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净土圣贤的传记(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净土圣贤的传记(三)

 

  道昂。魏郡人。风神清彻。慧解夙成。投灵裕法师出家。钻研大教。尝于寒陵山寺讲华严地论。昏夜无烛。昂举掌高示。便发异光。明照堂宇。众惊异。昂曰。此光手中恒有耳。何足怪邪。

  唐朝道昂法师,心很清净、明了,天资聪慧。由于他有夙根,很快成就了慧解。他投灵裕法师出家,钻研华严大教。

  曾经在寒陵山寺讲《华严·十地经论》。当时是昏暗的夜里,没有灯烛,道昂高高举起手掌向大家显示,马上就发出奇异的光明,照亮了整个殿堂。大家都很惊异,道昂说:“这光手里常有,有什么好奇怪呢?”

  平时志结西方。愿生安养。后在报应寺。自知时至。预告有缘。八月初当来取别。至期无所患苦。问斋时至未。即升高座。炉发异香。引四众受菩萨戒。词理切要。听者神竦。昂举目高视。见天众缤纷。管弦繁会中。有清音远亮。

  平时他的志愿是往生西方。后来在报应寺自知时至。事先告诉有缘人:“八月初要来告别一下。”到了时间,身体没有病苦,问吃斋饭的时候到没到。之后就升上高座,香炉里发出奇香。然后接引四众弟子受菩萨戒。当时开示极为恳切,要言不繁。听的人心里都很触动。

  道昂抬头往上看,只见空中天众缤纷,奏着管弦天乐,有很轻雅的声音传得很远很亮。

  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所愿也。常祈心净土。如何此愿不果遂邪。言讫。天乐上腾。须臾还灭。便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如云。飞涌而来。旋环顶上。举众皆见。昂曰。大众好住。今西方灵相来迎。吾往矣。言讫。但见香炉坠手。即于高座而逝。年六十九。时贞观七年也(续高僧传)。

  当时道昂对大家说:“这是兜率天人来接我了,但天道是生死根本,不是我所愿,我常常一心祈愿往生净土,为什么我的愿不能满呢?”说完,天乐就往上传,须臾间就消失了。这时见到西方的香花伎乐像云一样充满虚空,飞涌过来,盘旋在道昂大师顶上。人们都现场见到。道昂说:“大家好好住,现在西方的灵异境界已经现了来接我了!我走了!”说完见香炉从他手上掉下来。这样就坐在高座上往生了。69岁。

  智琰。字明灿。姓朱。吴郡人。生有异质。八岁出家。事通元寺璩法师为弟子。遍历名剎。开宏经论。陈亡。归虎丘。面岩壑者三十载。后避兵他徙。武德七年。苏州总管李世嘉迎还山寺。行三种净业。修十六妙观。集善侣五百余人。至寺念佛。每月一集。将逾十载。

  唐朝智琰,苏州人。生下来禀赋不凡,8岁出家,承事通元寺的璩法师作为弟子。当时有名的道场他都游历遍了,然后就开法席,弘扬经论。陈国灭亡,他又回到苏州虎丘,在山岩上对着悬崖住了30年。后来为躲避兵乱,又迁到其他地方。

  武德七年,苏州总管李世嘉迎请他回山。当时他行三种净业,修《观经》十六妙观,集合五百多个善友到寺院念佛,每个月集合一次。这样过了将近十年。

  贞观八年十月。见梵僧手执宝瓶。前谓之曰。我无边光也。却后净土所称功德宝王。乃我尔。琰谓寺众曰。无边光乃势至大士。功德宝王。其成佛之号也。我其西归乎。其夕遂逝。年七十一(佛祖统纪武丘志)。

  贞观八年十月,他见到有位梵僧手持宝瓶,近前对他说:“我是无边光,以后净土所称的功德宝王就是我。”智琰对寺院大众说:“无边光是大势至菩萨,功德宝王是大势至菩萨成佛的名号,我要归西了。”

  这天晚上,智琰圆寂,71岁。

  等观。姓孙。富阳人。受心观于智者禅师。居天台。常诵法华。贞观九年冬。余杭法忍寺请观讲演。明年正月旦。有王服者至。谓观曰。弟子为皐亭庙神。昨师过庙庭。适弟子巡游。未及奉迎。今故远来。专求戒法。观乃然香为授菩萨大戒。礼谢而退。

