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法比丘 译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修行禅定的基本原则。 佛教的禅修方法有两大类,也就是止禅与观禅。止禅是培育定力的修行法;观禅是培育智慧的修行法。在这两种方法当中,止禅是观禅的重要基础。因此,佛陀在《谛相应》(Sacca Samyutta)里说道:“Samadhim bhikkhave bhavetha, samahito bhikkhave bhikkhu yathabhutam pajanati. ”,意思是:“诸比丘,你们应当培育定力。诸比丘,有足够定力的比丘能够了知诸法的实相。” 依照佛陀的教导,成群的究竟色法以微粒的状态生起,这些微粒可能比原子更小。如果你能够分析这些微粒,就能见到究竟的色法。要见到微粒、分析究竟色法,必须先有够强的光明──智慧之光;如果没有智慧之光,你就无法见到微粒、无法了知究竟的色法。定力能够产生智慧之光,所以你必须先培育足够的定力。 名法也是成群地生起。在一个刹那中,有一个心与许多个相应的心所同时生起。若想要照见心与心所,你必须具备够强的智慧之光。定力能够产生智慧之光,因此,为了要照见究竟的名色法,我们鼓励初学者先修行止禅,培育深厚的定力,然后修行观禅,照见诸法实相。 修行止禅的方法有四十种。在这四十种当中,我们通常教导初学者安般念──正念专注於呼吸的法门,因为多数人能够藉著这种方法成功地培育定力。 佛陀在《相应部》(Samyutta Nikaya)里建议弟子们修行安般念,他说:“诸比丘,透过培育与数数修行安般念所产生的定力是宁静而且殊胜的,它是精纯不杂的安乐住处,能够在邪恶不善念头一生起之时,就立刻将它们消灭与平息。”因此,大家应当对这个法门深具信心,并且以至诚恭敬的心来修行。现在,我要为大家介绍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点。 第一点:身体坐正,保持自然,全身放松。 你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坐姿。如果盘腿有困难的话,就不需要盘腿;你可以将两腿并排,平放在地上,而不必将一腿压在另一腿上。使用适当高度的坐垫可以让你坐得更舒服,而且更容易保持上身正直。 接著,从头到脚,一部份一部份地放松身体,不要让身体的任何部份有绷紧的现象。如果有任何部份绷紧的话,就藉著放松与保持自然来将绷紧去除。如果身体有任何部位绷紧没有放松的话,在你坐的时间久了之后,它会造成不舒服或疼痛。因此,在每一次开始静坐的时候,务必要先将全身放松。 第二点:万缘放下,包括放下一切的忧虑与计画;保持平静安详的心。 你应当思惟一切缘起的事物都是无常的,它们不会顺从你的意愿,而只会依照它们自己的过程进行,执著它们是没有用的。你应当立下坚定的决心,在禅修的期间,暂时抛开世间的万缘;然后以平静安详的心来修行。 第三点:藉著不断的练习来熟悉呼吸。 在你确定全身已经放松,内心无忧无虑之后,将你的心放在呼吸与鼻孔外面的皮肤接触的地方;也就是在鼻孔与上唇之间的区域,包括人中的部位、紧接在鼻孔下方的部位、以及两鼻孔之间的部位。试著在这个区域里找呼吸;当你能够在这个区域里的任何地方发现呼吸时,就让你的心一直知道那里的呼吸。你应当像旁观者一样,以客观的态度来觉察自然的呼吸;不要去控制或改变自然的呼吸,而只是照著呼吸本来的样子去知道它。 你应当只觉察正在经过上述部位的呼吸,而不要随著呼吸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里讲到一个守门人的譬喻:守门人不会去注意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会检查正在通过城门的人。同样地,接触部位就好比是城门一样,禅修者不应注意已经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的呼吸,而只注意正在经过接触部位的呼吸。 另一件应当注意的事情是:不要专注於呼吸里四大的特性。意思是:不要专注於呼吸的硬、粗、重、软、滑、轻,这些是地大的特性;也不要专注於呼吸的流动与黏滞,这些是水大的特性;也不要专注於呼吸的热与冷,这些是火大的特性;也不要专注於呼吸的支持与推动,这些是风大的特性。如果你专注于这些特性的任何一种,其他的特性也会愈来愈明显,它们会干扰你的定力。因此,你应当做的是:将呼吸当作一个整体,以整体的概念来知道呼吸,而不去注意呼吸里的个别特性。 