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修鸟瞰 古晋佛教居士林弥陀院 2004/09/05 ◎郑振煌 主讲 / 陈智美 整理 修行不是一日的事情,也不是一辈子的事情,而是直到我们究竟成佛之事。一切事物皆不生不灭,凡夫却以狭隘心认为有所谓的生、住、异、灭,但终究是无生、住、异、灭的。 今天的一日修,蔡林长指示以禅修为主,以一日禅修是不够的,至少要有七天、十天、两个星期,如此才能尝到禅修的味道。我们为何要禅修?《杂阿含经》五百九十九经记载有位天神曾说:“内结与外结,人为结此结;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内结与外结”意指我们本身身心的结,还有外面世界的结。身体的结包括了生、老、病、死、情绪的变化等等,尤其是生理的疾病,会影响我们身心的自在。不只生理的结,还有心理的结,即受、想、行、识这四蕴的结,紧紧的绑住了我们。我们觉得快乐,有了结;觉得不快乐,也有了结。我们的想法、意愿,比如想要修行、想要…,也是个结。最终,心结的来源就在我们的心,然而我们的心又在何处? 识破妄心 佛陀对阿难七处征心,逼得阿难找不出其心在何处,其实“心”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是种妄心。佛陀开示阿难,妄心是生死的根本,人为何会轮回痛苦,那是因为人相信妄心、假心、分别善恶的心为自己,不知道自己本具有不生灭的佛性、真心,所以禅定、禅修或整个佛法的修行都是让我们识破妄想心、分别心、散乱心,回复到真心、如来心、真如,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要领。 “内结与外结”身心的内结,将我们绑得不得自由,每个人面对生、老、病、死的结,非常痛苦,而人际关系的结、情绪的结也都解不开。此外还有外结,这世界的结,譬如说天气的变化,好的环境、不好的环境都是个结,把我们绑得不得自由。天神言“谁当解此结”,到底是谁能解这些结呢?各宗教都有不同的诠释,其他的宗教都认是魔鬼绑的结,因此要挑战这个魔鬼。还有些宗教、哲学家则说不是魔鬼绑的结,而是地理、风水、生辰等等所绑。总之,都是以外来的力量当作结的来源。如果相信这些说法,就永远不得解脱、了生死。 深信佛法的人认为只有了解佛法的人才能究竟解脱、了生死。了生死即是究竟打开此结。其他宗教、学问是可以打开部分的结,但并不究竟。譬如世间的学问帮助我们赚钱,解决贫穷的结;医学帮我们打开生病的结,在现代化的医学治疗下生命可以延长,但还无法让人不死,无法避免不生病,故只是打开一小部分的结,还是不究竟;健康、饮食、哲学、文学、美学的追求等都可以打开部分的结,一样无法打开究竟的结,即生死的结。这些理论都认为“结”是来自于外在的力量,而这些又是超乎我们所能控制,如此“结”将永远无法打开。 因此要究竟解决生死问题,将“结”打开,只有佛法。天神是已修了很大的福德,也修了禅定,能到天上去,已解决了堕落到下三道痛苦的结,在天道享受一切快乐。觉察到快乐又是个结。痛苦是一种束缚,但享受或快乐的情境又是另一种束缚,但诸位在有福报的情境下而能觉醒(有福报亦是结),是非常可贵的。所谓八无瑕,瑕满的人生而能学佛的人太可贵了。“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明师难遇”,遇见能讲授真正佛法的人,的确是非常可贵的。诸位能在一位深入佛法、修持佛法的蔡林长带领下而迈向觉悟之路,是诸位累生修来的福报。 是谁绑住我们呢?接著「瞿昙我问汝,谁当解此结”,瞿昙(Gotama)即是佛名,即释迦牟尼佛。你既已了生死,不受后有,我请问你是谁能把内结、外结、千千结打开?释迦牟尼佛说:“我不能打开你的结,你的结是由你自己打开。”这是很重要的开示,也就是说佛法认为结不是外来的,束缚我们的种种因素,如天气的变化,生、老、病、死,物理的、生理的结等等,这些都只是缘而已,是次要的条件,最重要的因素在于我们的‘心’。 而我们的心在何处?它又是如何表现的?所有三藏十二部经都是在解释这个‘心’,心既不在任何一处,然而又在一切处。当你身体任何地方有所觉知时,你的心就在该处;当你觉知外境,心就觉知外境去。但当你没有任何觉知的当下,心又在何处呢?佛法就在解释这个心。释迦牟尼佛开示天神说:“不是外面的力量、外面的魔束缚自己,而是自己束缚了自己。”换言之是心在束缚我们。心既非存在又非不存在,束缚我们的又是怎样的心呢?是妄想心、妄心在束缚自己。“妄”即虚妄,有生有灭、有改变、有来有去、有分别执著、未看到真理的心。不是地理、风水、魔鬼、生老病死、生理的因素束缚我们。 修行者也会生病,但他当下接受生病,欣赏生病,参透生命、感恩生命,当下看到生命的实相。修行者面对老、病、死都能当下接受,安住于其变化中,同时也会继续来“生”。佛菩萨千百亿化身,处处祈求处处现。故修行者照样会来出生,也必须经过母亲怀胎、婴儿出生、成长的过程。如果他展现神通力,众生需要帮助,他就立刻化生出现。他也会生病,如维摩诘大士,他是个在家人,他照样生病,他对前往探病的菩萨、阿罗汉说:“众生有病,故我有病。”若一生都不生病,会被误认是万能的,为救渡众生,故示现病的情况来救度众生。 修行者一样会生、老、病、死,种种的生理需求与一般人都一样,惟其不同在于“心”。他晓得‘妄心’是束缚我们的罪魁祸首,使我们在生死中轮回,不得自由。虽然在生死中走动、变化,但他去除妄心,体证了真心,就从生死中解脱。所谓了生死、解脱,并非离开地球到外太空其他的星球去,释迦摩尼佛解脱成佛后,并未离开印度。照样走路,并不会飞;每天照样走路乞食,照样会感觉痛,一样会生病,会老,会死。过程与凡夫都一样,只不过他体悟真心,去除妄心。