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看完《楞严经》「七处征心、十番显现」这部分,我有一个感觉:我讲的「能知和被知」,《楞严经》经文已经通通概括了,只是相对于我所讲的「能知与被知」,经文讲的实在太复杂、太艰难、太深奥了。

  经文讲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归还,像光明可以归到日,黑暗归到黑夜……等等,这样一个一个归还,共有八类,所以称做「八还」,八类中又有好多实际的例子,当然就变得很复杂。不过把光明归到日,黑暗归到黑夜,日与黑夜还是被知,所以「八还」还是在被知的范畴。

  最后,经文才讲「妙明真心」是没有办法归还的,也因为如此,所以「妙明真心」就是你的真性。「能知」本来就不是被知的东西,「被知的东西」还来还去还在被知当中。「能知」当然无法归还了,「能知」就是「汝之真性」,「汝之真性」归还到那里呢?找不到可还处,所以「汝之真性」就是真正的自己。

  整个论述就是这样,「十番显现」则是用一个个的例子来显现真性。其实也可以这样讲:有「被知」就证明有「能知」,不然怎么会有「被知」呢?被谁知?当然是被你的「能知」所知;如果你没有「能知」的话,怎么会觉得那些东西是被你所知的?

  《楞严经》的文字比较不这么直接,所以大家读的时候比较难读;如果顺着人心的运作方式来讲,就是我的这种讲法了。

  看到这里,我可以这么说:在用辞上,「能知、被知」的这种讲法比「能、所」要进步;而「能、所」的说法又比《楞严经》那样的说法进步。所以要把想法、观念说清楚,在用辞上是可以不断地求进步的,而其原本意义却是一样的。像释迦佛所说的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是完全一样的,也可以说是否有比较好的语言来说明,对于观念传递的影响是很大的。

  《楞严经》里有一段叙述什么是你的真心?真心在哪里?譬如说你的心向外看出去,所呈现的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千变万化的整个宇宙……这样的世界、宇宙就是你的真心!这个状况如果用「能知与被知」来说的话也很简单:能知与被知是脱不开的,两个虽是对照的;但是二者同时存在。能知与被知都是我们心中的一部分,如果只有「被知」而忘掉「能知」,就少了一半;如果只取「能知」而忘掉了「被知」,也是少了一半,只有全部具足才是完整的。

  我们的心完整的话,必须二者具足,很多众生只有被知,忘掉了能知;罗汉只有能知,忘掉了被知;而菩萨则是能知与被知皆具。从定慧来讲的话,罗汉是定多慧少,菩萨是慧多定少,两边分量上不平衡,当然也是不完整,而佛呢?就是定慧均等了。

  有了这个观念,山河大地、芸芸众生、千变万化的宇宙万象就是被知的,而真心就是能知。所以《楞严经》所说的「七处征心与十番显现」,完全可以用「能知与被知」说得清楚:众生只有「被知」,忘掉「能知」,所以要努力的去体会「能知」,因为陷在「被知」中太深了。所以就教他先把「被知」的撇掉不要管,那个「能知」才能显现出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如果修得很好了,「被知」的都撇掉,「能知」显现出来了,此时可以成罗汉,成罗汉以后,又只有「能知」,「被知」的都撇掉,没有了,这样还是毛病。所以还要往上修,要修成菩萨,要入世,就是要进入「被知」的世界,这样就可以做到「能知与被知」平衡。

  (摘录整理自2002年8月18日连线法会)(忆玫、满妹整理)

 
 
 
前五篇文章

阿松活佛·利乐心语:上师的大悲加持融入自相续

阿松活佛·利乐心语:闻法的意乐

阿松活佛·利乐心语:时时反观自心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读《华严经》体悟无分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抚慰南亚特辑之1 宗

 

后五篇文章

阿松活佛·利乐心语: 打坐之正行

阿松活佛·利乐心语:认识三宝的殊胜之处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要「健全」我相,不要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无心自有法

梁乃崇: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抚慰南亚特辑之1 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