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

 

  何者庄严大众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不动众,清净智海生故。

  什么是佛身上具足的庄严大众的功德成就呢?就是偈中所说:极乐国中成就不动摇大乘善根的天人大众,无不是从如来清净智慧海中出生。这说明佛的大智慧海具有使大众成就大乘坚固善根的力量。

  何者庄严上首功德成就。偈言,如须弥山王,胜妙无过者故。

  什么是佛身上具足的上首功德成就呢?就是偈中所说:阿弥陀佛就像须弥山是高出一切群山的山王,在极乐世界的如海圣贤中,阿弥陀佛是无人可比的最尊贵的上首。

  何者庄严主功德成就。偈言,天人丈夫众,恭敬绕瞻仰故。

  什么是佛身上具足的主功德成就呢?就是偈中所说: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一切天人丈夫众所恭敬围绕瞻仰的主尊。

  何者庄严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偈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故。

  什么是佛身上具足的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就是偈中所说:阿弥陀佛本愿神力能够使一切值遇佛的人都不空过,而快速圆满如来的功德大宝海。

  以下先讲解“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的涵义,再解释“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一句。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者,盖是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也。】

  “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说的就是阿弥陀佛本愿真实的力量。

  【今当略示虚作之相不能住持,用显彼不虚作住持之义。人有辍餐养士,或衅起舟中。积金盈库,而不免饿死。如斯之事,触目皆是。得非作得。在非守在。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也。】

  现在简略显示一下虚作的相不能住持,用以反显不虚作住持的涵义。比如有人放弃自己吃的来养一些人,但这些养的人在坐船时,反而谋害了他(本来养他是希望摄持住他,让他为自己出力,没想到反而被他谋害!)。又有人积累黄金充满仓库,也是希望把财富留住,却免不了破产饥饿而死。像这样的事比比皆是。

  所以说“得非作得,在非守在”,自以为得了一个人,这个“得”不能真正作得到用!自以为有财富存在,这个“在”也不是能守住的“在”!所以,世间的种种“得”都只是暂时的得,不是毕竟永得;种种“在”也只是暂时的在,不是毕竟永在。这就是不能住持的意思!

  为什么不能住持呢?注解上说:“皆由虚妄业作,不能住持”。意思是说,这只是发自虚妄分别的造作,因此不能按自己的愿望住持。

  【所言不虚作住持者。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

  论中所说的“不虚作住持”,是指依于法藏菩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无碍、任运成办的神力。

  总之,虚妄分别的造作无法做到使万法如愿而住持。而佛消尽了虚妄分别,现前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因此在无分别、无功用中能应众生的善缘按照本愿而真实地住持。

  【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

  “愿以成力”,就是以大愿摄持而长期积功累德,在净除一切垢染后,现前不可思议的自在神力。“力以就愿”,就是所现前的神力是任运地按照本愿起用。“愿不徒然”,就是所发的大愿不是虚发,而是能真正落实。“力不虚设”,就是所产生的神力不是虚设无用,而是能随时随处随众生的因缘任运成办。

  “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就是神力和本愿完全相符,没有丝毫差错。也就是,弥陀愿海中每一条支分愿是怎么设定的,神力就顺应因缘自然按愿海的设定,显现相好、显现光明、显现说法、显现器世间的五尘庄严、显现眷属庄严、显现名号等等,在因缘会遇时神力加持在众生心上,恰如其分地起到悟无生忍、得三摩地、得陀罗尼、得大神通、得不退转、生信心、生悲心、生菩提心等无量无边的妙用。以这个原因就说弥陀愿海得到了圆满成就,或者说弥陀不虚作住持的功德得到了真实成就。

  所以整个极乐世界的本体就是弥陀的智慧,整个极乐世界如何起用?就是按本愿起用!所以再多的人去往生、前世有如何的宿业习气,自然就从弥陀愿海中流现真实之利。佛是任运地现种种身、现种种净土庄严而普作佛事。光明作佛事、音声作佛事、香作佛事、触作佛事、影作佛事……,无量的庄严都是应众生的善缘而自然流现!

  所以,佛的智慧在和众生善缘聚合时,任运地就按本愿作种种加持、种种利益,丝毫不会空过,这叫“不虚作”。然后“住持”,就是佛的神力自然按本愿摄持住众生的心使他迅速圆满如来功德大海。这是真实之利。这种利益毫无差错,这才是不可思议的佛境界!

