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一)

 

  【△以下是解义中第四重,名为净入愿心。净入愿心者。】

  所谓“净入愿心”,“净”就是清净,包括极乐净土的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这一切如海的清净显现。“入愿心”,就是一切如海的清净显现都入在弥陀愿心当中,换句话说,这一切清净的相都是由弥陀愿心庄严而流现的。

  又向说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此三种成就愿心庄严,应知。

  到这里,又要知道上面讲的观察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庄严佛功德成就、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总的都入在弥陀愿心中。要知道,国土、佛、菩萨三种功德成就,都是由弥陀愿心庄严或者由弥陀愿心而显现。

  【应知者,应知此三种庄严成就,由本四十八愿等清净愿心之所庄严。因净故果净。非无因他因有也。】

  “应知”是在交代要知道哪个要点呢?就是要知道国土、佛、菩萨这三种庄严成就,都是由弥陀因地四十八愿等的清净愿心所庄严的。愿心是因,果地的庄严是果。由于因清净的缘故,就在果上显现无量的清净相,并不是没有因或者由其他不清净等的因显现的。

  如果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国土这一切庄严是没有因而显现的,那应当成立在六道的任何处都能恒时显现这些庄严,因为不必要因就能凭空显现。这样能在西方显现,也应当能在东方、南方等一切处显现,能在六道的任何处显现。实际上,在三恶道有没有显现这样的庄严呢?丝毫也没有。地狱界只显现刀山火海、沸汤油锅,不显现金地花池、宝树楼阁。饿鬼界也只显现脓河荒原、枯枝败叶,不显现衣食自然、丰足喜乐。旁生界也只显现披毛戴角、负重劳役,不显现相好庄严、轻安自在。像这样,人界、修罗界、天界也都是惑、业、苦的杂染境界,没有极乐涅槃国的国土、佛、菩萨三类庄严。所以极乐世界的庄严成就决不是无因产生的。

  那么,这一切庄严是不是弥陀愿心以外的其它因变现的呢?如果是从其它不随顺的因生的,比如从十恶业或有漏业或小乘道的因所生,那就成了不清净的因感得清净的果,好比种荆棘的种子得到稻谷,这样就是因果紊乱,根本不成立。如果是从别的佛或菩萨的愿心中显现,那也有东方佛刹成了西方佛刹等的过失。

  那么,这极乐净土无量的国土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到底是从什么因中流现的呢?这唯一是由极乐教主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了四十八愿等的清净愿心,立誓要建立具足种种功德庄严的佛国,而且发愿之后,安住在真实智慧中积功累德,用功德来庄严国土,到成就佛果时,就按照愿海的内容,从法身智慧中任运显现如海的庄严相,所以说极乐世界的国土、佛、菩萨三种功德成就都是由弥陀愿心所庄严的。

  略说入一法句故。

  这广大演说的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成就,也就是总共二十九种所摄的无量依报、正报庄严,略说入在“一法句”中故。

  【上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为广。入一法句,为略。】

  广和略是指什么呢?上面讲的国土庄严十七句、如来庄严八句、菩萨庄严四句,就是广说;入一法句,就是略说。

  “广”是广大展开,说出庄严的差别万相。“略”是把庄严的差别万相总的略摄在一句当中,这一句讲的是庄严差别万相的平等相。

  【何故示现广略相入。】

  “广”完全摄入在“略”中,“略”周遍地体现在“广”中,这叫“广略相入”。为什么显示广略相入呢?

  【诸佛菩萨有二种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出法性法身。此二法身,异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

  诸佛菩萨有无数的法,这无数法的积聚就叫法身。法身按体、用分成两种:一是法性法身,二是方便法身(相当于通常说的法身和色身)。法性是显现万法的真如性体,叫做法性法身;从真如性体中现起的无数妙用,这一切叫做方便,总的叫做方便法身。

  两种身的关系如何呢?从法性中出生无量方便,或者从法身流现报、化两种色身,示现种种说法、种种威仪来普度众生;由方便法身能显出法性法身。法性从哪里见呢?法性无相可见,就是以这一切方便妙力来体现它。也就是心性的体是不可见的,只是由它起种种妙用,能了知有体。那么,从显现无量的报化身、广作无量的事业,就显示出法性法身。

  两种法身“异而不可分”,如果说两者是异,两者又不可分离,因此是“不异”;“一而不可同”,如果说两者是一,两者又不能混同,所以说“不一”。实际上不是异不是一,超出思量分别!“一”是分别心立的戏论,“异”也是分别心立的戏论。真实中远离一和异,这是微妙不可思议之处。说“一”不对,因为法身不可见,而色身可见;说异也不对,因为离开法身没有色身,离开色身没有法身。本来不可分,也不可同!

