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佛教的真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佛教的真谛 

   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佛教的真谛」。佛教有一个偈子:「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几句话已经把佛教作了非常清楚地说明。

  所以佛教的教义是什么?首先就是「诸恶莫作」,也就是一些坏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要去做;其次要「众善奉行」,一些善的事情、好的事情要尽量多做;更进一步还要「自净其意」,要把自己的心念净化,把它清理得干干净净,这种心灵的净化,是佛教最特殊的地方。

  比如前面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世界上所有好的宗教都如此提倡,并不是佛教独有的主张;可是惟有「自净其意」是佛教所特别强调的,这就是佛教的特色。 释迦牟尼佛要我们把心念净化,就好像很多东西要把它纯化,要提炼得很纯。

  比如说金矿,我们要把金矿里面的金提炼出来,不但把金提炼出来,还要把这个金纯化,把它纯化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的程度,有六个九——我们现在可以买到很纯的金是六个九的,七个九的就很难了——是接近百分之百的纯化过程。

  修行人对于自己的心念也一样,要把心念纯化,这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而且佛教在纯化我们的心念方面有独到的方法,有独到的能力。

  前天我在此间的佛教图书馆讲了「摄心内证」,摄心内证本身就是一个把心念纯化的过程。昨天我又在佛教图书馆讲了「十二因缘」,探讨了我们心灵的结构及其特征。我们在纯化心念的时候,是不能忽略心灵的结构和它的特征的。从以上这些事情我们可以了解「自净其意」是佛法的重点,也是我们学佛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我们的心念纯化到最后最清净的时候,是种什么状况?那是回到了佛性,回到了本性、自性,它的特征就是「清净」,就是「不可说」,就是「空」,就是「不动」,就是「不坏」……等等,这些特性都出来了。

  大家可能想问:什么情况叫做清净?什么情况叫做污浊?我可以给一个简单的定义,作为清楚的判别标准——只要有相,就不清净。「清净」的意思就是无相,无相就清净,有相就不清净。所以佛经里面说:「离相成佛」,只要离开了相,就成佛了;也就是你能够离开相,把不清净的离开,把不清净的去掉,那么你就清净了、就成佛了。

  所以「自净其意」怎么净?就是要离相!而且我们不只是要离肉眼看得见的相,还要离肉眼看不见的相。

  各位大概都知道,天眼或者定中可以看到一些景像、看到一些境界,但千万要注意:只要被你看到了,那些都是相,都是要去掉的。所以只要有相,就不清净。

  大家可能会想,如果见到佛相、菩萨的相是不是也要去掉?正确的讲法,菩萨相、佛相还是相,只要是相,就不是法身佛,所以仍要去掉。凡是能被你看到的相,一定是化身佛;如果这个相非常庄严、非常高大,甚至比山还要高,那就是报身佛——也就是化身、报身才有相,才会被你看到;如果是法身佛,一定没有相,有相就绝对不是法身佛。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修行人就要特别注意,往往在修的时候,我们能「自净其意」、能离相,也就是肉眼看到的相我们知道要离,也会离;但是定中看到的相、天眼看到的相,就离不开了,以为那不是相——其实那还是相,这点一定要弄清楚。这些相都是要离开的,因为虽然它比肉眼看到的相要清净一点,但是还不够清净,还没有达到无相。

  如果各位昨天曾到佛教图书馆听我讲「十二因缘」,那我现在就借用「十二因缘」的系统来说明。

  其实天眼所见的相、定中所见的相还只是在「十二因缘」里面「名色」这个层次,离开破「无明」还非常远;往上还要破「识」、破「行」,才能再破到「无明」,破了「无明」才能出三界,才算成功,才能称得上是佛,或者是辟支佛,也才能称是一个成道者。

  如果还只是停留在「名色」这一个层次,他的形像在天眼看起来或在定中看起来有佛菩萨的样子,就以为成就了,那是弄错了,其实离成道还差很长一段距离。所以「自净其意」,是要不断地把相抽离掉;这不断离相的过程,就是「自净其意」。

  我们很多人修行,初学禅定后会有不是肉眼看得见的相跑出来,也就是会感应到一些境界,此时一定要记住那还只是在「名色」的阶段。有的人学禅定,什么境界也没有,什么也看不见,什么感应也没有,其实这是好事,因为没有这些相表示你可能还比较离相,所以并不是坏事情。

