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当今大陆佛教院校教育模式的思考(光泉法师)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当今大陆佛教院校教育模式的思考(光泉法师)

 

  中国佛教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我国文化、哲学、生活、艺术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流传海外,形成了今天的日、韩佛教。古德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教之生存,在演经布教,弘法利生之关键在人才,人才之培养在教育,故自古佛教便注重佛教人才的培养。

  回顾历史,中国佛教人才培养经历了四个教育模式:一是译场教育,即通过翻译佛经的工作,讲学育才,培养佛学研究人才和翻译人才,最后成为一代大家,既是译经,也是教育,同时还是佛教学术研究,为其代表的是鸠摩罗什和玄奘大师的译场教育。二是丛林教育,宋代以后中国佛教便转为丛林教育的模式了,即脱离译场,通过师父与徒弟之间的问答,启发弟子的自心智慧,达到觉悟真如法性而开悟为目的的教育,所以丛林教育的重点是在开发人心的德育层面。三是讲肆教育,宋朝时期的另一种教育模式,是受中国传统“学肆”教育模式影响后而出现的一种大众教育,由法师在讲堂向大众讲经,以宣传佛教知识。讲肆教育自宋以后,成为中国佛教教育的主流。四是学院教育,中国佛教步入近现代社会,受西方教育的影响, 为改变中国佛教衰颓的命运,引进西式教育模式,全国各地兴办佛学院,这便是至今还流行的学院教育模式。学院教育,是以传授佛教知识性为主的教育模式,即以现代方法为学僧上课,以普及学僧的佛学基本知识,帮助学僧认识佛教。

  以上四种教育模式,各有长短,译场教育在历史上以鸠摩罗什和玄奘大师为代表的译场,虽然培养了大批佛学大师,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其教育模式,在今天已明显不具备继承的条件。丛林教育,可以体现为生活化的一种教育模式,但是对师父的引导要求甚高,非大师不能为此事。讲肆教育,可以对佛教社会宣传起到积极作用,但是缺乏系统性,对培养佛教人才有相当大的难度。而如今流行的学院教育,由于佛教界自身条件的限制,相较于古代的三种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方面,特别是培养大师级的佛教僧才方面,劣势多于优势。师资匮乏、课程不系统、教材不统一、学不能致用、培养僧才目标不明确等,这些被公认为当今学院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今天佛教教育的硬伤。本人一直担任杭州佛学院院长,经常思考并探索现有的学院教育模式,希望能从中寻找出一套继承优良传统且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佛教人才培养体系,下面我结合杭州佛学院办学经验,对未来大陆佛教院校的发展模式谈几点想法。

  一、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模式

  总结历史,以史为鉴,可以为今天佛教的发展和教育提供宝贵经验,所以,继承佛教的优良传统,是培养现代佛教僧才的关键,从佛教传统中培养学僧的人格和僧格。哪些是必须继承的优良传统?传统又如何与现代相结合?本人认为,佛教优良传统很多,但是与出家人息息相关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戒律与规章相结合。佛教戒律是基础,良好的道风,可以规范化寺院管理,可以提升僧人的品格。杭州佛学院的教学,非常注重清规戒律,除开课堂教授戒律学之外,在日常管理中严格按照佛教戒律、丛林清规以及规章制度执行,采取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通过对学僧日常生活行为的规范,不仅继承了佛教传统的清规戒律,同时也是对学僧的人格进行了教育。

  二是禅修与体育运动相结合。今天的佛教院校,虽然都在提倡学修并重,但总体上来说,是以学习教理为主,缺少相应的禅修。杭州佛学院同样注重学僧在禅修方面的体验,新落成的佛学院就建设有可以容纳500人以上的“禅堂”,开设禅修课,让学僧体验禅定的清净安乐。同时,还开设了体育课,主要学习中国武术,动静结合,张弛有度。

