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

 

  这以上讲了聚合的自性就是和分离形影不离的,因此不值得贪恋。下面接着指出,在轮回中,聚合的时间很短,而分离的时间很长,因此既不值得为那么短暂的聚合而欢喜、贪恋,也不值得为聚合的失去而伤心。

  庚二、思惟分离长无始终而断贪

  设问:尽管与子女等亲友注定是要在某一个时间分离的,但是一起相聚的时间很长,对此难以断掉耽著,这该怎么办呢?

  答:

  过去无有始,未来无有终,

  何故汝见合,不见长时离。

  颂文直解

  此具有无明众生的轮回,过去无有开始,未来也无有终点,聚合相比于轮回,仅仅只是一刹那而已,你以什么原因把那么短的聚合见为很长,却不见在无始无终的轮回中,那么漫长的分离呢?因此,应思维分离漫长,而对暂时的相聚不应耽著。

  释义

  聚合与分离的时间长短,到底该怎么看待呢?如果眼光只局限于当前的一段时间,那么几天、几个月的相聚就显得很长,显得很重要。因此与子女或者爱人等的相聚,当然就高兴;而如果与他们分离了,也难免为此而悲伤。但是眼光如果放远一些,从整个一生来看的话,那么几十年的相聚,才会显得很长,才会很重要;而几天、几个月的相聚,就显得很短,不那么重要,也就不会太执著。在生活中,还会有很多更重要的人会遇到,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如果眼光再放远,把相聚放在整个轮回的大背景下来看,那么轮回中的过去是没有起点的,已经流转过了无数次了,将来呢,在获得解脱之前,也是不会停止的,也会流转无数次的。这样的话,现在的相聚,即使有几十年那样长,但是和漫长的过去和将来相比较的话,也都只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已。在轮回中,遇到过和将要遇到的人和事会多得不可计数,因此眼下的这点相聚,就更不重要了,更加的不值一提,与他们的分离,也完全不需要伤心了。可见,如实地进行观察非常地重要。

  而且,正当你在感受和某个人相聚的快乐的时候,你们的相聚在不停地迁变,你们的快乐也是在不停地迁变的。这样的迁变,说明快乐是没有常有自性的,也不可能长久的,甚至还没有分离,就已经变成痛苦了。经常可以见到的情况是,人们久别重逢,第一天还感觉很高兴,互相有说有笑;第二天就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开始看对方有些不顺眼了;第三天就已经在考虑要重新分开了。

  所以一方面来说,在轮回之中,相聚的时间非常短暂,而分离的时间非常的漫长;而且,即使相聚时是快乐的,快乐本身也受着太多的各种因缘的制约,并不稳定和持久。因此如果一直贪执这种相聚的快乐,必然会带来像夏天的雨点那么密集的烦恼和痛苦。坏苦必然会引起苦苦,轮回中的缘起规律就是这样。所以只有看破它,对它产生厌离,才能带来安宁,也才是最有智慧的选择。

  庚三、思惟集聚为刹那灭法则而断贪

  设问:尽管分离是如此的痛苦,但是人们又会被春夏秋冬四季交替等等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导致人们会很快淡忘痛苦。

  答:

  刹那等诸时,定如诸怨害,

  故于彼怨害,汝都不应贪。

  颂文直解

  正在刹那刹那消失的春夏秋冬等的时间,就像自己的怨敌一样,必定会伤害到自己。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存活也在刹那刹那地灭尽,死主在一步步逼近,所以对于这样的怨敌,不应该产生贪执。不管已经过去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我们都应当忆念死亡而不放逸、精进修行。

  释义

  凡夫的心是无法自主的,一直被各种因缘所左右,被各种外境所吸引,加上人道是三善道之一,因此痛苦都不会太长,没多久就会被淡忘,人们又开始过新的日子了。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著名的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禅师的本意是说,如果放下执著,那么无论春夏秋冬,当下都是解脱。但是凡夫俗子是怎么做的呢?凡夫俗子心中充满了常执等各种执著,因此心中被闲事占据,当然也会对本是虚幻的春夏秋冬等等的事物产生执著,虽然淡忘了痛苦,但是虚度了时光。之后大家会发现,自己突然变老了,死主马上要出现了,已经没有多少在世的时间了。

  这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众生的寿命越来越少,因此时间是众生真正的怨敌,就像是一刀一刀在切割众生的刽子手。

  众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消耗时间。而南瞻部洲众生的寿命不定,并且很短,并没有多少时间可供消耗。因此众生的寿命,很快地就在各种俗事中,不知不觉地消耗完了。俗话说,岁月就是一把杀猪的刀,这就是一般的人,看到了时间流逝很快之后,发出的一种无奈的感慨。

  尤其对于学佛人来说,大家拥有的时间是暇满难得的,可以用来闻思修行,因此比不学佛的人更加地珍贵。如果将本可以用来学佛的时间,去做了其他没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这就好比是一个聪明健壮的青壮年,不去好好挣钱养家,反而整天去和一群不懂事的小朋友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这是非常荒唐的。因此无论做各种事情,都要知道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都在减少自己的寿命。

