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圣严法师:法鼓法音 四众佛子共勉语 |
 
圣严法师:法鼓法音 四众佛子共勉语
圣严法师 讲述 信佛学法敬僧 三宝万世明灯 提升人的品质 建设人间净土 知恩报恩为先 利人便是利己 尽心尽力第一 不争你我多少 慈悲没有敌人 智慧不起烦恼 忙人时间最多 勤劳健康最好 为了广种福田 那怕任怨任劳 布施的人有福 行善的人快乐 时时心有法喜 念念不离禅悦 处处观音菩萨 声声阿弥陀佛 庚午年季春释圣严撰并书 这二十句共勉语,并没有前后一定的联贯关系与次第,不过,前二句:「信佛学法敬僧,三宝万世明灯。」与后二句:「处处观音菩萨,声声阿弥陀佛。」是共勉语当中最重要的。 要将这二十句熟读背诵,并了解其中的涵义,不但可勉自励,也可勉励他人。若每一位会员都能了解这些理念,而且能够广为传播,便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以下用一句、一句的方式,分别作详细的解释: 信佛学法敬僧 「佛」,是觉悟的意思。是大彻大悟、自觉又能觉他、圆满彻底觉悟的圣者,尊称为「佛宝」。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到现在为止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成佛。释迦世尊是我们佛教的教主,二千六百年前,诞生于现在位置印度与尼泊尔交界处的迦毗罗卫国,为预备继承王座的太子,因为看到世间人类都有生老病死种种的痛苦,以及弱肉强食的种种现象,体会到众生的愚痴、人类的苦恼,因此放弃了王宫的奢华生活而出家修行,希望求得解救世间苦难的道理和方法。 经过六年的修行之后,终于在摩竭陀国的菩提伽耶的一棵毕?罗树下悟道。现在为了纪念释迦成道,就称这种树叫菩提树,「菩提」是觉悟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在悟道以后说,所有的众生如果照着佛所修行的方法和道理去修行,每一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并说:在这个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还有许多的佛,如药师佛、阿弥陀佛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未来有许多众生会成佛,乃至所有的众生都可能成佛。为了离苦得乐、自觉觉他,我们要信佛学佛。 「法」,是指佛所体悟到的人生宇宙的道理,和佛所经验到的修行离苦的方法。这些道理和方法,告诉我们如何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如何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的?故被尊称为「法宝」。 佛出现世间,是应化人间,为人间带来了法宝。用法宝来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让我们有修行的方法并懂得修行的道理,使我们从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难和苦恼中得到解脱。因此佛教的教义就是要教大家学法。向谁学呢?要向僧学。 「僧」,是指释迦世尊住世时代所度化的比丘僧、比丘尼僧。他们自己修行佛法,同时也教人修持佛法,是住持佛教的僧团,被敬称为「僧宝」。出家僧众是住持佛法的中心,代表佛教的离欲精神及解脱精神。众生的苦恼都是由于放不下、离不开种种贪欲而产生;出家的形象和生活就是一种离欲及解脱的象征。出家僧的生活方式、生活型态最接近佛的本怀,因此佛教以出家僧做为住持佛教的中心。 学佛就是修学佛法的生活方式、实践僧众的生活理念,我们能听到佛法、修学佛法,正常情况下,也要靠僧宝来传授,所以要敬僧。 三宝万世明灯 「三宝」,就是佛、法、僧。只要三宝住世,人类就有光明、人类就能得到救济,就有未来的希望,所以三宝是万世的明灯。 正信的佛教,三宝必须具足,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却不信法、不信僧,那就等于是拜神、拜天,只是求佛加持、保护、给我们幸福,却不知修行的方法和道理,会被人视为盲从的迷信。 