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知苦明谛勤精进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知苦明谛勤精进
[三界生死,毕竟苦患;六道轮回,苦多难安;知苦明谛,慎集业因。] 这就是要和大家分享,我们要知道,三界生死毕竟苦患多。欲界、色界、无色界。[欲]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物质等等,我们的看法,我们所接触的,无不都是受外面境界欲念诱引,才会这样不断接触,不断起心,不断扩大欲念,所以就不断向前争取,就造了无数无量的业。 有的人知道不义之财勿取,不过外面的境界,名、利、地位,这都是有声、有色、有相,也是会让内心起烦恼。若是有在修行,看开了,名、利不必贪着,但是内心的无明,无色界;既然无欲,也不受外面境界诱惑,不过还留有一样,除了分段生死,还有变易生死,这种内心的烦恼无法完全灭除。所以在三界中,最苦的就是凡夫。 六道轮回,由不得自己,苦多难安。天人,虽然天人享受,福尽还是同样堕落。阿修罗有天福,却是内心的无明、烦恼、瞋恚,苦也很多。在人间,多少人不只是无福,还是多苦难。 人与人之间,哪怕是亲生的孩子来折磨父母,这也是很多。或者是夫妻恩恩爱爱,卿卿我我,情也有变异的时候,这种情爱,结仇连怨,也是苦难偏多,在现实的社会比比皆是。何况地狱、饿鬼、畜生,那更是苦难。所以说,六道轮回苦多难安,非常苦!这个道理叫做[苦谛],就是最真、最实的道理。 佛陀也是为了众生在苦难中沉迷,他才必须生生世世为一大事因缘再来人间。因为,这些芸芸众生不知苦、不畏苦、不避苦;不知苦,所以他不怕苦,所以造很多业,不想避离这些苦。因为这样,所以佛陀来人间,不断为众生说[苦谛],苦的道理。 所以佛要我们很谨慎,我们如何集来的业因,你若不知道苦谛,不明白道理,我们就不懂得要谨慎。 然而凡夫依然是凡夫,好像三界中的火宅,那个大宅已经着火了,里面还有一些孩子傻傻地在玩,感觉火很好玩。这就是三界凡夫,不知道三界已经完全在五浊恶世里,一切就是破旧骯脏,却是还有一群人在那里追逐着欲,惹火烧身。这全都是佛陀所不忍心,因为众生是这样,所以他还是不断在人间。 有一段时间,佛陀在给孤独园的时候,佛陀就对迦叶说:[迦叶,你知道我还是同样长期在说法,也是希望你也能和我一样,你也要发心来调教这群比丘。] 迦叶尊者就说:[佛陀,既然佛陀这样教示,我应该也要依教奉行。不过,我不知道要怎么说。] 佛陀就说:[你能到聚落的地方,或者是荒野的地方,能告诉大家人生苦难偏多,无常、苦、空、无我,人人要互相尊重,彼此警惕。用这个法等等,要赶紧向大家宣告。] 迦叶就依佛陀的教法,见到人,开始就向人人说:[世间所有的物欲都是苦的根源,世间所有人我互动无不都是因缘牵连,所以人人要和好,因缘果报人人要谨慎。] 很多人听迦叶所说的法,感觉到,的确,人生真苦,人与人之间互相对立,只是为了一个[欲]字。所以放弃了这个欲,好好来修行。多少人放弃了家庭、地位、名利,开始修苦行。 佛陀就再向迦叶说:[迦叶,你要知道,有的人家境很好,出家之后还是在享受中。有的人见到这种有福的比丘,也就追随在这种享受的团体中。像这样,他出家,一直在享受中,这会惹来了自灭道根。所以迦叶,你还要用心去了解,这些出家享受的比丘团体。] 这一段典故,我感觉到佛陀的时代,其实说法也是很辛苦,带动僧众也没有那么容易,他也是还要再找人,来帮助佛陀去教化僧团。在僧团中的长老迦叶,都不敢,[这些僧团比丘难调伏,他们不会接受。]我看到这一段经文,感慨很深!佛陀时代就是这样,回归我们现实,是不是修行不容易呢? 三界生死毕竟苦患,到底出家,还要沉溺在三界中吗?还是沉浸在物质?或者是沉浸在名利地位呢?六道轮回,难道都不怕吗?会是苦难的道理都没有透彻吗?生活还这么不谨慎,还在集种种的苦因! 