有些禅修者不能觉察自己的呼吸,因为他们的呼吸很微细,而他们还不习惯于觉知微细的呼吸。他们应当以冷静与警觉的心,将心保持在呼吸接触皮肤的部份,并且了解自己还在呼吸;只是保持知道自己还在呼吸就够了,不要故意使呼吸变得明显。在这个时候,保持清明的正念是很重要的,只要他们保持警觉心与耐心,渐渐地,他们将能觉察到微细的呼吸。如果他们能够习惯于专注微细的呼吸,这对培育深厚定力有很大的帮助。 你应当依循中道,也就是说以适当的精进来修行。精进力不要用得过度,因为那可能会造成很多困扰,如:绷紧、头痛、眼睛疲劳等等。精进力也不要用得不够,因为那样的话,你可能会落入白日梦或打瞌睡。因此,你应当付出适度的精进力,让自己能够持续知道呼吸就够了。 当你的内心生起妄想时,不要去理会妄想,而要将你的心引导回来注意呼吸。对你的妄想生气或对你自己生气都是无济于事的,只会使你的心更加掉举。然而,藉著不理会妄想,你就能使自己与妄想渐渐疏远;藉著经常觉知呼吸,你就能使自己渐渐熟悉呼吸。这就是处理妄想的正确方法。 如果你的心经常妄想纷飞,你可以在觉知呼吸的同时,在心中默念:“吸,呼;吸,呼……”,来帮助心安住於呼吸。或者可以用数息的方法:吸气的时候,心中默念“吸”;呼气的时候,心中默念“呼”;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一”。同样地,在第二个呼气的末端心中默数“二”……如此从一数到八,然后再从一数到八,一再地重覆。你可以在五到十之间选择一个数目,然后固定地从一数到那个数目。当你如此数息的时候,主要的注意力仍然放在呼吸上,而不是放在数字;数字只是帮助你将心安住於呼吸的辅助工具而已。你可以持续地数息,一直到你的心变得平静、稳定为止。然后你就可以停止数息,而单纯地只觉知呼吸。 第四点:专注於呼吸。 当你能够持续不间断地觉知呼吸十五到二十分钟时,那表示你已经相当熟悉呼吸了,你就可以开始将你注意力的焦点集中於呼吸,或者说专注於呼吸。在上一个要点里,当你觉知呼吸的时候,同时你也知道接触部位;在这一个要点里,你试著将心的注意范围缩小到只集中在呼吸而已,如此做能使你的心愈来愈专注。然而,如果你操之过急,意思就是说,在你对呼吸还不够熟悉的时候就专注呼吸,你可能会感到脸部愈来愈紧绷,因为你还无法正确地专注於呼吸。 第五点:专注於呼吸的整个过程(全息)。 当你能够持续不断地专注於呼吸,时间达到三十分钟以上时,你的定力已经相当好,你可以专注於呼吸的整个过程。意思就是:在同一点上专注到每一次吸呼从开始到结束的气息,也就是专注到经过同一点上的开始的气息、中间的气息、结尾的气息。如此,你的定力将会愈来愈强、愈来愈深,因为没有空隙让你的心想其他的事情。 你会知道有时呼吸长,有时呼吸短。这里的长短指的是时间的长度,而不是指距离的长度。当你呼吸慢的时候,你的呼吸就长;当你呼吸快的时候,你的呼吸就短。然而,你不应故意使呼吸变长或变短。当你的呼吸长的时候,你应当专注于全息;当你呼吸短的时候,你也应当专注于全息。 如果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如此修行,你的定力将会愈来愈稳定。当你能够在每一枝香都持续不间断地专注呼吸一小时以上,每天至少五枝香,如此持续三天以上的时候,不久你就会发现呼吸转成禅相(nimitta修行禅定时专注的对象),那时你就可以进到更上一层的境界,在小参的时候我会教你下一步应当如何修行。 上面讲过的这些是修行安般念的基本要点,大家应当熟记每一个要点,并且依照这些要点切实地奉行。无论身体处在那一种姿势,都应当如此修行。在每一枝香结束的时候,仍然要继续修行,不要间断,意思是:当你睁开眼睛的时候、松开双腿的时候、站起来的时候等等,都要继续保持觉知呼吸。日常活动中行、住、坐、卧的任何时候,都要持续地觉知呼吸。 不要让你的心想著呼吸以外的其他对象;让你修行间断的时候愈来愈少;乃至最后,你能够持续地修行,几乎没有间断。从清晨一醒来开始,到晚间睡著为止,这中间的时间里你都应当如此精勤不懈地修行。如果你能够如此精进修行,你就很可能在这次禅修营的期间达到安止定。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安般念应当被培育与数数修行的理由。(编按:感谢帕奥西亚多慈允刊载。译者“寻法比丘”(陈思槟)已还俗,因尊重他当时的出家身份,故还沿用“比丘”之名。本文被收录在“净心文教基金会出版的”《转正法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