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一(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一(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印光大师 著

  益西彭措法师 讲述

  那么,从今天开始,这次中秋节和十一假期,我跟山上的道友们,和山下的道友们,在法界讲堂、新浪UC:“弥陀讲堂等的讲堂当中,一同学习一下《印光大师文钞选编》里的修法内容。学习的时间是跟今天一样,每天上午10点整开始,大概要连续六、七天。

  首先在这里,简单说几句,为什么我们这次,要认真学习《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大家知道,印光大师,被公认为,是西方三圣之一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而且印光大师和大恩上师圣者法王如意宝一样,和当时以及以后,非常众多的学习净土的修行人,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并且能够接引这些有缘者,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另外,大师的这个《文钞》是属于实修派的修心的教言,或者说是实修的引导文。

  印光大师早年参访了南方北方的众多的丛林,更在普陀山的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了几十年,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弘一大师赞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太虚大师赞言:“为莲宗十三祖,询获其当也。实为近代佛子僧人之典范。”

  由于印光大师晚年,往来弘法于民国江浙和上海等地,他对现代社会众生根性最为了解,因为大师所处的时代,离我们现在非常近,所以使用的语言文字和针对汉地道友们的修行上的问题,和汉地佛弟子根机、意乐等,能够非常相应,所以对大家学修佛法,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而且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是现代众生修习佛法,尤其净土法门,必须要学习的一个珍贵的法宝。

  《印光大师文钞》,被认为,是佛教徒、尤其是净土宗信众的,修行宝典。印祖以文字摄化众生,利益世间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希望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参加这次《印光大师文钞选编》的学习。

  下面就开始讲课。请道友们翻到法本的第17页,今天就讲《竭诚方获实益论》的第一部分内容。

  分二: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一、世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谚语说:“学人谦下的程度不深,在世间法上不会得到学问、技艺的真髓,在出世间法上也不会得到佛法的实益。”这话虽然短小,可以譬喻到世出世间的一切方面。

  《大乘庄严经论》里说:“下心为缘起。”“内心谦下”这是得到师长教诲、传授的缘起。相反一句话是:“我慢高山,不出德水。(在内心傲慢的高山上不会出功德之水。)”所以做为学人心越谦下越好,只有谦下才能得到传授,才会认认真真地受持奉行,也才能得到学问的真髓。

  【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

  就世间来说,大的经术文章、小的一才一艺(比如绘画、书法、医术、音乐、文学、杂技等等),如果想达到妙义入神、传薪得髓、出类拔萃、名传古今的造诣,如果没有做到专心致志、竭诚尽敬,怎么能达到呢?

  【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所以管子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就是要达到学问、技艺、修行的高境界,之前会有一段徘徊不前、难以提高突破的阶段。然而只要锲而不舍地努力,一次不行就再修一次,一次不能透彻就再思维一次,只要精诚不懈地努力,就会有一时豁然通达。就在这思之不得的迷闷困惑之时,会有鬼神来帮他通。其实不是鬼神帮他通,是由精诚到极点而一旦贯通的。

  比如紫柏大师20多岁时,有一天听到僧人诵张拙的“见道偈”,念到“断除妄想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时,就说:“错了!应当说‘方无病’、‘不是邪’。(当时他以为是僧人念错了,应当是“断除妄想方无病,趋向真如不是邪。)”僧人说:“你错了,他没错。”这一下紫柏大师大惑不解,在墙壁上到处写这两句,疑到头面俱肿的地步(就是他解不开这两句,参到头和脸都肿起来)。

  有一天用斋时忽然开悟,头和脸上的肿胀当时就消掉了。

  这也是精诚所至、豁然开悟的好例子。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

  汉代的魏昭见到郭林宗时,认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就是教授经学的老师容易遇到,自身已经成就道德、修行堪为人师的相当难遇到。因此就依止郭林宗学习,侍奉老师,做供给、洒扫等各种事务。

  【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有一次郭林宗生病,叫魏昭做一碗粥。做好了粥端上来,林宗大声呵斥说:“给长者做粥,不用心恭敬奉事,这样的粥怎么吃!”