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就等于是一种学问知识的研究,并不算是佛教徒;等于只是在图书馆里,把书一本一本的看完,虽知道书上的知识,但没有用来做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就等于光点菜不饱,数他财物不富。 如果只相信僧中的某一个人,而不信佛也不学法,那就像崇拜英雄一样,也像认义父母、认大哥一般。对佛教而言,如果只是崇拜、皈信某一个师父而说自己是佛教徒,便不是正信。正信的佛教徒是依僧宝而来信佛、学法。修行佛法的目的是在增长智慧、自利利他。所以三宝具足的重要性之于佛教徒,正如鼎有三足,缺一不可。 提升人的品质 人的品质:就是人的品格、品德、气质。气质是可以改变的,有的人小时候土头土脑、傻里傻气地不懂事,年纪渐长,经过了教育的熏陶及社会的历炼,气质就变好了。改变人的气质,就是提升人的品质。 如果学佛以后跟学佛以前,人品没有改善,言行举止没有检点,思想观念没有提升,便是枉费学了佛。学佛以后,应该以佛法的威仪、礼仪、行仪来自利利人,不应该再有自伤伤人、自害害人的行为。身口如此,心念都也应如此。 身为佛教徒,就要对自己的家庭、社会、国家、所有的人类乃至一切的众生,负起责任。我们有权利生存在世间,更有义务和责任来帮助世间、改善世间。 如果做了佛教徒以后,有人看到你便说:「几年不见,怎么你的性格和气质好象和过去不一样了,这一定是有道理的,为什么?」 你应该告诉他说:「阿弥陀佛!没有其他的原因,只因为我皈依了三宝,做人应当先学会自利利他的。」 所谓自利利他,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比如要提升人的品质,应先从自己开始,进而再帮助他人提升他人的品质,自利又利他。又与人相处之时,要想自利,应先利他,这之间是互相关连的。在家里如果对自己的家人态度改善,家里的人也会受到你的影响而有所改善。自己能和颜悦色,处处以礼相待,时时关怀他人,以成全别人作为成全自己的心态来处理事务,周围的人也都会受到影响。我们要学习佛法的慈悲,开发内心的智慧,健全自己,协助他人,为全体而顾大局,敦品励学,奉献自己而尽心尽力,温厚谦恭。 但是成为佛教徒,并不是叫你做乡愿、做滥好人、做傻瓜,佛教的目的是在利益众生,而真正地利他,是要使得顽者廉而懦者立,感谢恩人、宽恕仇人;学习贤人、救济苦人;调伏狂人、感化恶人;慰勉失意的人、关怀受难的人;把懈怠的人劝导成精勤的人;使凶狠的人转变为慈悲的人。用种种恰到好处的方式来帮助人,使得共同生活在我们环境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利益。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人,也才是真正品质高尚的人。 建设人间净土 要使我们所处的世界变成净土,需要靠大家的努力。不管外在的环境如何,最要紧的是先从个人做起。首先自己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才有希望人人都不会做自损损人的事,一个影响十个,十个影响百千个,才可能使整个环境里面的人都成为悲智双运的菩萨。纵使不成为三宝弟子,也希望他们都能相信三世因果的道理;相信因果就不致于杀人、放火、为非作歹、为社会制造不安。因果观念能使人心悦诚服地改过迁善,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在,再接再励地开创明天。相信因果的人增多,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光明、更安定、更和谐,那便是人间净土的开始实现。 有一位警官王丽民居士告诉我说,在他执行公务时,曾经发生了一件事:几十个滋事的人拿着木棍要打他,他高声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些要打他的人一听到念佛声,都楞住了,他就趁机跑掉。他说:「阿弥陀佛真有用!替我解围救了命。」又有一次,那是民国七十五、六年间,他在北投大度路取缔青少年玩命的飚车,可是那些看热闹的群众挡着他的路,并且要掀翻他的警车,这时候他又拿出法宝说:「阿弥陀佛让让路,阿弥陀佛请让一让。」真是有用!那些本来要拦住他、打他的人都自动让开了! 我们如果能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不忘先念阿弥陀佛,必定可以万事如意。其实,那正是在提醒我们自己:佛是救苦救难的;念佛的人,应当要心存慈悲、帮助他人、原谅他人、尊重他人,千万不要得理不饶人地一意孤行。 「墙倒众人推」的心理不能有,他已经倒了,或快要倒了,应该留他一条生路,你还要推它做什么?