  因此没有这些相、没有这些境界的人,不必羡慕别人,也不要刻意去追求,否则就是背道而驰。我们不要崇拜这些感应、崇拜这些相,这些最多只能作为一个指标而已,本身并不代表什么。所以不要羡慕别人有什么感应,自己没有就很自卑,这是不必要的,我们学佛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其实只要用「自净其意」,就可以把这些问题都避掉了。

  同时我们也要了解「自净其意」的真正意思就是「离相」,所谓清净就是无相,无相得越彻底,心就越清净。修行无相无到最彻底的时候所要用的一个原则,前两天在讲「摄心内证」的时候已经指出来了——你要警觉不能有被知,只要有被知,那些都是相,所以千万不能拿被知的境界当作成就。

  凡是能被你知道能被你讲得出来的,那就不是。这个原则由最浅的地方一直到最后成道都用得到,可以说这个原则是修行人最重要的判断工具。

  你想判断自己学得好不好,正不正,是不是有偏差,要怎么判?就是用这个原则。而且这个原则没有阶段性,从最浅的一直到最深的、到最后关头都可以用,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原则,它就好像一个航海的人必备的罗盘。被知的就不是,一有被知就有相,不能拿被知的当作你的成就,这个观点非常重要。有了这个罗盘,在修行的路上就不会走入歧途。

  至于最后要破相、破无明的时候,到底是怎么一种状况,很多人都想知道,其实这是讲不出来的。虽然讲不出来,不过我还是可以用三个比喻让大家了解:

  第一个比喻是《圆觉经》里面所说的「销矿成金」,金矿里面含有金,但同时还有很多杂质,我们要从这一个含有沙、含有杂质的金矿里面把金提炼出来,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破无明成道的过程。

  事实上这个金矿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念,我们的心念就是含有杂质的金矿;但是里面也含有佛性,佛性就是金,我们要把心念里面那个佛性提炼出来,纯化出来,这个过程与「销矿成金」的过程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比喻。

  而最后在破无明的时候像什么?就像有一面墙壁非常的厚,这面墙壁就是无明所做的,破无明就像是拿一只钻头把这面无明的墙壁钻一个洞,一旦钻通,就到了墙壁外面,墙外就是佛性。所以并不需要把整个无明通通打碎,你只要专心钻一个洞,把这面墙壁钻通了,你就和外面的佛性接上了;也就是自性和外面的佛性相通了,你的自性就与佛性合一了。

  所以并不在乎这面无明墙壁还没有全部打破,那些都不在乎了,只要一接通,就都不是问题了(以上即达摩祖师的「壁观」)。

  此外,还有一个状况,佛性就像大海水,我们的自性就像一滴水,这一滴水一旦能滴到大海里面,就与大海水合而为一,分不出来了,没有办法再分出那一部份才是这原来的一滴水——破无明的时候就像这种状况,当你的无明壳破开的时候,你的自性就像那一滴水,滴到了佛性的大海里面,一滴进去后,就只有大海了,这一滴水已经分不出来,没有办法在大海里面再找到那一部份是你这一滴水,二者合而为一后,大海就是你,你就是大海。

  所以当无明壳一破,我们立刻与十方诸佛合成一体,没有办法分别,这个状况就是所谓的「无分别」。

  以上都是比喻,希望各位能够从这些比喻了解一旦破了无明,也就是心灵净化到最后成功的时候的状况。此时所谓的我已经不存在了,整个大海就是「我」,没有办法分出你、我、他,这些都已经不在了。

  我现在就特别解释两句在修行上很重要的话:「前念不生,后念不灭」。

  这一前一后,并不是空间的前后,而是心念的前后,这个前后是可以感觉的:当你一看到被知的东西,一认识被知的东西,你会很明显地感觉到那是在你前面,对不对?各位是不是有这种感觉?这就是「前念」,它就在你的前面。你的任何一个想法,你心里面会晓得有这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就在你的前面,这些都是「前念」,全都是「前念」。

  我们修行要做到什么呢?就是要「前念不生」,也就是要把前念息掉。前念一旦息掉,就是被知的没有了,也就是没有相了,一没有了相,你就会体察到有一个「知觉者」在后面,这个时候你就会感觉到后念,它不是「后面」,而是「后念」,是在念之后。

  很多人经常会把「后念」与「后面」弄混,像我现在觉得我的背部是在后面,这是我现在就可以感觉的。然而这个是空间的后面,但在认知上、在心念上它却是在前面的,所以「后面」是空间的、身体的;但「后念」则不是,「后念」是在你认知的背后,也就是你的「知觉者」、你的「本来面目」,所以那个是「后念」,「念头」的「念」。

