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浅谈慧能大师的禅宗思想及其贡献(兴愿) |
 
浅谈慧能大师的禅宗思想及其贡献(兴愿)
在佛教中,佛祖释迦牟尼的言行记录被称作“经”,而一个宗派祖师的言行录也被称作“经”的,在佛教史上六祖慧能大师是唯一的一个。本文主要论述六祖大师的禅宗思想以及“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禅法,并阐述慧能大师对整个佛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引言 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得如来心印。达摩祖师一苇渡江,传西天密旨。递至六祖,如来禅逐渐演变为祖师禅,禅宗真正中国化、平民化,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谈到文化就不能绕开禅宗,谈到禅宗就不能不讲六祖慧能大师。 六祖是一介平民,目不识丁的樵夫,却开创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把原本外来的佛教进行了彻底的中国化、平民化的改革。六祖说法37年,他的言行语录由弟子法海整理而成《六祖法宝坛经》,这是中国僧人中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作品。六祖以下,嗣法弟子67人,广演顿教,逐渐形成了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五宗,临济宗又分为杨歧、黄龙两派,合称“五家七宗”,正印验了达摩祖师的预言:“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临济、曹洞、云门禅法又漂洋过海传至日本、朝鲜,继而传入欧美,“而天下言禅者,无不以曹溪六祖慧能为口实矣”。 1、慧能大师简介 慧能出生于公元638年,是唐武则天时期的高僧,俗姓卢,世居范阳,生于南海新兴。慧能的父亲卢行瑶,原籍范阳,有过一官半职,后因过被贬到岭南新州,死在任所。慧能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砍柴维持生活,非常困苦。 有一天他卖完柴刚要回家,忽然,听到有人在念佛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使他怦然心动,他听了以后,当下开悟。他忍不住上前问那个客人,所念的是何经典。那人说是《金刚经》,又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常劝僧俗之众说,“只要经常念诵《金刚经》,就能逐渐领悟自己的本性,然后即可成佛”。 不久,慧能安置好母亲来到岭南黄梅县东山禅寺拜见弘忍大师。行礼过后大师问:“你从何处来?来此山中礼拜,所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今故远宋礼拜不求别物,惟求作佛之法。” 弘忍听了便略作指责:“岭南人无佛性,为何还要求作佛!” 慧能答曰:“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猫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不同?” 五祖弘忍微微吃惊,还想要与他共议,但见左右有人,就不再多言,于是发遣慧能,令他随众做杂务。 在慧能入寺八个月后,一天,弘忍召集门人,命各人呈上一首偈语,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在廊壁上写下一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弘忍见到说:“汝作此偈,见即未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随后仅赞叹一番。慧能闻此偈后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于是他请人在神秀的偈边写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看到此偈,心中震动不已,然而他不露声色,用鞋子将偈擦去,对众人说:“此亦未得了。”就叫他退下。 五祖弘忍悄悄来到碓房,问慧能:“米熟了没有?” 慧能回答:“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便以杖三击碓石而去。慧能会意,于三更来到五祖的房中,五祖就为慧能付衣法,正式传他为禅宗六祖,并念偈语:“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五种,无性亦无生。” 五祖劝他最好深藏不露,等到时机成熟再公开宣扬佛法,并嘱咐他“遇会则藏,逢怀则止”。于是六祖携带衣钵,得法而去。 六祖来到岭南,在广东四会一带的猎人队间渡过了15年的隐居生活。在唐高宗年间,才公开露面。这年的正月初八六祖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正月十七日由印宗出面汇集当地高僧为六祖剃度。二月八日,又由智光法师主持,受了具足戒。六祖一生弘法,于玄宗开元二年圆寂,世寿七十六岁。 2、慧能的禅宗思想 2.1单刀直入,顿悟成佛 慧能禅学思想,就是单刀直入顿教,主张舍离文字义解,而直澈心源,他说这种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说“心量广大遍周法界,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从外入,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2.2以定慧为本 慧能的禅法,以定慧为本,他认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犹如灯光,有灯即有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即所谓定慧一体观。