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无际禅师与楚山绍琦史迹考索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无际禅师与楚山绍琦史迹考索
  龙显昭
  摘 要: 无际禅师和楚山绍琦师徒振兴禅宗,形成四川禅系。记载无际史迹文献的发现,揭示了无际在明初禅宗的地位和贡献。楚山继承无际而发展了四川禅宗,其禅风具有自己的特色。无际、楚山挽禅宗于既颓,为中国禅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 新文献;史迹考索;禅风。
  作 者:龙显昭,西华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四川南充,637002。
  四川在宋明时期出现了许多禅宗巨匠,如两宋的雪窦重显、五祖法演、佛果克勤、破庵祖先、无准师范,入明则有无际了悟、楚山绍琦等。诸大德及其弟子不仅推动了巴蜀佛教的发展,而且对国内外的佛教事业都发生了重要影响。其中佛果曾被宋高宗召见,赐号“圆悟禅师”,世称“圆悟克勤”。他大振杨岐宗风,弟子五百,其嗣法得眼,领袖诸方,最著者如大慧宗杲、虎丘绍隆,各创大慧系和虎丘系。在虎丘禅系中,破庵祖先门下有无准师范,不数传至明则为无际了悟。无际门庭云集,其嗣法弟子楚山绍琦,诗玄夙慧,禅净双修,名冠丛林,化被楚皖,声著江南。其门下嗣者百余人,从而形成楚山禅系。宋以来四川禅门之盛,真可谓“五叶联芳,千灯递照” 。今值楚山大师诞辰六百周年之际,故本文拟就楚山及其本师无际之相关史迹,提出一些探索意见,供大家讨论指正。
  一、 记载无际禅师文献的新发现
  无际了悟禅师,四川安岳人。据我所知,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九《安岳了悟传》,是现存僧传中唯一记载其人其事的文献资料。释明河,吴郡华山寺沙门,明万历、崇祯间人,所撰《补续高僧传》是接续《宋高僧传》的,它是研究宋以来僧史的一部重要文献。但我们也要指出,该书的《安岳了悟传》却非常令人失望,其传采择不审,材料综合不当,时间错讹,事迹颠倒,传主生卒年俱无记载,因而降低了它的利用价值。
  我在主编《巴蜀佛教碑文集成》(巴蜀出版社,2003年)时,发现明正统间有多篇撰写无际禅师塔铭及碑记的文献。计有王英《无际禅师塔铭》、胡濙《无际塔院序》、周忱《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和苗衷《道林寺碑记》等四篇。王英,永乐进士,正统十三年,官南京礼部尚书。胡濙,建文进士,宣德时为礼部尚书兼领户部事,官至英宗复位。周忱,永乐进士,正统时官户部尚书,寻改工部。苗衷,永乐进士,正统时侍读学士入阁典机务,继为兵部侍郎,景泰初升尚书 。王英等与无际为同时代人,所记属亲见亲闻,其史料价值远高于后来之间接撰述。当我们用这四篇与明河的《安岳了悟传》作比对时,即发现有以下问题:
  第一、王英的《无际禅师塔铭》记载有无际的卒年和世寿。《塔铭》云“正统丙寅夏四月朔旦示寂……终年六十六岁,僧腊四十八”。正统十一年(1446年)为丙寅,上推其生年则为洪武十四年(1381年)。王英《塔铭》填补了《安岳了悟传》无生卒年的缺失。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有了这个时间坐标,我们就能发现《安岳了悟传》中的其他问题。
  第二、 明河《安岳了悟传》记无际“永乐中召诣京师,命为宗主,登坛说戒”。接着记“后居牛首寺,一日集众说偈……端坐而化”。据苗衷《道林寺碑记》,无际是正统时被召入京的。苗碑云:“正统甲子,万寿戒坛成,以师耆德重望,遣使驿召,至京陛见,赐斋一筵,命为宗师。”可见召无际至京的是英宗而非成祖。又据王英、苗衷所记,无际是卒于北京的,而非南京的牛首寺。