  所以说到「前念」、「后念」都是指心灵上的前后,而不是空间上的前后。

  我们修行人第一步证到的就是「前念不生」;「前念不生」以后就会证到「金刚后心」,所谓「金刚后心」就是「后念不灭」。

  这个「后念」本来一直在那里,从没有消失过,也没有办法碰到它、知道它,自然没有办法被破坏,这个时候的状况就是「金刚后心」;「金刚后心」证得比较深的时候,就叫「后念不灭」。

  当达到「后念不灭」的时候,也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所说的:「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净念相继」指的就是这个「后念不灭」——这是整个修行程序(指「入解脱门」)最后的步骤。

  我们体会到这些以后,若能把握要点,也就可以说是把握了佛教的真谛,佛教的真谛就是「自净其意」的过程,而「自净其意」是要离相的。

  所以禅宗的祖师六祖慧能在开导慧明的时候就教他「不思善,不思恶」,就是不要想善,不要想恶,好事、坏事都不要想,是非、对错都不想的时候,才能够做「自净其意」的功夫。

  刚才我已说了很多「自净其意」的过程和步骤,「自净其意」到最深的时候是什么状况,其中非常重要的关键我也都讲出来了。一个真想修行的人听到刚才我讲的那些重点,已经足够让他成道!今天我就把「佛教的真谛」介绍到这里,谢谢各位!

  问:《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什么心可以得?请上师开示这三句话的真义是什么?

  答:为什么《金刚经》说三心不可得?因为既然有过去、现在、未来,显然它会跑,对不对?它会跑,所以得不到,这就是时间的特性!它过去了就不来了,捉不住,得不到,那么什么心可得?没有一个心可得,都没有办法得;但它也不可失——即不可得,也不会失掉。

  所以重要的不是问什么心可以得,而要问什么心不会失掉?什么心是无得亦无失?确实有这么一个心,这个心就是「佛心」、「本来面目」、「自性」,它是无得亦无失的!

  问:「临终往生要诀」说在临终的时候有些已经过去的众生会来接,此时不要跟他走,而要告诉他回头再度他。若他不愿被度,那怎么办?

  答:如果他不愿意,就不要管他。临终的时候会有很多众生来接引,我们不要跟着走,并且要对他们讲:「跟我一起念佛,我回头度你。」如果把这意见表达了以后,他还是不听、不理,还是在那里吵你,那怎么办?你就不必理他,而专心修自己的。

  问:净土宗所说的:「心外无佛,佛由心显。」与上师的说法、修法有何不同?

  答:没有不同。

  问:请问咒语是不是佛留给世间的一种沟通讯息?为什么说持咒能成就佛法?如果是,那么是否应以巴利文为准确?

  答:咒语是一种沟通讯息的工具,是成就者留给后世人的沟通工具。为什么说持咒能成就佛法?因为你持咒了,就和成就者有了沟通,等于你和成就者有了一个「大哥大」,可以打电话给他,就会有讯息流过来,你会得到他很多帮助,所以会成就佛法。

  是否要以巴利文为准确?是的,能够以巴利文来发音最好,但是也不要执着一定要用巴利文,甚至你念错了还是有效的,当然越正确就越好。就好像「大哥大」的功能可能有好一点坏一点的差别而已,但是你还是有一个「大哥大」啊!

  问:生为一个未开悟的人,如何辨别谁是真正的开悟者?

  答:自己没有开悟,想要跟一位老师学,当然希望这位老师开悟了,或是希望这位老师真正学好了,学的是正确的。严格来讲,没有开悟的人是不可能去辨别开悟的人,他没有这个能力;只有开悟的人有能力辨别没有开悟的。

  但是还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参考,这个办法还是刚才讲的「自净其意」:如果这个人着相,非常地着相,或者有一点着相,他就没有办法脱离「被知的范畴」,那他还不行,还没有成道!

  这个「自净其意」的办法,可以帮助你自己修行,作为罗盘来引导你;同时也可以用来辨别你的老师修得是不是够好,这个方法是非常有用的。你用这个看他是无相的,还是着相的,就知道他是不是够好。如果他所教你的是怎么样去得到一个相、得到一个境界,只讲这些,而没有透露一点点无相的讯息,你就要警觉了。

  问:佛经说:「四大皆空」,「四大」指的是地、水、火、风。「地」代表肉体,「火」代表温度,「水」代表血液,「风」代表呼吸空气,请问要怎么空?是否还要到无我?是不是要皈元到无我,四大就空了?

