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简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作者:印度无著菩萨造,觉师子菩萨释,安慧菩萨糅集参综。

【无著】

梵名Asan%ga 。音译为阿僧伽。生于西元四、五世纪顷。为古代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又称无障碍。北印度健驮逻国普鲁夏普拉(梵Purus!a -pura ,布路沙布逻,今克什米尔以西)人。依婆薮槃豆法师传,父名憍尸迦,为国师婆罗门。有兄弟三人,皆称婆薮槃豆(梵Vasubandhu )。师初于小乘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时东毗提诃有宾头罗尊者前来为说小乘空观。师初闻悟入,然对此犹不满意,乃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归来如说思惟,遂达大乘空观。后又数往兜率天学《瑜伽师地论》等大乘之深义,并集众宣说之。由是大乘瑜伽之法门传至四方。师致力于法相大乘之宣扬,又撰论疏释诸大乘经。其弟世亲本习小乘,后依其劝遂归大乘,竭力举扬大乘教义。著有《金刚般若论》、《顺中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颂》、《六门教授习定论颂》等。

【安慧】

(475~555)梵名Sthiramati 。南印度罗罗国(伐腊毗国)人。为佛陀入灭后一千一百年左右,南印度大乘佛教之大学者。师上承德慧,下传真谛,精通唯识、因明等学,善于论义,与护法同时,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

安慧尊崇世亲之教义,继承其学说,曾著书释论世亲之唯识三十颂,即《唯识三十颂释论》,此书梵文本迄今尚存,近代于尼泊尔发现之,此书并有法译本及日译本。其他之著述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大乘中观释论》九卷、《俱舍实义疏》五卷等。其中,《俱舍实义疏》系近代于敦煌发现者,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

 

二、本论简介:

梵名Maha^ya^na^bhidharma-samuccaya-vya^khya,凡十六卷,唐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年(646)三月译出。为瑜伽十支论之一。略称《阿毗达磨杂集论》、《杂集论》或《对法论》,又称为《分别名数论》、《广陈体义论》。乃集解大乘阿毗达磨诸要项而成。今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由无著菩萨所造,名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其弟子觉师子菩萨曾根据《瑜伽师地论》一书为之作释,对于论说多所补充,其后,安慧菩萨以之合糅《集论》而成本书。《杂集论述记》卷一云:“大圣无著具广慧悲,集阿毗达磨经所有宗要,括瑜伽师地论一切法门,叙此本文,演斯妙义,觉师子禀承先训,更为后释,安慧闲其本末,参糅两文。”

本论是无著汇集《阿毗达磨经》中要义的两部论书之一,乃以三乘共同的法相为依据写作的(另外一部是《摄大乘论》,据大乘不共的法相而写作)。纯粹的阿毗达磨论书在小乘的典籍里,虽然数见不鲜,但大乘中仅有此论一部。又大乘理想中的完整阿毗达磨论应该具备:1、‘对法’(对观四圣谛理,对向涅槃彼岸);2、‘数法’(于法相数数研寻穷究分别远离谬误);3、‘伏法’(制伏异说的论议法门);4、‘通法’(释通经义的解释法门)这四个方面(见《大乘庄严经论》〈述求品〉),而这部《集论》就是完全合乎这样标准的论书。

无著《集论》原文约一千五百颂,分为五集。玄奘译本依据论首的集总颂将原来第一集的四大段分开为摄、相应、成就三法,共四品,总名为“本事分”,其余四集为四品,总名为“决择分”。

“相集”第一,这属于一论的基本法相部分,所以也称为“本事分”。其中区分解释蕴处界三类法、相摄、相应、成就四大段。首段以九门详细解释蕴等诸法的体性,这就是:(1)几:蕴等所有种类,(2)何因:只有这些种类的原由,(3)何取:蕴法别名‘取蕴’的意义,(4)何相:蕴等相状,(5)何建立:建立蕴等的理由,(6)何次第:蕴等前后次第的所以,(7)何义:蕴等的名义,(8)何喻:经中对蕴等所说譬喻的意义,(9)何广分别:以实有假有等六十门广分别。在最后诸门分别中又每门都以法门的意义、种类以及用此门观察之所为,这三层来作分别。诸门分别原是“数法”的中心部分,所以本论在这方面显示出大乘特别的精神。小乘阿毗达磨论里所有诸门分别只为了成立法体的实在,而在本论则门门都显示舍离“法有实自性”的执着,而归趋于法空。第二大段从诸法体性相同的方面说其相摄的关系,这有“相”等十一种摄,熟习了这些就可以在观察境界时易于得到略集思的效用。第三大段从诸法体性不同的方面说其相应的关系,这有“不相离”等六种相应。相应的意义特别显著于各种心法的统一上面,因而熟习了它就易于了解“相应依据心法并无实我”的道理。第四大段从诸法在相续中有增有减的方面说其“成就”的意义,这有“种子”等三种成就,熟习了这些就能对世间法的兴衰不作决定的看法。如上运用摄、相应、成就三种法门都着重在帮助法空的理解,这和小乘的阿毗达磨是有不同的。以上四大段相当于阿毗达磨中“数法”的一方面。