  魏昭二话没说,再去做粥,又一次端上来。郭林宗又再三呵斥。魏昭仍然脸色不变。郭林宗说:“我当初只是见你的面,今后我知道你的心了。”

  这就是在依师求学时,像仆人一样,无论老师吩咐什么,都遵从去做。即使受到责骂,也不改变温顺、敬重的心。这就是内在真正有对老师的恭敬。

  【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

  这一段是古代有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

  宋代的杨时和游酢拜当时的大儒程伊川为师学习。有一天,两人来老师这里请益,时间很久,程伊川忽然闭上眼睛睡过去了。两人在旁边侍立不敢离开。很久时间,伊川忽然醒过来说:“贤辈还在这里!天色已晚,回去休息吧!”两人告退出门,门外已经雪深一尺了。杨时和游酢这样尊敬老师,终于成为一代大儒。

  这里大家要知道,尊师和重道密不可分,由于重道就必定尊敬传道的师长;由于尊师,就会把老师所传的道受持在心里,不敢忘失,也就能传持法道,得到法的真髓。

  【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

  宋朝张九成,14岁到郡里的学校读书,整天闭门在屋里,没有事不越过门槛。

  旁边住的学生从墙壁的缝隙里偷看,想知道张九成在干什么。只见张九成正襟危坐,对诗书如对神明(就是他对圣贤的诗书非常恭敬,没有丝毫懈慢)。大家互相惊叹佩服,都尊重地以张九成为师。

  后来张九成仰慕禅宗,有一天夜晚上厕所,正提“柏树子”的话头,听到青蛙叫而契入。以后又在径山拜见大慧宗杲禅师,由禅师指点,得到大自在。

  【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

  这四位所学的是世间明德新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法门,他们尊师重道尚且如此至诚,也因此能够成就学问、建立道德,致使生前殁后让人景仰不已。

  【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

  前一典故出自《孟子》。这是讲古代的围棋大师“弈秋”,当时有两个学生依止他学棋。当弈秋教棋的时候,一个学生专心致志,一心听弈秋的教诲;另一个学生心不在焉,心里想着:天鹅要飞来了,我怎么拿弓箭把天鹅射下来。

  这两个学生虽然依同一个老师听同样的教棋,但后一个学得不如前一个好。这并不是两个人有智力上的差别,而是由于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后一则典故出自《庄子》。这是讲:有一次孔子和学生们出游楚国,从树林里出来,见到一个驼背老人正举着长竿粘蝉,像在地上拾取一样方便。孔子问:“你的技艺这么高超,有门道吗?”他说:“有门道!经过三、五个月认真苦练,在长竿的竿头迭起两个丸子不掉下来,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迭起三个丸子不掉下来,差不多十次只有一次失手;迭五个丸子不坠落,那就跟在地上捡东西一样自如,我的身体就像木桩,举出的手就像枯树枝!即使天地之广、万物之多,而我身体丝毫不动,在我心前只有知了的翅膀!怎么会不成功呢?”

  孔子就回头对学生说:“所谓‘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说的就是这位驼背老人啊!”

  因为在他的心前只有知了,再没有别的,当然就跟捡东西一样百发百中。

  【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世间学问不论大的经术、文章,还是小的一才一艺,都应当以诚敬为主。

  这是教导我们要把重点放在诚敬上。内心能注重诚敬,加上日积月累的串习、历练,就一定会有所成就。佛经上有一句名言:“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指专心致志地投入,把心力凝聚在一点上,就一定会绽放智慧的火花!不论学什么都一定会有所成就。

  二、佛法上竭诚方获实益

  【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无缘种,莫由得度。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对于世间的学问、技艺尚且要竭尽自己的诚心,何况是如来所说的圣法,更应当竭尽诚心地来受持。这又要通过了解圣法的来源、功用以及对于自己的恩德来做为引发的途径。如果能仔细思维而深深地认识到这些,就自然而然会发起恭敬尊重圣法的心理。下面我们就从圣法的来源开始讲起:

  这要说到释迦如来在往昔劫中,为了度脱一切在迷惑中的众生同成无上觉悟,而立下菩提誓愿,并且着手考虑度脱众生的方法。度众生需要有因缘种子,没有因缘种子,对于无缘之人是无从度脱的。因此发下普度众生的大愿之后,就开始和众生广结善缘。于是,就从法身中化现无量色身,普遍化现在六道当中。只要哪里的众生有缘、可以以哪种身度脱,就现那种身,就像观音菩萨普现三十二应身那样,以种种方便顺应众生的根机而做利益。