  唐朝等观,富阳人,在智者大师座前领受心观。住在天台,常诵《法华经》。

  贞观九年冬天,余杭法忍寺请等观法师去讲法。第二年正月初,有个穿国王衣服的人来了,对等观说:“弟子是皋亭庙的庙神。昨天师父经过庙里时,刚巧弟子出外巡游,没有来得及恭敬迎请。今天特意从远处来,专求戒法。”等观法师就烧香,给他授菩萨戒。庙神礼拜而退。

  明日夜半。沐浴更衣。面西趺坐。称西方三圣尊号。及智者号。各百余声。复为弟子说三观法门。言毕而终(佛祖统纪)。

  第二天半夜,等观法师沐浴更衣,面朝西方结跏趺坐,口里念着西方三圣的尊号和智者大师的尊号,各念了一百多声,再给弟子讲述三观法门。讲完就圆寂了。

  道绰。姓卫。并州汶水人。年十四出家。习经论。又事瓒禅师学禅。后居汶水石壁谷元中寺。昙鸾法师之所立也。绰慕鸾法师净土之业。于是潜心观想。坐常向西。六时礼敬不缺。念佛日以七万计。有僧定中睹西方灵相。见绰手持数珠。赩如七宝山。他诸瑞应。未可殚述。

  唐朝道绰大师,并州汶水人。14岁出家,学习经论,又依止瓒法师学禅。后来住在山西汶水石壁谷的玄中寺。这座寺院是昙鸾大师创立的,他因为仰慕昙鸾大师的净土法业,就潜心观想。端坐时,常面向西方,六时不缺礼敬,每天念佛七万。

  有位僧人在定中见到西方的灵瑞境界,只见里面道绰大师手持念珠,身体呈现深红色的光明,就像七宝山。类似的祥瑞还有很多,不可计数。

  绰为众讲无量寿经观经几二百遍。听讲者各捏珠。称佛号。若潮汐声。或时散席。响弥林谷。平时激劝净业。理致泉涌。劝人摄虑静缘。一心念佛。著净土论二卷。统该龙树天亲。迩及慧远昙鸾文句。词旨切要。当世重之。

  道绰大师给大众讲《无量寿经》、《观经》达两百遍。听他讲净土经典的人都掐着念珠念佛。当时法会很盛,一念佛,声音就像潮涌一样。有时讲完退席,大众念着佛号,声音响彻山林。

  道绰大师平时激励大众劝修净业,智慧如涌泉一样流出妙理,劝人把心收摄起来一心念佛。他写有《安乐集》两卷,总的含摄了龙树、天亲,近至慧远、昙鸾这些大德的文句。写的文词切实简要,为当时所重。

  贞观二年。众咸见鸾法师坐七宝船上。谓绰曰。汝净土堂成。但余报未尽耳。又见化佛住空。天华下散。众皆忻仰叹异。绰自此报力愈强。容色盛发。道俗向风者日众。年八十余卒。

  贞观二年,大家看到昙鸾大师坐在七宝船上,对道绰说:“你净土堂成,但余报未尽。(就是你净土的宫殿已经建成,只是世间业报还没有受尽。)”又见到化佛站在虚空中,天花飘降。大家都欢喜仰慕,赞叹奇异。

  这次境界现后,道绰大师的色身精力就更加强健,容光焕发。僧俗大众为他的德行所感,向往求学的人日益增多。到了80多岁时,道绰大师安详往生。

  时有释道抚者。与绰同志。每相见。必指净土为期。绰亡三日。抚闻之曰。吾常期先行。今乃在后。吾加一息之功。可追而及矣。于佛像前叩头祝愿。退就座而化(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当时有一位僧人道抚,和道绰是同志,他们都以往生西方为终生志愿。每次相见时,彼此都指定一定要生到西方。道绰大师圆寂三天,道抚师听到后说:“我常常想比你先走,现在却落在你的后面,我再加一点功就可以追到你。”他就在佛像前磕头祈愿,退下来,一端坐就走了。

  僧衍法师者。并洲汶水人也。少而出家。勤心听学。讲涅槃摄论十地地持四部经论。普皆精熟。

  唐朝僧衍,并州人。他从小出家,学法很勤奋、很用心。讲《涅槃经》、《摄论》、《十地经》、《地持论》这四部经论,都达到了精深纯熟,而且做到了解行相符(就是他所解了的佛法和实际的行持做到了相符,知行合一。)。

