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五乘共因 五戒十善 作者:连文宗 本文: 众生轮回六道,以人道为其升沈之总枢纽,所谓成佛作祖由此,而披毛戴角亦莫不由此 。佛陀曾说:「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又说:「人命在呼吸之间。」基於这 种正知正见,我人如何来做个完整的人,乃是当今最切身的问题。 谈到做人,这确实是一门大学问,一个人活到老学到老,无时无刻不在学做人。做人总 有一个既定的依凭,这在中国便是以儒家传统的仁丶义丶礼丶智丶信─五常,为大家遵循的 法则。一个人如果不能随分随力去实行,那麽徒有人之名而无人之实,便要愧为万物之灵。 一个智信的佛教徒持有时竖三际,空遍十方的宇宙观,最能体验做人的重要。五戒便是应此 需要而来导引佛教徒身心活动的一种规范。 五戒的不杀丶不盗丶不YIN丶不妄丶不酒即依次相当於儒家的五常。五戒虽不是佛教徒在 行持方面的终极目标,却是每一个佛教徒由此向上升华的基础。俗云:「登高必自卑,行远 必自迩。」学佛心须抱有这种态度。我人从大处着眼,高标成佛,却须从小处着手,由五戒 行起。能守五戒至少可保不失人身,进一步要成佛才有可能。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 。」这一句就表明了人性的开展,由做人以至於成佛,就先看守五戒这一着。要成佛而藐视 五戒,奢谈大乘正道,这无异是空中楼阁式的邪知妄见,想得成佛绝不能不先守五戒,不守 五戒,一失人身便万劫难复,到头来想求解脱也就不容易了。 五戒在诸戒中为根本之戒亦即彻上彻下之共戒。戒有约束义能防非止恶,亦有清凉义能 灭诸烦恼,进一步更能引生诸善功德。它具有开丶遮丶持丶犯的性质,内而顺应众生千差万 别之根机,外而对治宇宙幻化无穷的情事,因此,就行持一事而言,它甚有融通性。不过, 五戒相大略偏在身持,把五戒推展为十善则重意持。十善即把戒妄开为不妄语丶不恶口丶不 两舌丶不绮语,再把戒酒开为不贪丶不絈丶不痴,合前三戒为十善。由此可了解五戒与十善 并非两回事,其间只不过是轻重丶开合之别而已,经有明言,五戒报在人乘,十善报在天乘 而一个智信的佛教徒,却不止於人天有漏果报的期求。我人当了解,持戒有「无漏」与「有 漏」之别。有漏即是着相求福,理事皆不究竟。如果我人能本着三轮体空的无漏正知去庄严 因行,自然而然地能得到清净的正依二果报。出世圣人在因地修行持重五成一端,旨在把握 不失人身,人身不失方能循序精进而上,以至於成佛。 我人现在得生人道,这便是前生守五戒而来的,但是下一世难保不失人身,何况已身为 佛教徒更须把握当今这一期的短暂生命,好好地去守五戒誓成无上佛道,这才是我人学佛的 正规。
第5期 公元1971年7,8月发行 5,6期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