  由于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这样的话,菩萨就如同大医王,为治疗众生千差万别的病,而开设无量法门来做接引。虽然所施设的法门无量无数,但最终一道同归,都归于一乘真实义,归于真如实相。

  在度众生的时候,针对众生还没种下善根,就首先给他种善根;看到众生种了善根还没成熟,就设法引导他成熟;观察到众生善根已经成熟,就使他直下解脱。而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比如现出家身、在家身、圣人身、凡夫身、男身、女身……,或者现器世间山河大地等的身。总之,什么都可以化现,只要能利益众生。

  【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

  这是指广大地行持六度、四摄等的菩提行海,为无量有缘众生拔苦予乐。

  “云布慈门”,就是指佛因地的慈悲如同空中的雨云,把雨水降在众生心田上,滋润成熟他的善根。总之就是以种种途径、种种方式给予众生利益安乐。

  “波腾行海”,就是指佛因地所行的菩提行,犹如大海波腾浪涌一般。“海”表示无量,“行海”就是从布施到般若之间的无量菩提行。不仅自利方面修持一切六度万行,而且摄持众生方面,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四种方便普遍饶益一切众生。

  总之释迦佛从因地发起菩提心之后,累劫当中积功累德,行持了自他二利的无量菩提行。

  【其布施也,内外俱舍。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与。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

  单拿布施这一项来说,可以说是“内外俱舍”。只要对于众生有利益,无论外在的国家、城池、妻子,内在的头目脑髓、身肉手足,都欢欢喜喜地舍给众生。所以《法华经》说:看这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阔区域里,下至没有如芥子许的地方不是菩萨舍弃生命之处。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任何一处都曾经有过菩萨为利益众生而舍弃生命的事迹。(这里菩萨是指释迦佛的因地。)

  从布施这一项推展开来,六度四摄所包含的各种菩提行行持了多少呢?实际上行持了无法用数字衡量、用语言描述的菩提行海!

  【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祇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宏开法会,普应群机。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

  像这样,释迦佛为了利益众生,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极为漫长的时间,修过无量无数的六度万行,和世间的无数众生普遍结下了甚深因缘。

  等到众生的机缘已经成熟时,就在这个世界示现成就正觉,以八相成道的事业度脱一切众生。也就是在金刚座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彻证成佛之后,49年中不辞辛劳地讲经说法。期间开过无数法会,说过无数契经,普应当时众生的根机。

  众生的根机实际上有无量无数的差别,大体上分成上、中、下三种。上根人由于宿根已经成熟,所以对他就直接显示实相,让他立即登于道岸。中下根人还没成熟,就对他说一些方便法,让他逐步地趋近,这叫“曲垂接引”。这样使得他渐次成熟。

  他的根种成熟需要一定时间的熏陶。就像种子上的势力由不断地滋润而到量之后,就能一遇因缘便破土而出。人的心也是如此,要由教法的熏陶而培养成熟。最初教法熏到心里的时候,感觉很生疏,但是越熏越熟;熏久了就会开发,这叫“渐次熏陶”。熏陶好了就成为法器,就可以“开权显实”,直接说实相法了。

  【显密权实,偏圆顿渐。随机而施,相宜而用。乘虽有三,道本无二。】

  佛所说的显密、权实、偏圆、顿渐等各类法要,都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做的施设,都是以“相宜众生的根性”为原则而采用的方法。

  乘是一个比喻,比如过去的四轮马车,它能把人从起点运载到目的地,这就是乘。“道”是指实相、本体、理体或者本性。“乘虽有三,道本无二”,就是说:乘虽然分成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种,但最终证入的实相实际没有两种。

  小乘根性的人暂时不堪接受大乘法,所以就先给他化现一个城市,让他在那里得到休息。也就是由于怖畏生死的缘故,首先让他进到化城当中,这样就安稳了,脱离生死了。但这并不是到达了究竟,因为还没有彻证到自性。等时节因缘成熟时,还要从头趣入大乘,最终彻证本性而成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有这个心性,最终也都同证这个心性。这就是成佛之道,究竟的目的就在这里。