但是这个社会上雪中送炭的人少,锦上添花的人多;井底捞人的人少,落井下石的人多,所以不是净土,而是浊世或尘世。我们要多做雪中送炭、墙倒扶墙、井底捞人的工作,并且宁为幕后的英雄,不做表面的好人。一般人都只知道指责他人、要求他人,而舍不得检讨自己付出自己;很多人都希望站在人前,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叹,而不喜欢推举贤者、赞叹好人,这样的话,净土就不容易出现。我们要让他人站到前面去,成就仁人贤者、赞叹好人好事,如果多数人都能如此做,我们这个世界便能渐渐地成为净土了。 由此可知,建设人间净土,要从每一个人的自己建起,就在平凡和失败中,奋力向上,一边建立自己,同时也照顾好自己的家人、影响家人,进一步再推广到自己的工作环境,以及认识或不认识的人,让他们能够得到佛法的滋润,体会佛法对于人间很有用,也来认同佛教修学佛法。能够接受佛法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便是推广人间净土、建设人间净土的最好方法。 知恩报恩为先 一般凡夫,多多少少都会恩将仇报、过河拆桥。别人对我们有恩,我们却把他当仇人看。不帮我们忙还好,帮了忙以后反而更糟糕,认为没有帮够、没有帮好。因此有人对我说:「师父!我们帮了别人的忙,人家反而对我不好,真的是引狼入室,怎么办?」我说:「这很平常,我们自己也许也是如此,只是未曾自觉自省罢了。不过人家报不报恩,不必放在心上,帮助人就是帮助人,没有条件,尽其在我就好。对于别人的恩将仇报,就把它当成是前世欠了他的果报。施恩于人的时候,目的即已达成,能够不计较恩将仇报,便能福至心宁了。」 可是,如果自己受了别人的恩,一定要知恩、报恩。恩从那里来?从四面八方来。从小到大,到老死,我们都在接受各种人的帮助与协助,父母、师长、朋友、亲戚、同事,及所有直接、间接与我们产生种种关系的人,都是我们的恩人。 有一位青年告诉我说:「师父!人人都可报父母恩,我没有恩可报,因为从小父母就把我送给别人领养,我还要报父母什么恩呢?」我说:「生身父母虽然没有养育你,对你还是有恩。因为母亲怀胎十月,而父亲与你的关系也是过去无量劫以来结的缘,所以从过去世来看,父母对你都有恩。我们要饮水心源!这个身体得自于父母,是父母就是父母,要知恩报恩。」此外,只要有人曾经给我一碗饭、一杯水、一张车票,乃至于仅是一个动作、一句话,帮我解决了问题,都也该心存感谢,感谢他对我们的布施。 而报恩,可有下列两种方式: 一、直接报恩;谁对你有恩,你就报答他。对父母尽孝养,对师长尽恭敬,对国家尽忠诚,对社会尽责任,对家人尽义务,对友人尽道义,对众生尽关怀...这些都是直接报恩。 二、间接报恩:别人培养你、护持你、帮你的忙,都是希望你能够有成就,能够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众生。你也以同样的方式培养人、护持人、帮助人,不为自求回馈,但为报答恩人,便是间接报恩。例如,出家人要报施主的恩,就是好好修行帮助众生,以一切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就是报施主的恩。施主布施给僧尼,僧尼若拿金钱还给施主,那就不是报恩了。 报恩的观念就是:得到了恩,先回报给对我们有恩的人,要念念不忘地想着他、怀念他;在适当的时候要表扬他、赞叹他,这是念恩。念了恩之后,自己就要好好地努力修行来帮助众生,利益人群。人家如何帮助我,我也要如此助人,而且要付出更多,来帮助他人、回馈社会、影响世人,这就是报恩。 利人便是利己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常常想到自己的利益,一定是烦恼重重。如果事事都为自己的利益打算,做任何事都只想到对自己有什么好处的话,一定是烦恼很多、非常自私的人,对一个非常自私的人,要叫他没有烦恼是很难的。 我们一定要把心量放大、放宽,个人是极其渺小的,因为我们生存的环境与我们的关系密切,从时间上说,跟漫长的历史相关,跟整个世界乃至无尽的宇宙、所有的一切人、一切众生都是息息相关。例如最近的中东发生战争,伊拉克入侵占领科威特,看起来,不过是小小的一个地方发生了战争,但是整个世界都受到影响。因此若从宇宙个人便无法自大,若从个人看宇宙便不能不负责任。我曾听到有人说:「我这样微小的一个人,在天地间看起来像芝麻般大,做好做坏,无关紧要。」像这种念头是不可以有的。 佛经里记载着一个故事:有一座山林失火了,火势蔓延整座山,这时有一只鸟,很慈悲的想着:「经过这一场大火的延烧,山上所有的动物、众生都将会被烧死,实在很可怜!」因此它想到要去救火,它飞到大海里把身上的羽毛打湿,沾着水再飞回山林把水抖下去救火。