因此佛法认为妄心是让我们烦恼痛苦,若想了生死、离开烦恼痛苦,必须掌握修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了解妄心。 戒、定、慧的修行 释迦牟尼佛开示天神,若想解开此心、此结,必须要透过戒、定、慧的修行。佛说:“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所有的“戒”都是在规范我们的身、语、意,而最重要的是规范“意”,即“心”。身与语的表现来自心,因此“戒”即是透过身、语的规范来约束心,目的是让心能定下来。了解这个道理后,我们就不怕守戒了。未守戒前,我们的心是彷徨无助没有依归,妄想纷飞、散乱往外攀缘。守戒后,“身”不杀、盗、YIN;“语”是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心也就有了规范,接著不贪、不嗔、不痴,这就是十善。身还包括酒戒,举凡一切会麻醉我们神经作用的物品或毒品都包括在内。身、语、意能够安定下来,必然身心健康,就能得身和心的解脱自在,但最终的轮回还是未能解脱,也就是灵性的开发还不完整,此时就要靠“慧”来解脱了。 一般社会道德、伦理规范都有提到“戒”、“定”,其他宗教亦然,却没有提到究竟的智慧,因此也就无法得到究竟的解脱。禅定的目的是从“戒”得到一部分的“定”,之后由“定”再发展到更深层、更广泛的“观慧”,因而得到身心灵整体究竟的解脱。 如何修习禅定?禅定若要深入讲解约需一、二年的时间,因此只能就其重要的课题作介绍。“定”的目的是让“戒”更加坚定稳固,最终是要用定的心来观照人生宇宙、身心五蕴,因而得到智慧,故“定”在修行上是居于枢纽地位。佛法修行者,如果不修“定”是得不到智慧的,即使净土宗执持名号的修行法门,如果没有禅定的工夫,在念佛当下还是一直打妄想。林长刚提过,若没有禅定功夫,净土修不好,其他的法门也修不好,故禅定非常的重要。 “禅”是由印度话音译而来,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禅有“祭祀”和“传位”二个意思。后来将梵文Jhana(巴利文是Dhyana)音译为“禅那”(福建音)。中国人好简,将“那”省略,并加入“定”字,合称“禅定”。其实“禅定”并非“Jhana”这个字的全部意义,很多人误以为禅定就只是修“定”而已,这是错误的,“Jhana”的意思不仅是“定”,而是包括“定”、“慧”二部分,因此修“Jhana”,是得到定、慧。 所谓“戒”就是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戒等等,目的是培养“定”的工夫。所谓“定”就是心住于一处,即“善心一境性”,而且必须是能够开展智慧的。而“慧”则是法抉择的能力,“法”是一切万事万物,“抉择”是清楚了解。了解一切万事万物包括物质、心理、灵性的、有为法、无为法等等,这就是“慧”。在禅修的过程中,既可达到“定”,又可达到“慧”,要有智慧必须修习禅定。所谓禅修是包括戒、定、慧三学的修行。 禅修时三皈依、念佛等仪轨即是“戒”,先调伏内心,紧接著再练习“定”,当下不仅要求“善心一境性”、更要求开智慧,否则修“定”就不一定要禅修。譬如画画、写字、唱歌、打牌、聊天等也是一部分的“定”,但那是邪定,不是善的心。正定是能够开智慧,也就是八正道所说的正定。开智慧是法抉择,了解一切万事万物的真相,整个禅修的过程是戒、定、慧一体的。如此“戒”、“定”、“慧”就具足了。 禅修法门 禅修分为“南传佛教的修行方法”、“中国佛教的修行方法”、“西藏佛教的修行方法”。南传佛教的修行方法就是明白四念处,“四”指身受心法,“念”是专注,“处”则是对象。四念处真正的义涵不是指身受心法而是Satipathana,也就是念处。sati是“念”,pathana英文解释是build(建立)或是incline to (倾向于),Satipathana就是能够建立念,所以四念处非指身受心法,而是指我们的心专注在身受心法上。南传佛教的修行方法以四念处为主,把心专注在身上的某部分,最普遍的方法是把心专注在呼吸上,数息或观察呼吸的出入。当然身念处的修行不只是呼吸而已,也有所谓“动中禅”,这是把心专注在身体各种行、住、坐、卧等动作的过程。透过把心放在身体上而达到念(sati),即“正念”,心不浮动、散乱而最后产生智慧。“身念处”有很多的修行方法,南传佛教所修的,都是从“身念处”开始,不管行、住、坐、卧都不离“身念处”,透过身的专注而达到“正念”。有了基础后,再观察自己的觉受。 觉受可分为“身的觉受”与“心的觉受”。首先观察身的觉受,即肉体受到影响所产生的反应。人很容易被移动的东西所吸引住,不移动的比较少被注意,故大多数人喜欢看电视,跳舞等。心专注以后就容易觉察到肉体的感受,如冷、热、流汗、痛、酸、麻等感觉。打坐时会有酸、痛、麻等感觉,那是因为和过去的习气相抗。习气的养成是一有欲望,我们就立刻满足它。如坐久了不舒服,就躺下;肚子饿,赶紧找东西吃,立刻满足欲望,就养成习气。修四念处就是把心拉回自身之上,不要再往外攀缘,觉察到细微的身的变化,紧接著觉察心的变化。心的忧、悲、愁、苦与身的酸、痛、麻是不同的。想到过去快乐的事、痛苦的事,想到明天要考试、要做工,心里就不舒服;想到要玩,心里就快乐,此即心的受。 “受念处”有了基础后,就开始修“心念处”,觉察心的生灭。宁静的心,很容易观察到自己念头的生灭、来去,会发现念头非常多,如闪电般刹那生灭,佛经上亦载如四十里瀑流般,来去力量强大,使我们的心一直散乱、动荡,不得安宁。一下子快乐、一下子苦,一下子高兴、一下子讨厌,一下子过去、一下子未来,心不得定。有身念处、受念处的基础后,就可以观察自己的念头怎么生、怎么灭,如何来去,此即观察心。 