  【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权”是方便的意思,“实”是真实的意思)。俯顺群机,循循善诱。必令机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

  如来的教法分成权、实二教。“为实施权”:如来的本心是要引导一切众生,与他同等地证到本具的心性,这就是如来说法的究竟目的。但众生暂时不能接受,为了让他在之后能达到,就首先给他施设方便,引导他渐次趣入。这就叫做“为实施权”。

  “权是实家之权”:这个“权”就是方便的意思。通过方便最终所要达到的就是真实。之前权巧、权宜的方法,叫做“方便”。“权是实家之权”——这个权巧是能最终到达真实,为到达真实而施设的权巧。

  “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到权法说到一定的时候,差不多了,这时就“开权显实”——开示以往四十多年的说法都是方便说,这样开示了这些法门是权巧方便之后,也就显出了一乘教的真实。所以“实是权家之实”——这个“实”就是经过权巧方便的法门最终归宗的地方。

  “俯顺群机,循循善诱”:如来俯顺群机,是因为众生的程度不够,首先说真实法接受不了,因此就迁就众生的情况做渐次的引导。“循循善诱”,就是让众生跟着走,一步一步地诱导过来,就跟教小孩一样!众生就是小孩!

  “必令机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所说的法一定使得它机、理双契。就是上契于理、下契于机:一来,所说的法契合真理,偏离真理就不是佛法了;二来,法门契合所化众生的根机,如果说法不契根机,那也只是“闲言语”而已。(比如对浅人不能说深法,说深法他懂不了;对深人不能说浅法,他已经懂了有什么必要说呢!所以一定要契机,所说的法和众生的根性、状况恰如其分地契合。)由于所说的教法既契理又契机,众生听受之后就能得解,就能修行。这样才使得众生解也圆满,行也圆满。

  【学者虽则专主大乘,亦不可轻蔑弃舍小乘。以小乘原为进入大乘而设。乃如来之度生妙用,实下根之出苦宏猷。故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学者虽然主修的是大乘法,但也不可轻蔑舍弃小乘法。为什么呢?因为小乘法原本是为了进入大乘而设立的过度,这是如来度生的妙用,实在也是下根人出苦的方法(就是根据他的根性,给他传非常适合的小乘法来度他出离生死苦海)。所以《四十二章经》上说:学佛法的人,佛说的教法都应该信受、顺从。受持佛说的教法就如同吃蜜,不论吃中间的还是边上的都是甜味。这意思是说,佛所说的一切教法都是指示众生修行的教授,都是直接或间接引导众生成佛的教导,所以“中边皆甜”。

  总之,这是佛教导弟子对任何佛经都应当信顺,不应当妄分大小、顿渐,而生轻重之心。原因就是佛的言教不出于权、实两种,为实施权,开权显实,同归于实相。如果执小谤大、执大谤小,就违背了佛的教导(这一段是按蕅益大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解》而做的解释)。

  【大海虽有浅深,水味原无二致。凡属佛经,固应一体尊重。如轮王命令,事虽种种不同,其为王敕则一也。】

  好比大海有中心、有边沿、有浅层、有深层,但大海的水味没有两种,都是咸味。佛的教法也有浅层、有深层、有中心、有边缘,这一切语言都出自如来的智慧和慈悲,有哪句不好呢?有哪句不应当尊重呢?

  所以,凡是佛经,都要同样尊重。就像古代帝王所下的诏令,虽然事情有种种不同,有大、小、轻、重的差别,但这些命令都是帝王说的,所以要一律尊重。

  那么,我们是佛弟子,对于佛说的圣法也应当一律尊重,不然就是不尊重佛!就像皇帝发出的任何圣旨,百官臣民都要一律尊重。如果在皇帝命令下达时,认为“这是小事”而不加尊重,那就等于不尊重皇帝!

  【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况如来金口所说之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乎哉。】

  开了圆解的人就叫“圆人”。圆人受持法,没有一法不圆,一切法通通是圆法了。不但是出世间法,连世间法——治理世间的语言、谋生的产业等都随顺正法,何况如来金口所说的生灭和无生的四谛、十二因缘等法呢?

