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F |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六)~F
第1000经:佛陀回答天人有关四种善知识的问题。 关于善知识,佛教界的法师们谈得很多,分析得很透彻、很到位。什么叫善知识?《杂阿含》卷四作如此定义:“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 《增一阿含》对其描述为:“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皆悉免生、老、病、死。”如果从世俗立场上来说,善知识一般可表述为:自己具备一定长处,且能给他人带来某种帮助的人,大约可以称其为善知识,即所谓“自大大利亦利他人”。在处理自利与利他的关系上,善知识更倾向于利他,有时候可以做到给予他人无私帮助。若从佛教观点上讲,善知识必须具备正知正见,有德行,有智慧,且具有一定的实修功夫的男女二众。 在本经中,天人所提及到四种善知识,经文对此叙述为:“何等人能为,远游善知识?等何人能为,居家善知识?何等人能为,通财善知识?何等人能为,后世善知识?”归纳起来,四种善知识主要有远游、居家、通财、后世四种。它们主要是从世俗居家角度来进行叙述和划分,与佛教常规意义上的善知识稍有不同。佛陀对此四种善知识的答复是: 商人之导师,游行善知识。贞祥贤良妻,居家善知识。 宗亲相习近,通财善知识。自所修功德,后世善知识。 此四种善知识其道德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前三种,更将人们引向现实的道德伦理行为中。 1、游行善知识——此处讲到“商人之导师”。也就是外出经商时,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都需要一个人负责领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船把式或车把式,他们见识广、经验足,能够帮助商人们快捷、平安地抵达目的地,使所有的商人们都能出入平安,且能赚取可观的商业利润。这样的引路人,便可以称其为“游行善知识”。 2、居家善知识——从居家男士而言,所谓居家善知识,乃为与己相伴厮守终生的妻子,也就是贤内助。对于成功的男士而言,其背后往往有一位默默无闻的女士在作辛勤奉献。所以佛陀说,从家庭而言,拥有一位贞祥贤良的妻子,便是男人最好的善知识。这对于时常外出的男子而言,将具有甚深的现实意义。 3、通财善知识——所谓通财,可以理解为亲朋好友们的人情往来。对于居家过日子的平常百姓而言,逢年过节时,亲朋之间总要走动走动。如果长时间不走动,自然就显得生疏。《增广贤文》说“穷在闹市无人问,穷在深山有远亲”,是说世俗人情有时是很势利的,所谓世态炎凉,大约如此。然而亲朋好友家中的一些红白喜事,总要或多或少地随一份子,也是在所难免。若彼此关系好,能对得上眼的,就多走动走动;如果话不投机,“杯杯只敬有钱人”,也可以少些走动,亦未尝不可。故而佛陀说,“宗亲相习近”,也是关系不错,可以与自己促膝而谈者,乃称其为“通财善知识”。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处理好邻里之间的人际关系,不仅是一门大学问,更为佛陀所积极主张并践行之。 4、后世善知识——佛陀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显得有些抽象,即“自所修功德”。从自身而言,若想死后有个好去处(起码不会沦落于三涂八难当中),需要在有生之年里为自己多培植些福德资粮。如何培植福德呢?方法很多,典型表现为多行布施(一般为三种施),多做善事(济贫帮困、修桥铺路、修庙建塔、施医送药、给予出家人以四事供养等等)。而这些善事布施所滋养的功德,乃是我们后世的“善知识”——它们会在我们在后世时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以上从四个方面谈到善知识。至于如何亲近善知识,容以后再谈。(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