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杨云唐
  本文是讲者在麻州上基础佛学班第二讲的部分内容,由学员整理了择法觉支部分供读者参考。
  我们的六根都有觉知的作用,由身心活动引发觉知,这是自然的;但同时识却因而捕捉身心,认为身心就是「我」,这是我们迷惑的开始。识一当家,觉就被遮住了,如皇帝被宦官弄权,总是假传圣旨。我们的识很麻烦,它会制造很多不必要的东西,尤其是各种念头,使我们乱想、害怕等。有如杞人忧天,这些都是多余的「赘肉」,应该要放下,才能迷途知返,无住地正常大用。迷途知返需要的是择法觉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才能正确选择。
  我们修觉,先是念觉支,以身念住下手,敏感性会越来越强,乃至到后来一点小事都会觉察,有可能一点风吹草动就会让你从睡眠中醒来;这时怎么办,我们还要不要增进觉性?还是打退堂鼓?有时学佛知道的越多,对自己与别人的问题就看得越清楚,或对苦的观察更敏锐了,甚至会越来越不欣赏自己,或对人生感到无味,这时「择法觉支」 就很重要。
  修行路上有很多人生的十字路口,要选择走下去还是不走下去?要走哪一条路?都关系你学佛的前途。有的人学佛学到一个样子,看到更多的无常苦,或遇到难过关卡,有时还会选择错误的方向。好一点的,选择信仰;再好一点的,选择智慧;差一点的,就会选择到佛法里保祐的那一面。这时就看我们能否有正知与坚持,这条学佛路我们才能正确走下去。
  我们保持连续觉性的时间越长,力道就越强,到后来觉性会看到意识所未看到的层次,穿透意识的独裁,走出意识的牢笼。例如修动中禅,觉性增强时,看到这世界上只有「动」,后面没有个我在动,你就可领悟六祖的「非风动,非幡动,是仁者心动。」会看到「我」原来是意识的妄动所加上去的标签,是心的妄动的产物,如此时间一长,就会体悟无我,或者有天就悟了。悟后我们就会平平常常的生活,不会动不动都以自我为中心,如此无我的动(生活)也是无住生心的表现。
  学佛是要认清生命的真相,让我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人间的,知道在人生短暂的岁月里,我们应该怎样好好活下去,在死的时候便能真正肯定自己的生命没有白活。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出城喻,佛陀当太子的时候出城门看到老病死而无比震憾,这其实有一个更深含义,这个「城」的更真实意义就是「自我保护的世界」,否则以聪明的悉达多,怎会要出城才知道人间有老病死之事呢?我们要走出自我保护的世界,不要总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活,只有走出去,我们才能看清人生,看清生老病死。后来太子出家,从世间走向出世间,这又走出了一个更大的堡垒。这样的人生是个很不一样的选择。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选择不尽相同,不一定都要出家,但佛法是希望我们即使身不出家,至少要心出家,就是说要懂得慢慢离开世间的遮蔽,不要依自以为是的意识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一般人总是关在自己制造的梦幻世界、象牙塔里,在象牙塔里是很熟悉、很舒服的,让你想躲在里面昏睡,忘却修行的重要。哪天觉得舒服其实是有违己意的,想走出去,才发觉手脚被盔甲压住了,想脱去盔甲,又怕没安全感,但穿着盔甲即使走出去也没法拥抱他人,人与人的距离感又把我们带回象牙塔里,继续武装自己,活在自己世界中。这好像人想觅知音,可是因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所以觅得的知音都是「臭气相投」的兄弟罢了。这也是因缺乏择法觉支的结果,好朋友交不到,交到的却是引发习气的。
  我们要走向开阔的天空,须要开始放松自己,去勇敢拥抱外面的世界,直到真正看清楚塔外世界的真相,就会愿意放下这自锁的象牙塔。这也就是上次讲的广观、深观;它的前提是放松执取,念念趋向正觉。
  佛法要给我们的是清静光明的智慧,如同冬天的太阳,你要不要是你自己决定。择法觉支是要我们打开生命的天窗,让阳光照进心田。当我们面对真理时,只有往它靠,不能让真理往我们靠,否则就颠倒是非了,学佛应先有此转向的认同,愿意不自以为是。
  在这世上,我们有「我们要的」东西,佛法有「佛法要给的」东西。这二者的交集就是你学佛所学到的东西。如果「我们要的」东西都在「佛法要给的」东西里面,那我们学佛进步就会很快。反之,交集越少,我们学到的就越少。有的人甚至用交集之外自己的部分来批评佛法,这就很麻烦,学了半天都在曲解正法。
  如何把「我们要的」往「佛法要给的」上面靠?我们必须要在内心中腾出空间容受佛法。这腾出空间就是一种修行,修行要靠长时间的薰习陶冶才能得到结果(智慧),不是听一堂课就能一步登天的。容受佛法的前提是我们愿意打开我们的心,往法靠。为什幺愿意打开?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在迷,我们有问题了,需要佛法来清醒。有的人可能一开始不知道自己迷,但如果有机缘闻法,会知道自己是迷,但有人还固执成见,来学佛是为了「看看佛法对不对」,这很麻烦,因为这表示他已经比释迦牟尼佛还厉害了。如果他不知道自己问题,他就不会去接受圣人之教。