“谛决择集”第二,详说四谛法。苦谛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集谛说烦恼和从他增上所生的诸业,灭谛说在诸法实相上断灭诸有漏法,道谛说资粮等五道能断集证灭。

“法决择集”第三,在十二分教的基础上详说佛教的意义。

“得决择集”第四,说能修习的种种人(补特伽罗)和所修的种种现观。以上决择的谛是佛教所诠之理,法是佛教能诠之教,而得是依教修行,合拢来相当于阿毗达磨里“对法”的一方面。

“论议决择集”第五,用义理等六门明释念通诸经要旨的方法,又从论轨法门说明论议胜他的方法,这一决择即相当于阿毗达磨里“通法”和“伏法”两方面。这样全论五集二分表现了阿毗达磨的四个方面,所以说它是一部规模完备的论书。

本事与决择二分系取自《瑜伽师地论》中之〈本地分〉及〈摄决择分〉。〈三法品〉之“广分别”门中之有色无色,乃至有上无上等义门,与〈摄品〉之十一种分别、〈成就品〉之三种成就说,皆符合于《瑜伽师地论》卷十三、卷五十二及《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所说。本书与《显扬圣教论》同为《瑜伽师地论》之纲目书。

另外,《阿毗达磨大乘经》是大乘瑜伽学系立说的重要典据,但是此经既未翻成他国的文字,原本也早散失了。《摄大乘论》虽以经为据,只是解释其一品,而不完全。唯有《集论》才是遍集经义,也就是遍集一经所有应该思考分别的法义而无所遗漏。由此,我们从论文里,特别是和《瑜伽论》说法有不同的地方,可以想见《阿毗达磨经》的全貌,这是极有意义的。

《集论》原本在印度已经散失,后来印度人在中国西藏发现了此论的梵本断简(约存全论的五分之二,为十一世纪初叶的写本),1950年,经普拉汉校订并从汉、藏译本返译梵文补其残缺而出版。本论原本亦只剩残简,此外还有净月所作的释论,原本已佚。

本论原题《集论释》,因其体裁和《杂心论》之发展《心论》别成一书的有些相似,所以译本改题为《杂集论》。又本书之所以名为“杂”,《述记》谓:“杂有三:一、教诠杂,二、文义杂,三、参糅杂。(中略)文义杂故立杂名。本释别行难知性相,文义颇广,难可受持,故综参和,令其易入,由斯论首标以杂名,名参糅杂。”

本论代替《集论》成为瑜伽十支论之一,得到玄奘门下重视,作注甚多。现存的有窥基的《杂集论述记》十卷,玄范的《疏》十卷。已佚的有灵隽的《疏》十六卷,智仁的《疏》五卷,胜庄的《疏》十二卷,元晓的《疏》五卷,太贤的《古迹记》四卷等。另有信培《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贯练编》二十八卷。另外,《集论》、《释论》与《杂集论》均有藏文译本,但其释者题为最胜子。以上各本的译者,胜友即系安慧的再传弟子,他对本论的传授是有其渊源的。从他传与译人智军、龙种等,这样相承而下,直到布顿、法祥、宗喀巴,传授不绝。现在格鲁派的教学中,将此论和《俱舍》等观,以为对法学的基本典籍。学者注疏著名的,即有布顿的《日光疏》、结曹的《善释对法海藏疏》等。

 
 
 
前五篇文章

发菩提心与气脉明点的关系

莲花净土 塔尔寺

以智者大师与印顺导师禅观思想为主轴之比较研究(一)

以智者大师与印顺导师禅观思想为主轴之比较研究(二)

论佛教戒律观对“罪”的看法——以“罪”之判定为主的层级

 

后五篇文章

欧阳竟无的唯识学

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历史简说

智顗的“不定教”概念与天台宗思想结构

略述藏传佛教觉囊派之他空见

《坛经》般若思想初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