  答:《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里面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归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中的色蕴就包含了四大:地、水、火、风,所以如果能够照见五蕴还归空性,那么四大就空了。但是这里的「四大皆空」,最好把这个「皆」字改为「归」字,即「四大归空」,比较能够表达真正的含义。

  我的师父 华藏上师已经把玄奘的「照见五蕴皆空」的「皆空」改为「归空」,如果能够照见五蕴归空,就是「摄心内证」的过程。

  问:上师已经开示了破无明壳的原理,请问在实修上,例如密宗或净土宗的修法如何配合这个原理?

  答:这是实践的问题,我讲的原理都是可以实践的,实践的原理、方法很简单,就是要把妄念息掉,把佛性提炼出来;也就是要离相,离被知。所以实践的方法已经包含在原理里面,任何法门都可以用,净土宗、密宗也一样。就是「过去诸佛如是修,现在诸佛如是修,未来诸佛亦如是修」,所有的佛走的都是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

  问:请问如何断恶修善度众生?请上师开示。

  答:「断恶」就是坏的事情不要做,恶就断了。「修善」是好的事情多去做。而「度众生」必须摆在一个步骤的后面,即要先「自净其意」,才能度众生。因为自己的心都不够干净,度什么人呢?自己都还要人度嘛!

  所以先要把自己洗得干净一点,才能够教别人怎样洗干净;自己都很污浊,要教别人洗干净,是很困难的。所以想度众生,可以,但是「自净其意」的功夫一定要先下,虽不一定要下到成道这么好的「自净其意」,但至少要有一个程度,要比众生清净一点,对不对?

  问:密宗有一个法叫「颇娃法」,修了以后原神可以出窍,可以到大地去旅行是吗?

  答:其实有很多人不修「颇娃法」,原神也可以出去的。而本来不会出去的人,修了「颇娃法」,一旦修成功,原神也可以出去。

  但这样的原神出窍是否能够了脱生死?原神出窍并不能够了脱生死!因为人去世的时候也是原神出窍,然后可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修行,但那并不算成就,只是可以不回来轮回了。

  虽然轮回生死的问题是解了,但是在西方极乐世界修行是非常非常地慢,慢到你会后悔,因为人间一百年的时间,可能在那边只有一天。他可能有朋友没有跟他一起往生,还在人间轮回做人,可是他往生了,在极乐世界才过一天,而他的朋友已经过了一生。如果他的朋友在人间运气很好,碰到了正法,一生就修成了,也就是一百年中成就了,他看了就羡慕死了,因为他的朋友只是极乐世界一天的时间就成就了,而他自己在那里不知要经过多久才能成道。虽然他没有生死轮回的危险,可是成道却非常非常地慢。我们在人间虽也有迷糊退转的危险,可是若有很好的机会,碰到了正法和修成的师父,一下子就可修成,所以到底要怎样选择,是要靠自己斟酌的。

  问:原神出窍旅行回来,看到自己的身体在睡觉,那么到底这个原神是他呢?还是睡觉的身体是他?

  答:嘿!这个问题很重要。真正的他是那个原神,身体是被知的,被他的原神所知的,所以身体不是他。凡是被知的东西就不是他,能知道他的才是真正的他。

  问:修「颇娃法」能往生净土吗?

  答:修「颇娃法」有机会往生净土,但是还要看这个「颇娃法」够不够好,有的「颇娃法」是开肉体的顶门;高明的「颇娃法」是开心灵的顶门,在肉体上面不见得有什么征兆,但却超出前者很多。

  开心灵顶门的时候,最好不要让原神跑到山河大地去寻觅。如果你的原神可以出去,但千万不要出去,不要做这种事,因为那很危险——出去若遇到什么困难,或是很厉害的恶鬼把你捉住,回不来,你的肉体就会坏掉,不能再用了(别人看你是死了)。

  大家可能听过一个故事,八仙里面的「李铁拐」本来是很英俊的,有一次他要徒弟好好守护他的身体,然后他的原神就出去了;可是他的徒弟有事离开了一下,结果他的房子失火,身体就烧坏了。等他的原神回来的时候身体已经没有了,他没办法,只好到处找,刚好附近有一个人死掉,他就赶快钻进去用那个人的身体,不巧那个人是一个跛脚的瘸子,从此以后他就成了「铁拐李」。