接著修“法念处”,观察念头的内容,念头很细微,虽如闪电般来去,但宁静的心是可以观察到的。泰国禅师佛使比丘于其所著《观呼吸》一书中,就四念处的修行有详尽的解释,认为透过呼吸的观察修习四念处,所指的“观”包括“观”及“念”,“念”即是指“定”,将心定在一处,“观”是让心来观察、分析、了解呼吸的状况。书中说明如果修行“身念处”成就可证得“须陀洹果”即第一果;“受念处”修行成就可证得“斯陀含果”第二果;“心念处”修行成就可证得“阿那含果”第三果;“法念处”修行成就可证得“阿罗汉果”第四果。所以如以证阿罗汉、了生死为目标并不难,只要“观呼吸”即可。 潜心修习“四念处”,短则七天便可证得阿罗汉果,因为七天就可将“四念处”修习完毕。当然,这需要充分了解佛法与禅修的要领,了解后才能修、才能证。为什么没有证量?是因为修得不够,修得不得法,或著没认真的修,或根本没修。若知道修的方法,用功去修七天便可证得阿罗汉。 为什么修得不好?因“解”得不够。“行”不好,当然没有证量;“解”不够就不能“行”,“解”不够是因为“信”不足;“信”不足是因为对佛所说的法,信心不够坚定。佛给予我们最终的承诺,只要修佛讲的法就可以成阿罗汉,成佛。我们号称学佛,行大乘菩萨道要成佛,对佛所说法应该完全信服,并坚信自己也有成佛的能力。佛不能解脱我们,不能打开我们的结,只提供药及药方,就看我们是否对佛有信心愿意服用,否则只是赞叹佛的能力,五体投地的拜佛,而不去服药,是无法成佛的。信解行证主要的目的在解与行,不必担心证量不够,只要有解与行就有证。 南传佛教“四念处”的修行可以让我们达到十六种特胜(很特殊胜妙的境界),“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各有四种特胜让我们分别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及“阿罗汉果”。所以要证“阿罗汉果”并不难,短则七天的时间,但是要成佛并不容易,需要三大阿僧只劫,如是禅宗方法“当下成佛”,密宗方法“即生成佛”,净土宗方法“当生成就”。 佛能了解更多的事情,证悟到更多的真理,帮助更多的众生,能让众生究竟解脱。而阿罗汉只有解脱“我执”,并未解脱“法执”。我们学大乘菩萨道是要更进一步解脱“法执”,也就是法的结。 大乘佛教的禅修方法 南传佛教是以“四念处”为主要修行方法,而大乘佛教的禅修方法是什么?大乘佛教也是要修“四念处”,因“四念处”是最重要的基础,进而修习大乘禅。“四念处”的修行可让我们得到世间定,也可以得到出世间定。禅修、修习“四念处”的利益很大,让自己心不散乱,容易专注,做自己想做的事。禅修的功能是将心调伏,能驾驭自己的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禅定力之人,不做噩梦,临终时不恐惧、不散乱、能够决定自己的去处,心能安住于死亡过程,了解死亡过程而不恐惧,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下一世要往何处去。 大乘禅法是以“四念处”为基础再往上修行,“四念处”的修行是“戒”、“定”、“慧”次第修行。“定”是止,“慧”是观。但大乘禅法的修持则是“戒”、“定”、“慧”合而为一,大乘禅法观照的范围和修行的范围较广,不仅限于静坐,行、住、坐、卧皆可修行。于持“戒”时就要“定”、“慧”等持,在定时有慧,定慧同时修。换言之,大乘禅法即是不定法,没有一定的修行方法,大乘的禅定不只是在禅堂,不止在椅子上,于生老病死任何时刻,都是大乘的禅法。大乘禅法最重要的就是实相般若的观照。 实相般若的观照 什么是实相般若呢?实相就是真实相,指一切现象的真实面貌。那么,真实相又是什么呢?我们如果用英文来表达就是really real reality,真正的真正真相。比如说这是一枝笔,它的reality就是笔。但只是reality,并非real reality。 四念处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从reality进入到real reality,一般凡夫都只停留在reality的阶段。什么叫做停留在reality的阶段呢?Reality就是现实的现象,也就是说我是我,你是你;我在痛苦,你在快乐,这都是reality。众生只停止在reality上,而且执著reality,并没有去了解real reality, 因此永远痛苦。因为reality一直在改变,生、老、病、死,痛苦、快乐,冷、热,被骂、被恭维等等一切都是随时在改变,就会让我们感到痛苦。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众生没有提升了解的层次,没有透过佛法的修行去认知到real reality。 实际上real reality 就是四念处的修行,也就是阿罗汉道的修行。透过身受心法的观照,就会发现过去所执著的 reality其实是unreal。譬如“我”一点都不真实,我们的细胞、血液、肉体、想法分分秒秒都在改变,而心也是浮动、散乱的,我们过去所认为reality 的东西,其实都是unreal reality。Unreal的 reality 其实才是真正的real reality。这就是南传四念处的修行方法,让我们体悟到过去认为是real 的reality其实是unreal,因为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苦空、无我,因此过去我们所执著的reality,其实是unreal。过去我们未修行前,执著生病是真的,生病是如此的痛苦,怎么可能不是真的?透过禅修我们就能够了解病是假的,病是有原因的,我们就会发现reality是unreal,这个时候,我们就证悟到real reality〈真实的真实〉。