  【是故广略相入,统以法名。】

  所以,广大显现的二十九种庄严摄入在法身中;从法身中展开,就是二十九种庄严。这样“广略相入”,总的就以一个“法”字来说。也就是,所有这一切都叫做“法”。

  【菩萨若不知广略相入,则不能自利利他。】

  菩萨如果不了知广略相入,就不能成办自利和利他。因为自利和利他分不开,圆证法身是自利成就,流现报化、普利群生是利他成就,菩萨不知这广略相入的妙理,就不能自利利他。

  广大地流现一切色身、光明、说法等普利众生,都源于法身;由法身的妙力,就任运广大地流现这一切妙相和事业。所以要了知一切皆法身,才能自利;要不动法身普现色身,才能利他。如果不知道这广略相入的妙理,就不能自利利他。

  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前面讲了国土、佛、菩萨三种庄严,摄入在一法句中,一法句说的是清净句。清净句说的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此三句展转相入。依何义名之为法,以清净故。依何义名为清净,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此三句”,指“法”一句、“清净”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一句。这三句展转相入,就是:依何义称为法呢?以清净故,称为法(极乐的国土、佛、菩萨庄严都是清净的,因此称为“法”。)。又依何义称为清净呢?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称为清净(由于一切都是从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中流现,都是以法身智慧为体,所以称为清净。)。

  【真实智慧者,实相智慧也。实相无相,故真智无知也。】

  “真实智慧”就是现见实相的智慧。实相没有生灭、来去、一异、常断等的相,所以真实智慧就没有了知生、了知灭等的知。

  【无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灭,故法身无相也。】

  “无为法身”是指法性身。法性不是由因缘造作,所以是无为。法性寂灭一切戏论相,所以法身没有相。

  【无相故能无不相,是故相好庄严,即法身也。】

  由于无相,就能无不现相,所以相好庄严即是法身。也就是,无量的依正庄严没有独立的体,而是以法身为体。离开法身,就没有一相,以相不离体故。

  【无知故能无不知,是故一切种智,即真实智慧也。】

  由于没有所缘的知,就能无所不知。所以一切种智就是真实智慧。

  【以真实而目智慧,明智慧非作非非作也。以无为而标法身,明法身非色非非色也。】

  以“真实”称呼智慧,表明智慧不是作、也不是非作。世间的智慧都有功用造作。比如我们要了解一件事,就要用心去想:这是什么?它能干什么?我应当怎么作?等等,这就是分别造作。真实智慧远离分别造作,但又不是非作。“非作”就像木石,不起了知的作用。真实智慧既不同于分别心的知,也不同于木石的无知,所以“非作、非非作”。为什么要双非呢?不以双非,会误认为真实智慧是分别心那样的知,或者木石那样的无知。

  以“无为”两字标显法身,说明这是本自圆成、不假造作。这样就显示了法身不是有形有色,也不是非色。三界的业报身是由烦恼和业造成,其他种种身也都是因缘造作的色身,但法身非色。而且法身非非色,就是法身也不是像虚空那样一无所有,法身随缘现种种色身的相。所以法身既不是有形相可见的色身,也不是断灭一无所有,所以说非色非非色。为什么要这样说?也是怕人落于二边!一说法身,就认为有形有相,以色见、声求,而误入邪道;或者认为法身什么色也不能现,又落在断边。所以这里说“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这才知道极乐世界的无量庄严都摄入在清净句当中。“清净句”就是指真实智慧无为法身。因为它是真实智慧,所以无不照了、无不起用。由于它是无为法性身,所以相好庄严从中现起,无量事业从中现起,无量国土、佛、菩萨庄严从中现起。它是心性妙体,能起无边的妙用!

  反过来想想,如果极乐的万相庄严是以虚妄的智慧为体,是以有为的色身为体,有可能流现这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庄严吗?绝不可能!比如河水流动,觉知水流声的心是不是真实智慧呢?它是当下取声,过后坏灭,怎么能无所不知呢?如果只是有形有相的色体,怎么能周遍变现无量色相呢?所以这净土的一切是以法身智慧为体,或者以如来藏为体,或者以自性清净心为体,这些只是名词不同,说的是一回事。就是从这本性中流现出无量庄严。

  【非于非者,岂非非之能是乎。盖无非之曰是也。自是无待夫非是也。非是非非,百非之所不喻。是故言清净句。】

  首先这样问:前面讲“非非作”和“非非色”,“非于非者”就是否定“非”,不又成了“是”吗?

  回答:这里讲的“非非”,哪里是以“非非”又成了“是”呢?不会因为说“非非色”就成了“是色”,说“非非作”又成了“作”。一般说的“是”,是由否定“非”而立出了“是”。而自性本然的“是”,不是观待“非是”而立的“是”。因为观待“非是”而立的“是”,是假立的,并不是自性。

  总之这里用的“非”字是遣而不立,无论分别心缘什么、说什么都一味遣荡而不立什么,所以说“非是非非”:这真正的自性光明或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既没有“是什么”的固定一相,也没有“非什么”的固定一相。“百非之所不喻”,“百非”指一切戏论,分别心所计的是也好、非也好、既是“是”又是“非”也好、不是“是”不是“非”也好,这一切都说不到法性的本来面目,也就是法性远离这一切戏论,所以说是“清净句”。这样远离一切戏论,就叫“清净”。反过来,落在戏论中,就不是清净。