  闻思佛法后,我们灵明的觉知会提升,会知道这世上有解脱这回事,看到佛法能让我们解脱,于是会发愿想让自己的贪瞋痴减低一点。接受圣人之教是从亲近佛法开始的。我们能选择佛法是因为我们累世以来跟佛法有缘。这个缘能维持多久、发挥多大作用,只看你能在面对自我问题时,是腾出空间容受佛法,还是不想被「侵犯」而拂袖而去。
  有人说「反正糊里糊涂过日子也是一生,明明白白过日子也是一生,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佛?」甚至我们学佛学到一定程度,会想「够了吧,反正最后还不是一死,干嘛一定要学得很好?」这些都是对生命的探讨不够深入的结果。佛法提出「轮回」的事实,告诉我们生命不是那么单纯的。这辈子糊里糊涂,下辈子还会糊里糊涂;这辈子功课没有做好,下辈子就还要继续面对。既然迟早都要面对,那还是该早一点搞清楚,早一点自在。不但我们自在,你的家人、朋友们也会跟着自在。所以孔子才会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对生命有了交代,对生命是怎么一回事完全明白,没有糊涂在人生走一遭,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我们学佛是学佛的智慧,目的是在认清自己,脱胎换骨,解脱迷惑颠倒,使我们的人生自在无恼。问题是,我们人生自在无恼后又能怎么样?这个问题不理清楚,我们可能走一半就不想走下去了。我们也许会想很多,比如觉得「我现在已经不错了,干嘛要跟那些人一样没有玩乐,放弃欲望,没有一点乐趣可言。」有人学佛学到一阵子,可能会觉得自在无恼人生不是我想要的,要的是每天能欢乐或安排如何享乐,于是会渐对学佛失去兴趣。所以择法觉支真的很重要,我们要不断认清楚人生到底要的是什么,佛法能够给我们什么,对这两者,我们能不能一直明白肯定。假如不能往法靠,我们就还是不能打开我们的心,只一直躲在我们自己虚幻与迷惑的象牙塔里面。
  真正的佛法不是神学,而学佛也不是为找信仰或崇拜。有人说「人一定要有点信仰」,这很好,但佛法不是停留在信仰的。佛法也不是哲学,学佛也不是为学问或名利。有的人只是想知道佛法的讲法与角度而接触佛法,这样还是不能学到佛法的精髓。另外佛法也不是方外之学,学佛也不是为玄异或神通,让我们成仙。
  人生是个大海,所有我们人生需要面对的,人事、工作、感情,都如无尽无边的大海,而其实真正佛法就是这人生大海的生命智慧,从一出生就要面对,一直到死,还是要面对死亡的问题。人生大海这么大,我们看得懂吗?超越得了吗?佛法就是要我们看得清人生是什么,知道如何在这里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同看电影,看不懂会觉得不知所云,是浪费时间,看得懂则会说「值回票价」。人生也如此,看不懂觉得没意思,反正只是吃饭睡觉享乐,到最后不得已地谢幕而已;看得懂就知道该如何面对人生,如何超越生死、烦恼、苦海,真的不辜负此生。
  我们学佛的要件是要真诚面对自己,如淬剑般地投入,听说有人为了炼最好的剑,到最后把整个生命投入火中。我们越能放下,就越能让法进来,到最后一定是无我地完全放下。何谓「真诚地面对自己」?就是对自己真诚地问「这是我真正想要的吗?」如此学到的法才会真。真正的法是因为我们有真正的心,否则我们可能时常在欺骗自己而不自知。自以为在学佛,学了半天,其实根本在浑水摸鱼,当佛法进来的时候却把它扭曲了,没有吸收到真正的佛法。例如同样在听课,不同的人所听角度就不同,这就是因心打开的程度和「想要的」不一样的缘故。
  择法觉支不是在法上讨价还价,或要看对眼,或得少为足,却委屈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小时候吃饭要被妈妈拖来吃,还要边吃边玩;我们学佛有时也会有类似心态,比如法师们想要我们法身慧命成长,而我们却觉得去闻法是在捧场。佛法要长养的是我们的法身慧命,而我们却守着自己习惯和妄想执着那部份,这就委屈了我们的法身慧命。
  生灭的生命总有一天会结束,我们应该把握生命作转投资。择法觉支就是认清楚人生到底要投资的是什么,应该「依法不依我」,别在法面前有一堆意见,以显得自己不差。此生别辜负学佛的福报,跟自己的法身慧命开玩笑,要能广学、深观,并有长远心,以法消融自己的问题。择法觉支能使你的正知、正念依正法增上,让四念处的修行发挥对症下药之效,对治自我的问题,平时也能使心保持在「念佛、念法、念僧」,常与觉的生命一起生活,确信依于正法,生命才有出路。

 
 
 
前五篇文章

学佛路上两陷阱—知识论与知识障

学佛青年慧炬高扬——为慧炬社成立三十周年祝贺献文

学佛心得

妙云集导读(十八)学佛旨趣

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一)

 

后五篇文章

黑豆食疗----素食中营养最丰富的就是黑豆

几种食物有利对抗关节炎

日常防癌十一则

黄瓜的几种健康吃法

广州流行新素食主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