这就是原始佛教的修行法。 大乘禅法则不以此为满足,进一步观“有”和“空”之间的关系。四念处的修行是从“有”观“有”,而后体悟到“有”其实是空性的。所以四念处的修行是观照过去我们执著为不变、为真实的“有”,其实是unreal,其实是空性。从“有”进入“空”之后,如果对佛法或佛陀所开示之解脱法门没有真正的了解,就会执著在“空”上,认为一切都是unreal,因此不相信因果、懈怠、无所依归或一味的想要修行不肯工作赚钱,这就是落入偏空。大乘禅法的修行是不仅证得“空”,还要证得“空空”。所谓“空空”就是毕竟空,进一步了解“空”、“有”不二,“有”即是“空”,“空”即是“有”,“有”当体即“空”,“空”不是没有,而是蕴涵著一切万法。大乘禅法就是要证得“空空”,也就是要证得“实相般若”。 依天台宗的教法,要如何证得“实相般若”呢?首先要从“文字般若”开始,也就是从听闻教法、读经来了解经义,或是听闻开示而获得文字的智慧,也就是知识上的理解。接著,就要“观照般若”,深入观察、分析、理解自己的亲身体验,以身受心法体验,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就能得到观照般若。而后就能证得“实相般若”,也就是了解到really real reality,也就是真正真正的真实。这就是得到最高的证明,体悟生与死不二,有与空不二,如来就是如去,不来就是不去,来就是去,一切都是不二,如此就能完全解脱自在。此时就不会认为工作就是没有在修行,也会了解到只要我在工作时正念分明,把心安住在佛性、真心上,工作就是修行。所以一位好的修行者,工作是非常努力的,他是大企业家,是非常会赚钱的。一个好的禅修者,他会把所有事情都做得尽善尽美,完全为众生,不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解脱而已,也会考虑到一切众生的解脱,而能帮助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大智慧者就是如此,于是就生起了无上正等正觉。 大乘禅法方便有多门 四念处的修行法门很多,但是都离不开四念处;大乘禅法方便有多门,但都不离“实相般若”,也就是要找回自己的真心、佛性,所有的方法都是导归于佛性显发,证得真心。《楞严经》记载佛陀对阿难开示:“众生之所以轮回痛苦是因为以妄想心为自己,以妄想心为真,不了解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皆有真心。”换言之,透过大乘禅法,我们才能理解到really real reality,此时我们对痛苦、生病、老、死就不会排斥,因为生与死是不二的,健康与生病也是不二,但要避免落入“空”,我们不否定有生病、烦恼、死亡等现象,只不过在烦恼、老、病、痛苦的当下能够观照这些现象,因此发现它们是really real reality,而不会只停留在reality中而痛苦不堪。我们如果能证得“我空”,就能证得real reality而解脱自在。但我们不应以此为满足,应再进一步去体证really real reality无上正等正觉。 希望今天下午我们能够来尝试看看,如何修大乘禅法?如何去理解really real reality?当我们体验到really real reality 就是佛了。也许我们只是一秒钟的佛。在禅修时,能够体证一分钟really real reality,我们就是一分钟的佛,体证五分钟就是五分钟的佛。这就是“修”。透过今天的修,回去之后就要“行”,于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睡觉、如厕、走路、生病、烦恼、痛苦、快乐、工作都是在修行。在《维摩诘经》中所载:我们的YIN、贪、嗔、痴,任何的当下都是really real reality,都是修行。 大乘禅法的修行使我们不会排斥工作及在家生活,诸位都是在家居士,佛教的未来系于诸位身上。如果各位能够时时刻刻安住于佛性中,时时刻刻都能体会really real reality,那是最好的功德。你们就是最好的父母、最好的儿女、最好的祖父母、最好的孙子、最好的人类、最好的众生、最好的生命、最好的现象 。因为时时刻刻安住在really real reality中,即安住在实相般若、不二的佛性当中。 禅修指导 头部放松, 颈部放松,肩膀放松,手腕放松,十只指头放松,前胸放松,后背放松,腰部放松,臀部放松,大腿放松,膝盖放松,小腿放松,脚踝放松,脚掌放松,脚指头放松,整体放松,现在全身已经放松过一次;紧接著将心放松,因为现在要体悟无上大乘禅法,就是“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用观照的方法,观照妄心,将妄心观透,自然显现真心。妄心在哪里呢?妄心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当下如果有任何念头生起,就是妄心。我们观照妄心的来去,把它观透,观照出它的really real reality。万一妄心很强,观照力量不够,我们就要藉助另外一种力量,强力的提起“阿弥陀佛”佛号。如果因称念“阿弥陀佛”让妄想的心消失之后,就应放下“阿弥陀佛”之念,接著观察身体上任何一个地方的觉受。如果[u1] 身体任何部位的酸、麻、痛、痒等觉受都没有时,你可以再回来“观”妄想,观你的“起心动念”。我们的心非常忙碌,想到昨天,想到明天,想到早上。此时你就观它,发现它原来是生灭不已、空有不二的。 如果观照的力量不够时,再提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之佛号,如此就可代替妄想心。