岩仔”兼具地方公庙与佛寺的特性,例如嘉义县竹崎乡玉山岩,既是十三庄的公庙,也是出家人住持管理的佛寺;高雄县阿莲乡大岗山岩既是有名的超峰寺,也是三十六庄的公庙。

肆、观音信仰与阴灵普渡

在调查“岩仔”时很鲜明的一个印象,就是很多“岩仔”设有纳骨塔,没有纳骨塔的话,殿内也常设有过世信徒之位牌,或是开山有功者之长生禄位,一般佛寺化的岩,会在偏殿设置功德堂,内祀地藏王菩萨及安置信徒祖先进塔牌位,或是开山有功者之长生禄位。后者于一般神庙中也常见到,表示对庙宇有功绩者的敬意,让他们也得以享祀人间。不过“岩仔”里的长生禄位,位置比较显著,与观音佛祖的距离比较近,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像彰化县员林镇涌泉岩,小小的堂宇之内除了观音,就只有一位献地者及两位前任管理人的牌位。而属于家庭佛堂性质的“岩仔”,奉祀家族的历代公妈牌位,当然更不为过。

前面说过,受到佛教影响或比较佛教化的“岩仔”,常有纳骨塔。虽然佛教化的“岩仔”数量比较少,但是因为它们大多为有名的“岩仔”,也是一般人常去朝拜进香观光的地方,庙产丰富,其纳骨塔也越建越高,越建越宏伟,成为寺宇收入的重要来源。

高雄县有三大岩,即林园清水岩、大社翠屏岩、阿莲大冈山岩。这三个“岩仔”除了林园清水岩较趋向一般神庙,翠屏岩与大冈山岩如今都是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也都有纳骨塔;原本林园乡清水岩也是奉祀观音佛祖,战后因佛寺化,而以释迦佛为主尊。

在高雄县听到对这三个“岩仔”有“埔头岩”的说法,前面已说过这是因为“岩仔”位在“山头岭尾”,而有的称呼。“埔头”一词让人联想起“山埔”、“墓埔”,以及与其相关的阴灵信仰。恰巧这三个“岩仔”之联庄组织又分别与其他三个神庙共有或重叠,例如大社三奶坛青云宫(主祀神农大帝),亦辖十三庄,范围与翠屏岩相同;阿莲土库北极殿(主祀玄天上帝)亦辖三十六庄,范围与大岗山岩相同;林园王公广应庙(主祀谢府王公)辖三甲内,范围亦在林园乡内,与清水岩重叠[27]。此外,台南县六甲乡赤山龙湖岩的山门前之山坡,即为该乡的“墓仔埔”,龙湖岩为六甲和官田两乡二十三庄的公庙,而最大庄的六甲街内系以主祀妈祖的恒安宫为信仰中心,与龙湖岩构成严密而完整的顾生看死之“阴阳共济体系”。

高雄县这三个“岩仔”以及赤山龙湖岩都奉祀观音,观音普度阴灵的信仰特性仿佛藉著站在“山头岭尾”的空间属性,表达了她对有情众生的看顾,与保护山下庄众的神庙成对,构成阴阳具备的神灵保护网。此一发现正是催促我们展开台湾“岩仔”的全面性调查的原因,欲了解“岩仔”的空间性与信仰的象征性,到底是普遍的还是只是高雄县的特殊现象。

一般民间认为山间水际是邪灵“歹物仔”出没的地方,特别在高雄县,有在山边水际“刈山香”、“刈水香”的习俗,即是神的舆轿下到水里,将水中的孤魂野鬼收起来当神的兵马[28]。

相对于神明对阴灵世界的“仪式性转换”,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则具有超度阴灵的力量,不知道其灵力是来自大悲咒,或纯然只是亡灵往生西方的渴求。不过,台湾民间所建构的死后世界,似乎兼具阴间地府与西方极乐世界的两面性。在民间信仰的系统,既然连可能作祟危害人间的“歹物仔”,都可能经过转换,成为协助神明镇守地方,驱邪除煞的神兵神将,按理该在地狱受苦的阴魂,如何不能受佛感召,一念之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这大感召的力量将它赋给具慈悲母性的观音,似乎也是人性之常。

