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金刚经》“九喻”瑜伽述义——王孺童 |
 
《金刚经》自姚秦鸠摩罗什始译已来,经唐六祖慧能禅师推重讲说,遂大行于中土。该经又以“四句偈喻”,最为著名,影响深远。然此“四句偈喻”,只列喻体,未明本体,致使后世历代祖师各抒己意。如隋智顗于《金刚般若经疏》中,即判此“四句偈喻”为止观之说;又如唐慧能于《金刚经解义》中,谓“梦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等云。如此注说不一,世尊偈喻难明,故当溯本追源,以求真义。 一、源流略述 《金刚经》传入中土以前,印度早有注疏行世。于今可考之最古者,为弥勒菩萨所说之“七十七偈”。此“七十七偈”乃弥勒菩萨于兜率天宫,为前来请益《金刚经》义之无著菩萨所讲说。后无著菩萨转授其弟天亲菩萨,天亲菩萨加归敬二偈及结偈,以成“八十偈”。二人又本弥勒菩萨之偈,各自造论,以释《金刚经》义。 唐义净《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无著菩萨昔于睹史多天慈氏尊处,亲受此八十颂,开般若要门,顺瑜伽宗理,明唯识之义。遂令教流印度,若金乌之焰赫扶桑;义阐神州,等玉兔之光浮雪岭。然而《能断金刚》,西方乃有多释。考其始也,此颂最先。即世亲(即天亲)大士躬为其释。” 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仙论》卷一〇:“弥勒世尊,愍此阎浮提人,作《金刚般若经义释》并《地持论》,赍付无障碍(即无著)比丘,令其流通。然弥勒世尊但作长行释,论主天亲既从无障碍比丘边学得,复寻此经论之意,更作偈论,广兴疑问,以释此经,凡有八十偈,及作长行论释,复以此论转教金刚仙论师等。此金刚仙转教无尽意,无尽意复转教圣济,圣济转教菩提留支,迭相传授,以至于今,殆二百年许,未曾断绝故。” 故知此瑜伽行派之《金刚经》注论,传承有继,无有间断,直达中土。 弥勒菩萨之“七十七偈”,今见于天亲菩萨所造论释,其汉译本有二: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唐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释》。后凡引二译本者,皆注明“菩提流支译本”与“义净译本”以作简别。无著菩萨所造论释,即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二、义赅二派 印度大乘佛教分为“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两大系统。《金刚经》最早之传译者鸠摩罗什,为著名之中观学派译经家。其所翻译之《金刚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致使后世将《金刚经》误判为专门宣扬“中观”思想之经典。 世尊讲说般若之经,其义圆融,赅摄二派,乃一真大乘宗也。印度始有龙树、弥勒菩萨依之造论,中土方有鸠摩罗什、玄奘各译其经。后世学人,不能贯通其义,明彻般若三昧,妄生论诤,割裂二派,以成水火。 唐义净《略明般若末后一颂赞述》:“瑜伽则真有俗无,以三性为本;中观乃真无俗有,寔二谛为先。般若大宗,含斯两意,致使东夏则道分南北,西方乃义隔有空。既识介纲,理无和杂,各准圣旨,诚难乖竞。” 这种因对大乘佛教教义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矛盾分歧,致使《金刚经》在印度就有多种梵本流传。现存六种汉译本中,除鸠摩罗什是依中观学派诵本译出外,其余五译皆是依瑜伽行派诵本译出。 三、六九之辨 关于《金刚经》中“四句偈喻”,六译本经文如下: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应观有为法,如暗、翳、灯、幻、露、泡、梦、电、云。” 隋达磨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见如是此有为者。” 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切有为法,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其中,只有中观学派译本为“六喻”,而另外五种瑜伽行派译本均为“九喻”。