  以下解释“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即见彼佛,未证净心菩萨,毕竟得证平等法身。与净心菩萨,与上地诸菩萨,毕竟同得寂灭平等故。

  “未证净心菩萨”是指一到七地菩萨。“净心菩萨”指八地以上菩萨。“见佛能速疾圆满功德大宝海”,指下地菩萨由见佛就毕竟能证得平等法身。

  【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寂灭平等者,即此法身菩萨所证寂灭平等之法也。以得此寂灭平等法故,名为平等法身。以平等法身菩萨所得故,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平等法身”是指八地以上的法性生身菩萨;“寂灭平等”是指这些菩萨所证的寂灭平等之法。由于得到了寂灭平等之法,因此叫做“平等法身”。由于这是平等法身菩萨所得,因此叫做“寂灭平等之法”。

  【此菩萨得报生三昧。以三昧神力,能一处一念一时,遍十方世界,种种供养一切诸佛,及诸佛大会众海。能于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常作佛事。初无往来想,供养想,度脱想。是故此身名为平等法身,此法名为寂灭平等法也。】

  这些八地以上的菩萨得到报生三昧后,就能以三昧神力在一处、一念、一时,周遍十方世界,供养一切诸佛和诸佛大会众海,能在无量世界无佛法僧处,以种种示现、种种教化,度脱一切众生,相续不断地广作佛事。这样作上供下化的佛事时,没有往来的想、供养的想、度脱的想,因此这样的身叫做“平等法身”,这样的法称为“寂灭平等之法”。

  【未证净心菩萨者,初地已上七地已还诸菩萨也。此菩萨亦能现身,若百若千若万若亿,若百千万亿,无佛国土施作佛事。要须作心入三昧乃能。非不作心。以作心故,名为未得净心。】

  “未证净心菩萨”,就是一到七地菩萨。这些菩萨也能现种种身,现百身、千身、万身、亿身,乃至百千万亿身,在无佛国土中作种种上供下化的佛事,但须要作意入三摩地才能行持,不是不作意。以作意的缘故,叫做“未得净心”,就是还没获得无分别自在。

  【此菩萨愿生安乐净土,即见阿弥陀佛。见阿弥陀佛时,与上地诸菩萨,毕竟身等法等。龙树菩萨,婆薮槃头菩萨辈,愿生彼者,当为此耳。】

  这类未证净心的菩萨希求往生极乐净土的原因是:一往生就见阿弥陀佛,一见阿弥陀佛就和上地的诸菩萨毕竟同得平等法身,同得寂灭之法。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愿生极乐世界应当是为了这一点。

  【问曰,案十地经,菩萨进趣阶级,渐有无量功勋。经多劫数,然后乃得。此云何见阿弥陀佛时,毕竟与上地诸菩萨身等法等耶。】

  问:根据《十地经》,菩萨从一地升到二地等逐渐升进,功德数量也随着成倍增长。一地时获得一刹那能见百佛、能住寿一百劫、能见前际后际一百劫的事、能震动一百个世界、能教化一百个众生等的十二类百功德,二地增长到十二类千功德,其余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依次得百千、百俱胝、千俱胝、百千俱胝、百千俱胝那由他等的十二类功德。这样渐渐而具有无量功勋,但这是经历了多劫才得到的。为什么这里一见阿弥陀佛就毕竟和上地诸菩萨同得平等法身、同得寂灭平等?

  【答曰,言毕竟者,未言即等也。毕竟不失此等,故言等耳。】

  这里说的“毕竟”,不是指当时就达到同等,而是指毕竟达到相等,因此说“等”。

  【问曰,若不即等,复何待言。菩萨但登初地,以渐增进,自然当与佛等。何假言与上地菩萨等。】

  问:如果不是当时就达到同等,又何必说呢?因为菩萨登了初地,由渐次增进就自然会和佛同等,哪里需要说和上地菩萨同等呢?这样说没有显示出见佛有什么殊胜利益。

  【答曰,菩萨于七地中,得大寂灭。上不见诸佛可求。下不见众生可度。欲舍佛道,证于实际。尔时若不得十方诸佛神力加劝,即便灭度,与二乘无异。菩萨若往生安乐,见阿弥陀佛,即无此难。是故须言毕竟平等。】

  答:菩萨在七地中获得大寂灭,上不见有诸佛可求,下不见有众生可度,就想舍佛道而证于实际。这时如果不得十方诸佛神力的加持、劝进,而当即入于灭度,就和二乘没有差别。如果菩萨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就没有这一难,所以有必须说“毕竟平等”。