俟妄心消失就不再念“阿弥陀佛”,再“观”身体的觉受。如果心还是无法安住,又有妄想,你就开始观妄想心,如果观照的力量小于妄想的力量,你就念阿弥陀佛,现在先试几分钟。(止静) 这个方法有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话,继续坐!万一此法使不上力,诸位可以再尝试其他方法。如果你的心很散乱,比如被周遭麻雀的声音带走了,我们可观想在胸部约心脏部位画一吋大小的圆圈,当中有一“阿”字,观想心轮部位圆形行中的“阿”字。心就定于此处,去尝试看看心是否还会被带走。当你发现心不再妄想时,就不要观想“阿”字,继续再观全身的受、想、行、识。“受”就是身体或心的感受,“想”是念头,“行”是很微细的心的改变,“识”就是起心动念。万一妄心太强又无法“观”时,再开始观想心轮处有一清楚的“阿”字,以“阿”字为所缘境,直至妄心消失,再继续观身体的受、想、行、识。 《西藏生死书》一书所述的修持方法是大圆满的教法,接受一切的现象。我们将手放在膝盖,眼睛张开,专注前方一处,嘴巴呈圆形好像念“阿”字,如此可帮助摄心。此时妄想心停止,真心显现,也就是佛性显现。眼睛凝视一点,就可集中注意力在该点上,将妄想穿透。修行方法虽有很多,但其要领是注意力不可集中在脑部,否则容易妄想,走火入魔。 在心轮处观“阿”字,目的是要将注意力放在此处,脑中妄念就会减少。当观“阿”字时,可将“阿”字慢慢扩大,因为字愈小愈容易执著。刚才这位师姐观“阿”字时,此时若感觉该字好像在旋转,同时会有光出现,这虽是善的境界,但要小心不可执著,因为这也是虚妄的。 “阿”字在旋转的反应,依密宗的教法认为我们的生命中枢在心轮,也就是我们投胎时,“阿赖耶识”就进入心轮。小孩在成长时,“阿赖耶识”就存在“心”,所以在死亡过程中,红菩提上升,白菩提下降,在心轮处结合而后离开心。“阿赖耶识”就在心轮间。我之所以要大家观“阿”字就是要把注意力拉离大脑,因为大脑是我们起妄想之处。心专注在“阿”字仅是修“止”,我们还是要继续修“观”。在修“止”之时立刻会有烦恼出来,就有转动的现象,感觉“气”在走动,同时会看到光。打坐的时候很容易看到光,黄色光、白色光、红色光、绿色光,这是地水火风带来的光。如果你看到蓝色,那是空大的光。你看到光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的肉体是地、水、火、风、空五大所构成,此时如果能将地大观成黄色、水大观成白色、火大观成红色、风大观成绿色、空大观成白色,表示你已把地、水、火、风等物质层面照透而呈现各色的光。但是很多人却执著并且生起傲慢之心,其实这只是代表心有善的境界,一切仍是虚无的。 “气”在心轮间转动的现象,代表妄想的力量在滚动。看到光表示心够专注,已能将地、水、火、风、空观想成如前所述黄、白、红、绿、蓝各色光。但何时才是真正开悟呢?把妄想心打破,恢复自己的真心,找回自己的佛性安住其中。如何打破妄想心呢?继续用观照的力量,直至气动的心轮或地水火风空五大所呈现的五种颜色顿时被观破,也就是禅宗所谓的“疑情爆破”。我们对于观破过程所呈现的各种景象不必感到害怕,这就是《楞严经》第五章第十卷所提到的五十阴魔的变化,对自己的妄想心没有真实的了解就会产生魔。所谓著魔就是我们看到一些境界,自以为很厉害。所以《楞严经》有云:“但去妄心,不作圣解;若作圣解,即受群魔。” 禅修必然有身心反应,然修行只不过是将分别心去除,若有任何好的境界产生,也不要以为自己己经是“圣”。譬如说禅修时感觉气动、看到光、听到声音、看到佛菩萨的影像等等,如果作“圣”的境界来解释,就会受到种种邪魔的伤害。同样地,因将注意力放在心轮观“阿”字,注意力在这里,自然会在心轮间产生身心反应,气在滚动,表示五蕴一直在动,看到光、听到声音或其他境界产生表示身心开始反应,不可被现象迷惑,不要害怕或喜欢,不作圣解。因为实相般若就是照破一切毕竟空,一切皆不二,有现象等于没现象;反之亦然,心放下安住于佛性上,所有现象都要视为缘起性空,不要执著,否则“若作圣解,即受群魔”。 比起诵经、念佛、持咒,禅修时的身心很快会有反应,一定要有善知识或朋友一起共修支持、引导如何修行,放下一切境界。此时身心变化越来越多,一直在改变,改变得越来越好,原本是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层面,转成光、气,五蕴开始消融,很多变化要小心。还是要放下,继续观“阿”字,或任何方法继续修,直至妄想心消失。用大圆满修行方法很有力量,任何事都不必做,只是凝视虚空,一二分钟妄想心就没了,那是真心、本觉、佛性。一分钟没妄想就是一分钟的佛,一秒钟没妄想就是一秒钟的佛,成佛不难,当下我们就成佛,只不过我们是成一秒钟、一分钟的佛而已。我们希望永远成佛,才是究竟解脱。否则一分钟的佛,下一分钟又成六道的人、地狱、恶鬼、畜生。我们要继续努力,让一分钟的佛变成一点一分钟、一点五分钟、二分钟、五分钟的佛,此时要有实相般若,也就是信、解、行、证系于一身,非常重要。 “解”是了解般若智,般若智是实相般若不二的智慧,看到花,听到声音,看到佛菩萨、魔鬼、地狱、仇人等都当成空性,有当成空,空当成有,对于禅修时出现的各种现象都视为空性,空有不二,并以此禅修经验于日常生活中如是观照、如是行止,不做分别,不被善境所诱惑,于逆境也无所恐惧,当下我们就是佛了。佛就在实相般若的境界中。 止观双运 佛法的修行不是要入定几个小时,这是没有用的。因“定”中容易使身心反应而有喜乐产生,禅定五个内容,即所谓的寻、伺、喜、乐、一境性(善心一境性或专注)。入“定”时喜乐即生,至第二禅、第三禅时喜乐的感觉最强烈,故世间最快乐的是修禅定进入第三禅。第三禅是离喜妙乐,完全是乐的境界,混身舒畅,每个细胞、毛孔都充满了喜悦,令人非常快乐,但这也易使人掉入的陷阱,甚至走火入魔。