用羽毛沾水救山林的大火,比起「杯水车薪」,还要无济于事。可是它化不可能为可能,它一次次地飞,终于感动了帝释天。天神说:「这只鸟真伟大!有这么大的慈悲心!这些众生应该救,这些众生本来都将死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救火,这只鸟最后一定会死掉,为了要救这只鸟,所以山林的火一定要熄掉。」结果,雷声大作,浓云密布,大雨倾盆而下,森林的大火一下子就被浇熄了。天神救了这只鸟,这只鸟也救了整个山林。这只鸟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行菩萨道时的一个阶段,是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祂很慈悲,一心为救众生,所以最后能够完成佛果。 我们学佛的人应该要有这种信心,要尽其可能地做利他的事,要一点半点地做好事。力量大就做多,力量小就做少。不要以为人轻言微,或抱持与其少做不如不做的念头,好事就是好事,不应有大小之分。点点滴滴地做,就会做出大事来。请别忘了,你一个人做好事,还能影响他人做好事,当下没有,过后一定会有。 有钱有力的人当然可以下倾盆大雨去救整座山的火,没钱少力的人也可以学那只鸟救整座山。山上的众生没有成佛,而那只鸟最先成佛;释迦牟尼佛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只是想到如何去帮助众生?如何使众生脱离苦海?所以释迦牟尼佛成佛了!因此利人就是利己,而且是息息相关的。 当你把家里的人照顾好、安顿好的时候,每一次回家,还有人会跟你吵架吗?家和万事兴,自己也得到幸福,这不等于是利己吗?利了人才能真正可靠的利己。如果你是个自私鬼,把家里儿女的零用钱拿去买酒喝、太太的买菜钱拿去赌扑克,当你回家时,家里的人将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你呢?所以若想真正利己,最好先去利人。利人一定更能够利己,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尽心尽力第一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人的力气有大有小;人的智慧有深有浅;人的才华有智有愚;人的动作有快有慢,这些不同的人来做相同的事,虽然不能表现出同样的成绩,但是只要尽心尽力,就可以做出同样的功德。我常说:「聪明和身体好的人,应该要为那些头脑笨、身体差的人做奴隶、做仆人;不做奴隶、仆人,至少也要为他们服务。能者多劳,仁者多忙,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就是专门来照顾人的;也有更多的人就是来让你帮忙和照顾的。」 一般人是既被人照顾又在照顾人,我们要想办法尽自己的心力、体力、智力和财力来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有一位富可敌国的大富翁名叫须达,他能以金砖铺满一座园林,从一位太子的手上买下它,布施给佛及佛的弟子们作为修道弘法的道场,他的功德当然很大。另外有一位以乞食维生的贫女,发愿要供佛,但是她不知道该供养什么?有人教她用她乞食的破碗向人家讨来灯油,在晚上佛陀说法的时候拿去点灯照明道场,她照着做之后,佛就赞她的功德最大。 可知力量大的人,若能有心做好事,有愿护持三宝,福被人间,固然可被视为修行菩萨道的大德;另外有一些人,力量虽小,却也有心向善,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是悲心的菩萨,发愿示现一种卑贱、残障或者低能的身分来到人间帮助人。当然对这些人来讲是很残酷的,但也更加显出他们的伟大。为什么他要以这个样子来帮助人?因为他有这样的缺陷以后,才可以影响更多的人产生同情心、产生因果报应的警惕心,希望人们改过迁善,影响大家共做好人、同做好事。因此,我们活在世上,谁都能做好人,谁都是该做善事的,不论是体力的强弱,心力的大小,智力的高低,财力的贫富,权力的有无,地位的贵贱,都当尽心尽力地修善积福。 不争你我多少 凡夫的习性,往往爱跟他人比长论短,争多争少。其实从佛法的观点看,表面的长短多少是不重要的,但问自己尽心尽力了没有。有一位菩萨为度一个众生,上天下地无量生死,结果成就佛道。另一位菩萨在天上天下度了无量众生,结果也成佛道。从数量的多少而言,此二菩萨,形同天壤,以功德而言,确是相等。 