那么,到底哪一种翻译更符合梵本呢? 唐慧立撰、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帝又问:‘《金刚般若经》,一切诸佛之所从生,闻而不谤,功逾身命之施,非恒沙珍宝所及,加以理微言约,故贤达君子多爱受持。未知先代所翻文义具不?’法师对曰:‘此经功德,实如圣旨。西方之人,咸同爱敬。今观旧经,亦微有遗漏。据梵本具云《能断金刚般若》,旧经直云《金刚般若》。欲明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故知旧经失上二字。又如下文,三问阙一,二颂阙一,九喻阙三。如是等,什法师所翻舍卫国也,留支所翻婆伽婆者少可。’帝曰:‘师既有梵本,可更委翻,使众生闻之具足。然经本贵理,不必须饰文而乖义也。’故今新翻《能断金刚般若》委依梵本,奏之,帝甚悦。” 依玄奘“九喻阙三”之说,当知梵本实为“九喻”,而鸠摩罗什“六喻”之译,乃失译三喻也。 四、说偈因缘 1、释疑说偈 在《金刚经》中,世尊为何要演说“四句偈喻”呢?其说偈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这需要看一下,引出“四句偈喻”的经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何为人演说而不名说,是名为说?而说偈言:……” 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何显说此经如无所显说,故言显说,如如不动,恒有正说?” 隋达磨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云何及广说如不广说,彼故说名广说?” 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何为他宣说开示如不为他宣说开示,故名为他宣说开示?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云何正说无法可说,是名正说?尔时,世尊说伽他曰:……” 诸译文词虽异,然义实一,乃谓“说法”之事。《金刚经》中有云,诸佛为利益众生,而于世间为众生说法;又云诸佛入于涅槃。诸佛若常为众生说法,又如何能入于涅槃?诸佛若入于涅槃,又如何能常为众生说法?世尊为断此疑,而说偈喻。故天亲菩萨曰: 复有疑:若诸佛如来常为众生说法,云何言如来入涅槃?为断此疑,是故如来说彼偈喻。(菩提流支译本) 2、不住不离 弥勒菩萨偈曰: 非有为非离,诸如来涅槃。(菩提流支译本) 如来涅槃证,非造亦不殊。(义净译本) 世尊“断疑”所说偈喻为比类曲答,而此弥勒菩萨所说之偈乃直答也。偈中义谓:如来所证之涅槃境界,并非造作而得之有为法,然其与有为法又不相殊离。故知诸佛虽证涅槃,而以化身应世说法;虽为利益众生于世间说法,而不住世间;虽入涅槃,而不住涅槃也。故天亲菩萨曰: 此义云何?诸佛涅槃非有为法,亦不离有为法。何以故?以诸佛得涅槃,化身说法,示现世间行,为利益众生故。此明诸佛以不住涅槃,以不住世间故。(菩提流支译本) 五、正观喻法 1、断疑启观 前虽谓诸佛之所以能不违涅槃于世间说法,乃因诸佛示现世间而不住有为;然未明诸佛成就何等功德智慧,而能示现世间不住有为。此即世尊演说偈喻根本,而弥勒菩萨以偈释答。 弥勒菩萨偈曰: 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菩提流支译本) 此集造有九,以正智观故。(义净译本) 偈中义谓:诸佛皆以殊妙智慧,正观世间九种有为之境,遂能示现世间不住有为。故天亲菩萨曰: 何故诸佛示现世间行,而不住有为法中?偈言:“九种有为法,妙智正观故。”(菩提流支译本) 2、说喻对法 世尊演说“四句偈喻”,只明“九喻”,未言弥勒菩萨偈中所谓“九种有为法”。当知,世尊“九喻”乃是喻体,弥勒菩萨“九法”乃是本体。“九喻”所喻指之对象,即是“九法”。故天亲菩萨曰: 如星宿等相对法。(菩提流支译本) 3、正观境界 世尊所举“九喻”,其目的是以世间九种事相,喻指世间九种有为之法。既然是有为法,必不为诸佛所住。那么,弥勒菩萨偈中所谓“正观”境界,到底是什么呢?须知喻体、本体,皆非正观;要以喻观本,观本成喻,方为正观。