  三是丛林传统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佛学院不仅仅是传授佛教基本理论的场所,而且还是继承佛教传统、传承佛教文化的场所,出家人的基本生活模式包括早晚课诵、过堂、诵戒、安居、法事仪轨等内容。杭州佛学院为继承传统丛林生活,每年师生都要进行结夏安居,坚持早晚课诵、过堂用斋、半月诵戒,并制定了“五堂功课不过关不毕业”的规定,目的是为了继承传统,具备出家人的基本素质。

  四是慈悲精神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大乘佛教的基本精神就是“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对一切众生要怀有慈悲心,以四摄六度救济芸芸苍生。佛学院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需要实践,让学僧从实践中体察大乘佛教的菩萨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以佛法的智慧,去解决社会人生的问题,关心现实人生,这才是佛教的本位。因此,杭州佛学院还特别注重学僧对社会活动的参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动便是参加市佛协每年于佛诞日举行的“托钵行脚”大型慈善活动,学僧通过托钵化缘,既体味了佛陀时代弟子们的古老生活方式,同时又实践了慈悲精神,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体现。

  二、开办综合性的佛教大学的模式

  随着佛教进入新的时代,佛教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佛学院现有教育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参考海外宗教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并结合大陆佛教实际发展情况,从佛学院的一般基础性佛教知识教育过渡到综合性佛教大学的办学模式,是未来大陆佛教的必然趋势。鉴于此,杭州佛学院在数年前便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朝着综合性的佛教大学模式迈进。目前已招生或筹备中的下属教学、研究机构有:

  佛教基础学院:以四年制的本科教学,培养学僧的中国佛教八宗的基本常识,以及社会、文化、宗教等知识的学习。佛学院培养的学僧,可能今后会参与寺院管理,但并不一定都要去做方丈,所有的佛学院,应该对于佛教教育整体框架达成共识。中国佛教的传统是八宗并弘,学僧在本科阶段应该建立起对佛教的整体认识,至于你喜欢哪一宗,以后希望弘扬哪一个宗派,可以在研究生的阶段选择深入。

  佛教研究所:培养从事于佛教文化研究的专业人才,进行佛教理论、佛教文献、佛教考证、佛教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目前佛教研究所还下设有日本佛教研究室和唯识学研究室,主办有《吴越佛教》、《唯识学研究》等学术刊物。

  佛教艺术学院:培养从事于佛教各种文化艺术的人才,学习佛教绘画、佛教雕塑等佛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以弥补社会高校关于佛教艺术,特别是佛教雕塑和壁画方面的缺失。

  禅修中心:面对社会开设的禅修体验课程。

  青年佛学班:面对社会青年学佛者举办佛学讲座,普及佛教常识。

  佛教外语学院(筹):培养佛教三大语系的翻译人才,以及梵语、佛教英语等翻译人才。

  佛教律学院(筹):培养专业的佛教戒律学人才。

  佛教管理学院(筹):培养现代寺院、佛教机构的管理人才。

  佛教建筑学院(筹):培养懂佛教建筑、园林艺术的人才。

  三、合作办学与国际化的办学模式

  全球化,这是目前全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必须考虑到全球化的问题。佛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三大语系的佛教遍布全球,这对佛教院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办学模式迈上新台阶的最佳契机。如何提升佛教院校的办学水平?如何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摆在大陆佛教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在全球化的今天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制定发展规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样才能在全球化的巨变中生存和发展,相反则是落后被淘汰的命运。杭州佛学院鉴于当前社会、国际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三步走的办学模式,以迎接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挑战:

  第一步是采取与社会高校合作办学。大陆佛学院存在问题之一就是师资的水平普遍不高,为解决该难题,杭州佛学院采取自我培养师资的方式,先后与扬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开设相关课程,对住校专职任课法师进行培训,目前我院任课教师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同时,杭州佛学院还采取了“请进来”的师资引进计划,即将杭州本地高校的专家教授聘为任课老师,教内外相结合,互相补充,着实提高了教学水平。此外,我们还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办学,为本科班学僧在攻读佛学院课程之外,同时还参加科大的学习,毕业时可取得由佛学院和科大颁发的本科双文凭,有效地提高了学僧的佛学素养和社会文化水平。