而另一方面,观音菩萨的慈航普渡,虽然是佛教“航向彼岸”之意,但对明清之际冒著生命危险移垦台湾,留下许多可歌可泣“渡台悲歌”之移民经验的汉人先民而言,能化渡台凶险为慈航的观音,无异象征他们心中最大的渴求。而渡台之后,险恶的环境及开垦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族群冲突与分类械斗所造成的死亡,使亲人永隔,在慎终追远与悼念亡者的心理需求下,如何帮助亡者的超拔与往生净土,不啻重大之事。而佛教法华经普门品中的观音具有三十二种应化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度之”,寻声救苦的观音形象,正符合移垦社会中,面对生存的威胁和对亡故亲人的加倍祈求和思念。观音信仰遂成为最深入人心的抚慰力量。

然而,“岩仔”在性质上与护佑地方庄众的神庙又有所不同,由于观音出自佛教,被乡民呼为“佛祖”,实为观音佛祖之简称,而佛教中国化的结果,使得这些佛菩萨具有超度死后亡灵超升西方极乐世界的灵力,而观音是民间崇奉最殷的佛菩萨,中国化得最彻底,甚且被赋予女性的形象,对于悠幽亡魂,具有母性、女性特质的观音佛祖,其接引超度,对生者而言,无疑具有一股钜大的慰抚力量。[29]在做为观音庙的“岩仔”之前,普度好兄弟、举行建醮,或在其辖境内“迎佛祖”,成为重要的祭典活动也就不足为奇了。本文略述了高雄县三个“岩仔”及台南县赤山龙湖岩之观音信仰普度阴灵的信仰特性,与护卫庄众的神庙,构成阴阳共济的象征世界,虽然具体的资料仅限于以上四例,但是未来若是时间许可,有更多详细的田野资料,能够调查清楚这些“岩仔”辖域内地方公庙的祭祀情形,也许更能印证此一“阴阳共济说”。

伍、结论:台湾民间的观音信仰

本文主要在以“岩仔”为例来论述台湾之“民间佛教”的传统,以及这个宗教传统的诸多面相,例如把观音视为神明,而且是女性神,奉祀在翘脊的庙宇建筑中,不少岩仔仍保有烧金纸的习惯,更显著的是这些岩仔有些成为村庙、联庄庙、大庙,或角头庙、字姓庙,有些则成为跨乡镇的区域信仰中心,这种种都展现佛教民间化的型态。对于“岩仔”的信仰形态,除了“民间佛教”(Folk Buddhism)一词,[30]我找不到更贴切的用词。

民间佛教代表佛教的民间化,这一民间化的历史过程,牵涉了从印度传入中国之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也牵涉到闽南佛教传入台湾之台湾化的过程。民间佛教之形成过程的探讨,牵涉到很多中国佛教史与台湾佛教史的知识。我不愿意简化的说,观音的女性化、佛教的超度思想是中国化的结果之一,而台湾化明显的表现在“佛教”庙宇(如岩仔)之地缘组织的形成。然而民间佛教向为学者,特别是佛教学者所忽略,教界人士也不愿意承认有“民间佛教”这样的佛教,他们基于弘法利生的想法,心里面认为只有正信的佛教,才是正统的佛教、真正的佛教。不过,从“岩仔”的研究看来,每当有庙产或管理权之争的时候,出家人的这方常认为那是“佛教的”寺庙,是他们辛苦经营的结果,对于“岩仔”时期的历史则予以抹杀。由于教界人士缺乏历史意识,造成调查“岩仔”时采访困难,这些因素多少影响我们对台湾佛教的真确认识。除了“岩仔”,台湾许许多多的传统佛寺,其历史的真貌与现代的实践都是未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希望佛教界未来能更重视历史,以减少学者研究时的困难。再者对历史真诚,才能让我们更清楚佛教在今日世界的定位。