  第三、 在明河《安岳了悟传》里,用了近一半的篇幅记载无际如何“大著灵异”,“妖妄惑众”,后被拘于按察司狱中。这类荒诞不经之事,与苗衷所记无际“耆德重望,遣使驿召”的行事,简直是大相迳庭,也是令人难以取信的。又因该传采择的失误,更进而把无际归入“感通”传,竟使这位著名的禅师被摒弃于“习禅”传之外。
  因此,我们研究无际禅师必须采用可信的文献资料,且须经过钩沉索隐,下一番功夫,否则不能把无际的真实史迹揭示出来。
  二、无际禅师行事考索
  无际禅师,四川安岳县人,姓莫氏。二十岁时,薙发出家于定远县罗围寺。王英《无际禅师塔铭》云:“师讳了悟,无际其号。蜀潼川州安岳县人,姓莫氏。幼颖悟,好诵佛典,遂祝发为僧,礼罗围寺本真上人为师。”周忱《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云:“师本西蜀安岳名家子,天资明朗,性善夙成。自幼即超然有弃俗之志。年二十,辞亲出家于定远之罗围寺,师事本真和尚。”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周忱所言出家于“定远”问题,而苗衷的《道林寺碑记》亦提及“定远”,故不可不加以说明。按“定远”乃县名,即今四川武胜县。四川定远县,始置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清相沿不改。迨民国三年,以安徽、云南和四川均有定远县,故改四川之定远为武胜县。周忱、苗衷文中的定远应是四川的武胜无疑,因为周、苗两记的后文才言及无际出蜀之事。同时,民国《武胜县志》卷十二引旧志亦有无际来县罗围寺,“披剃于此”的记载,可证其地非四川莫属。
  无际自罗围寺出家后,苦心习佛,日益精进,但他不满足于所得。“于是蹑蹻出游,遍历蜀中名刹,参礼诸大尊宿,以求究竟。” 随其造诣的增进,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修习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虽冥思苦索,仍久不能释怀。于是,他毅然决定出蜀参谒善知识,扩大其佛学视野。从此,他便开始了自己的云水行脚生活。“往河洛大乘山,谒独空;入楚,礼无念。二和尚皆不遇。走繁昌山中,参古拙俊禅师。古拙,无准范五世徒也。其传有自,见师大奇之,一言契合。以法授师,尽得其秘奥。” 其中“入楚,礼无念”一句中的无念,即无念胜学,乃万峰时蔚传法弟子。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皇后“陟天楚藩,建大会,集千僧于洪山”。无念参与其会,受到楚王的礼遇,遂留武昌,建九峰寺。此后,无念还曾被太祖召见,旋即回楚,至永乐四年(1406年)卒于九峰,世寿八十一岁 。由此可知,无际往见无念,则必在1401-1406年之间,时无际约二十余岁。但遗憾的是无际“礼无念不遇”。可是,他并未气馁,继续东进,走到安徽繁昌县山中,结果却参见到一位禅宗高僧——古拙昌俊。
  无际参谒古拙昌俊,这是他习佛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从此他进入了禅宗的主流。由于古拙昌俊在禅宗历史上是临济虎丘禅系的正传,所以前述引文里要特别强调古拙是“无准范五世徒也”,并云“其传有自”。所谓“其传有自”,因无准师范为临济宗十六世,属于杨岐派。又据倪谦《故性天皎禅师塔铭》记载,永乐五年(1407年),古拙俊受到成祖礼遇,召他至南京天界寺居养,即《塔铭》所云“奉诏旨天界,山居终老” 。这里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即1047年后的无际已不在繁昌,而是随古拙来到了天界寺。天界寺是南京的三大寺之一,它还统管次大寺和中寺共十四所。时南京僧录司设于天界寺内,因而使该寺成为了京城一所著名的寺院,有“方今第一禅林” 之称。释明河《无际了悟传》说无际“居南京牛首寺”,不久“端坐而化”。这是把无际的事迹和时间搞颠倒了。其实,无际住南京包括牛首、天界在内,都应该在永乐初年,而不可能在其临终之前,上举倪谦的《故性天皎禅师塔铭》就是明证。