  法师已前全不存向。九十已上。逢绰法师讲无量寿观经。闻已方始回心。初回心後。一日一夜礼弥陀佛。限五百拜。於後渐加。将终时。日夜千拜。念阿弥陀佛名。日夜七八万遍。未曾懈堕。

  僧衍法师以前对西方净土没有求生的心。一直到90岁后,看到道绰大师写的《安乐集》,而且听了道绰大师讲《观经》,之后心才转过来念佛。最初每天早晚拜佛五百拜,以后逐渐增加,到接近临终时,每天拜一千拜,念佛七、八万,从没有懈怠退转过。

  临终之日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来授我衣香。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圣众。遍满虚空。自此已西。纯是净土。於即寿终。春秋九十六。(唐迦才大师《净土论》)

  到了临终这一天,他告诉弟子说:“阿弥陀佛授予我妙香和衣服。观音、势至菩萨等圣众遍满虚空,从这里往西纯是净土!”说完就往生了。96岁。(唐迦才大师《净土论》)

  方启法师者。花荫人也。贞观九年。共玄果法师。於蓝田县悟真寺。一夏念阿弥陀佛。乃取一杨枝。著观世音菩萨手中。誓云。若我念佛得往生者。愿此杨枝七日不萎。依誓。遂即七日不萎也。

  唐朝方启,花阴人。贞观九年,和玄果一起在南田县的悟真寺,一个夏季当中念阿弥陀佛。当时他取一根杨枝放在观音菩萨手里,发誓说:如果我念佛能往生,愿这杨枝七天不枯萎。果然,按他的发誓——杨枝七天不枯萎。

  此僧复为一切众生请云。如摄论中判。作别时意。观经中言即生。愿於梦中见阿弥陀佛。请决此疑。

  他又为一切众生请示:《摄论》把“十念往生”判作别时意趣,《观经》却说当时就能往生,愿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给我解答这个疑惑。

  即於其夜。唯在一处。三度作梦。初梦在一大池。西南有一高楼。此僧从楼而下。至池东北岸上。见一宝帐高二丈余。面东开门。此僧忽尔飞入帐中。半身得入。还出。下至帐西。有大殿宇。中见一大德告云。但修净土行。并生此帐中也。

  就在这天夜晚,他在同一个地方做了三次梦:第一次梦到在一个很大的水池里,西南方有一座高楼。他从楼上下来,到了水池东北岸上,见到一个宝帐高两丈多,朝东方开的门。他忽然间飞进宝帐里,半个身体进去了,然后出来。走到宝帐的西边,有一座很大的殿宇,里面有一位大德告诉他:“只要修净土行,都能生到这宝帐里。”这样他就醒来。

  遂即睡寤复更作梦。在池北岸。见观世音菩萨。面向北方。垂脚而坐。此僧遂以手捧菩萨足。头上载之。见足下有千辐轮相。其菩萨身作阎浮檀金色也。忽然睡觉。

  又做梦,在宝池的北岸见到观音菩萨,脸朝北方,垂脚而坐。他就用手捧着菩萨的脚放在自己头上,见菩萨脚底有千辐轮相,菩萨身体作阎浮檀金色。忽然间醒来。

  更复作梦。於池南面。向西而立。自池已西。总皆是大水。满中莲华。忽见阿弥陀佛从西而来。至此僧前。此僧头面着地礼拜。礼拜讫。即於佛前。胡跪合掌请云。娑婆世界众生。依经修行。得生世尊国不也。佛即答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但修净土行者。并生我国。勿生疑也。

  又做梦自己在宝池的南边朝着西方站着。整个水池往西看,全部是大水,里面充满了莲花。忽然间,见到阿弥陀佛从西边过来,到了他面前。他就头面着地礼拜佛,拜完在佛前胡跪合掌请问:“娑婆世界的众生依照经典修行,能不能生到世尊您的国土?”佛回答他:“善男子!一切众生只要修净土行,就都生到我的国土中,不必怀疑。”

  又此僧复於别夜梦见。自身在娑婆世界。回头向西而望。见弥陀佛土平坦如镜。见娑婆世界。唯是山川。东西而别。向南而望。见南坪。川中有十五个宝帐向西而去。余者皆是七宝。唯中央一个。是其白银帐。帐之下皆有音乐。歌咏赞叹。

