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44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44课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对于断除烦恼要有强烈的意乐心。

  壬二(莫因痛苦而厌倦)分三:一、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二、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三、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

  厌倦就是对修持断烦恼有厌烦心,不想再继续下去。“莫因痛苦而厌倦”:在断烦恼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痛苦,有时来自外境,有时来自内心;有时来自同行道友间的麻烦,有时来自外道的麻烦;有的是财富上的,有的是精神上的。但不要因为遇到了痛苦,就厌倦修行之道。口头说不厌倦是不够的,此处三个科判从三个侧面,告诉我们怎样才能不厌倦。

  一、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

  所断的罪业必须要断除,不要因为受到短暂的伤害就生起厌倦心。可以通过下面的思维来断除。

  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

  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

  仅此尚不顾,箭矛著身苦,

  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

  此处用战场比喻学习佛法应该具备勇敢之心:在冷兵器时代,人们使用刀枪剑矛互相刺杀,在激烈战斗的战场上,对方都想要奋力灭除怨敌。但怨敌自性是什么?“终必自老死”:即便你不杀他,几十年后他也会自然死亡。“生诸苦恼敌”:怨敌的烦恼也很深重。在激烈的战场上奋力想要灭除的怨敌,不过是一个个会自然老死,同时也被重重烦恼所折磨、困扰的可怜对境。灭除这样的怨敌自己尚且不顾“箭矛著身苦”,在冲锋时不顾如雨的弓箭射过来,犹如树林一样的长矛往身上刺,即使负伤也根本不在乎,乃至没有消灭对方之前,根本没有退却的心。上过战场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没上战场前,都很怕死。但真正上了战场后,在那种环境中,就一心一意想把对方置于死地,尤其看到自方人被打死后,更激发了拼命之心。

  战争一方面是非常恐怖的,是让人受苦的自性,然而此处的重点是:如果激发出斗志后,根本不会管这些痛苦,并不是弓箭、长矛伤身不痛,而是旺盛的斗志支撑着他,虽然很痛,但决不逃跑。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修行者应勇于面对烦恼。

  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

  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

  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世间人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尚且如此勇敢、精进,何况我正在精进、决志要灭尽恒时成为痛苦之因的自然烦恼敌。

  “恒为痛苦因”:是说成为痛苦因的时间很长,并不像前面颂词所讲的怨敌,他是终必自然老死的自性,此处要灭掉的是恒时成为痛苦之因的“自然烦恼敌”---自性烦恼这个怨敌,它是苦恼的来源,是不会自然死亡的。要灭掉这个强大的怨敌的话——“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我们应该像前面的战士那样,激发起斗志,一旦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和烦恼决战的斗志,就会产生百折不挠的心态,所以“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虽然我们在和烦恼作战的过程中,也遭致了百般痛苦,就像前面所讲战场上的“箭矛著身苦”。假设现在我遭受了各式各样的痛苦,各种违缘集于我一身,“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但我也终究不应丧失斗志,要坚定与烦恼斗争到底的决心,不应该丧志生懈怠心。世间人为了消灭怨敌,根本不管自己是否受伤、是否丧命,只是一心一意想要消灭对方。那么作为一个修行者,更应该激发起与烦恼抗争的决心,只有这样,遇到痛苦也绝对不会丧志懈怠。

  下面讲米拉日巴尊者的公案。尊者想要去求正法,修持殊胜正法时,开始遇到很多痛苦,当然有以前造业的原因。上师马尔巴尊者让他多次修房子,不仅身体受痛苦折磨,心也倍受煎熬几乎绝望,经历很多苦行之后,上师才给他传法。得法后修持的过程中,尊者也遭受了很多痛苦:身上没有衣服穿、口里没有粮食、身下没有座垫,遇到猎人折磨他的身体,很多人对他冷嘲热讽……各种违缘、痛苦都经历了,但我们何曾看过尊者退失一念的决心?从来没有。就是依靠这种决心,精进修持,最终获得殊胜的成就。汉地《高僧传》讲了很多高僧大德的例子。很多高僧大德在修法过程中,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但他们修行的初衷没有变,虽然身心遭受痛苦,但调伏烦恼、修持正法的决心没有变,坚持修行最后获得解脱。

  虽然我们和这些修行者的根性、福德相比差得很远,但要想到:他们这种大福报、大根基的人在修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痛苦违缘,我们没有任何违缘也不现实,关键是在违缘出现时应怎样对治。。违缘能让我们退失道心,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违缘成为退道的因缘,而是要将它转为道用。