所以,有时候会觉得人生苦难偏多,为什么人人还是这样沉溺?佛陀来人间就是要救拔,但是,是不是人人愿意伸手呢?人人愿意接受呢?这就是要看我们现在,人人是不是有警觉。 昨天我们就说[缘觉],[缘觉]是最有警觉的。他能缘着这个环境去了解人生,为什么有这么无常。大自然的境界,包括人间所有山河大地,还有人的身体,生、老、病、死,这么多的无常境界,他很认真用功,要如何能透彻生命的来处,要如何能了解因缘互动。所以他很用心,缘着十二因缘观,依此十二因缘的法,他能证了空理。 ⊙缘觉观十二因缘,觉悟真空之理。 什么叫做十二因缘?过去也曾说过,一就是无明,[无明就缘行,行就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就生了,有了来出生,那就有[老病死],这叫做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 开头就是一念心,但是无明生起了,所以常常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贪]开始起,就想要追求了。求,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这不如意,他要产生什么呢?就是[瞋];求不到会生气。所以欲心一起,假使求不来,瞋恚的心就起了。 人间的争端,较大的是国与国的战争,较小的是社会动乱,再更小的是家庭不安,这就是我们因为一念的贪。贪愈绞愈深,就像滚雪球一样,烦恼不断复制,这样叫做[痴]。 所以,这就是[一念无明生三细],这三种就一直衍生、衍生,所以去行动,去造作很多的业。行动,有了行动之后,意识变成一种[习气]。 所以常说,我们要修什么行?其实人人本具佛性,只是我们的行动中,已经和这个非常污染的欲界,已经滚入了我们的意识里,所以[缘识],这个[识]是缘外面的六尘,指挥我们的六根去造作,所以这全都是痴。所以就缘[识],这已经是无明的识,所以识就缘[名色]。因为懵懵懂懂一辈子之后,这最后一天我们何去何从?所以脱离了这个身体,这个识就到有缘的地方去了,所以这就是由不得自己。 你到有缘的地方去,开始我们的身体,那就是[六入]。现在的科学发达,在母亲的身体里,先看看受胎有健康吗?不断知道,所以那时候[六入],慢慢我们的六根,头、脚、手、五脏六腑,慢慢一直出来,这叫做六入。 出生之后叫做[触]。本来在母亲的胞胎里,既然出来了,已经和外面的境界接触,感受到通身透彻,痛彻骨髓,感[受]到,就开始痛、苦。这样一直长大,无论你是什么样的环境里,每天都在感受,感受到外面的境界,贪心不断又再复制、制造,过去既然带着这个意识来,现在这种习气还是重复。 受而[爱],爱就去[取],取就又争,争之后又造业,造了[有]的业,这个业是苦的业或福的业呢?已经[有]了,定下来,你已经造就了很多,无论是福,或者是恶,已经[有]了这个业,定了,所以在这辈子里有[生、老、死],这叫做十二因缘。 各位菩萨,我们要发菩萨心,不要再停滞在小根、小智。佛陀已经这样告诉我们,缘觉也很愿意接受,没有错,十二因缘是真理,四谛、六度、十二缘,这全都是我们要用心去探究。四谛的道理我们要很了解,六度,六度要行万行,这就是菩萨道。六度,要用六种的方法,自度度人。我们要透彻人生的来源,那就是十二因缘要了解。 所以,佛陀过去虽然是施巧方便来教育,其实这些全都在教育我们要见苦,要知谛;要知道苦难,我们要知道道理,我们要赶紧修行。 总而言之,学佛,时间一天一天过,我们不要让时日空过。十二因缘是我们如何来、去,乘着过去的因,无明、行、识、名色……,一直到我们现在,这样一直生活下去。到底我们的来生,在这十二因缘,我们已经到[老死]的程度,所以还能不认真吗?还能不用心吗?所以我们人人时时要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