劝募会员在劝募时,找到一位护持会员,结果却被另一位劝募会员拉走了;或者辛辛苦苦劝到一个人皈信三宝,结果被另外的人带着去护持别的道场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请大家心里不要难道,而且要满心欢喜,因为是同样护持法鼓山,至少也是护持同样的三宝。只要你能尽力来做,不必计较,钱多钱少、人多人少。彼此之间不可以有争功劳、抢地盘的情形,大家是为行善积德护持佛法而来,如果争论多少,反而引起你我的烦恼,岂不是愚痴可笑?跟自己内部的劝募会员是如此,对外也是一样。这是大家应该一致遵守的信念。 身为佛教徒、身为法鼓山劝募会员的人,只要尽心尽力去做,成绩如何,可以不必放在心上,也不必期望别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做了多少。做了多少功德,自己知道就好。这笔帐永远会被记在你自己的功德簿上,谁也捡不走、抹不掉,善业、恶业,永远都是跟着你自己的,因此不必争、不能争,只要尽心尽力就好。 慈悲没有敌人 可怜人、同情人、原谅人、爱护人、关怀人等都可以算是慈悲精神的表现。慈悲的主要目的是心中无敌。无敌就是心中没有敌人,没有过去的宿仇,也没有现在的怨家,更不制造未来的对头。所以不是仗权势而称无敌,也不是凭财力而称无敌,更不是靠武力打败一切人而称无敌,乃是以慈悲心照顾、原谅一切人。慈悲心愈大就愈能够感化人。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免于受人批评,即使佛陀也不例外。纵使未得罪过人,却无法不让人讨厌、不让人仇视;就算你不跟人斗,人家也会找着你们,你不跟人争,人家也会跟你竞争。但你不必介意人家如何,你自己要没有敌人。 比如你在我们的农禅寺是个好人,大家都说你好,师父也常称赞你好,其他的人之中,可能就会有一人两人觉得有一点酸溜溜的,会想:他好,我就不好?师父老说他好,为什么师父不曾说过我呢?这样的人,心中就有了敌人。有敌,就是有比较的对象。敌是敌对,敌对不一定是冤家,就像女孩子嫉妒别人长得漂亮、穿得美丽,这不是跟人作对?!如果把别人当对象看,不是嫉妒,而是见贤思齐,那就是慈悲心。 如何用慈悲?要常常往相反的方向说、往相反的方向看、往相反的方向解释。比如有人无缘无故地瞪你一眼,你心里一定毛毛的,此时,你应该要用相反的方向来解释、来体会:他瞪我一眼,可能是我的脸长得不大好看;或者我今天有什么不对劲,他提醒了我,我要感谢他。「人家的表情就是我的镜子」,见他面目可憎,自己的面目大概也不大好,所以会遇到这样的人;至少我的样子让他生气、我的气质让他讨厌,所以他才会瞪我一眼。 此外你也要想:可能他虽是在瞪我,却不是生我的气,不知道在生什么气?他这时候应该受到关怀。所以不要「以眼还眼」,该避开他,或者替他念一句阿弥陀佛,愿他能够心里平安,这样就是慈悲心。否则的话,一旦生起对立心,你就离开慈悲心了。若能为他设想,原谅他、可怜他、关怀他,就能转敌对心成慈悲心了。 如果一个蛮不讲理的人在你面前出现,你的心里一定会毛毛的,这时你要想:他已经不讲理了!生气了!我应该讲理、不要生气,否则气上加气更麻烦。因此不论任何时间,只要我们能用一种相反的念头来转变对人、事、物的看法,这就是慈悲心。但是当我们还是凡夫的阶段,要想做到完全心中无敌是很难的,所以我们要时时想到慈悲心,至少就不会老是生气了。 智慧不起烦恼 不要以为开悟才是智慧,智慧是头脑冷静,是理智、理性。人的烦恼都是从情绪、情感产生,一碰到情一定会有烦恼。用理智、理性来处理的话,烦恼就会减少。有一位女孩来问我问题,她非常痛苦地哭着说,她认识一位男孩,交往了七年,二人在一起彼此都很痛苦,生不如死。可是一分开又会互相思念!她想离开他,可是男孩子威胁她说,没有她的话,他会去死。但她认为如果她真能离开他,他也不会去死,如果二人继续缠在一起,倒有可能二人都会累死。我要她用理智考虑,过了些时,她想通了,便破涕为笑。所以很多的问题都应该拿客观的理性来处理,要以权衡轻重的智慧去分析。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就到神前丢筊杯,这不是究竟的方法!如果用智慧、理智来处理,问题根本不会存在。犯了法要坐牢,可以委请律师设法减轻罪刑,应该坐的牢还是要去坐牢。那就没有烦恼了!有病的人要去看医生,医生救不好,可以念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往往有人在医生宣布即将死亡的状况下,因为念了阿弥陀佛、念了观世音菩萨而没有死,这种例子很多。 佛经中的智慧,是指无私无我的观察力、抉择力、判断力,不论遇到任何事,都只有应当怎么做就怎么做,不为自身的利害得失设想,只为应不应该处理,如何来处理而作应对。