因为不可能永远在“定”中,尤其是在家人,还得上班,有家庭的工作,因此这不是佛法(大乘佛法)的修行,大乘佛法要修实相般若。外道的修行,修到四禅八定,即使到非想非想定都未了生死,还在三界,仍然有烦恼、痛苦、执著,不得自由。外道的修行只修“定”,只修“止”,所以佛陀改变外道的修行方法,要修“观”以产生智慧。“定”了以后立刻“观”,不是一直停在“定”中,这点非常重要。 何时开始观呢?当能将心专注在一对境(所缘境)上而无妄想、妄念时,就可以观。如刚所提,观想“阿”字在胸前出现就是修定,心无杂念后心就要开发,不必继续观“阿”字。或第一次所介绍的方法,当放松身心后定下来就立刻观“身上觉受”,“脑中妄念”,“想法来去”。万一被妄念带走,被麻雀的声音干扰,立刻念“阿弥陀佛”几声,将心拉回“阿弥陀佛”后,再放下“阿弥陀佛”之念,又继续观自己的受、想、行、识。换言之,“止”、“观”要交互并用。当心散乱时修“止”,止后就修“观”,因为止后很容易昏沉,被某境界、念头带走而不自知。“观”久后会散乱、掉举,又要回到“止”。“止”、“观”要互相配合应用。 接著介绍“观”的方法,修行有二种,英文是exclusive meditation及inclusive meditation。exclusive meditation就是止,即是心专注,排斥外缘专注于一点上;修观,称之为inclusive meditation,是将专注范围扩大,如此就能看到更大范围的变化。修“止”后,注意力放在觉受或任何起心动念上,观其变化来去,慢慢可以得到苦、空、无我三法印的智慧,很容易觉察到过去所执著「我的身体是我”是错误的,因为身体一直在闪烁变成vibration,过去执著「我的感觉是我”、“我的想法是我”、“我的意识形态是我”,会发现念头、觉受、见闻觉知一直在改变,一切都是性空、缘起而能放下,体证佛性。 若是一直修“止”,修一个礼拜、一个月、二个月都没有用,那是外道,没有解脱。“观”的方法就是扩大专注力的范围,当扩大范围之后,又很容易受到干扰而散乱、掉举,这时就赶紧回到“观”。譬如观“阿”字专注在胸前,若无妄想后就扩大“阿”字,扩大需要专注力,如专注力不足,扩不大或心又散乱,专注力不易维持。此时立刻回到胸前之很小的“阿”。俟妄想心消失,又再扩大、扩大,如此修行。 佛教的禅修的方法有九十多种,即使是观呼吸的方法就有二、三十种,每一种方法都很好,但要知道什么是“定”,什么是“慧”。故要从exclusive meditation到inclusive meditation,从inclusive meditation到exclusive meditateon;“止”而后“观”,“观”而后“止”,要交互运用。如有气动,身体会摇晃,我们只要将眼睛张开即可,如还继续晃动,可站起来走动,只要提起正念回到专注的所缘境上,其他现象即会消失。禅修很有趣,很容易有身心变化。 观慧 修行想要得成就,最快就是禅修。看经、读经、听经只是帮助我们了解如何修行而已,都是利用眼识、耳识、第六意识的作用,而第六意识还是妄想。生死轮回的根源是第六意识,因第六意识会打妄想。修行是要将前五识与第六意识分开,不起第六识。凡夫看见一样东西后,第六意识立刻跳进来,加上喜欢不喜欢就开始轮回,打妄想,贪嗔痴慢疑开始了。所以“观慧”就是不用第六意识的妄想心去分别前五根的见闻觉知,也就是证量的境界。第六识的作用是认知这只是笔,这是花;这是好,这是坏;这是我,这是你,一直起分别妄想。而前五识的作用是看到,听到,这样就够了。看到什么,不起分别;听到什么,不起分别。此为证量境界,智慧就从这里产生。即使“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其“思所成慧”虽是用第六意识来“思”,但还必须“修所成慧”,亦即要离开第六意识的妄想分别,看到诸法实相(realy real reality)。当第六意识、第七识跳进前五识的而妄想、分别,而起贪嗔痴慢疑即轮回的开始 ,业力从此产生。 修行还是要见闻觉知,尤其是大圆满与禅宗的修行,眼、耳、鼻、舌、身、意都要开放,但须学习一有见闻觉知立刻放下,无分别心。“思所成慧”是对法的意义加以思惟,认识佛法的真正意义未加曲解,但这还是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因为真正的实相般若是没有佛法与非佛法的差别,佛法的讲解只不过是种方便,任何的方法都是教导我们如何修行。 大乘禅法的修行方法就是契入实相般若,契入一种不分别的心,任何的修行方法都是让我们达到“止定”立刻进而“观慧”,二者交互运用,智慧自然开展,可以做一秒钟的佛、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的佛,慢慢的再将修行的体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则时时都是“佛”,也就是没有分别心、见到毕竟空性。碰到痛苦、烦恼、不如意的事,当下就过去了,这就是“佛”,完全的解脱自在。修就是练习,练习面对境界时,心如何不受影响。 问:“止”、“观”交互运用,什么时候可以不修? 答:很好的问题,这位师兄佛法很深入了。“止”、“观”交互运用,当止中有观,观中有止,止观不二时,就已经不修而修,修而不修了。即当止观双运,一直修到能所不二、能所双泯时;就像学开车,刚开始时要第一步骤、第二步骤…,但熟练之后,可以一边讲话,一边开车,眼耳鼻舌身意同时作用,而且很平安的开车。要领即是持续的修,很熟练后,自然就在修,修与不修没有差别,此即实相般若。不只坐在这里才是修,吃饭也可是在止观,走路工作,都是在修,任何境界都是在修。