  我们的身体就好像汽车一样,是可以换的,灵魂就是开汽车的人,我们可以开「宾士」,也可以换成BMW 或别的牌子的车子。

  问:有大德说:「慈悲是空性的实相表现」。简单说慈悲是空性的一种表现,是否有比较具体的证量可作为了悟空性的依据。

  答:这个问题有点矛盾。因为既有证量,就已经不要依据了。或者你要问是不是有一个具体的东西可以说明「慈悲就是空性的一种表现」?我们先来说明什么是「慈悲」。

  「慈悲」是一种没有分别的爱心或关怀之心。我们通常大概都会爱自己的儿女、自己的亲人;但是如果某个人不是自己的儿女或亲人,就比较不会付出爱心,就比较不会关心他,如此就称不上慈悲。

  真慈悲的人,是一视同仁的,没有差别的,对一切众生都非常地关怀,非常地爱护,这才是「慈悲」。所以慈悲是无相的,是一种没有差别相的爱护,做到没有差别相的爱护本身就是觉性的具体表现。

  问:佛教的修行人不应执着或者是强调神通,但空性的证得与神通有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答:好!这个问题很清楚,但是我还是要强调一点,什么叫「神通」,先要定义清楚,如果这件事情没有定义清楚,就很难说明,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楚什么是「神通」。

  我对「神通」的定义是:只有你会,别人不会,就叫「神通」;如果你有这个能力,别人也有这个能力,那就不叫「神通」。所以如果一个眼睛好的人,碰到了一群瞎子,那你就是有神通了;如果你是眼睛好的人,到了一个大家眼睛都很好的地方,那么你就没有神通了。

  所以我定义的「神通」是:只有你会,而别人不会,那么就是有神通。

  用这样的定义来解空性的证得与神通有没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有的,因为当你的空性证到某一种深度,而别人没有到这个深度,有的能力对你来讲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别人却不会,这个时候别人会认为你有神通。所以证得空性会有神通在,是直接、间接的关系都有的。

  而若照我的定义来看,所谓神通并不稀奇。我有一位朋友,他从小生出来就有天眼,一直到他年纪相当大的时候才晓得别人没有天眼。人家问他:「你怎么看得到?」他就反过来问:「你们为什么看不到?」因为天眼所见,与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一样,只是另外一种状况而已,因此他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反而会觉得别人没有天眼才稀奇。

  问:若说六道在人间,一切唯心造。而天堂与地狱皆是个人的思想及业力所构成,那么畜生道与饿鬼道的存在可以用「一切唯心造」来解释吗?若不可以,说「一切唯心造」正确吗?

  答:佛法说「一切唯心造」,畜生道、饿鬼道也是心所造。这是有共业的,还有共同的心所造的,不只是个人的思想业力所构成的。想了解这个问题可以去读《楞严经》,里面对这个问题有所解释。

  《楞严经》差不多在五分之四的地方,曾解释过这个问题。

  经里面有人问到地狱到底只是在每一个人的心里面呢?还是真的有一个地方叫做地狱道?释迦牟尼佛的解释是:每一个人的心里面确实是六道都有。至于是否有一个固定的地方是地狱道呢?也是有的。而为什么会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叫做地狱道呢?那是因为很多人都有这个地狱道的共业,有这样子的共业,就会凝聚成一个固定的地方,所以说地狱是共业所成的。

  问:请问舍利是否是成就者在修行上的证明?舍利的颜色又代表什么不同的含意?

  答:一讲到舍利,大家心里面想的与我不一样。各位大概会想成是修行人死后火化了,骨灰里面所找到一颗一颗比较硬的、有一点颜色的颗粒,就叫「舍利」。

  其实它虽然比较硬,比骨头要硬,但是并没有硬到不会坏。以前我也看过一些佛教故事,上面说舍利这东西很硬,如果放在铁板上拿铁槌用力敲都敲不碎。

  我向你保证一定可以敲得碎!因为以前的铁太软,现在铸造的铁比较硬,就一定敲得碎,这不是「真舍利」。所以你们想的「舍利」不是我所想的,修行者也不是这样解释「舍利」的。

  那么「舍利」真正的含意究竟是什么?——「舍利」真正代表的是「金刚心」,那是无相的,当然敲不碎,因为根本敲不到,怎么会碎?所以它当然是不会坏的。

  但是佛教确实把人火化后骨灰里挑出来比较硬的东西称为「舍利」,为什么呢?这是一个方便,表示它里面有坚硬得不会坏的东西。而实际上它想要指的是那个不会变、不会坏的「金刚心」,所以它还是一个指月的手指,是一个指标,并不是它本身。

  关于「舍利」我还有一次特殊的经验,使我觉得佛法创造出把人火化后出现的一颗颗东西叫做「舍利」,其实是佛陀非常慈悲的说法。怎么说呢?