由于凡事不为自己的私利求,所以就不会为自己招致烦恼。 佛经中的智慧,是因洞察世事无常,所以没有一事一物能够不变;凡夫因为不解世事无常,所以把暂时的身心世界,当作小我大我,争人我、争多少、争内外、争对错,结果惹生许多的烦恼。 其实,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庸人是没有智慧的人,不用理智、不用理性处理事情的人。若知佛法,情况就会改善。佛法是讲因果及因缘的,讲因果,凡事不会怨尤;讲因缘,凡事不会强求。那还会烦恼什么? 忙人时间最多 在坐的居士们,你们多半是非常忙碌的人,但都还有时间来听佛法、学打坐,念佛、拜忏、参加法鼓山的护法工作。可见忙人时间最多。我认识的有一位家庭主妇,很少来共修,我问原因,她就向我表示她每天都很忙,忙得很辛苦。问她忙些什么?原来她只需要照顾一位先生,每天只忙早晚两餐,她却感到忙得不得了;可见闲人时间最少。 其实我们日常生活所需花费的时间不需要很多,做任何一件事都可以节省时间,不要拖泥带水地浪费时间。有人漱口要花二十分钟,一天漱上五次,就要耗掉一百分钟,这是很不经济的做事方法。 我有一位出家的朋友,他每天早上要洗头,他真是本事大,一次次地洗,洗到盆里没有一点头皮屑才算干净,所以要半个小时。我问他:「你有这么多时间洗头吗?」他说:「不!我在修行,我心平气和地把我的头洗到干净为止,我的心也洗得干干净净。」我很佩服他,但是我没有这么多时间可以洗头,所以我一天只洗一次,每次只要一两分钟;剃头也是,可快可慢,因此诸位在处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时,可以安排顺序,精简时间,你就能够很快地把许多事情处理完毕。时间太多的人常常是不知不觉地就把时间耗磨了。 像身居高位的人,或者经营大事业的人,每天要处理许多事,他们怎么应付呢?我曾问过一位大人物,他是怎么应付那么多公事的?他说:「君逸臣劳,做主管的不需要忙,不必动笔,只要动嘴。主管的桌上不应该有公文,公文应该由下面的人批。我头脑始终保持冷静,一遇到什么事,我就告诉他们怎么处理,不需要我自己动手,我一通电话可以处理很多事、解决很多问题。但是有的人不会处理事情,本来一通电话就可以解决,他却要打上二十通电话,讲了又讲,结果下面的人这个也不知道,那也不知道」。所以他说:「我做这个官,事情虽然很多,但是并不太忙。」我说:「你有时间打坐吗?」他说:「有啊!我每天早晚都打坐。」 像现在中华民国总统李登辉先生、国防部长陈履安先生都是大忙人,他们却都有时间打坐。他们那么忙,那有时间呢?有,特别忙的人一定有时间;不忙的人反而没有时间,为什么?因为宝贵生命、珍惜时间,就会善用时间;不知生命可贵、不懂时间无价,就不争取时间。 勤劳健康最好 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健康应该是指身心正常,少病少恼,活得积极而又愉快自得。但是,身体虽然重要,心理健康尤其重要。 在今天台湾的佛教界,有好几位大德都是身体很不好的,像印顺长老,今(民国七十九年)已经八十四岁,但他从年轻到老,总是在害着病,他的学识之深广,著作之等身,在我们佛教史上堪称罕见。他看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的著作,那么有学问,应该是最忙的人,而他老是在害病。又如印顺长老的弟子证严法师,她也常常有病,随时有晕倒的危险,她的徒弟们很为她担心,她却平安的活了下来,每天也在不停地忙。因为她有悲愿,愿心无穷,所以健康也没有问题。 我的徒弟也担心我的健康,他们说:「师父一天到晚早起晚睡,吃得少、工作多、谈话也多,如果师父一旦圆寂,我们法鼓山谁来当住持?谁又能把法鼓山建起来?」我徒弟的这份孝心我很感谢。 我的身体很差,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最近更差,但是诸位不要担心,我自己知道身体为什么差,我也会找时间休息,但我相信我的心理健康,有了病也没关系。其实你们诸位也不要妄自菲薄,认为你们不是师父,要等修到师父那个程度,再来勤劳。这是错误的想法,就是因为还没有修好,所以要赶快勤劳,勤劳以后才有健康,因为不勤劳所以才害病。因此我劝诸位,每当害病之时,就告诉自己:「因为你这家伙偷懒,所以才有时间害病。」诸位只要发起勤劳的精进心,诸佛菩萨,护法龙天,一切善神,都会给你加持,使得你的心力帮助你的体力。 这并不是叫大家不要害病,生病是正常的事,但是害病以后,心里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没办法了!心里要保持健康,相信自己还可以做一点事。