  即使是学佛,也要认识到,学了一个钟头,就少了一个钟头的寿命,学了一天,就少了一天的寿命。但是学佛和做世间俗事不同。世间俗事在浪费寿命的同时,人们往往造下了恶业,最好的也只是造下了有漏的善业,而学佛虽然也减少了寿命,但是积累了出世的功德,这是今后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殊胜资粮,是离苦得乐的资本。即使是以散乱心来念佛,以散乱心来闻思修行,也远远要比去做世间俗事要好得多。当然,越能保持正知正念,就越能获得殊胜的功德,那么所用掉的时间就越有意义。这样到了临命终时,就会对往生到极乐世界很有把握,那就是真正成功的人生了。

  己三、教诫如是断贪而依静处

  以上从分离和集聚两个角度学修了合际必分的无常法则,这样有理智的人,就应该断除对现世的贪执,前去寂静的地方修行。但是对此闻思和串习不到位的人,就会产生下面这样的疑问。

  设问:即使是这样,与亲人的分离还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很难做到现在就辞别亲人,前去寂静的地方修行。

  答:

  恶慧怖分离,不能出家者,

  智者定应作,谁待于治罚。

  难词释义

  恶慧:指邪慧。

  定应作:必定要做的事,即与家人和亲朋的分离。

  治罚:指死主的惩罚。

  颂文直解

  如果你以恶慧的原因,害怕与亲友分离,因此不敢舍家,前去出家修行。然而和家人分离是确定无疑的事,所以有智慧的人,现在就应当去做。在现在自由的时候不离家,死主惩罚后也是要被迫分离的,迟早都是分离,因此,应该在尚且自由的此时,离家前去寂静之处。

  释义

  与亲友分离是必然要发生的事情。如果现在不分离,那么许多的时间,将浪费在亲友身上。因为按照世俗的规矩,一个家庭中的成员,有许多必须要完成的义务。有的是应该完成的,比如说孝养父母,但是更多的,则是人来客往的客套和繁文缛节。

  不但是一般的在家人,包括一般的出家人,如果不专注闻思修行,就会找出很多散乱的借口,跑来跑去,去做世间一般的事情,浪费了时间,非常不值得。

  就像前一颂说的,“刹那等诸时,定如诸怨害”,在做这些世间俗事的时候,损失了自己的寿命,浪费了本可以用来解脱的暇满人身宝。那么在临终的时候呢,因为心中没有一点修行,也没有积累清净的功德,因此就会陷入到巨大的恐惧之中,后世也将面临黑暗与痛苦。因此虽然之前没有离开亲友,但最终还是会被迫离开,而且是在受到死主的惩罚下离开的。

  如果将眼光放远,考虑到这一世结束时,不管迟分、早分,反正都要分离;而且即使迟分,使今生的欲求得到了满足,对后世又能有什么用呢?一点好处也没有,而且如果今生造了杀盗YIN妄等罪业,反而对趣向后世光明的道路作了严重的障碍。再看看这一生剩下的时间,与漫长的轮回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那么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决定,那就是辞别亲友,前去修行。身清净,具有出家的身份;心清净,放下了世间的贪嗔痴,这样身心都清清净净地,前去阿兰若修行,这是最大的福报,这就是一个有头脑的人,该做的选择。

  如果只是因为工作有很大的压力,生活有很多的痛苦,要做很多复杂的事情,心里其实还没有厌离生死、厌离娑婆世界,没有追求解脱的无伪的出离心,这样虽然跑去一个寺庙,穿上出家人的僧衣,在寺庙里混吃混喝,睡懒觉,还不是真正的出家人。因为身虽然出了家,心还没有出家,还没有舍弃家。如果从因果上看得远一点,这就有可能是在自己害自己。

  不管做什么,都要看自己的心。心里要能做得到真正的出家人,真正有出离心,能够闻思修行。最好还能在闻思修行的基础上,有弘扬佛法、利益众生、利益现世跟自己有缘的众生。有这样的出离心和大愿菩提心,这样去出家,那是非常不得了的。

  远离红尘,出家修行,当然是最有智慧的选择。但是如果出家的心还没有成熟,因此害怕出家之后,不能严谨持戒、如理地闻思修行,这样就难以消受十方的供养,对后世造成很大的障碍,那么先选择离家,到寂静的地方去,以居士身,去闻思修行,作为过渡,也是一个理智的选择。因为只要离开了家,就远离了很多烦恼的对境,远离了俗事的羁绊,也就远离了部分修行的障碍。因此即使以居士身,也能获得很大的进步。等到心相续成熟后,可以再考虑出家。

  还有一个现代特殊的情况,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那就是比起古代来说,现在的互联网非常发达,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网上的资讯越来越丰富,微博、微信等的功能越来越多。这样不但是世间上的人,就连不少学佛修行的出家人和居士,也深受网络影响,每天在网上浏览新闻,寻求刺激,在这些垃圾一样的信息上,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不管是寺院,还是寂静处,只要能够上网,能够用电话,能够看电视,那么各种导致散乱放逸的因素就会诱惑大家,这样寺院和寂静处就失去优势了,就会变得像世间闹市一样了,不是阿兰若了,不是寂静处了。这是对闻思修行非常大的一个障碍,大家要好好反思,要下决心,要加入每年都有的《珍惜暇满》的誓愿,把这种网瘾、打无意义的电话等散乱因素坚决戒掉。

