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女——吕碧城居士与戒杀护生 |
 
吕碧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风云人物, 少有奇慧, 善诗工画。她恃才傲物、我行我素。她倡导女权, 呼唤女性应有独立自主之自由人格。曾居沪经商,周游欧美各国, 弘传东方文化, 主张“世界之和平, 断非国际条约及办法所能维持, 必赖人心维持之。而和平之心, 须由公道正义仁爱之精神养成之”。故致力于戒杀护生的宣扬与践履。 中国近代佛教史是一个风云变幻、俊杰辈出的时代。对这一时期, 我们谈论更多的是重树律幢的弘一法师、是才情逼人的苏曼殊, 以及致力改革的太虚大师和弘扬净土的印光大师。而对曾经名震一时的吕碧城如今却很少有人再提起。 一 吕碧城其人 吕碧城, 生于1883年, 其父吕凤岐,生有四个女儿。吕碧城行三,5岁能诗, 7岁能画。12岁时父亲不幸中风猝死, 因无子, 家产被族人分抢一空。14岁时随母亲投靠在塘沽任盐运使的舅父严凤笙。20岁时, 由塘沽往天津《大公报》访友, 曾撰一函至《大公报》, 为该报创始人英敛之赏识, 聘为编辑。由英敛之的揄扬, 碧城在数月间, 声誉鹊起。碧城后来也参加了著名文学社团“南社” 。 英敛之介绍其与严复相识。严复亦觉碧城卓而不群,留她居于家中跟随学习。后又推荐给直隶学务部总办严修, 严修即向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举荐由吕碧城来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因而她出任北洋女子师范校长。当时年仅23岁。郑逸梅先生在《南社丛谈》中记述说吕碧城姐妹四人, 惠如任南京两江女子师范校长,美荪任奉天女子师范校长, 坤秀任厦门女子师范国文教师, 碧城则任天津北洋女子师范校长。有“旌德一门四才女”之称,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传为佳话。惠如、美荪、碧城三人皆以诗文名世, 时人有“淮西三吕, 天下知名”之说。碧城于诸姐妹中尤为慧秀,工诗文、善丹青, 能治印, 并善音律。 辛亥革命后, 民国成立, 北洋女学初则停办, 继而改为天津女子师范学校。碧城于学校停办时到袁世凯的总统府任秘书职。至袁欲以帝制自为时,毅然辞职南下, 奉母在上海安居。在沪一住数年, 她一方面闭门读书, 进修英文, 一方面投资于西商的贸易公司。她恃才傲物、我行我素,而不顾忌物议。有人将其比作《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吕碧城有大量的诗作来回应这一时代, 如“流俗待看除旧弊, 深闺有愿作新民。” “ 待看廿纪争存日, 便是蛾眉独立时。”有人评其诗为“拔天研地, 不可一世。”她终生独身。 1920年, 碧城至京津访友, 时谛闲法师在北京讲经, 她曾前往谒见, 对佛教有了初步的接触。她随后至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1922年归国。1926年, 她再度出国, 漫游英、法、意、瑞士等国。写有大量游记, 刊登于北京的《顺天时报》和上海的《半月杂志》上。1930年, 吕碧城正式皈依佛教, 法名曼智, 并与太虚、常惺法师建立了密切关系。可以说, 吕碧城是中国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佛教女性, 自从与以太虚为代表的世界佛化运动建立联系后, 她始终不渝地为佛法西传与中外文化交流积极奔走。 1933年, 吕碧城从瑞士回国, 在上海寓居年, 捐款十万元给红十字会, 倡导动物保护。“七• 七事变”后, 她再次出国, 辗转于欧美国家, 致力于倡导佛教, 希望用佛教慈悲的理念呼吁“护生戒杀”,来阻止野蛮的战争。她叹神州陆沉, 其诗词悲愤哀感, 如“孔雀徘徊, 杜鹃归去, 我已无家。” 随着欧战的狼烟四起, 她于1940年返国, 寓居香港, 潜心学佛, 在此期间, 她著成《观音圣感录》等。室中悬挂观音大士像, 常以戒杀劝人。1943年1月24日, 病逝, 享年61岁。她将全部财产二十余万港元布施于佛寺, 并遗嘱“遗体火化, 把骨灰和面粉为小丸, 抛入海中, 供鱼吞食。” 其词曾有“花瓣锦囊收, 抛葬清流。人间无地可埋忧。” 可谓圆满了其心愿。后人将其所著合刊为《梦雨天华室丛书》。 二 吕碧城护生 吕碧城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的意义主要是倡导“戒杀护生”的思想, 并以此来促进东西方对佛教慈悲理念的认同。她在欧洲时, 见西方人士崇尚物质文明, 不识因果轮回, 食必甘肥, 残害物命。1928年她偶见伦敦《泰晤士报》载英国皇家禁止虐待动物会函, 心灵深受震动。她称其为“天良上一线之明。”