成佛的境界不离慈悲与般若智慧,大慈大悲不恼害众生,尊重一切众生,止观交互应用一直训练到熟能生巧,很自然时就是修行成功。不然要当回锅油条,过一段时间再回来!或者参加每周一次的共修,一周后功力没有了,回来再充电,回去工作又开始行,如此一周一周的训练。最好是能够集中训练,一周、十天或半个月以上,身心变化很容易。就如短期出家感受非常好,是因为在修戒定慧。早上说过一周可以证阿罗汉果,因身心立刻起变化,人整个开朗有智慧,而且不受任何境界影响,所以修行回去,觉得人整个可以飞起来。 破除法执 接著要大家修行,切勿有法执。因为执著一定的法,容易排斥其他的法,一切的法皆是不二的,法无定法,非法即是法,法即是非法,是名法,此即《金刚经》最重要的要领,要体会真实不二的实相。所以用另一个方法,《西藏生死书》内的“观呼吸”的法,现在不用数息,只要觉察气息的出入就好。当觉察力被带走,立刻回来觉察自己的呼吸。 首先端身正坐,身体不要靠椅背,眼睛微张(九分闭、一分开;或三分开、七分闭),放松身体,放下妄念、挂碍,觉察气息的出入,不要改变气息,就好像《大念处经》所载“观出息,出息长观出息长,出息短观出息短;入息长观入息长,入息短观入息短”。出入息呈现自然状态,那就是真理。(止静----周遭只有麻雀声音) 有什么指教吗?掌握到要领吗? 问:觉得自己的呼吸好像海浪一般,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执著境界,虽然很舒服、很愉快,可是没有执著于它,所以我回来了,这是进入妄想了吗? 答:师姐说她在观呼吸时,觉察到自己变成海浪的感觉,是不是这样?(是)对的,一定会有那种现象,因为身心五蕴都在波动。换言之,您已经观察到身心五蕴的细微处,身心五蕴一直在变化,一波来一波去,呼吸像波浪一般时,代表身是波浪一般,若观察到呼吸像这样起伏,是呼吸比较顺了。不必执著,可以继续。一般人在观呼吸时会紧张,想要改变呼吸。但一切要放轻松,不要改变自然,不要改变真理。呼吸快、慢,长、短,是波浪、不是波浪,统统是因缘所生法,是空性,是缘起性空,一切都是不二。当下去观,放下就对了。只有一个原则,如果是用观呼吸为修行方法,则注意力没有离开观照呼吸就对了。不管呼吸呈现任何情况,都不要理会,因为凡是有情况的都是生灭,都是有为法,都是三界六道的轮回。继续观呼吸,不管任何变化,慢慢的你就能接受呼吸一切的变化。不管呼吸是长、是短,是冷、是热,都是缘起性空,都是不二,整个都放下。本体都是缘起性空、毕竟空性。不要执著,智慧自然生起,将之应用于日常生活上,一切顺境、逆境变化都接受,都是缘起性空,都是本来如是,都是大自然,都是真理。 最后用一般呼吸的方法再练习十分钟,现在外面人声吵杂,是很好的因缘来练习心如何不散乱,心永远观察自己气息的出入。现在端身正坐,坐椅子的人不要靠椅背,将注意力专注在呼吸的出入上,观察其变化,此即“止观双运”的修行法。即使有声音,也是缘起性空,体会真理才能究竟解脱。 什么是时间?时间是假的,是妄想,是分别心,只要体悟到真心,刹那即永恒,永恒即刹那;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早上刚来时要打坐十分钟,好像有点长。但几次的经验后,觉得很容易,一下就过去了。但如果有妄想,十分钟很难过,时间即是有,如果没有妄想,时间就止息了;空间亦同。当无妄想、契入真心,体悟到实相般若的佛性智慧,空间就不存在了,此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一切相、无法相、无非法相,一切皆是真如、如来。时间、空间的产生是因为妄想,当修行越来越有成就时,妄想越来越少,时空、人我相、分别相、生死鸿沟、一切的苦乐烦恼都超越了,当下就是佛了。诸位成佛难不难?不难!诸位今天成了多少次的佛了?继续用功!(休息) 远离烦恼痛苦的窍门 在日常生活中有烦恼、痛苦时,应如何面对?所谓的烦恼、痛苦,不是外境、魔鬼、风水地理、天气、环境给我们的,是我们心(受、想、行、识一直在打转)的作用,是妄想心一直在转、在分别,而痛苦不得解脱。要解脱,就得离开妄想心。妄想心在何处?妄心在根、尘相接触,内五根(眼、耳、鼻、舌、身)接触外五尘(色、声、香、味触)加上第六意识(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太重)的作用,开始连锁反应,所以心一直在滚动、妄想,这是造成烦恼、痛苦的原因。 心就是在大脑中滚动,以现代医学的研究而言,右脑是用于思惟,也就是说妄想是从右脑所生。有关心、意识的作用,可参考《意识的歧路》,是我翻译的,是佛法与现代脑科学、心理学及精神治疗学的比较研究。生理病百分之九十五都是因心理有病,心理不健康所以生理才疾病。譬如说一般人都怕鬼,尤其七月份,很怕到坟墓去。在台湾,我很喜欢晚上带大家去坟墓禅修。面对所谓的鬼,如此训练后,其实并没有看见鬼。鬼由心生,自己心中先有鬼,所以才有鬼的。心里没有鬼,一切都没有鬼。 一切是假有,是因缘暂时有,甚至佛法也是假的,佛法只是众生有病,治疗众生的药而已,病好了,就毋庸再服药,否则久药亦成病。这些假的妄想、造作是来自阿赖耶识的业力习气,无始以来执著为真,颠倒妄想,没有看到really real reality。只看到reality,有时甚至连reality也没看到。看到现象(reality)之人已是世间的智慧者,但依然轮回。继续修四念处,可证得real reality,进一步修大乘的禅法则可证得really real reality。 《意识的歧路》中谈佛法与意识的比较,思考、妄想都是右脑的作用。如何远离右脑?远离第六意识在脑中的妄想,离开它越远越好。现在有个要领,观察一下!身体的部位离右脑最远的是哪里?是左脚,离开右脑最远。