台湾佛教源自闽南,闽南佛教的发展轨迹与特色,自然是台湾佛教出发的原点,而对闽南佛教之历史传承的认知,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台湾自身佛教发展之特色的探索。

参考书目

仇德哉(1983),《台湾之寺庙与神明》,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台南县政府民政局(1983),《台南县的寺庙与神明》,新营:台南县政府。

台湾省政府民政厅编(1995),《台湾省各县市寺庙名册》,南投:编者。

池永歆,〈聚落存在空间的贞定与诠释:以嘉义内埔仔十三庄头十四缘巡境活动为例〉,《思与言》,34(2),1996年,页199-234。

李利安,〈中国观音文化基本结构解析〉,《哲学研究》,4,2000年,页44-51。

林美容,(1995),〈台湾本土佛教的传统与变迁-岩仔的调查研究〉,《第一届台湾本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师大文学院),页701-722。

林美容,〈从南部地区的“岩仔”来看台湾的民间佛教〉,《思与言》,33(2),1995年,页1-40。

林美容,〈台湾斋堂总表〉,《台湾史料研究》,6,1995年,页26-41。

林美容,(1996),〈台湾的岩仔与观音信仰〉,杨惠南、释宏印编,《台湾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页177-193。

林美容,(1996),《高雄县民间信仰》,凤山:高雄县政府。

林美容,(1996),〈妈祖信仰与地方社区-高雄县妈祖庙的分析〉,台湾省文献会编,《妈祖信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南投:编者),页91-109。

林美容、祖运辉,(1992),〈在家佛教--彰化朝天堂所传的龙华派斋教〉,山西大学编,《中国佛教思想与文化》,页214-222(初稿);修订稿刊于江灿腾、王见川编(1994)《台湾斋教的历史观察与展望》(台北:新文丰),页191-249。

林美容、张昆振,〈台湾地区斋堂的调查与研究〉,《台湾文献》,51(3),2000年,页203-235。

林衡道、郭嘉雄,(1977),《台湾古迹集第一辑》,台中:台湾省文献会。

卓克华,〈三级古迹寿山岩的史迹研究〉,《台北文献(直)》,100,1992年,页29-43。

涂顺从,(1994),《南瀛古庙志》,新营: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庄英章,(1977),《林圮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台北:中研院民族所。

嘉义厅,(1915),《嘉义厅社寺庙宇ニ关スル取调书》。

刘枝万,〈德山岩〉,《南投文献丛辑》9,1961年,页52-53,南投:南投文献委员会。

刘枝万,〈清代台湾之寺庙〉,《台北文献》,4、5、6,1963年,页101-120、页45-110、页48-66。

赖淑美,(2001),《云林县寺庙观音造形之探讨》,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颜尚文,〈赤山龙湖岩观音信仰与嘉义县赤山堡地区的发展(1661-1895)〉,《台湾师大历史学报》,29,2001年,页95-132。

苏全正,(2001),《台湾民间佛教“岩仔”信仰之研究》,中兴大学历史系硕士班硕士论文。

Sangren, P. Steven(1983)Female Gender in Chinese Religious Symbols: Kuan Yin, Ma Tsu, and the“Eternal Mother”. Sign: Journal of Women in Culture and Society,9,No.2,P4-25.

网路资源

中研院台湾方志资料库,http://www.sinica.edu.tw/

--------------------------------------------------------------------------------

[1] 登云岩在紫荆山上,紫荆山俗称水尖山,山下有荆溪,故此地旧名荆城,今名山城。登云岩前有榕树,正殿祀主神观音及伽篮尊者与福德正神,右侧祀乾隆时代的紫云禅师、苏府千岁、注生娘娘、婆姐及花公、花婆,后殿祀地藏王、大众爷公及阎罗王(俗称万岁爷)。

