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世界首部农学“百科全书” |
 
魏晋南北朝连年的战争与离乱大肆破坏、摧残农业生产,在这个时候,涌现出了一部农业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的撰著者是北魏的贾思勰,齐郡益都(今山东寿光南)人,曾做过高阳(今山东青州)太守。贾思勰学识渊博且忧国忧民,他目睹了长期的分裂、战争、离乱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目睹了国家的兴衰与民众的疾苦,深感发展农业对于强国富民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于是,他奔走于黄河中下游的广阔农业地区,考察各种农业生产情况,总结汇集前人的技术与经验,最终撰著成了这部当时最为宏大的农学“百科全书”棗《齐民要术》。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这部著作,征引各种前人的著作达近二百种之多,仅此一点就可见这部著作规模的博大与用心的良苦。《齐民要术》全书正文7万字,注释4万字,卷首是作者的自序与《杂说》,正文分为10卷92篇:卷一、卷二讲述粮食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的种植,卷三讲述蔬菜的栽培,卷四讲述木本植物、果树的培植,卷五讲述林木与染料作物的种植,卷六讲述畜牧与渔业生产,卷七至卷九讲述酿造、食品加工与保存、烹调、以及农副手工业技术,卷十讲述一些非我国的物产。 由此可见,这是一部集大成的、总结性的、体系宏大完整的大型农学著作。它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诸方面: 首先,《齐民要术》使传统的“天时、地宜、人力”农业理论更系统、更完善、更深入。 他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否则就会“劳而无获”。他把不同的农作物的播种、操作时间加以分类,分为上、中、下三时; 他又分析了各种土地质量情况,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他对人力更强调讲究质量(实际上就是更注重技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天时、地宜、人力这一农业体系理论,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并起着对整个农业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一理论的真正系统化、完善化,则是到了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才得以完成。通过贾思勰的努力,这一理论比以前更加深入、成熟,它的指导性地位更加稳固、强化。 其次,《齐民要术》对各项具体的农业技术作了全面的总结与新的发展。 如,对于轮作制技术,书中详细分析了各种作物的特性,指明哪些作物可以轮作,哪些作物不宜轮作。贾思勰对豆类作物在轮作中的作用特别重视,指出豆类作物是极好的前茬作物。同时,对绿肥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并指出“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又如,在耕地技术上,贾思勰在《耕田》篇中提出,具体的耕作必须与墒情、地势、季节以及各种管理环节相配合,这比强调单纯的深耕远要精深、复杂、进步。对此,贾思勰有许多具体的阐述,把耕地技术讲得非常精细。此外,在对选种、施肥,直至收获等等的全部环节上,都有详细的论述,对战国以来的农耕技术作了总结和发展。 第三,《齐民要术》强调农业经济必须全面发展。 农业在从原始时期诞生开始,逐渐形成为一个范围广泛的产业,以我国习惯说法,就是“农、林、牧、副、渔”(这其中的“农”单指农作物的种植业)。然而,由于粮食生产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使得“农”的范围往往被人们误缩得很小,在战乱时期尤其会如此。《齐民要术》改变了这一状况,除了详细讲述粮食生产以外,同样以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蔬菜、果木、染料、林木、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家畜家禽的饲养,以及各种家庭副业的经营等等。 如,对果树林木的栽培,《齐民要术》专列两卷来阐述,重点讲述了移栽、插枝、压条、嫁接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当时的运用并不普遍,贾思勰的总结显然有较强的针对性。除了以上所说的重要成就外,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齐民要术》也有着特殊的重要功绩。前面已经讲到《齐民要术》征引的群书达到近二百种,其中有名可查考的有150~160种,无名可考的还有数十种。所有这些书中,后世已经有许多失传了,这就使得《齐民要术》的引摘有了保存文献的特殊价值。如,汉代的农学名著《汜胜之书》,原书早已佚失,后人总共才辑得18条,其中14条就辑自于《齐民要术》。还有些书,历史上甚至连著录也没有,依靠着《齐民要术》的引摘,才使后人能一睹这些著作的些许风采。 像《齐民要术》这样系统完善的农学“百科全书”,世界上其他国家至少要再过三四百年才出现,有的国家甚至直到一千多年以后才出现。这也就是说,《齐民要术》又一次为中华民族争得了极高的荣耀与声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