如果真的病倒,什么事情都不能做的话,你们还能做一件事-念佛。嘴巴念不动时还可用心念,只要心里在念佛,也算是勤劳。 为了广种福田 「广种福田」的意思是多结人缘。福田有四种,大别为二类,一为「敬田」,一为「悲田」。敬田包括三宝恩、国家恩、父母恩;悲田包括众生、穷人及病人。 穷人包括物质的及精神的两种;病人也包括身病及心病的两种。不论是生活的穷或精神的苦,对众生的一切急难,若能给予救助,都是种悲田。 要广播福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是我们服务、帮助的对象。不论是悲田、敬田,我们都要有田就种,随时随地都要助人离苦、予人得乐。 给人物质的帮助,可以使人离苦得乐于一时;助人信佛学佛、修持,可以使人离苦得乐于永远。在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方、遇到任何一个人,我们都不要错过广种福田、予人为善、予人为乐的因缘。对于目前已经遇到的,我们要先做、早做、快做;尚未出现的,要想出办法,促成因缘的成熟。 那怕任怨任劳 「任」又可称为「忍」,就是负责担任和忍辱负重。 你待人好,别人不一定会感谢你,得到的回馈很可能是恩将仇报,但是念头要马上转过来,念这二句话:「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别人如何反应不必计较,也不要怕;只要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劝他行善,劝他培福,等于鼓励人家以出钱出力出时间的方法,在他们自己的功德田里,种下一本万利的功德。所以不必顾虑也不要在乎不礼貌的反应,如果心里还是在乎的话,就把这二句话「为了广种福田,那怕任怨任劳」当咒语来念。念一遍不灵,再念第二遍第三遍,多念几遍以后,你心里的闷气就会不消自消了。因此大家要念、要把它背起来。佛经告诉我们,学佛的人,要以慈悲为父,智慧为母,精进为铠甲,忍辱为披衣。谁能有忍,谁就有福,大忍得大福,小忍得小福,不忍便无福。 布施的人有福 为了保障未来的安全幸福,我们不能没有储蓄的习惯。凡是懂得储蓄的人,便会考虑那一家银行的那一种办法,才是信用最好利率最高的。以佛法来说,储蓄存款可分为有限及无限、暂时及永久的两大类。存于个人的银行户头,是有限而暂时的;存在社会,是无限而永久的;存于三宝则是无限永久而无尽的。因为个人的银行存款,只有你个人及少数人可以提用;社会存款则可大至全世界,久至地球毁灭时;而存于三宝却可大至十方的无量世界,久至无尽的未来三世。我们的生命是分段的,故在这三种存款的帐户之中,我们都应当及时储蓄。 布施,是度众生最好的方法,也是修行菩萨道的基础方法,更是无尽藏的存款方法。布施可以分成财施、无畏施、法施等三种。 一、财布施:财有内外两类:(1)若以一切动产不动产等身体的附属财物作布施,这是外财施;(2)若以做义工,以体力、智力、技术、知能乃至用身体生命来布施,这叫作内财施。 二、无畏施:协助别人,让人获得无威胁、无恐怖的自由,叫做无畏施。学佛的人,能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便可给他人五种安全感。例如持杀戒的人,能施予人不被杀害的无畏。因此五戒又被称为五大布施。 三、法施:布施之中以法施为最上乘。凡是以自己所了解的佛法教化众生,即是行法布施。但是像四圣谛、八正道等,这些佛法的道理较深奥,诸位不懂没有关系,只要知道:「布施的人有福。」把这句话告诉别人,就算法施。你再告诉别人:「慈悲没有敌人。」这句话也算法施。如果背不出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念了佛以后,人家不敢打你,有难可避难;有灾可消灾;有愿可以成愿。懂得因果的道理,把因果的道理告诉别人,这些都也是「法布施」。 行善的人快乐 好人不寂寞,善人最快乐。时时处处助人利人,也就会在时时处处你最幸福。 看到别人因为你的帮助而解决了困难,你便会有一种安慰。例如你曾在马路上救过一个差点被汽车压倒的小孩,以后你再看着他长大,一直到他年纪老了,看到他时,你都会感觉很高兴、很满足,他能活到那么大,因为是你救了他。 又比方你曾牵着一位老人家过马路,以后你再看到这位老人家,你的心里都会很高兴,你会想到自己曾经牵过他的手过马路,自己曾做了一件好事。 如果你曾经或经常做好事,你的心里就不会有坏念头,不会有烦恼。常常成人之美,就不会计算人家,做了好事你就不会计较,你见到任何人心里都会很欢喜。青年守则中也有:「助人为快乐之本。」所以行善的人一定快乐,身为佛教徒,更应该多行善、多帮助别人。 