[2] 即大社乡翠屏岩、阿莲乡大岗山岩与林园乡清水岩(林美容1995b:3)。

[3] 例如《厦门志》载有宝山岩、虎壁岩、醉仙岩、碧山岩(祀观音)、碧泉岩、紫云岩(祀梓橦帝君)、日光岩等(台湾方志资料库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new/ftmsw3?tdb=台湾方志)。

[4] 〈台湾本土佛教的传统与变迁-岩仔的调查研究〉一文是有关全台湾岩仔的调查研究之初步报告(林美容1995a),〈从南部地区的“岩仔”来看台湾的民间佛教〉一文是针对南部地区的11个岩仔之历史、组织与现况作较详细的分析(林美容1995b)。

[5] 林美容、祖运辉 1992,林美容1995c,林美容、张昆振2000。

[6] 苏全正2001。

[7] 台湾佛寺称为山者亦颇多,不独“岩仔”为然,如法鼓山、佛光山、灵鹫山、小东山妙心寺、清凉山护国清凉寺等。

[8] 刘枝万 1963:48。

[9] Sangran 1983:7-8。

[10] 根据林美容初步的研究,123个岩仔中有61座主祀观音,大约占一半左右(林美容1995a:708)。而根据苏全正更进一步的调查,161座的岩仔中有69座主祀观音(苏全正2001:6)。

[11] 台湾传统佛寺斋堂(不仅岩仔)改以释迦佛为中尊的情形,系受在台日本佛教宗派的影响,以及1915年西来庵事件之后寺庙整理运动所致,例如台中市保安佛堂(属龙华斋教),原主祀观音,后因加入日本曹洞宗,乃改以释迦为中尊,民国七○年代,才改回以观音佛祖为主尊。

[12] 林美容1995a:704。

[13] 如新竹东大路有一“法莲庙”,主祀观音。

[14] 根据《台湾省各县市寺庙名册》(民政厅1995)。民国84年全台湾(不包括北高两市)的观音庙共有749座,已然又增加不少。

[15] 仇德哉 1983。

[16] 赖淑美(2000)的硕士论文则把观音的形像区分为显教观音、密教观音、民俗观音三种。

[17] 赖淑美(2000)研究云林县的观音造形,谓民俗化的观音,有莺鸟为伴的观音,善才龙女为伴的观音,文殊普贤为伴的观音,树身观音,观音妈联五种造形。

[18] 根据大陆学者的说法,女性观音形像的出现是起于宋代妙善公主的传说,经元代的加工完善而定型,并迅速普及(李利安2000:46)。

[19]不过,李利安也标举民间佛教的观音信仰体系(李利安 2000:45)。

[20] 林衡道、郭嘉雄 1977:26。

[21] 卓克华 1992:33。

[22] 刘枝万 1961:54,庄英章 1977:152。

[23] 池永歆1996。

[24] 台南县政府民政局 1987:153。

[25] 台南县政府民政局 1987:150-151,涂顺从 1994:136。

[26] 斗六湖山岩往昔信徒包括斗六堡、溪洲堡、西螺堡、他里雾堡、打猫东顶堡、布屿堡等五十三庄(嘉义厅 1915)。

[27] 林美容 1996a。

[28] 林美容 1996b。

[29] 相较于地藏菩萨的“阴神化”,两者虽然同对阴灵有所作用,然而观音菩萨藉著升天、得道,而在民间的崇祀显得“正神化”,而地藏菩萨却随著「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誓愿,成为冥界阴灵的守护神。

[30]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通俗佛教(Popular Buddhism)一词来指涉本文所指的岩仔之观音信仰,但是因本文特别要指陈其所受到民间信仰的影响而产生之变化,还是以“民间佛教”一词最宜。

 
 
 
前五篇文章

试论佛教的五戒十善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部坐标不明的观念史——《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

从宋代士大夫禅学看宋代佛教的社会化发展

宗教的伦理价值与社会适应性

社会工作的伦理基础

 

后五篇文章

谈因果——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四)

佛教戒律与社会道德

佛教等宗教派别的伦理思想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

佛教不能忽视僧伽的律仪教育

佛教天台宗教育思想浅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