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D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D

 

  1148经:本经是佛陀教导波斯匿王鉴别真假阿罗汉的方法。

  虽说波斯匿王自皈依佛陀,崇信佛法,但是他毕竟是居家人士,对佛法和比丘很难有着深入的了解,甚至连佛教比丘和沙门外道都区分得不是很清楚。有一次波斯匿王见到一大群外道(尼乾子、阇祇罗、一舍罗各七人)在宫门外彷徉时,还以为他们是已经得道的阿罗汉!所以当波斯匿王见到他们时,“即从座起,往至其前,合掌问讯,三自称名言:我是波斯匿王拘萨罗王。”

  后来当波斯匿王将此事经过向佛陀报告时,不仅没有得到赞许,相反却受到了佛陀的斥责:“汝今何故恭敬斯等,三称称名,合掌问讯?”对于这些外道,你作为佛弟子,为什么要恭敬他们,并报上姓名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古印度自报姓名大约是十分谦卑的举止,表示对方在思想修为方面取得了极高成就,值得自己尊崇和敬仰。

  对于佛陀的责备,波斯匿王显得有些不好意思:“我作是念: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斯等则是。”也就是说波斯匿把他们当成了已经成就圣道的阿罗汉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是什么原因使得波斯匿产生这样的错觉呢?从经文交待的情况看,这些外道分别是祼形外道、结发外道和一衣外道,这些外道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身皆粗大”,也就是肚大腰圆(说白了就是几个脑肥肠满的大胖子)别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过仅凭“身皆粗大”这一点,就产生“世间若有阿罗汉者,斯等则是”的想法,似乎让人颇感意外,难道身体长得五大三粗,便是阿罗汉的特征之一?倘若如此,这也太以貌取人了吧?

  佛陀闻后,对波斯匿王开示如下:

  “汝今且止!汝亦不知是阿罗汉、非阿罗汉,不得他心智故,且当亲近观其戒行,久而可知,勿速自决!审谛观察,勿但洛莫!当用智慧,不以不智;经诸苦难,堪能自辨;交契计挍,真伪则分。见说知明,久而则知,非可卒识,当须思惟,智慧观察!”

  不要说平凡人,即便是出家修持多年的老比丘,在没有证得“他心智”的情况下,不可能对眼前的事物做出准确无误的判断。阿罗汉之所以可以称之为阿罗汉,惟一的标准是他们的“自作证,已卸重担,不受诸有”。而这个标准,单凭我们的五官去观察与思惟,是绝对不可能得出结论的。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凡夫啊,凡夫怎么可能去妄加揣测圣人的境界呢?如此说来,世间阿罗汉就没有一点迹象可循了?决不是这样。佛陀说,“且当亲近观其戒行,久而可知”,这是对其持戒情状的长期悉心谛审观察,也并不是不可能。从时间上讲,叫“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但仅仅时间长是不够的,还要运用我们的智慧去观察,看看对方能不能“经诸苦难”的考验,能不能做到“数十年如一日”。可以说,此时我们便可以给某一个人下定语了,因为可以“伪装一时”,却无论如何也无法“伪装一世”。

  从这里可以看出,波斯匿王仅凭人家“身皆粗壮”便判定是阿罗汉,岂不是很可笑?然而生活中“以貌取人”的可笑之事可谓司空见惯,不足为怪。如果我们觉得它“可笑”,弄不好我们自己就成了“可笑之人”了。最后用自作一联总结本经:

  不以形相别善恶,但凭慧黠观戒行。(11.18.)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E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B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C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D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E

 

后五篇文章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B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二)~A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M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一)~L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