于是她当即致英国皇家禁止虐待动物会, 陈述自己有关保护动物的见解并决计谋创中国动物保护会, 起草了要谋创中国保护动物会缘起。是年12月25日, 她在日内瓦断荤。她说“因食肉而习见流血之惨, 养成凶残之性, 人类且自相杀害, 兵战格斗一触即发, 酿成痛苦之生涯。” “故残忍之人, 乃战争祸乱之发酵物。” 她与欧美各国的“蔬食会” 建立广泛联系,并将资料寄回国内, 大力宣传戒杀护生的主张。1929年, 她接受国际保护动物会的邀请, 赴维也纳参加该组织的会议。她出席此会虽非受政府或团体之派遣, 但作为唯一一个应邀与会的中国人,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形象。 欧美人士虽然也提倡保护动物, 但仅限于禁止虐待动物, 而不及于保护动物的生命。碧城以佛家慈悲的精神, 宣说于保护动物不受虐待外, 还应进一步戒杀, 以保护动物的生命。她在演讲中陈述:“吾华人占世界人口总额四分之一, 且有将近五千年之历史, 则吾国保护动物之道或亦世所乐闻也。查此项主义, 滥觞最早, 而成于三种源流:(一)佛教;(二)孔教;(三)占代法制。佛教之旨, 严禁一切屠杀;孔教则示节制, 不得残忍滥杀, 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 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之说;至于古代法律, 则散见于约近三千年前周代之礼制,有天子无故不杀牛, 大夫无故不杀羊, 上民无故不杀豕之说。盖必因祭祀宴饷等典节,不得已而杀牲, 日常食品唯蔬菜米谷而已……唯予个人之宗旨, 此次欣然赴贵会演说者, 乃为世界废屠运动。吾辈既讨论种种方法, 保护动物无微不至矣, 然最后仍承认动物之应被杀, 则吾人对于此点, 将如何解说之乎?禁止虐待, 仅为吾希望之一部分, 而不能完全贯彻吾之主张。无论合之希望其实现之期如何遥远, 虽在千年之后, 予誓从今起开始运动。人类之杀动物, 完全系以强侵弱, 予以为世界文明之重大羞耻。……予更敢声明者, 世界之和平, 断非国际条约及办法所能维持, 必赖人心维持之、而和平之心,须由公退正义仁爱之精神养成之。” 演讲时, 吕碧城身穿中国服饰, 以所带中国于戒杀学佛之书奉赠与会者, 引起热烈回应。演讲后, 亦有人接受其观点, 提出保护动物之道最上者为废屠, 其次为改良屠法,再次为禁止虐待。会后, 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代表均热情邀请她赴本国演讲。她在这次会几无疑得到了各国保护动物组织和团体的尊敬, 各地的蔬食杂志纷纷约她撰稿。她则编译《欧美之光》一书, 向国人介绍欧美各国保护动物运动。 吕碧城认为倡导戒杀, 必须提倡素食。她指出, 人与动物“同此血肉, 同此感觉, 唯以形貌之异, 遂摈诸道德矜怜之外,以彼之痛苦流血, 饜我日腹之快, 利用之私,悍不动心, 腆不觉耻, 此岂以文明进化自诩之人类所应有之态度耶?使此秽德腥政, 与天地相悠久, 则吾宁愿此瑰丽之地球及早陆沉, 以涤巨玷, 四大皆空, 万有寂灭之为愈也。英国禁止虐待牲畜会, 有百年之运动,始微著成效, 吾人欲谋范围较广之组织, 应予为千年之运动。吾生有涯, 世变无极, 唯以继续之生命, 争此最后之文明。庄严净土,未必不现于人间。虽目睹无期, 而精神不死,一息尚存, 此志罔替。吾言息壤,天日鉴之。凡我同志, 盔速兴起。” 表达了戒杀护生的决心。 在欧洲时, 一次吕碧城与一西方女士聚餐, 有一蚁蠕行于桌布, 此女士以指搓死。吕劝其不可伤生。此女问吕是否为佛教徒,吕答曰:所谙甚浅, 唯戒杀宗旨与吾本性契合, 则不妨阪依之。并认为唯佛教可以弭兵于人心, 立和平之根本。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是佛教最根本的理念, 这突出表现在“不杀生”的戒条中。《大智度论》卷十三中说“诸罪当中, 杀罪最重诸功德中, 不杀第一。” 不杀主要基于两个理由, 一是培植慈悲心, 一是避免杀生恶业。素食是以食用植物为主的饮食方式,是落实不杀生的根本保证。《楞伽经》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 人若不食, 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 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心中的慈悲种子。今天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日益减少, 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被我们人类给吃掉了。如今重温吕碧城的话,依然觉得人类应当学会敬畏生命, 善待我们的生存环境。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