  第二步是加强国际大学间的合作。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必然趋势,杭州佛学院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不仅采取“请进来”,而且还坚持“走出去”,开展与国际间的友好合作。近年来,先后与日本花园大学、早稻田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等开展了友好合作,并达成了互派留学生的意向,这将为佛教院校国际化迈出重要的一步。

  第三步是加入“佛教国际大学协会”。2007年5月成立的“佛教大学国际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ddhist University, IABU),旨在促进各国佛教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创更佳的佛教教育跨国性条件与空间;透过交流合作与相互了解,也提高了佛教区域文化的价值;同时也将有利于推动形成各种别于现行区域文化的“第三佛教文化”。去年,杭州佛学院申请加入“佛教大学国际协会”,这对于佛学院朝着综合性佛教大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推动佛教学术研究与信仰相结合的模式

  学术与信仰,往往认为是不可统一的,纵观历代高僧大德,无不是学修并重,既是宗教领袖,也是佛学大师,讲经育才,著书立说。元照律师说:“化当世无如讲说,垂将来莫若著书。”实则因信仰而研究,以研究而信仰,研究不坏信仰,信仰不斥研究。佛教院校作为教育机构,可以培养佛教学术研究的力量,推动佛教学术人士的成长。杭州佛学院从开办之初,就确定以学术为主的办学方向。一所佛学院如果没有学术作为支撑,根本无法吸引优秀学者来任教、授课,而佛学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术水平也是完全无从谈起。

  佛学院如何开展学术?根据杭州佛学院近年来的经验,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举办学术论坛,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吴越佛教学术研讨会”,交流佛教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问题,不仅能拓展佛教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而且培养了学院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二是编辑出版学术刊物、著作,杭州佛学院鼓励教师和学僧从事学术研究,并制定了发表成果奖励机制,目前已经编辑出版《吴越佛教》七卷、《唯识学研究》年刊一卷,以及出版、发表了唯识学和因明学等专著及论文等数十部(篇)。三是开设课题,专题研究,让学僧增加学术兴趣,扩大学术视野,从而带动培养专业的佛教僧才。

  学术如何与信仰相统一?佛教学术是要有笃实的信仰和深切的宗教情怀为基础的,为学僧树立正确的佛教观,勇于承担佛教重担和社会责任,这是信仰的关键。佛陀的基本教义是在解决人的内心烦恼,而最终达到涅槃解脱,并以慈悲济世的精神普渡一切有情,故佛教是人生的,也是社会的。当今大陆佛教院校,都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根本的还是佛教信众正处于断层阶段,是社会转型的结果,也是宗教间竞争的结果。佛学院教育,需要培养学僧“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宗教情怀。深入经藏,荷担如来家业;关注社会,普渡无边众生。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佛教教理,又具有笃实的佛教信仰和宗教情怀,才能保持佛教创新力和宗教竞争力。

  以上是本人就当今汉传佛教院校在办学模式上,结合杭州佛学院办学经验而提出的几点建议。总的来说,未来大陆佛教院校的办学模式,一定要走继承优良传统与现代理念相结合、综合性佛教大学、国际化、学术与信仰相统一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德才兼备的佛教僧才,才能令新时期的大陆佛教保持活力和竞争力。

 
 
 
前五篇文章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刍议当代中国佛学教育(李四龙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藏传佛教教育的传统、发展及未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运用“四摄”塑造企业文化达成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现代社会中净土法门的弘扬与实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随缘更需悲智愿行(俞学明)

 

后五篇文章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深圳弘法佛学院教育的五大特色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漫谈佛教教育对和谐社会发展的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教育是佛教兴衰的命脉所在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教教育的传统 现状及未来发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佛法理论是“内心科学”之精髓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