  【复次无量寿经中,阿弥陀如来本愿言,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其次,根据弥陀本愿中的三十五愿所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就是往生极乐的菩萨得佛力加持,能超出通常诸地的修行,以极乐世界有顿超的情况,因此说“当与上地菩萨等”。

  【案此经推,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按这段经文来推:极乐国土的菩萨或许可以不从一地生到上一地,而有从下地顿证到八地等的现象!所谓“十地阶次”,只是释迦佛在阎浮提应一类所化众生而设立的道位,他方净土哪里一定就是如此呢?在五种不可思议中,以佛的功德法最不可思议,如果说菩萨一定只有从一地升到上一地,而没有超越之理,我是不敢说的!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

  好比有一种树,叫做“好坚”,先是在地下生长,经过一百年在地下已经具足枝叶。之后一天就从地中长出一百丈,天天如此。总计百年三万六千日,就长到三百六十万丈高,哪里跟松树的生长相似呢!

  【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一般人见到松树每天长不过一寸,听说好坚树一天能长百丈,怎么不怀疑呢?就像有人听说释迦佛因地一次听法就证阿罗汉果,不到一天就证无生,认为这只是诱导人的话,不是如实宣说。听到这里说“与净心菩萨同得寂灭平等”也会不信。这种超越常识的话,难以为常人所接受,叫做“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不以为然也是正常的。

  略说八句,示现如来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次第成就,应知。

  以上简略说到的这八句,要知道是显示阿弥陀佛自利利他的功德庄严是怎样一项一项成就的。

  【此云何次第。】

  怎么依次观察佛的功德呢?

  【前十七句,是庄严国土功德成就。既知国土相,应知国土之主。是故次观佛庄严功德。】

  之前十七句说的是极乐净土中的庄严国土功德成就。在了知了国土的功德庄严之相后,又要知道这殊胜国土中的教主如何。因此接着观察佛的庄严功德。

  【彼佛若为庄严,于何处坐。是故先观座。】

  佛是怎样具足功德庄严呢?佛是在何处端坐呢?因此首先观察佛的坐处是无量摩尼宝王所严饰的微妙清净莲花座。

  【既知座已,宜知座主。是故次观佛庄严身业。既知身业,应知有何声名。是故次观佛庄严口业。既知名闻,宜知得名所以。是故次观庄严心业。】

  已经知道佛的坐位是无量如意宝王严饰的微妙莲花座后,又要知道莲花座上的教主如何,因此接着观察佛的庄严身业。就是要观察了解佛的色身具足无量相好光明,超胜一切众生。

  已经知道佛的身业,又要知道佛有何等名声,因此接着观察佛的庄严口业。也就是要观察了解阿弥陀佛清净微妙的名号和音声周遍传扬在十方法界。

  已经知道佛的名号广闻十方,又要知道佛得此威名的原因,因此接着观察佛的庄严心业。也就是要观察到佛的意业像地、水、火、风、虚空那样没有分别,又能遍知一切,由于有这样法身遍知的智慧而得名为无碍光、无量光等。

  【既知三业具足,应为人天大师。堪受化者是谁。是故次观大众功德。】

  已经知道佛具足身口意三业庄严,应当是人天大众的大师,又要知道佛座下堪受教化的人是谁?因此接着观察大众的功德。也就是要观察了知佛座下的大众是由如来清净智慧海所生,因此具有不可动摇的大乘善根。

  【既知大众有无量功德,宜知上首者谁。是故次观上首。上首是佛。】

  已经知道大众具有无量功德,又要了知这无量圣贤大海众当中的上首是谁?因此接着观察佛的上首功德,上首就是阿弥陀佛。也就是要观察了解到阿弥陀佛在清净大海众当中,就像群山中的山王,无与伦比,最尊第一。

  【既知上首,恐同长幼。是故次观主。】

  已知上首是佛,又恐怕有人误解这是以年长为上、年幼为下,因此接着观察佛的主功德成就。也就是要观察到阿弥陀佛是净土一切天人丈夫众恭敬围绕瞻仰的主尊。

  【既知是主,主有何增上。是故次观庄严不虚作住持。】

  已经知道佛是大众中的主尊,又要知道这位主尊有哪种增上的神力?因此接着观察佛的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也就是要观察到阿弥陀佛有大威神力,能使一切值遇佛的人,都不空过,而能迅速圆满无量无边的功德大海。