时时心有法喜 《法华经》中把凡夫世界形容为火宅、把佛法形容成出离火宅的交通工具。我们在信仰佛教、听闻佛法以前,常常被烦恼火烧得焦头烂额,像只热锅上的蚂蚁,东奔西闯,失魂落魄,不知何处是归宿。听到佛法,信了佛教以后,才能免于烦恼火的煎迫,就像得到船票,登上渡船,已在航向清凉的安乐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时时庆幸,常常感到欢喜。 中国的儒家圣贤,曾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表示一个人当他已经知道归宿在何处的时候,便可以放心、安心了。更何况佛法能给我们修行的道理、步骤、方向、方法和目的,不论是谁,都能学会、都能做到,所以,当你遇到佛法之后,怎能不喜悦不已呢?正在修行佛法,应该感到难得;手上拿一串念珠表示自己是一位佛教徒,没离开佛法,信的是佛法、修的是佛法,应该感觉到很高兴、很欢喜。就像彩券的特奖难中,而你遇到佛法,便等于中奖,而且已经提到现款;那怕仅懂一句佛法,已是富甲天下。 无量众生之中,得到人身的极少;人类之中见闻佛法、修学佛法的人数不多,而我们正是这些极少数中的幸运者。佛说人身难得,我们已经得到了人身;佛说佛法难闻,我们已经听闻;一般人对于佛法不容易闻信起修,我们已经正在修行。至少我们已经知道修福、修慧,已经晓得慈悲与智慧的道理,已经会念这二十句话,心里应该很高兴,时时刻刻升起欢喜心。见到任何人时,能以佛法和大家结缘,尤其值得欢喜。 念念不离禅悦 禅悦是指心念的安定、平衡、平静、和平的意思。 透过闻法、念佛、礼佛等修行的方法,能使人心中渐渐减少恐慌、忧愁、悔恨、骄狂、疑虑、贪欲、瞋忿等烦恼现象,这就是一种禅悦。此外,诸如如果能够常常想到「共勉语」这二十句话,你的心里也会自然而然地安定、平静、稳定下来,这也是禅悦。 不要把禅悦当成老僧入定、盘腿一坐几小时才算,心不混乱、心不波动,便是一种禅悦。 禅悦并不是狂喜,身无负累、心无牵挂,便是禅悦。这样的体验有一秒钟,便得一秒钟的禅悦。若能经常处在平静、稳定、安定的状态,就是念念不离禅悦了。只要大家能够时常念着本文所说的二十句话,就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体验初浅的禅悦,并不是件非常困难的事。 处处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在那里?在心里。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寻声救苦,无处不现身,当你有苦难,你念着观音菩萨的圣号,观音菩萨就会来。是不是这样呢?事实上观音菩萨根本没有离开过你。只要我们遇到任何困难、有任何问题,比如说:在生死交关的情况下、遇到大的灾难时,或害病害到没有办法医治、得不到任何人的帮助时,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快把问题交给观音菩萨,勤念观音菩萨,观音菩萨就会帮助我们。所以我们要常念观音菩萨,同时也要劝人念。 声声阿弥陀佛 我曾经赠送在护法会工作的居士们两句话:「师兄、师姐对不起。」、「阿弥陀佛,谢谢你。」见了面彼此叫师兄师姐,不管是要说什么话(或打招呼),都先念一句:「阿弥陀佛!」讲完话也念一声阿弥陀佛,认识的人如此,不认识的人也如此,随时随地不离阿弥陀佛,这样就会使得皆大欢喜。 不论发生任何事:急事、难事、祸事、凶事、喜事,不要忘了常念观音菩萨,或念阿弥陀佛。有一位我们法鼓山的护法女居士李太太,最近一个深夜,曾经在家中遇劫,来了五个强盗,她记得我劝她要常念观音菩萨,她在被绑之时便大声地念,结果强盗要绑她,怎么绑都绑不起来,最后她家里只损失了现钞,一家老少四人都平平安安的。因为此大家要记住:急难的时候,没人救你的时候,要念观音菩萨,或念阿弥陀佛。急时念定有感应,平时念保你安全,劝人念广结善缘。 结语 希望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以上的二十句话背诵下来!熟背过之后,还得反复温复习它们的含意。每天早晚背诵一遍,然后才能够得心应手地随时运用,应用自如。当有人埋怨指责你的时候、跟你计长较短的时候、忙得头晕脑胀的时候,或者信念动摇的时候,请你都要记住这二十句话。 各小组在集合、联谊的时候,或者在见到劝募会员、护持会员的时候,彼此要互相勉励、互相问答,要随时可以背得出来、答得出来,能够背出来一定有用。那会使你们左右逢源,无往不利。我在心里,永远为你们祝福。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