就禅定,他认为“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只要对事物和现象无所执著即可,着重于内心的体认和观悟,所以就是在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也可体会禅的境界。这就不同于北宗的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他教人只从无念着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他还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 2.3六祖大师特别注重“无相”思想的运用 禅的思想,其根本是来源于因缘变化而成的“空”的思想。这种“空”的思想,传至中国即配合了“无”的观念。“空”并非“空间”及“虚空”之意,而是生灭变化之过程一一即指世间一切都是由有到无,从无到有之生灭变化的现象。由于有无之间,经常变化流转,并非永远不动,故称之为“空”。在《十二门论》中曾述及“众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意即凡由各种不同因素所产生之生灭现象,它的本身无自性,故即是“空”。在菩提达摩所著之《二入四行》中,对“空”“无”二字,皆有论述。提及“空”时,以“万有斯空”解释一切现象皆空,在述及“无”时,也以“空”义相连,而云:“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来阐述无所执著,无所分别。 至六祖慧能的《坛经》时,特别重视“无相”,也是从《般若经》中的“空”义产生出来,《六祖坛经》所言的“无相”即是采自《金刚经》。无相是指世出世间万事万物无非假相、空相,包括物质、思想、语言、文字等现象皆称为“相”。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存在,故名“无相”。六祖所指“无相”之“无”,并非离开世间现象外,另有一个出世间。以一般人的眼光看,以为世间的一切皆是真,所以有彼此、得失、好坏、善恶等的执著,因此产生困扰。哲学家相信有一个形而上的理念界,宗教家以为离开现实世界有一个神界的天国;将现实与理想,凡人与神圣,截然分开。但是以禅的立场来看,两者是不必分开的,也是不可能分开的。超出于现实世界而寻求真理是不可能的。出世间就是住世间,悟即出世间,迷与悟之分别在于是否真实体验世间现象本身就是真理,及一切法的本性皆空。 2.4六祖大师禅宗思想的实际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以禅的思想,悠闲的心情看待一切,无须光为鸡毛蒜皮等细琐之事操心,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性,以至生活充满负担及烦恼。进而,更应知道事物整体的本身,也不存在,也是一种暂时现象。以禅的立场来看世界,既是存在也是不存在的。存在是由于生命自身仍然延续,所以需要积极参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协助现实世界的运作。另一方面,应当一切随缘,量力而为,凡遇事当尽心尽力,不强求,那就不致增加自身的困扰。若对事对人,对名对利,存有过高的期待,则不免患得患失,自害害人,痛苦莫名。所以禅的思想是要我们以整体来看世间现象的变化,并了解整体的世间也是暂时的、虚妄的存在。 3、慧能大师对禅宗的贡献 3.1“简易”了繁琐的中国佛教 六祖慧能所作的贡献有很多,慧能创立南宗禅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宗教革新运动,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以宣扬顿悟成佛,一扫传统佛教的繁琐哲学,使佛学简洁明了,从而不仅能使广大的下层群众所接受,而且也为上层统治者所赏识。因此慧能为禅宗的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六祖大师的言行普被后世 在宝林寺,六祖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他的言行后被其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经典的《六祖法宝坛经》。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释迦牟尼佛的说法记录能被称为“经”。而一个宗派祖师的言行录被称做“经”的,在中国,六祖是绝无仅有的一个。六祖大师的座下嗣法弟子四十三人,在各地弘法,开创了各具特色的禅风。后“五家七宗”的形成,正印证了达摩祖师“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预言,对禅宗和佛教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的推动及弘传作用。 结语 论文就此搁笔,让我对唐朝禅宗的发展和六祖大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六祖的禅学思想,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至今还在焕发着夺目的光彩。而南宗禅的正式创立,也为六祖奠定了重要的地位,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得到六祖禅法的滋养,而使佛法一代代弘传!正因如此,我认为研究六祖的思想很有必要,并且也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僧传》。 [2]《禅学论文集》。 [31《禅与悟》。 [4]《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5]《佛教与中国文化》。 摘自《寒山寺》佛教双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