  【八句次第成已。】

  以上从第一句到第八句的观察次第宣说完毕。

  【△观菩萨者。】

  云何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观察菩萨庄严功德成就者,观彼菩萨有四种正修行功德成就,应知。

  怎么来观察极乐世界菩萨的庄严功德成就呢?具体要观察极乐菩萨具有四种如实修行的功德成就。

  【真如是诸法正体。体如而行,则是不行。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体唯一如,而义分为四。是故四行以一正统之。】

  真如是诸法的本体。契合真如而修行,也就成了安住在无相当中没有功用之行。以没有功用之行而行,就称为“如实修行”。说到体,只是契合真如;说到义,不妨分成四个方面来说,因此以下四种修行用一个“正”字统摄。“正”是如实的意思。

  这是总的显明菩萨如实修行的相状。以下分说四种如实修行的功德成就。

  何者为四。一者于一佛土身不动摇,而遍十方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偈言,安乐国清净,常转无垢轮,化佛菩萨日,如须弥住持故。开诸众生淤泥华故。

  有哪四种如实修行的功德成就呢?第一、安住在极乐国中身不动摇,而周遍化现在十方世界作种种应化,如实修行,常作佛事。

  偈文说:极乐国土清净地的菩萨,恒常转佛地功德无垢*轮,虽然像日轮放射千光那样,化现种种佛菩萨等的身相,身却不动本处,犹如须弥山王。“开诸众生淤泥花故”,是指极乐大菩萨应化在十方世界,是为开启众生淤泥花。淤泥中的莲花没有光照,就不能开放;烦恼中的众生没有菩萨开导,也不能开正觉之花。

  【八地已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八地以上菩萨恒时安住在三摩地中,以三摩地的力量,不动极乐净土本处,而能周遍到十方世界,供养诸佛,教化众生。

  【无垢轮者,佛地功德也。佛地功德,无习气烦恼垢。佛为诸菩萨,常转此*轮。诸大菩萨,亦能以此*轮开导一切,无暂时休息。故言常转。】

  “无垢轮”是指佛地的功德。由于佛地证得离垢清净,消尽了习气烦恼垢染,因此是“无垢”。无垢染的佛地种种功德,称为“无垢轮”。佛为诸菩萨常转佛地功德的无垢*轮,使菩萨觉悟到自性本具无量佛功德,而诸菩萨也能以这无垢*轮开导一切,无一刻停息,因此说“常转”。

  【法身如日,而应化身光遍诸世界也。言日未足以明不动,复言如须弥住持也。】

  法身就像虚空中的日轮,而应化身就像日轮放射的一道道光芒,这些应化身的日光普照在一切世界中(日轮比喻说的是,从法身本体中现起千百亿化身,化现在十方世界中普度众生)。但是仅仅以日轮普放光明来比喻,并不足以显明不动法界的境界,因此再加一句:“如须弥住持”。也就是从法身中现应化身,周遍在十方世界中,但智慧安住法界毫无动摇。这就表达出大菩萨如实修行的功德。

  【淤泥华者。经言,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莲华。此喻凡夫在烦恼泥中,为菩萨开导能生佛正觉华。谅夫,绍隆三宝,常使不绝。】

  “淤泥花”的意思,就像《维摩诘经》所说:在高原和陆地上不生莲花,卑下、潮湿的淤泥中才生莲花。比喻凡夫在烦恼淤泥中,得菩萨开导,能开出佛正觉之花!“谅夫”是欣慰的语气。“绍隆三宝,常使不绝”,就是由菩萨常转无垢*轮,使十方世界的三宝种性恒时不绝。

  二者彼应化身,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心一念,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种种方便,修行所作,灭除一切众生苦故。偈言,无垢庄严光,一念及一时,普照诸佛会,利益诸群生故。

  第二种如实修行的功德成就,是指大菩萨不动法身周遍化现是在一时中完成的,没有时间先后。也就是,这些菩萨一切时不前不后,一刹那间放大光明,能周遍到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以种种四摄等方便,修种种波罗蜜行,灭除一切众生的苦恼。

  意思就是:这样化现在十方世界中教化众生,以种种方便、修种种行、灭除众生种种苦,都是在一念中完成的,不会迁移到第二念。所以第二种如实修行的功德,是指一时能行持无量佛事,这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庄严。

  【上言不动而至,容或至有前后。是故复言一念一时无前后也。】

  上面说的“不动而至”,虽然说了没有离开本处而到其他处的动摇相,但这样周遍到达十方还可能有先后次第(有可能前面到东方、中间到西方,后来到南方等,有前后的次第),所以这里再说明“遍至十方”是一时无前后顿时完成的。