  又有一夜,梦到自己在娑婆世界,回头向着西方看,见到阿弥陀佛的国土平坦如镜,又见娑婆世界只是山川。这样看了,东西的世界有差别;向南边看,见到南坪川中有十五个宝帐往西边走。这些宝帐其它都是七宝所成,只有中间一个是白银的宝帐。这些宝帐下有音乐声在歌咏赞叹。

  此僧问云。此是何帐。帐下人答云。此是并往生人也。此僧欢喜。踊身在空。飞向西去。少时还住也。又於别夜梦见。在一佛堂中。正当佛前。有一僧。名曰法藏。御一大车。就佛堂内。迎令上车。载向西而去也。法藏者。即阿弥陀佛也。车者。四十八大愿也。

  他就问:“这是什么宝帐?”帐幔下的人回答:“这都是往生的人。”他很欢喜,就踊身在虚空中向西飞去。不多久还是站着。

  又在另一夜,梦见在一个佛堂里,佛前有一位出家僧人,名叫法藏,驾驭一辆大车,迎接他上车,运载着就往西边走了。法藏就是阿弥陀佛,车就是四十八愿。

  又於别夜梦见。自身坐百宝莲花王座。面向南方。垂脚而坐。成正觉也。又於别夜梦见。释迦如来。共文殊师利。住此僧前。赞法花经也。

  又在一夜,梦见自己坐在百宝莲花王座上,脸朝南方,垂脚而坐,成就正觉。

  又有一夜,梦见释迦如来和文殊菩萨站在他面前,赞叹《法华经》。

  又於别夜梦见。有三大道。直向西方。第一道上。唯是僧尼。第二道上。并是俗人。杂有男女。第三道上。唯有一僧。皆向西而去。云皆是往生人也。(唐迦才大师《净土论》)

  又有一夜,梦见三条大道直接通向西方,第一条道上只是出家僧尼,第二条道上还有世俗的人,第三条道上只有一位僧人。这三条道上的人都往西边走,听说这些全是往生的人。这都是方启法师的梦境。(唐迦才大师《净土论》)

  普明。姓卫。蒲州安邑人。年十三出家。周游肆席。大业四年。召入大禅定道场。武德元年。住蒲州仁寿寺。每日常诵戒本一遍。金刚般若二十遍。六时礼忏。所有善根。回向净土。如是终其身。凡造檀像数十龛。写金刚般若千余部。讲涅槃八十余遍。摄论胜鬘诸经论。不记其数。年八十六。卒于住寺(续高僧传)。

  唐朝普明,蒲州安邑人,13岁出家。当时他到处游历讲席。大业四年,召请入大禅定道场。武德元年,住在蒲州仁寿寺。平常每天诵一遍戒本、二十遍《金刚经》、六时礼拜忏悔,所有的善根都回向往生净土。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修行的。

  他总的造了栴檀佛像几十龛,写了《金刚经》一千多部,讲《涅槃经》八十多遍,讲《摄论》、《胜鬘论》等经论不计其数。86岁,在自己所住的寺院圆寂。

  德美。姓王。清河临清人。年十六出家。十九剃染。隋开皇中。观化京师。受持戒律。日以礼忏为务。常诵万五千佛名。大业中。住京师慧灵寺。普兴福业。多诸感应。

  唐朝德美,清河临清人。16岁出家,19岁剃染。隋朝开皇年间,他到京师游历,受持戒律。每天以礼拜、忏悔为日课,常念诵一万五千佛名。大业年间,住在京师慧灵寺,做了很多福业,感应也很多。

  唐武德初。居会昌寺。于院西造忏悔堂。行般舟三昧。终夏不坐。或止口过。三年不言。或行不轻。通礼七众。断绝世想。专念西方。持佛号终身不辍。贞观十一年十二月。忽合掌念佛而卒。年六十三(续高僧传)。

  唐朝武德初年,住在会昌寺,在寺院西边建忏悔堂,行般舟三昧,一个夏季不坐不卧,行持长行三昧。或者止息口过,三年禁语不说话。或者行不轻行(就是行持“恭敬不轻慢”的行为),对佛教七众弟子都行礼敬。而且他断绝世间想,专一念想西方,执持佛号终生不间断。(断绝世间想:就是对世间的名利、享受、家庭、财产等断绝了想念的心,一心一意想西方。)

