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九月十日,中国一千多万教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总理温家宝在教师节前夕邀请基层教师到中南海作客时表示,中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体现了陶行知当年倡导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


  教师节前夕,政府表彰了二百多位地震灾区教师。九日,温总理邀请八位来自基层的中小学教师,参观中南海并进行座谈。国务院不久前决定开始着手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温总理请教师们谈谈对这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四川地震灾区的汶川县映秀小学校长谭国强发言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映秀小学八月底已经开学复课,目前农村教育的硬件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但是软件亟待加强,农村教师的待遇、职称和住房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

  温家宝表示:第一,规划要根据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需求制定。人民群众现在需求什么?就是希望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要上好学。第二,我非常赞同教育资金的来源多样化。这项工作可以列入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我们说,企业家身上要留着道德的血液,实际上,企业的收益回报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投入教育。第三,我们要努力实现教育公平。收入的差距可以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接受教育的机会却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我们强调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决不意味着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办出特色和风格。第四,要改革创新。教学改革要使学、思、知、行四个方面相结合,就是学思要结合,知行要统一。

  接着,教师们对课程改革中教材更换过频现象提出了质疑,还提出了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对基础薄弱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北京教育区域间的均衡、课改应更贴近学生,保证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等建议。

  温家宝说:“解放学生,不是让他们光去玩,而是给他们留下锻炼身体的时间、思考的时间、动手的时间、了解社会的时间。我们现在的教育大多注重认知,而认知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要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生存,学会和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改革的内容。”温家宝说,我们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还要培养和谐发展的人。对老师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对学生和社会来讲,就是要尊师重教。两者必须结合。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们必须目光远大,把教育搞上去。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

  温家宝对教师们提出几点希望:第一,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第二,要为人师表。教书者须先强己,育人者须先律已。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影响。要重言教,更要重身教。第三,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

  温家宝最后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华民族素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老师面前,做学生的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做出什么业绩,对老师的感激和爱戴之情永远不会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在艰苦清贫的条件下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的“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精神。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教育部近日刚刚公布的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爱和责任确定为对老师最起码的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理想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主张“仁者爱仁”,以一颗仁心,“泛爱众”,指出如果“人而不仁”,没有仁爱之心,一切教化形式包括“礼乐”都起不了什么作用。

  在2500年前,孔子就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意在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反思现在的教育,学校道德教育滑坡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突出问题。存在着片面追求学业成绩,忽视良好品德的形成,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忽视理想、道德、人生观教育的现象。教师应深刻理解孔子倡导的教育作用,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自强不息,“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认为治学“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这其中隐含着孔子对治学者的勉励,对当代教师也是一种鞭策,只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学会真本事,才能取得学业、事业上的成功。孔子一生博学多才,能教“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认为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有一才一艺就够了,应多才多艺,多方建树,精益求精。有爱心,有才学,乐于奉献是教师立身之本,是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基本点、制高点。教师应该以厚德博学影响学生,以德艺双馨感染学生,以昂扬明快的生活情怀开导学生,以心怀天下的道德使命感引领学生。

  孔子的教育方法灵活多变,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孔子还难能可贵地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并且身体力行。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没有年龄阶段的限制。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不仅成为鼓舞中国广大知识分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光辉榜样。在当代还被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最有价值、最富于创造性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思想。终身学习既是教师个体的需要,又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学为人师”,就是要求学习者以开放进取的精神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养成亲近书籍、崇尚学问、服膺真理的习惯;当代教师仅有丰富精深的学科知识远远不够,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工作理念和工作能力,注重学品修养。

  在体现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中,可以学到许多当代教师必修的“德、技、法、能”。弘扬孔子教育思想精髓,对提升教师教育理念,巩固职业思想,提高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前五篇文章

低头看得破

心的体验(及大圆满、大手印、中观特点介绍)

中国古代的慈善家们

舞剧《风中少林》为北京奥运舞台添彩

宽容的本质

 

后五篇文章

如何摆脱“厌职”情绪

从“心”开始,和谐生态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之一——石氏星表

修筑长城的原因之一 气候变冷

北京残奥化解文明冲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