  三者彼于一切世界,无余照诸佛会大众,无余广大无量供养恭敬赞叹诸佛如来功德。偈言,雨天乐华衣,妙香等供养,赞诸佛功德,无有分别心故。

  第三种如实修行的功德成就,是指极乐菩萨在一切秽土或净土中,没有遗漏地普照十方诸佛的法会大众,而且没有遗漏地对于诸佛作广大无量的供养,以及对于诸佛的功德作广大无量的恭敬赞叹。

  【无余者,明遍至一切世界一切诸佛大会,无有一世界一佛会不至也。】

  “无余”两个字表明极乐菩萨周遍到达一切世界一切诸佛的大会,没有一个世界、一处佛会不到达。

  【肇公言,法身无像,而殊形并应。至韵无言,而玄籍弥布。冥权无谋,而动与事会。盖斯意也。】

  第一句:法身无相,却普应群机,一时现千百亿化身,各各不同。

  第二句:法性无言可说,却从无言说中尘说、刹说、炽燃说、无间说。“玄籍弥布”就是说出无数微妙的教法。

  第三句:从无分别造作、无心机权谋中,有感即应,恰到好处。

  以上说的极乐菩萨的功德庄严,大意是如此。

  四者彼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遍示令解如实修行。偈言,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故。

  第四种如实修行的功德成就,是指极乐菩萨在十方一切世界无佛法僧三宝处,住持庄严佛法僧三宝功德大海,普遍向众生开示佛法,使他们相应佛法的真实义如实修行。

  “无三宝处”,就是没有佛应化世间,宣说能解脱成佛的正法,由此就没有人依止正法如实修行,而成就圣道功德。“住持庄严佛法僧宝功德大海”,就是极乐菩萨化现在没有三宝光明的地方,像佛一样,为众生开示解脱正道,这样让长夜无明中的众生得到见佛法的慧眼,由此按佛法修持自心,觉悟成佛!

  【上三句虽言遍至,皆是有佛国土。若无此句,便是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这是说明宣说第四种功德的必要。虽然前三句也说到“遍至”,但所遍至的是有佛住世的国土。(也就是,第一句是说遍至十方有佛国土,如实修行,常作佛事。第二句是说遍至十方有佛国土,利益群生。第三句是说遍至十方有佛国土,供养赞叹诸佛。)如果没有这一句,就成了法身有所不法、上善有所不善。

  法身的妙力原本能遍一切处起用,如果不能在无佛世界住持佛法,那法身就有所不法。“上善”指平等周遍的大悲,这样的善是无生不度、无苦不拔,即使为使一个众生生一念善心要入地狱多劫也在所不惜,如果菩萨不能到无三宝处为众生开示佛法,大悲就有不遍,因此说“上善有所不善”。

  总结:

  总的来说极乐世界的菩萨庄严,是指诸大菩萨具有如实修行的功德,也就是已经成就了无相无功用行。

  对此,本论分成四相宣说。第一相:极乐菩萨不动本处,而能应化在十方世界作种种修行。一般如果安住在本处不动,就不能入其它世界;入其它世界,就一定离开了本处,这不是如实修行。极乐菩萨不动本处而遍至十方,所以是如实修行,具足功德庄严。

  第二相:极乐菩萨能一时遍至十方作种种修行。一般要由前后种种阶段来遍游十方。这也不是如实修行。极乐菩萨无前无后,一时遍至十方,所以是如实修行,具足功德庄严。

  第三相:极乐菩萨能一时无余普照诸佛大会,无余普行广大无量的供养、赞叹等。一般一时做不了无量佛事,完成无量佛事须要长久的时劫,这也不是如实修行。极乐菩萨能一时行持无量佛事,因此是如实修行,具足功德庄严。

  第四相:极乐菩萨遍入在十方一切世界无三宝处,如佛一样为众生开示佛法。一般只喜欢在有佛国土修行,这不是如实修行。极乐菩萨没有净秽分别,能入在无佛世界中度脱众生,因此是如实修行,具足功德庄严。

  【观行体相竟。】

  以上解义分中的第三部分——观察极乐世界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的方法宣说完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一)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二)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三)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四)

益西彭措堪布:怀业时语讲记(一)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九)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八)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七)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六)

普遍胜利·普巴扎西仁波切故事:月下思娘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