  贞观十一年十二月,忽然合掌念佛往生。63岁。

  慧满。姓梁。雍州长安人。七岁出家。明慎威仪。游讲四方。贞观中奉敕住宏济寺。专宏律训。奖劝僧徒。尝愿生安养。浴僧为业。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日。微疾。自知将尽。出所用物。尽归常住。正坐绳床。召寺众诀别而终。年七十五(续高僧传)。

  唐朝慧满,雍州长安人。7岁就出家。他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谨慎防护自心,正念分明。而且到各地游历讲法。

  贞观年间,奉皇帝的诏令,住在宏济寺,专门弘扬戒律,劝励僧人。曾经发愿往生西方,以浴僧为福业(就是他平时开浴室,供应出家人洗浴,来积累福德。)。

  贞观十六年四月二十号,有一点病。自己知道要走,就把所有的财物拿出来供养常住。然后坐在床上,召集大众,和大家告别就往生了。75岁。

  神素。姓王。安邑鸣条人。少兴道杰齐名。每相携问道。游学讲肆。大业四年。杰公停讲素继之。讲阿毗昙成实论。共六十余座。贞观二年。主栖岩。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卒于山。年七十二。

  唐朝神素,安邑鸣条人。少年时和道杰齐名。每次都和道杰一起结伴寻师访道,也参与各种讲席。

  大业四年,道杰师停止讲法,神素继任法席。他讲《阿毗昙》、《成实论》总共六十多座。贞观二年,主持栖岩寺。十七年二月二十三号,在山上圆寂。72岁。

  素一生行业。属想西方。临终日。召大众与别。跏趺正坐。令读观音经两遍。一心静听。自称南无阿弥陀佛。如是五六声。又令一人唱余人和。迄夜。端坐俨然。视之逝矣。是夕仁寿寺智宽法师夜坐。如见素来告别。嘱以护持正法。报如来恩。及旦。始知素示寂云(续高僧传)。

  神素一生的行业就是专注观想西方。到他临终这一天,召集大众和大家告别。然后结跏趺坐,端身正坐,让大家念两遍《观音经》,他一心静听。自己口里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五、六声,又叫一个人念佛、其他人在旁边唱和。直到晚上,他还庄重地端坐。大家近前仔细看,已经往生了。

  这天晚上,仁寿寺的智宽法师夜里打坐,好像见到神素来告别,嘱咐他护持正法、报如来恩。到了早晨才知道神素圆寂了。

  明瞻。姓杜。恒州石邑人。少有超世之志。年十七。州县举为进士。不就。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隋初。居京师。屡主法座。唐贞观初。诏入内殿。升御床。食讫。广论明君御世之术。以慈护为宗。上大悦。下诏年三月六。普断屠杀。并于行陈之所。广建佛寺。瞻私以施物。岁饭千僧。书写大乘经论。

  唐朝明瞻法师,恒州石邑人,少年时就有超尘离世的志愿。17岁,州县推举他做进士。他不去,自己到飞龙山应觉寺出家。隋朝初年,住在京师,多次主持法席。

  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诏令他入内殿。他升座坐在御床上,吃完饭就跟唐太宗广谈明君治理世间,要以慈心护生为宗旨。太宗皇帝听了很高兴,下诏每年的“年三月六”(就是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三个斋月,以及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和月底两天,这六个斋日)天下普断屠杀,而且在各处广建佛寺。明瞻每年把所得的供养财物供养千僧,书写大乘经论。

  后入太乙山智炬寺而隐焉。晚岁。刻志安养。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功成。犹得见佛。吾何虑乎。贞观二年冬。遇疾。自知时至。就京邑兴善寺。设斋别众。时仆射房元龄杜如晦皆与焉。

  后来他入太乙山智炬寺隐居。晚年立志求生极乐世界。有人笑话他:“你都这么老了。”他说:“十念功成都能见佛,我担心什么!”