  古拙俊发现了无际,知其为后来法门大器,且以机缘契合,乃予印可,即传法于无际。王英《无际禅师塔铭》说,古拙“见师大奇之,一言契合,以法授师,尽得其秘奥”。周忱《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也说,无际“径造繁昌,古拙一见,大加器重。提倡吻合,欣然祝曰:‘汝平实地上人也。担负大事,吾将属望焉,宜善自护持。’”。无际不负古拙师的期望。他回四川安岳后,建立了道林寺,继续苦习禅法。苗衷《道林寺碑记》说:
  师深自韬晦,而其声隐然起江湖。每念曰:‘狮子山人迹罕至之地,盍隐焉?庶人无知者。’乃诛茅以庇风雨,即今之道场也。然四方缁流仰之若泰山,信之若蓍龟。寻踪蹑迹,云集川赴,而卒莫避焉。由是竞以材木瓴甓委施岩下,匠梓咸皆踊跃执役。不日之间,堂殿廊庑,翚飞轮奂,照映岩壑。于今四十年矣。
  无际在安岳县狮子山建道林寺 ,弘法蜀中四十年,其影响广被西南,甚至声闻神京。周忱《道林无际禅师语录记》说:“(无际)韬晦于安岳山中者四十余年,缁素向往,法会莫甚焉。由是隐然名动西南列郡。”周忱所言“名动西南列郡”,是有迹可考的。如云南禅宗高僧古庭坚,早在南京天界寺时即曾问法于无际,后亦数参并得其印可。无际付法于古庭坚时说:“今将袈裟拂子付汝,为临济正眼,宝重宝重!”古庭坚回云南后,在昆明建归化寺弘法,传大巍净伦,伦为云南临济二十四代法孙 。无际禅风在西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胡濙《无际塔铭序》中的一段话为此提供了证明。他说:“其在西蜀阐道之时,人咸称为大善知识。故西方禅衲闻风趋向,虽隔数数千里之外,不惮山川险阻,必往造参,请求其印证。”
  然而无际一生道誉最隆的时期,却是在英宗正统九年至十一年之间。时英宗在北京建万寿禅寺戒坛,落成后要在全国简选大德高僧来京,登坛说戒。苗衷《道林寺碑记》说:“正统甲子(十年),万寿戒坛成。以师耆德重望,遣使驿召,至京陛见,赐斋一筵,命为宗师。达官贵人争先迎供,所过士庶瞻礼,遮碍道路;布施填委,莫计其算。而师未尝毫发介意。于时以宗师召者十人,其为人所敬重,未有若师之盛者。”无际来京登坛说戒,博得了京城人士的好评,果真是名不虚传。胡濙《无际塔铭序》说:“敕赐万寿禅寺戒坛新成,坛主道孚以四川安岳县无际禅师精通内典,见性明心,道誉播闻遐迩,堪为后学规模。朝廷准奏,驿召至京,俾为宗师。升坛说戒,允协舆情。从之者如归市,诚足以见名实相符。”推荐无际的道孚即知幻 ,英宗呼他为“凤头和尚”,并授其僧录讲经 ,可见道孚在当时地位之崇尊。由于无际登坛说法的成功,又有道孚的揄扬和京人的赞誉,所以他被留在北京,“继居于隆恩禅寺,在京凡三载” 。不幸的是他在留京的第三个年头,即正统十一年(1446年)溘然辞世。英宗乃“遣礼部员外郎黄顺赐祭,俾其徒清贫函骨,给官舟归于蜀” 。英宗敕祭文字现存。其词是:“尔早游空门,坚持戒律。比膺召命,擢为宗师。方振法音,化人为善。溘然圆寂,良可悼嗟。兹特遣祭,尚克歆承。” 这是官方对无际的评价。至于士林的看法,下面我们引一段描述文字,以见时人对无际的印象,也可视为盖棺之言,聊供今人参考。
  道印古拙,吟坐蜀山。逮下征以凤诏,遂远觐乎龙颜。开解脱门,守毗尼藏。住法席之宗师,为鲻素之皈向。匪独自利,兼欲利他。游如来寂灭之海,等功德恒河之沙。莫从幻相深求,要识箇中风味。一轮皓月澄江,万古长空无际 。