  设问:虽然应该尽早离家去修行,但是应该在生下孩子,并且等孩子成家之后,再去做离家修行的事情。

  答:

  汝思作此已,后当往林间,

  若作已后弃,作彼有何德。

  颂文直解

  你想把现在还没做完的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寂静的地方修行。但是如果这些事情在做完之后,还是要舍弃的话,那现在做它又有什么用处、利益呢?所以应当断除懈怠、放弃拖延,应该去到寂静处修行。

  释义

  大家要好好想想啊,提婆菩萨这里说的是非常有智慧的教言啊。如果现在让有些人放下工作,放下家庭,估计他会举出很多理由,说现在的工作、家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不能缺少他的,还有很多事情等着他去做。这种理由,他可以一个接着一个地说,这时他就像一个学识渊博的班智达那样了,思维很敏捷,口齿也很伶俐。但是,这只是说明了他的常执是多么的厉害。

  不管他说出多少理由,提婆菩萨用一个偈颂,就一下子全部回答了。提婆菩萨说:“若作已后弃,作彼有何德”,意思是现在放不下的这些工作、家庭,不管你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在做完了之后再回头去看,无论你做的那些具体的事情,还是做那些事情的目的,都是留不住的,都是要放弃的。既然要放弃的,那和没有做又有什么区别呢?而且不但没有功德,还造下种种不善业。大家仔细想想这句话,想通了,很多深重的执著马上就会放下来了。

  已经过去了的事情,就像变成了一具尸体一样,不需要去执著了。比如工作,做完之后,大家就会舒一口气,就想着要早点下班回家,不会再去管它了。又比如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各种辛苦快乐,也都已经随时间消失了。

  但是有的人想,工作的目的是赚钱,养育孩子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材,这些目的如果最终实现了,说明自己的辛苦得到了回报,这不是很有意义吗?怎么也说要放弃呢?

  大家想一想,赚了钱之后,做什么呢?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在做完之后,不是也都要放弃的吗?至于要养育孩子成材,请你想一想,即使孩子很随顺你,媳妇也孝敬,孙辈也懂事,你的晚年很安乐幸福,但是在死主到来的时候,这些幸福也都烟消云散了,都没留下什么东西,这些往事在死主面前什么作用都没有。而且,前面学过了“如父爱其子,彼则不如是,世间向下行,故难生天趣。若时不随顺,则都无所爱,尔时起贪爱,唯同于贸易”,尤其在现在的五浊恶世,孝顺的子女并不多见,那么他如果不随顺你,你还会觉得自己的辛苦得到回报了吗?还会觉得那样做有意义吗?对今生、对来世,有意义吗?

  另外,世间上很多事情,工作也好,家庭也好,不但对解脱没有利益,而且离开了自己,那些事情别人一样也能做下去,而且很有可能做得比自己还要好,那为什么还一定非要你去做呢?没有人能给你下这样的命令,你去做,就是因为自己的贪执放不下而已。

  所以,世间有为法刹那迁变的自性,决定了世间人们所做的,都是注定要放弃的事情。这就像小孩子玩游戏,玩的时候很高兴,结束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小孩子愚蒙不懂,所以第二天还是照样去玩。但是有思考能力的大人,在听了提婆菩萨这么殊胜的开示之后,大家就应该考虑考虑自己所做的这些事,到底有没有必要了。

  大家熟知一句话:“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说明世间上的一切事做完后都没有了,但是唯有业力在做的过程中留下来了。所以应该注重的是业力,而不是所做的事情。除了维持必要的生存之外,其他的时间,都应该用来精进地修学佛法,这样才能逐渐放下执著,创造福业、不动业,以及无漏的功德,获得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殊胜果报。相信因果的话,确实一点都没有错,种下如是因,收获如是果,会成就很好的果报。

  月称菩萨在《四百论广释》中,对此作了下面这样的譬喻。

  就像一个赶路的人,捡了一块石头,在路上磨了起来。同伴问他干吗不赶路了,而去磨一块石头。那人说,没有什么目的,就是想把它磨平。众生在轮回中的很多事情,就像这样,没有什么意义的。

  还有一个人,看到一个芒果沾上了污秽,他于是去捡了起来,清洗干净。旁边人问他清洗后干吗,他说还是要扔掉。既然最终都是要放弃的事情,现在又何必费力去做呢?

  学习以上的这些教言,并且深入思维,思维后再数数串习,就能辨别清楚,是留在俗世过懈怠的日子好,还是去到静处精进修行好,是找出各种理由一拖再拖好,还是当机立断,现在就动身好。只要是有头脑的人,真正是在为自己将来的利益考虑的话,就肯定能找到让自己心服口服的答案。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一)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二)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三)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四)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十五)

 

后五篇文章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九)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八)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七)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六)

益西彭措堪布:中观四百论讲记(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