故天亲菩萨曰: 九种正观故,此九种正观,于九种境界。(菩提流支译本) 六、九种正观 引说至此,当正论九种正观。 (一)总标 弥勒菩萨偈曰: 见相及于识,器身受用事; 过去现在法,亦观未来世。(菩提流支译本) 见相及与识,居处身受用; 过去并现存,未至详观察。(义净译本) 前文已明,世尊所举“九喻”,未明所喻之本。今弥勒菩萨说偈,以示世尊所喻九种有为之法。即:星喻见,翳喻境,灯喻识,幻喻界,露喻身,泡喻受用,梦喻过去,电喻现在,云喻未来。其中,“界”在偈中作“器”、“居处”,即指身所居之器世界。 (二)分释 对于“九种正观”之科分,弥勒菩萨与无著菩萨开合略有不同。 1、弥勒三分 弥勒菩萨偈曰: 观相及受用,观于三世事。(菩提流支译本) 由观察相故,受用及迁流。(义净译本) 弥勒菩萨于此偈中,依本体所示将“九法”科分为三,即:观相、观受用、观行。 (1)观相 观相者,由正观见、境、识三有为法故,而得正观诸有为法集聚、造作有为之相。故天亲菩萨曰: 观有为法,以观见、相、识。(菩提流支译本) 由观见、境、识故,即是观察集造有为之相。(义净译本) ①星喻见 星者,唯于黑夜,方见其明;日出天光,其辉则隐。此喻凡夫自谓己见,能正观万物,然不知此见实乃妄见;以妄见所观万物之相,必为虚妄颠倒之相,而非实相。若证真智发起,犹如大日当空,群暗尽破,实相自现。凡夫无智,执见为实,世尊说星喻破之。故天亲菩萨曰: 譬如星宿,为日所映,有而不现,能见心法亦复如是。(菩提流支译本) 此中应观见如星宿,谓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灭故。(义净译本) ②翳喻境 翳者,目前之病障也。此喻凡夫执取妄见所缘外境是实,然不知此缘境亦乃虚妄不实之境。犹如病目之人,因翳障目,观万物皆有毛轮之色。缘境如翳,因缘假和而有其相,此相非实。若证真智发起,犹如翳去目清,万物洞然,实相自现。凡夫无智,执境为实,世尊说翳喻破之。故天亲菩萨曰: 又如目有翳,则见毛轮等色,观有为法亦复如是,以颠倒见故。(菩提流支译本) 应观所缘境相,如翳目人睹发团等,是妄现故。(义净译本) ③灯喻识 灯者,照明之物也。举油灯为例,必以灯油灌于灯身,且使灯油常盈不亏,灯光方能长明。若无灯油、灯身,或缺其一,灯无光明。故知灯乃和合而有,本无自性。此喻凡夫内所生识,必赖见、境相合而有;又因依止贪爱力故,恒执见所缘境,而使此识常生不断。当知此识,实以妄见执取妄境而生,故其体亦为妄识。凡夫无智,执识为实,世尊说灯喻破之。故天亲菩萨曰: 又如灯,识亦如是,依止贪爱法住故。(菩提流支译本) 应观其识,犹若于灯,此能依见,由爱腻力而得生故。(义净译本) (2)观受用 观受用者,由正观界、身、受用三有为法故,而得正观诸有为法依何处住、以何身受用等有为之相。故天亲菩萨曰: 观受用,以观器世间等,以何处住、以何等身受用何等。(菩提流支译本) 由观器界、身及所用故,即是观其受用,于此由彼所受用也。(义净译本) ④幻喻界 幻者,假相也,本无实体。此喻凡夫所居住之器世界,因缘和合,种种差别,体性不实,犹如幻化。凡夫无智,执界为实,世尊说幻喻破之。故天亲菩萨曰: 又如幻,所依住处亦如是,以器世间种种差别无一体实故。(菩提流支译本) 应观居处,犹如于幻,即器世间有多奇质,性不实故。(义净译本) ⑤露喻身 露者,朝露也,日出即蒸腾而逝,不久住也。此喻凡夫根身,虽得百年暂住,终归无常,犹如朝露。凡夫无智,执身为实,世尊说露喻破之。故天亲菩萨曰: 又如露,身亦如是,以少时住故。(菩提流支译本) 应观其身,譬如露渧,暂时住故。”(义净译本) ⑥泡喻受用 泡者,水沤也。因渧、水、风三者和合,故有水泡。此喻凡夫受用苦乐之境,乃为根、境、识三法和合而有,亦无自性。凡夫无智,执受为实,世尊说泡喻破之。故天亲菩萨曰: 又如泡,所受用事亦如是,以受想因三法不定故。(菩提流支译本) 观所受用,犹若水泡,其受用性,是三事合所生性故。(义净译本) (3)观行 观行者,行乃迁流义。由正观过去、现在、未来三有为法故,而得正观诸有为法三世迁流变化不住等有为之相。故天亲菩萨曰: 观有为行,以何等法三世转差别。(菩提流支译本) 由观三世差别转故,即是观其迁流不住。(义净译本) ⑦梦喻过去 梦者,睡眠所生妄想也。梦境无实,唯靠意念生起。此喻过去之事,已成旧往,于今无实。凡夫无智,执过去为实,世尊说梦喻破之。故天亲菩萨曰: 又如梦,过去法亦如是,以唯念故。(菩提流支译本) 应观过去所有集造同于梦境,但唯念性故。