因此当你烦恼痛苦至极,生病佛号无法提起或无法提起正念时,将注意力放在左脚大拇指上,就可远离右脑的妄想。 现在大家练习,这也是修止观的方法,坐著、站著、躺著、任何姿势都可以,将注意力放在左脚的脚指头上,现在大家专注在脚指头!……是不是比较没有妄念?如此就拉开了妄想。诀窍非常简单。平常在走路时,无法观呼吸也可用此法,将专注力放在脚指头。烦恼来时,也是回到脚指头就可以。 其他的法门也是一样的道理,念佛、观想、持咒法门都一样。我们可依自己的根器、习气,选择契合的法门来修行,比较适合修的法门就是自己最好的法门,选择那个法门持续的修。任何法门都可让我们成佛,可是成佛的条件要发菩提心,否则只可证阿罗汉。同一个法门,没发菩提心,修到成就是阿罗汉;发菩提心,修到成就是成佛。菩提心就是心量开阔,就是当不请之友。即众生需要我,不必众生来求我,我即去帮助,这才是空性。帮助众生而不做帮助众生想,三轮体空。修行之前先发菩提心,我已得到佛法的利益,要尽己所能,分享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因为一切都皆是不二、平等。 法报化三身的修行 是谁在绑我们呢?不是风水地理绑我们,是个人被自己的业力、习气、妄想、无明、分别心紧紧的绑住,使我们不得解脱束缚。唯有自己才可打开内结、外结,即在任何当下都自在解脱,不受干扰,即使不能掌控环境也能掌控自己的心。西藏佛教有句话:世界各地不是有石头,就是布满了荆棘,我们不可能把全世界都铺上皮革、地毯让我们走起来没有痛苦,但我们可以剪下一小块的皮革做成一双鞋穿在脚上,走路就不会被石头、荆棘刺伤,所以不要去管世界是什么,只要管自己的内心有无契入佛性。佛性即法身佛的性、报身佛的性、化身佛的性。所以禅修就是契入法、报、化三身的佛性。 法身佛的佛性是清清净净一切皆无分别。 报身佛的佛性是展现清净庄严的身与意,让一切众生都能欢喜。修报身佛就是让自己变得清净庄严,即修慈悲喜舍,有慈心、有悲心、有喜心、平等看待一切众生的人一定是清净庄严。 慈悲喜舍的修行法 练习时,端身正坐,身体不要靠椅背,放松身体,从头顶一吋一吋开始慢慢放松至脚底,放松身外、身内,放下一切挂碍,既来之则安之,成佛就在当下。深呼吸,可以放松,调节心情,再回到呼吸上,以呼吸为媒介来修报身佛。心情平静后,观想吸气时吸入宇宙能量、日月精华、一切世间善的事物,我们很有福报,能够有因缘听闻佛法、修持佛法,吸入一切善念、正念。呼气时,将沮丧、烦恼、痛苦、无明、无知、压力、不如意、挫折呼出。此为修慈的方法。 吸气时吸入正面的、光明的、真理的能量;呼气时呼出负面的、黑暗的、妄想分别的能量。如此反覆观想,待内心净化,“慈”心充满时,呼气观想自己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友及众生、一切对我们有伤害的众生、冤亲债主、有情、无情等,将“慈”心、关怀输送给他们,如此我们就可得一分的报身佛佛性,清净庄严。 修“悲”心, “悲”心从自己修起,愿自己无始以来的无知、无明、业力透过呼气、吸气消融。呼气时,将无始以来的烦恼障、所知障呼至虚空中,融化于空性。千年暗室一灯明,虽然无始以来在轮回痛苦,但当下有了佛法,有了佛性的呈现,所有业障都消除了。罪性本空,罪性、业力储藏于我们的内心(阿赖耶识)中,只要将这些负面的、无始以来的烦恼障、所知障呼出,罪性本空,业障当下消除。先净化自己的业障,接著帮我们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友等一一消除他们的业障,将我们所理解的佛法、真理,透过呼气输送给他们,将他们的烦恼障、所知障吸进我们空性内心中。 如果有亲友正在生病中,修此法门,功效特别大。吸进他们的病痛、烦恼,以自己的空性、悲心输送给他们。不管是过去世、现世、未来世的父母,都与我们有甚深的因缘;乃至一切众生、无情、器世界、善的、恶的,都滋养著我们的生命,愿一切世间众生离苦得乐,远离烦恼无知。 “悲”心的修行完了,就修“喜”心的修行,从自己开始修起。我们多么欢喜“人身难得今已得,中国难生今已生,佛法难闻今已闻,善知识难遇今已遇”。我们有瑕满人生在此修行,多么喜悦,即使有任何挫折、痛苦,也是帮我们消除业障。一切众生、山河大地都在支持著我们,我们要欢喜并发菩提心,把欢喜送给父母、兄弟姐妹、亲友、一切众生、有情、无情,愿一切众生皆得欢喜。 修完“喜”心,要修“舍”心。“舍”心就是平等、放下,离苦得乐,最终连乐、喜、慈、悲也要放下,才是真正的“舍”、平等、三轮体空。 接著我们修化身佛的佛性,大乘的修行就是成佛,即证得法身佛的性、报身佛的性、化身佛的性。化身佛的性就是发菩提心,所谓发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现在来修化身佛的性!如何体会化身佛的佛性,发自己的菩提心?菩提心是很抽象的,但是可以具体化,用“普贤菩萨十大愿”来发菩提心。 大家请合掌,放松身心,以恭敬、真诚的心复诵普贤菩萨十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请大家放掌。 化身佛的佛性难吗?其实不难。只要信解行证够了,了解化身佛的佛性,像普贤菩萨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时时刻刻不离普贤行愿,就是在修化身佛的佛性。如此菩提心相随,不管此生能否修行成就,往生后不管到任何地方,六道甚至西方极乐世界,普贤的十大行愿都会跟随著我们,而且以普贤愿王领导著我们,一切受益,此为化身佛,不忘菩提心,常随佛学。 今天一日修就到此结束,祝福大家精进修行,法报化三身同时成就!不难的!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