  三、无际和楚山在禅宗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无际和楚山在中国禅宗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禅林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据清初释悟进《佛祖宗派世谱》,无际和楚山属临济宗杨岐派虎丘系,无际为临济二十二世,楚山为临济二十三世,他们皆直接承传虎丘绍隆。从绍隆上推,其师圆悟克勤,克勤师则五祖法演,均四川人;从绍隆下推,其法系有破庵祖先、径山师范 ,亦四川人。可见无际、楚山不仅是禅宗历史上承上启下的主流人物,而且他们还禀承诸乡贤古尊遗志,频主法席,接机甚众,门徒如林,使临济宗风大振,从而在明中期形成一规模不小的四川禅系。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指出:“明自宣德以后,隆庆以前,百余年间,教律净禅,皆声闻阒寂,全中土如此,不独滇黔然也。”这是六十年前 陈先生的观点,若就禅宗历史的总趋势来说那是很精辟的,但这并不排斥个别地区禅宗仍有发展。我们从四川无际、楚山的情况看,在宣德(1426-1435年)、正统(1436-1449年)乃至成化初年(1465-1487年),他们仍继续弘法,并显得十分活跃,故其宗门蔚起,呈现一派盛象。据《佛祖宗派世谱》的不完全统计,无际门下有月溪澄、不二圆、坏空成、妙峰玄、无为一、古庭坚、无碍鉴、洁空通、楚山琦、太虚冲、德翁淳、雪峰瑞、伏牛物外信和宝月潭等。此外,无际弟子见于记载的还有清贫、清印。清贫被举为道林寺住持,称其能“善继”师志者 。无际弟子月溪澄门下亦十余人,其中毒峰禅师正统时参谒过无际、楚山、月溪,并得月溪印可。毒峰在天顺、成化间大力弘法,开山兴寺,如西湖三塔寺、天目昭明寺、吴山宝莲寺、南山甘露寺和慈云天真寺等 。月溪澄是四川江安人,得正法眼藏后,在古蔺印山结庵“永弘”。不久,“宪宗召天下名僧十三人诣阙,月溪与焉” 。无际另一弟子宝月潭即广善潭,潭弟子默堂宣住持海盐天宁寺,默堂弟子吉庵祚住持南京香岩寺,而吉庵弟子法舟道济最为有名。道济弘传不懈,使宗门复振。《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法舟济禅师传》说:“济为无际悟之五世也。初,悟以断桥正脉付广善潭,潭付默庵宣,宣付吉庵祚。由潭至祚,垂百年来,其家声几不振矣。济承之,出世金陵安隐,而俎豆先人于名贤之间,恢述其志。”由于道济志气恢宏,经其不倦努力,故宗风得以重振,“缁白受教,盖千余人” 。至于无际本人,则常勗勉弟子要勤奋弘法,使祖灯相续,无坠家声。他对古庭坚说,古拙老师曾付一偈给我,云“忆昔繁昌一别时,此心能有几人知。无弦曲子真难续,慧命悬悬付阿谁”?接着他又说:“吾居川中,得法之徒十有余人,正法眼藏付嘱于子,先师慈命,无令断绝。” 古庭不负师命,“返滇建归化寺,滇南禅风,由此复振” 。
  无际众弟子中最为卓越并重振家风者,唯楚山绍琦(1404-1473年)当之无愧。楚山琦,唐安(今四川崇州江源镇)人,九岁出家,从玄极习禅。他两次参谒无际,第二次应在正统六年(1441年)。《巴蜀禅灯录》说在“正统癸亥”,癸亥是正统八年(1443年)。据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五《楚山琦传》作“正统六年”,《明史钞略》卷八八《绍琦传》 亦作“正统六年”。章炳麟跋云“《明史钞略》二册,钞庄廷鑨《《明史》也”,其史料价值较高。故当以作“六年”者为是。这时楚山三十八岁。后他出蜀云游东南,于景泰三年(1452年)抵金陵,访月溪澄、海舟慈,栖皖山天柱。六年(1455年),开法于桐城投子寺,阐扬宗旨,道誉江淮。天顺元年(1457年),楚山返回四川,住持方山云峰寺。四川多处有“方山”、“云峰寺”,然其山其寺必在一地而后可。据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九,泸州有方山,又名云峰,有云峰寺。我的《巴蜀佛教碑文集成》收有泸州明万历《重修云峰寺石桥碑记》。碑文云“江阳多佳山,方山为最······其寺曰云峰,寺之建久矣”。后文更明确指出,楚山为云峰的“开山师”之一。因此,楚山回川所住之方山云峰寺,必是泸州无疑。这时他已五十四岁。其后仍住成都天成寺(乾隆改名石经寺),至成化九年(1473年)入寂,世寿七十岁。