  【及如来一期事毕,示现灭度。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后,教传此土。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布佛经,不惜躯命。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传,其道路险阻,非常艰辛。不觉哽噎涕泣,莫之能已。】

  等到如来一期度生的因缘已尽,应度的都完全度尽了,随着就示现灭度。之后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大小乘三藏教法,从此就有佛经在整个世界中广为流通。

  佛灭度之后,又经过一千年,教法才陆续传到了中国。中印两土的高僧来往频繁。当时译传佛经不惜身命,很多译师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从印度取经回来,把梵文经本翻成汉文,才有了汉地的佛教。

  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译师的传记,见到取经途中道路的艰难险阻,非常艰辛,禁不住让人哽噎涕泣,这宝贵佛经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先德的心血。

  下面我们就以东晋的昙无竭译师为例,稍微讲述一下西行取经的艰辛经历:

  当年昙无竭译师听到法显等人亲自前往印度取经的事迹,就慨然立下为法忘躯的誓愿。于是在刘宋武帝永初元年,集合志同道合的昙朗、僧猛等25人,从长安出发。

  西行途中,经过沙漠地带,空中见不到飞鸟,地上不见野兽的踪影,四顾茫茫,一望无垠的荒漠,只能凭太阳的起落位置确认东西方向,以见到有人的遗骨来判断这是有人走过的路。

  走出沙漠,到达葱岭(就是现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山脉的一带)。山岭上冬夏积雪,冰峰万里。加上恶龙吐毒,刮风淋雨,砂砾飞扬。

  再往前要越过大雪山,雪山下有大江,水流湍急,像离弦之箭。东西两山之间系着长长的绳索为桥。十个人里只能先过一人,等到了彼岸之后,就举起烟火作为信号。这边的人见到烟火,知道前面的人已经安全到达了,才敢继续度桥。要是很久没见到烟火,就知道暴风吹翻绳索,人已经掉到江里去了。

  这样到了河的对岸,又要攀登大雪山。这座雪山悬崖峭壁,没有插脚的地方。峭壁上有前人凿出的两两相对的小洞,每个小洞可以插入一个木桩。每个人拿着四根小木桩,攀登时先拔出脚下的木桩,再用手拉住上面的木桩,这样交替循环,不断地往上攀。(这是极其危险的,稍不留神,就会掉落下来。)经过三天的艰难攀登,才到达平地。检点人数,25人中有12人坠崖而死。余下的13人继续前行。

  越过了葱岭、雪山,到达宾国。在这个国家停留一年多时间,学习当地语言,礼拜佛的圣迹和钵器等圣物,求得梵文《观世音授记经》一部。再向西行,进入月氏国,礼拜佛的头骨。

  后来到了北印度檀特山南部的石榴寺,停留三个月,度过炎热的夏季。昙无竭在这里诵经坐禅,精勤不懈,而且受了具足戒。

  之后,一行13人离开石榴寺向南往中印度行进,走到两地交界之处,荒无人烟,无处化缘,只有以随身携带的石蜜充饥。同行的13人中又有8人死去。

  昙无竭虽然屡经危险,但他一直系念观世音菩萨,没有一刻间断。快到达舍卫国境内时,荒野当中遇到一群恶象就要伤人,昙无竭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忽然有狮子从树林里走出,恶象一见狮子就奔逃而去。

  到达恒河时,又遇到一群犀牛,昙无竭像上次一样一心归命观世音菩萨。不一会儿,有大鹫鸟飞来,把犀牛惊散。

  后来昙无竭在印度寻访名师,学习梵文经典数年之后,带着经卷从南印度搭船经由海道到达广州。完成了取经的宏愿。

  莲池大师评论说:读西行取经的传记,即使千百年后,还能感人泪下。要知道我们读诵的经典一字一句都是先德的血汗结晶。而有人以轻视心看待佛经,以污手持经,或者把经放在不洁净处,又有收藏经书而不读,读了不照经上的教导去做,甚至用经书来谋求衣食、名利,实在可悲!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二(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益西彭措堪布: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三(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益西彭措堪布: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四(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益西彭措堪布:念佛观修法

益西彭措堪布:学习《净土圣贤录》,增上往生的信愿行资粮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持经利益随心论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益西彭措堪布:复无锡尤惜阴居士书讲记(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益西彭措堪布:一函遍复 讲记二(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益西彭措堪布:一函遍复 讲记一(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益西彭措堪布: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 讲记二&a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