  贞观二年冬天,遇到生病,自知时至。就在京城兴善寺设斋跟大众告别。当时的名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都来参加。

  即日返智炬寺。观想西方。竭诚不替。十月二十七日。忽告侍者曰。佛来也。须臾又云。二大菩萨亦至。吾于观经。成就第十二观。余者不了。今见善相。当逝矣。怡然合掌而化。年七十(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他在当天回到智炬寺,观想西方,竭诚不断。十月二十七号,忽然告诉侍者说:“佛来了!”很快又说:“两大菩萨也来了!我于《观经》成就了十二观,别人不知道。我现在见了好相,我要走了。”说完很欢喜地合掌坐化,70岁。

  元会。字怀默。姓席。京兆樊川人。年十二。欣志捐俗。出家海觉寺为总法师弟子。落发后。即预讲席。专志涅槃。义解通释。造涅槃义章四卷。时新建慈悲寺。延会为寺主。讲扬经教。接引后学。

  唐朝元会,京兆樊川人,12岁就欣然舍弃世俗,在海觉寺出家,是总法师的弟子。落发后,参与讲席,专心致志地研习《涅槃经》。他对《涅槃经》的义理做解释,造了《涅槃义章》四卷。当时有新建的慈悲寺请元会作寺院主持,讲经弘教,接引后学。

  贞观八年。勅住宏福寺。辄废讲事。专修定业。梦无量寿佛以手承之。遂造阿弥陀佛像。系心作观。常坐不卧。十四年五月。遘疾返慈悲寺。见佛来迎。遂逝。年五十九(续高僧传)。

  贞观八年,奉皇帝诏令住在宏福寺。这段时间他停止了讲经说法,专修禅定。有一次,梦见阿弥陀佛用手托住他。因此他就造阿弥陀佛圣像,心系在佛上作观,平常端坐不卧。

  贞观十四年五月,他生病回到慈悲寺,见到阿弥陀佛来迎接他,就这样往生了。59岁。

  慧璇。姓董。少出家襄州。周灭法后。南入茅山。历栖霞。往安州听讲诸经论。并契幽极。晚归襄州。住光福寺。寺居山顶。引汲为劳。将移他寺。

  唐朝慧璇法师,少年时在襄州出家。后周灭法后,他就去了南方,住在茅山。后来又到栖霞,去了安州。他听讲各种经论时,不论听什么法都能很深地领会。

  晚年又回到襄州,住在光福寺。当时这座寺院建在山顶上,提水很困难。他就想去其他寺院住。

  夜见神人衣紫袍。身长一丈。顶礼璇曰。奉请住此。常讲大乘。勿以小乘为念。其小乘者。亦如高山无水。不能利人。大乘经者。犹如大海。若一人讲说。能令所住之地。珍宝光明。眷属荣胜。饮食丰饶。若念小乘。前事俱失。唯愿宏持。勿孤所望。法师须水。此易得耳。来月八日。定当得之。自往剑南慈母大泉。请一龙王去也。言已不见。

  这一天晚上,见到一位神人穿着紫色袍子,身高一丈,顶礼慧璇法师说:“我恭请大师住在此山,常常演说大乘法,不要以小乘为念。小乘就好比高山无水,不能利益他人,大乘经犹如大海,如有一人讲说,就能使所在之处珍宝光明、眷属殊胜、饮食丰饶,如果你心念小乘,这些大利益就不会有。唯愿法师传持大乘,不要辜负我等的希望。法师要水,这很容易。来月八号一定能得到水。我自己到剑南慈母大泉请一位龙王去了!”说完就不见了。

  至来月七日初夜。大风卒起。从西南来。雷震雨注。通夜相续。至明方住。唯见寺北洼处。清泉香美。合寺相庆。璇慈育为怀。容常含笑。居山久之。道俗翘敬。

  到了来月七号,刚刚夜晚,大风突然刮起,从西南方刮过来。刮完后,紧接着雷雨倾盆而下,下了整整一个夜晚,到第二天才停。这时只见寺院北方一个低洼处,已经出现了一口香美清泉,全寺的大众都庆贺欢喜。

  慧璇法师以慈悲众生为怀,常常脸含微笑。因为他慈愍心很大,在山上住得时间一久,大家都对他由衷地恭敬欢喜。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夜见山神告曰。法师不久。当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讲盂兰盆经竟。敛手曰。生受信施。今须通散。一毫以上。舍与十方众僧。及穷独乞人。并诸异道。言已终于法座。年七十九(续高僧传)。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号晚上,梦见山神对他说:“法师不久就往生西方了。”到七月十四号,他讲完《盂兰盆经》,对大家说:“我一生所受的供养现在全部散掉,一毫以上都舍给十方僧众、贫困孤独,以及乞丐和各种外道。”说完就在座位上往生。79岁。