  比如有人因身体的疾病而激发起修行的决心;有人因其他众生的伤害,激发起对众生的大悲心,成功地把这些违缘转变成修道的顺缘,调伏了烦恼。有时我们想远离一切违缘:身体不要生病、不要破产,不要被人诽谤……这些虽然是生活的违缘,但会不会成为修道的违缘?不一定。关键看我们怎样面对,当现象出现时,如果我们被它打垮,这种违缘不但是生活的违缘而且也成了修道的违缘;如果身心遇到伤害道心没有退失,并因此生起了强烈的精进心,就说明它没有成为修道的违缘。所以,生活上的违缘不一定是真实违缘,有也好,无也好,都无所谓,关键是不要让它成为修道的违缘。修道的违缘不一定是生活不如意,有时生活很顺利、快乐,经常被赞扬,也可能成为修道的违缘。因为当自己顺利、快乐时,很容易忘记自己需要修道;经常被赞扬时,忘掉了自己是个苦恼的众生。所以遇到顺境时,虽然表面上不是违缘,但实际上很有可能成为修道的违缘,这需要详细观察。

  此处讲到“百般诸痛苦”,虽然招致了百般痛苦,但是我们应坚持修道,不应“丧志生懈怠”,这就是观察所断的罪过而不厌倦。虽然修道过程中生起痛苦,但我仍然要忍受,不要因为痛苦而厌倦,退失修道的决心。

  癸二、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

  对治烦恼有很大的功德,想到它的利益功德,我虽然遇到痛苦,但不厌倦。

  将士为微利,赴战遭敌伤,

  战归炫身伤,犹如佩勋章。

  吾今为大利,修行勤精进,

  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害我?

  这里运用比喻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来讲。第一个颂词讲到:这些普通的战士为了成为英雄,为了军饷、升官等小小的微利而奔赴战场,在与敌人交战的过程中,受了伤。战争打赢归来时,他会向家乡人或战友炫耀身上的伤口,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就好像伤口是他佩带的军功章一样,(经常看到很多军官、军人在出席某些会议时,佩带很多军功章,他们觉得军功章是自己的庄严。)这无外乎是想让别人认为他英勇无畏,很勇敢、很英雄,这是世间的做法。

  “吾今为大利”:前面讲将士为微利,现在我是为了成佛利益众生,为了这种广大的利益“修行勤精进”,精进修行断烦恼之道。在此过程中,所生的暂时苦“云何能害我?”世间人为了让别人认为自己是英雄而炫耀伤口作为庄严,我们现在和烦恼作战的过程中,暂时的痛苦又怎么会害我?关键就是心态,我们也可以把遇到的痛苦作为庄严,不能被暂时的痛苦吓倒,不能因为修行有痛苦就退失。

  米拉日巴尊者也有这种庄严。传记中讲到:冈波巴尊者在米拉日巴尊者那里学佛法圆满后离开时,米拉日巴尊者去送他,过一条小河时,三次把他招回来,说有个很深的窍诀,冈波巴尊者返回来之后,他又说这个窍诀实在是太深了,算了还是不传了,最后一次时,他说:这个窍诀如果不传给像你这样的行者,就再也找不到人了。他就把身上的衣服撩起来,整个屁股上全是长期在岩石上打座留下的厚茧,他说:这个是我最好的窍诀,任何人都没有教过。冈波巴尊者看了之后,生起了像一定要像上师一样精进修持的决心。这些疤痕就相当于调伏烦恼的过程中的勋章、庄严。屁股上的伤疤有什么可以炫耀的?那是长期的打座观修调伏烦恼留下来的纪念,相当于修行人的庄严。米拉日巴尊者为了修行受了很多苦,但他就没有被痛苦击倒。

  作为我们,这么大的痛苦今生不一定遇得到,如果一个人心志很强,大苦也不会造成伤害;如果心志很弱,小苦亦可把他击倒。作为修行人,不能过于脆弱。我们凡夫人内心中充满了烦忧和迷惑的种子,要从零开始修持,没有痛苦绝对不可能,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修行当中一定会有痛苦,绝对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了这种正确的观念后,遇到痛苦时,我们要面对它、战胜它,不要让痛苦成为修道的违缘。

  “所生暂时苦,云何能害我?”这是自信的口气,一种骄傲的口气:我是一个修行人,暂时的痛苦怎么可能会害我?有了这种气度我们就可以面对痛苦,不管是身心上,还是外境上的痛苦,我们都不会忘记自己修道的决心;有了这种气魄,我们就可以在修道的过程中战胜一切苦难,真正成为一个好的修行者。

  今天就讲到这里。

----------------------------------------------------------------------------------------------------

更多生西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45课

净土宗文集:《弥陀经》中所体现的往生方法

净土宗文集:《阿弥陀经》略释(果也)

净土宗文集:无尽的悲心——《佛说阿弥陀经》学记(来定法

净土宗文集:阿弥陀佛的普世精神(智慧)

 

后五篇文章

生西法师:《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43课

大安法师:微教言 胎儿发育不健全,医生建议拿掉是故意堕

大安法师:微教言 最好的临终关怀 最好的止痛剂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濒死体验后的生死思考(妙明)

佛教期刊文章选读:尘缘可断 亲恩难报(果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