  楚山门徒如林,嗣法者众。《佛祖宗派世谱》所谱二十三人,其中首列智中国师。智中,彭县人。年十二,礼月光禅师。其后,月光授松潘都纲,他随月光赴松,寻代其职。时番中土豪挟众,叛服无常。智中抚循和辑,夷众莫不诚服。天顺间(1457-1464年),累封国师,仍赐敕诰,降银印 。又如古溪觉澄,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参楚山于投子寺,得楚山印可。楚山召僧众曰:“老汉离西川下江南,张漫天大网,为求作者,今有其人。”众问是谁?楚山说正是“觉澄”。澄答曰:“觉澄不会佛法。”楚山曰:“我正要不会佛法的。”于是楚山“以衣拂法卷付之”。觉澄后住金陵高座寺,有《雨华集》传世。时礼部尚书胡濙序其集曰:“公性天清朗,心地圆融。续临济二十四世灯,为楚山付法正传。” 此外楚山在川嗣法弟子尚多,如海珠祖意、豁堂祖裕和古音韶等,因已见于《巴蜀禅灯录》,兹故不赘。
  关于无际、楚山在禅宗史上的影响,以下我们将从其禅风所具之特色来加以说明。在当时禅林阒寂的大背景下,他们能挽宗风于既颓,对宋以来的禅法有继承亦有发展,并能因应时代而推动禅宗历史前进,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知道,宋以来禅宗历史的大趋势已由“不立文字”走向“不离文字”的文字禅,从汾阳善昭至圆悟克勤使文字禅达到极致。接着,大慧宗杲焚其师圆悟克勤《碧岩录》,倡导看话头,又使“文字禅”走向“看话禅”。与此同时,虽有宏智正觉“默照禅”的兴起,但主领风骚的仍是“看话禅”。后经元僧中峰明本的继续弘扬,看话禅就更加流行起来。至无际、楚山的时代,禅林风气依然是参话头的时代。不过,参话头也有讲究,参什么话头,怎么参?这就显出了家风特色。古德以来公案,据说在明初有一千七百则 。大慧宗杲时虽不过数百,然而大慧开示众人,从公案中抽出答语作话头叫他们常参的,也只有那么几个。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以上赵州从谂),“麻三斤”(洞山守初),“干屎橛”,“东山水上行”(以上云门文偃),“一口吸尽西江水”(马祖道一)等。无际、楚山面对明初的上千公案,必须从这繁琐的牢笼中脱出来,否则就难以使衰颓的禅风得到振兴。因此,他们一方面继承大慧的革新精神,另一方面在禅法上采取了更趋简易直截的禅风,对参话头则突出一个“无”字,诲示弟子反复参究。以下我们首先来考察他们是如何参“无”字话头的。
  无际本有语录行世,由其徒清贫“汇萃成帙”,名《道林录》 ,惜今不存。我们研究其禅法特色,惟掇拾残编遗珠,以见其概。据《南宋元明禅林僧宝》卷十三《楚山琦禅师传》载,楚山参谒无际,其中有无际开示楚山的一段机缘。无际问“上座何住”?楚山答曰“廓然无定”。又问“有何所得”?楚山答曰“本来无所失,何得之有”?又问“学将来底,堪作什么”?楚山答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又问“汝落空耶”?楚山答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又问“毕竟如何”?楚山答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这时无际笑道:“纵汝横吞藏教,现百千神通,其如老赵州‘无’字公案,怎生消缴。”楚山拟复对,悟际“连叱退之”。“琦大惭,数日不敢仰视。忽闻净板鸣,豁然荡尽廉纤,急披衣礼谢。悟肯之,遂以断桥源流嘱琦行化。”断桥,即断桥妙伦,为无准师范嗣法弟子。楚山在无际处得“断桥源流”,是从“无”字悟出来的,其悟“数日不敢仰视”,这在他的心灵深处一定是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事实上,后来楚山的确仍在续参“无”字话头。文献记载楚山住安庆时,“看《颂古联珠集》,见赵州凌行婆,机缘往返,豁然有省。因思本参‘无’字话头,如何不彻。奋然一拶,虚空迸碎,身与僧堂泯然不见。再看‘无’字话头,火中觅雪,了然无疑。” 由此可见,无际、楚山师徒的“无”字话头是灯灯相续而无间的,这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禅风特色。