  明浚。姓孙。齐人。常诵金刚般若为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日夜。暴卒。心尚暖。周时复苏。云初见二青衣童子将至王所。问一生作何业。答云。但诵金刚般若经。王曰。功德不可言。师可更诵满十万遍。明年必生净土。弟子不见师也。令二青衣送之还寺。浚自是精勤愈倍。至二年三月卒。寺众咸闻异香(续高僧传)。

  唐朝明浚,山东人,日常以念诵《金刚经》为法业。永徽元年二月十二号夜晚,突然暴死,心口还有温暖。

  过了一个时辰,又醒过来说:“我最初见两个青衣童子带我到阎王那里,问我一生作什么业。我说:‘只是诵《金刚经》。’阎王说:‘功德不可思议,你再诵满十万遍,明年一定往生净土。到时弟子就见不到师父了!’(意思是,往生净土就不必要经过阎王殿了。)这样就叫两个青衣童子把我送回寺院。”

  因为这次经历,明浚比以往更加精进。到第二年二月三号,明浚果然往生。寺院的人都闻到异香。

  怀感。不详其所出。秉持强毅。精苦力学。闻经言念佛少时。得生安养。疑情未决。还叩善导。导曰。念佛往生。诸佛诚言。子能信入。至心念佛。当有证验。

  唐朝怀感大师,不清楚他的出身。他毅力坚强,学法刻苦勤奋,特别努力。当他听到经上说“念佛很少时间就能往生净土”,自己心里总有怀疑,就去叩问善导大师。大师说:“念佛往生是诸佛的诚实语,哪里有半点虚妄呢!你能信入,至心念佛,决定有验证。”

  乃入道场三七日。不睹灵瑞。自恨障深。欲绝食毕命。导不许。劝令益加精进。三年。感佛化金色光。睹眉间毫相。证念佛三昧。著决疑论七卷。临终见化佛来迎。面西而卒(宋高僧传)。

  这样他就入道场修了三个七天,没看到任何瑞相。恨自己业障深重,想绝食一死了之。善导大师不允许,劝他加倍精进。果然三年后,感得佛放金色光明,在见佛的眉间白毫相时,证得念佛三昧。他写有《决疑论》七卷。临终时见佛来接引,脸朝西方而往生。

  法祥。同州人。少出家。周游访道。清贫寡欲。栖止无定处。后住扬州大兴国寺。三十余年。立身凝肃。常坐卧一大房。开通前后。当风而住。以读经为业。道俗有问讯者。非尽卷不交一言。以安养为期。凡有饶益事。必回向净土。

  唐朝法祥,小时候出家,到处寻师访道,清贫少欲。他居无定所。后来住在扬州大兴国寺30多年。平时的行持严肃端正。常常坐卧在一间大房子里,前后开通,当风而坐。平时就是读经,有人来问讯时,他没读完就不说话。一生的志愿就是往生极乐世界,凡是做了饶益的事,只要有一点功德,都决定回向西方。

  后疾甚。侍者参立。闻祥连称佛像。侍者回顾。瞥见佛现形。伫立西壁。光明若镜。须臾渐隐。俄而香乐盈空。又见白鹤西来。绕屋三匝。还向西去。少时祥卒(续高僧传佛祖统纪)。

  后来生病严重,侍者站在旁边,听到法祥师连连说“佛像”。侍者回头看,见到佛正站在房屋西边的墙壁中,整个是光明,犹如明镜。须臾间消失。不久,又有妙香天乐充满虚空。又见一只白鹤从西方飞来,旋绕房屋三圈,又往西方飞去。不多时,法祥圆寂。

  宝相。姓马。雍州长安人。年十九出家。行头陀行。六时礼忏。四十余年。每夜分课诵阿弥陀经七遍。持佛号六万声。先后读涅槃一千八十遍。兼诵金刚经般若经。终于即世。

  唐朝宝相,雍州长安人,19岁出家,行头陀行。他六时礼拜忏悔,修行了40多年。每当到了夜晚,他就开始做功课,诵《阿弥陀经》七遍,念佛号六万声。前后诵了《涅槃经》一千八十遍,而且念诵《金刚经》、《般若经》,一直到临终为止。