  【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

  所谓的“清净”就是指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因为这是离一切边而清净,所以就在这清净中,随缘现出无量如海的功德庄严。也就是从法性身中现起无量方便法身或者说无量的报、化色身。极乐世界的无量庄严统摄起来,就入在一法句中。这个“法”就是指离一切戏论的清净,“清净”就是指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有的佛法都摄在这里面。

  比如二转*轮宣说诸法无我,就是摄入清净句——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但只说到空性这一分,并没有说圆满,只是部分了义。这空性又是什么?实际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是真实智慧,不是虚妄分别;是无为身,不是有为身。这是指性体、指如来藏,它的体性是无念的灵知。

  此清净有二种,应知。

  要知道这清净有两种。

  【上转入句中,通一法入清净,通清净入法身。今将别清净出二种故。故言应知。】

  以上辗转摄入的句子当中,把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国土三类庄严全部摄入在一法句中(或者摄入在一个“法”字中),而这一“法”字又入在“清净”二字中,“清净”又入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中。现在要在清净上分出两种差别,所以说“应知”。

  何等二种。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器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是名器世间清净。众生世间清净者,如向说八种庄严佛功德成就,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是名众生世间清净。如是一法句,摄二种清净义,应知。

  是哪两种清净呢?一是器世间清净,二是众生世间清净(或者说成依报清净和正报清净)。所谓的器世间清净,就是像上面讲的十七种庄严佛土功德成就,就叫器世间清净;所谓众生世间清净,就是像上面讲的八种庄严功德成就佛、四种庄严菩萨功德成就,就叫众生世间清净。要知道,这个“一法句”中包含两种清净的涵义。

  【夫众生为别报之体。国土为共报之用。体用不一,所以应知。】

  个体的众生是以自己的别业感得的果报体,共处的国土是众生共业果报显现的受用处。由于众生是果报的主体,国土是众生共同受用之处,以体和用不同的缘故,或者以正报和依报不同的缘故,所以要知道清净上会有器情两分。

  【然诸法心成,无余境界。众生及器,复不得异,不得一。不一则义分,不异同清净。】

  但诸法只是一个心造成的,离心就没有境界。所以众生和器既不是别别的两个体,也不是无二的一体。就像梦中人在山上走,人和山不能说是不同的两个体,因为只是一个梦心变的;又不能说是无二的一体,因为人和山的相状不同。由于器和众生不是一种相,所以就可以按意义分成两种;由于器和众生只是心造成的,而不是有两种体,所以心清净时,众生和器同得清净。

  【器者,用也。谓彼净土,是彼清净众生之所受用,故名为器。如净食用不净器,以器不净故,食亦不净。不净食用净器,食不净故,器亦不净。要二俱洁,乃得称净。是以一清净名,必摄二种。】

  “器”是用的意思。意思是说,西方净土是彼清净众生的受用之处,所以叫做器。比如:干净的食物用不干净的器装,由于器不干净,就使得食物也不干净;不干净的食物用干净的器装,由于食物不干净,也使得器不干净。只有食物和器都干净,才称得上干净。所以一个“清净”的名称一定包含器清净和众生清净两种。

  也就是凡是世界清净,就必须是器和众生两者都清净。如果有一者不清净,就不能把这世界叫做清净世界。比如器世界受用的色声等不清净,就使得众生也成为不清净。或者众生世界有烦恼、业的杂染,也使得器世界转成不清净。所以要器情都清净才称得上“清净世界”。

  【问曰,言众生清净,则是佛与菩萨。彼诸人天,得入此清净数否。】

  有人问:所谓的众生清净就是指佛和菩萨。那些人天能算在里面吗?

  意思是人天没有断一分烦恼障和所知障,应当是不清净的众生。只有登地之后分断二障的菩萨和圆断二障的佛才称得上清净,同居土的人天怎么能算在里面呢?

  【答曰,得名清净,非实清净。譬如出家圣人,以杀烦恼贼故,名为比丘。凡夫出家者,持戒破戒,皆名比丘。又如灌顶王子,初生之时,具三十二相,七宝即为所属。虽未能为转轮王事,亦名转轮王。以其必为转轮王故。】

  回答:这些人天是可以称为清净,而不是实际已经得到清净。比如出家的圣者以杀灭烦恼贼的缘故,称为比丘。但凡夫出家人不论持戒、破戒,也都称为比丘。又像得过受职灌顶的转轮王子,一出生就具有三十二相,拥有轮宝、摩尼宝等的七宝。虽然小王子还不能做转轮王的事业,但也称为转轮王,因为他将来一定成为转轮王。

  【彼诸人天,亦复如是,皆入大乘正定之聚。毕竟当得清净法身。以当得故,得名清净。】

  极乐世界的人天也是这样。他们往生后都入了大乘正定聚,只进不退,当然毕竟会证得清净法身。以将来一定会证得的缘故,也称为“清净”。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二)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三)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四)

益西彭措堪布:怀业时语讲记(一)

益西彭措堪布:怀业时语讲记(二)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二十)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九)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八)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七)

益西彭措堪布:往生论注讲记(十六)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