  其次,无际和楚山在禅风方面的另一特点是禅、净兼容。他们继承中峰明本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相融的思想,吸收净土念佛一心,使吾心净土与明心见性合而为禅、净一如。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有一章是专讲楚山琦的。该书第六编第十四章“念佛公案之流行”说:“以念佛为公案,乃生单单提起阿弥陀佛名号,置之怀抱,以为悟由之风。楚山绍琦唱之,其徒数百,形成一代风潮。”书中引楚山示秀峰居士语云:“夫念佛者,当知佛即是心。未审心是何物,须要看这一念佛心,从何处念起。……但要念念相续,心心无间,久久功夫纯一,自然寂静轻安,便有禅定现前。”其示月庭居士云:“要信自心是佛,则知念佛念心,念心念佛,念念不忘,心心无间,忽尔念到心思路绝处,当下根尘颖脱,当体空寂。”由上引述楚山琦的话可以看出,他巧妙地把净土的“念佛念心”和禅宗的“自心是佛”结合起来,把净土“念念相续”与禅僧“心心无间”参话头结合起来。这种禅、净相融既是楚山禅风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他对明本禅、净双修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楚山学识渊博,内典精熟,不特禅门古尊机缘语要,即禅外各宗论典亦兼采博览,故其佛学底蕴深厚。我们从下面一段文字看楚山如何开示弟子,便知其学识之广渊。弟子豁堂祖裕从楚山琦学“出世法”。“一日,琦阅《般若经》,师诣前问曰:‘师所阅者,乃文字般若耳。只如指过文字,未审如何是真般若?’……琦曰:‘般若真空,固非文字,且亦不离文字。何以故?盖文字性空,与夫般若之体,则无二也。’师曰:‘此不二空中,还着得此般若文字之名言否?’琦曰:‘不二空中,本绝名言,亦无真伪。先佛、世尊假名言说此,所谓不坏名言,成就般若智;不舍一法,证满分菩提。此文殊之境界,非二乘之见乎?’” 此楚山门庭施设的一段机缘,他以《般若经》来开悟弟子豁堂。《般若经》是大乘空宗经典,我国的三论宗即据其空观作为立宗理论。楚山在这里提出“般若真空”和“文字性空”问题,在他看来其实皆不二空也。他是要藉此以泯除豁堂“文字般若”的分别知见。因为文字名言,不过是一种方便,学人得其真诠,则须言忘虑绝,故曰“本绝名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般若智”。楚山提撕豁堂,“般若真空,固非文字,且亦不离文字”。这里又回到禅宗“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的关系问题。其实,楚山是一个很通脱的人,他能摆脱思想僵化的桎梏,富于革新进取精神。“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原本就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不假诸文字,博通梵典,怎么能成就为大德高僧。楚山绍琦的确有大家风范,是一位佛学渊通的禅宗大师,是值得我们敬仰的。

 
 
 
前五篇文章

绍琦禅师生平考

楚山紹琦禅师事迹考略

楚山绍琦禅师的生平事迹

楚山绍琦禅师生平索疑

楚山禅师论心性

 

后五篇文章

在纪念楚山绍琦诞辰600周年、能海上师诞辰120周年会

石经寺临济始祖楚山绍琦年谱

楞伽禅以外的其他禅法

稳坐匡庐 专修净业——德清与法云寺

禅宗与天台宗之关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