  平居冷食粗衣。一心正念。晨宵翘注。及病既革。诵念自克。终斯不舍。嘱道俗曰。念佛为先。勿虗度世。当于西方相待。又曰。烧散吾尸。不劳铭塔。言讫而逝。年八十三(续高僧传)。

  平时他生活非常简单,吃点冷饭,穿的是粗布衣服。心都住在正念中,早晚专注西方。到生病严重时,他都能克服,照常念诵。直到临终都没有舍弃。他对大家说:“要以念佛为首要,不要虚度此生,我会在西方等你们。”又说:“我死后遗体火化,不必建塔。”说完就往生了。83岁。

  功迥。浚仪人。行普贤忏。身不倚床者三十年。一日见普贤大士。乘六牙象。地白金色。晚年专讲法华。至药草譬喻品。天辄降雨。又撰佛地论疏。愿迥诠疏功德。求生净土。疏成。五色异光照其室。迥曰。得于此时乘光见佛。所愿足矣。乃系念西方。不食而化(佛祖统纪)。

  唐朝功迥,修持普贤忏法,整整30年身体不靠床躺卧(他这30年是在昼夜精进中度过的)。

  有一天,功迥见到普贤菩萨乘着六牙白象,整个地面现出白金色。晚年专门讲《法华经》,每次讲到《药草譬喻品》,天就降雨。他又写《佛地论疏》,发愿回向注疏的功德往生净土。等到《佛地论疏》写成时,有五色光明照着他的房屋。功迥说:“我能在此时乘着光明见佛,一生的所愿已经满足了。”这以后,就一心系念西方,不吃饭就往生了。

  惟岸。并州人。平生行方等忏。回向净土。遇微疾。禅观无闲。一日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空中。迟久不灭。岸顶礼雨泪曰。幸以肉眼。得睹圣容。所恨后世无传。乃召画工。无能画者。忽有二人。自言从西京来。欲往五台。愿画菩萨像。画毕忽不见。

  唐朝惟岸,并州人,一生行持方等忏法,回向西方。平时生小病时,禅观从不间断。

  有一天,见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现在虚空中,很久不灭。惟岸顶礼,泪如雨下地说:“今天多么幸运!能够以肉眼见到大圣的尊容,所恨的是后世没有人流传。(当时菩萨现像的时间很长,一直现在空中。)”所以他就召集画师,但没有人画得出。忽然间有两个人过来说:“我们是从西京来的,要去五台山,我们愿意画菩萨像。”画完后,忽然不见。

  岸知西方缘熟。告诸弟子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有小童子。稽颡曰。愿随师去。岸令辞父母。父母谓为戏言。未信也。顷之。沐浴更衣。入道场坐。念佛而化。岸抚其背曰。小子先我行邪。因索笔作偈。赞所画二菩萨像。赞毕。别诸弟子。入道场。命门徒助称佛名。端坐而逝。年八十。 (宋高僧传)。

  惟岸知道自己往生的因缘已经成熟。要走了,就跟弟子们说:“我现在往生,有谁跟我去?”有个小童子磕头说:“我愿意跟师父去!”惟岸说:“你去跟父母告别一下。”父母认为他是开玩笑,根本就不相信。

  不多久,童子沐浴更衣,进了道场一端坐念佛,就走了!惟岸抚着他的背说:“你走得比我还快!”因此就提笔写偈,赞叹刚才画好的两尊菩萨像(他有愿要把菩萨的像画下来流传后世,现在画好了,所以临走前要对圣像写偈赞叹。)。赞叹完毕,他告别弟子,进入道场,让门徒助念佛号,端坐往生。80岁。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净土圣贤的传记(四)

益西彭措堪布:净土圣贤的传记(五)

益西彭措堪布:净土圣贤的传记(六)

益西彭措堪布:净土圣贤的传记(七)

益西彭措堪布:净土圣贤的传记(八)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净土圣贤的传记(二)

益西彭措堪布:净土圣贤的传记(一)

益西彭措堪布:学习《净土圣贤录》,增上往生的信愿行资粮

益西彭措堪布:念佛观修法

益西彭措堪布:竭诚方获实益论 讲记四(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