(义净译本) ⑧电喻现在 电者,云雷之光也。乍现不住,刹那生灭。此喻现在之事,虽有不住,疾生灭性。凡夫无智,执现在为实,世尊说电喻破之。故天亲菩萨曰: 又如电,现在法亦如是,以刹那不住故。(菩提流支译本) 应观现在事同于电,疾灭性故。(义净译本) ⑨云喻未来 云者,空中水气也。其形变化无常,其性聚散无度;本是万里晴空,须臾浮云满天;忽而乌云降雨,亦或云开日见。此喻未来之事,皆为众生阿赖耶识所含藏诸法种子变现而成,然其种子虽能持摄未来诸法境界,但变现不定。凡夫无智,执未来为实,世尊说云喻破之。故天亲菩萨曰: 又如云,未来法亦如是,以于子时阿黎耶识,与一切法为种子根本故。(菩提流支译本) 应观未至体若重云,阿赖耶识在种子位,体能摄藏诸种子故。(义净译本) 3、无著四分 无著菩萨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中,依喻体所显将“九喻”科分为四,即:自性相、著所住味相、随顺过失相、随顺出离相。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卷下:“(1)于中自性相者,共相、见、识。①此相如星,应如是见。何以故?无智闇中,有彼光故;有智明中,无彼光故。②人、法我见如翳,应如是见。何以故?以取无义故。③识如灯,应如是见。何以故?渴爱润取缘故炽然。(2)于中著所住味相者,味著颠倒境界,④故彼如幻,应如是见。何以故?以颠倒见故。(3)于中随顺过失相者,无常等随顺故。⑤彼露譬喻者,显示相体无有,以随顺无常故。⑥彼泡譬喻者,显示随顺苦体,以受如泡故。若有受皆是苦,以三苦故,随有应知:彼苦生故是苦苦,破灭故是坏苦,不相离故是行苦。复于第四禅及无色中,立不苦不乐受,以胜故。(4)于中随顺出离相者,随顺人、法无我,以攀缘故,得出离故,说无我以为出离也。⑦随顺者,谓过去等行,以梦等譬喻,显示彼过去行,以所念处故如梦。⑧现在者,不久时住,故如电。⑨未来者,彼粗恶种子似虚空引心出,故如云。如是知三世行转生已,则通达无我。此显示随顺出离相故。” 通过标列论文可知,除将幻喻与露、泡喻开为二相外,其余与弥勒菩萨科分无异。就其论义,除增随顺过失、随顺出离二义,详于人、法二我见及苦受外,其余亦与弥勒菩萨偈颂及天亲菩萨释大同。惟其将“星喻相(境)、翳喻见”,与弥勒菩萨配适颠倒。 七、正观利益 已说九种有为法相,若正观察,能得成就何等功德智慧? 弥勒菩萨偈曰: 于有为法中,得无垢自在。(菩提流支译本) 于有为事中,获无垢自在。(义净译本) 依“九法”正观世间诸法,必于一切有为法中,获得无垢自在。故天亲菩萨曰: 观如是九种法,得何等功德?成就何智?如是观一切法,于世间法中得自在故。(菩提流支译本) 由此观故,便能于诸有为法中,获无障碍随意自在。为此纵居生死尘劳,不染其智;设证圆寂灰烬,宁味其悲!(义净译本) 八、瑜伽义胜 上本弥勒菩萨之偈,依无著菩萨、天亲菩萨之论,而详辨《金刚》“九喻”之义。然此瑜伽行派之释,能否直指世尊本怀呢? 现存虽无印度中观学派之《金刚经》注疏,然有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传世,该论亦为鸠摩罗什所译。考察论中有关“九喻”之说,即可窥知中观学派之释。 星喻:譬如众星,日光既出,则没不现。(卷九) 翳喻:譬如人眼翳,见妙珍宝,谓为不净。(卷六七)如人目翳,视清净珠,见其目影,便谓珠不净。(卷九五) 灯喻:又如灯明大者,必知酥油亦多。(卷二一)譬如酥油丰饶,灯炷清净,光明亦盛。(卷二六) 幻喻:一切处,求不可得,如幻。(卷四)知三界如梦。(卷四〇)一切世间颠倒,颠倒果报不实如幻。(卷六二) 露喻:譬如日出时,朝露一时失。(卷一八)譬如朝露,见日则消。(卷三五) 泡喻:受如泡。(卷六)观受如泡。(卷八一)知诸受相,如水中泡,一起一灭,是为知受相。(卷八九) 梦喻:如梦者,如梦中无实事,谓之有实。(卷六)见过去、未来事,如梦中所见。(卷三十三) 电喻:人命无常,财物如电。(卷二二) “云喻”譬如未来,义指阿赖耶识,乃瑜伽行派独有之见。除此之外,其余八喻,二派之释亦无大异。故瑜伽行派之释乃以阐发世尊言教为本,而非一家之见。然龙树之说,毕竟只言片语,且非就《金刚经》义而言。今欲求《金刚》“九喻”之真义者,当以瑜伽行派之释为指归。 作者:王孺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