  前几年我父亲去世以后,家人决定火化。火化之前还有肉体,只是觉得他在那里长睡不起了。本来从哀悼会开始,一直到送进焚化炉里面,我都没有悲伤;可是等放棺木的铁架从炉子一拉出来,看到上面只剩一排白骨(粉状的)时,我心里面顿时涌出悲伤之情,忍不住地难过起来;而且不只是我,周围的亲朋好友也都一样,大家都被这一排白骨震惊得悲痛起来。

  后来捡骨时,一捡捡到舍利,哎呀!我发现周围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一下子都转悲为喜!为了要多找出一点舍利,大家就好像在寻宝一样在骨灰中一直找,最后变成了以寻宝的心情在办这个丧事。

  当时我非常惊讶,觉得佛陀实在太厉害了,当大家在悲痛的时候,居然在一剎那间把它转成大喜,简直不可思议!

  就因为舍利一出现,原本充满悲哀的丧事却变成好像在办喜事,大家都变得欢欢喜喜的,我也搞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从这一次事情使我体会到佛陀真的是非常慈悲,他有这么大的本事,创造出舍利,来安慰面对死亡痛苦的众生,真是不容易。

  这个问题后面还问到舍利的颜色代表什么含义,是不是修行修得很好的证据?我都觉得不必回答了。

  因为我的父亲并没有修行,也没有学佛,他是天主教徒,有时会听听我讲的佛理,也常常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椅上不说一句话——虽然佛理懂得不多,心倒是满静的。

  所以我们很难用一个人死后是否烧出舍利来证明他的道行如何,也最好不要拿这个东西作为证明,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相,都是被知的。这些相没有办法证明一个修行者的无相境界,因为有相的东西怎么能证明无相呢?怎么证呢?所以并不适合拿来作证明用。但这又是佛法,我觉得这只是显现了佛的慈悲。

  同时舍利的出现还产生了一种效用:通常办丧事,邻居或亲朋好友都很害怕,因为怕被冲到要倒楣的,会有什么煞气之类的问题发生;但只要舍利一出来,所有的问题通通消失,立刻化凶为吉!至于要去证明修行的好坏,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问:如果念佛号念到一心不乱,是否对「自净其意」有帮助?

  答:念到一心不乱就是「自净其意」,就已经做到「自净其意」了。

  问:您刚才说过去、现在及未来三心不可得,那么佛心可得喽?

  答:我没有说佛心可得,我只说佛心不可得,亦不可失。大概我的声音没有让你听清楚,所以你下面的问题我就不答了,因为佛心是不可得亦不可失的。

  问:遗传受到基因的影响,基因与业有何关系?若基因与业有密切的关系,现代的科学可以改变基因,与定业不可转有何冲突?

  答:遗传当然要受到基因的影响,现代科学已经很清楚地证明这一点。基因与业有何关系?它当然与业有关系,而且很密切,现代科学可以改变基因,改变基因就等于改变业。

  你问这样的改变与定业不可转有何冲突?没有冲突!它不是定业啊,可改变的业就叫做「不定业」,它是可以改变的。那么怎么样的业叫做「定业」?定业是不能转的,不是定业才可以转。我们怎么知道那个是定业,那个不是定业?你只要看到它可以转,就不是定业,转不动的就叫定业,所以这个问题不存在。

  问:请问初学者怎样修行,请开示。

  答:初学者要怎么开始?就是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就这样开始。

  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有着相。佛教一定要学「无为法」,才能成道吗?

  答:「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子的意思是要你了解有相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不要太认真,不要对有相的东西太认真。你对有相的东西一认真,就没有办法离相;如果对有相的东西不认真一点,把它看成像梦、像幻相一样,那么这些假相就容易离开了。

  你能够离开相,就是在学佛,我经常和别人举例,如果你到店里面去买东西,买完东西后,商店找一张假钞给你,你的反应是什么?立刻不要,对不对?所以只要知道是假的,我们就能离开了。

  【编者的话】

  本基金会创办人梁乃崇教授为将圆觉宗无上密法广传于世,今夏不辞溽暑及辛劳,于「第三届佛学与科学研讨会」结束后不久,即起程远赴星、马两国弘法,前后共有十三场演讲,场场精采。本刊特将其中一篇极重要的讲词:「佛教的真谛」,选为本期内容,因其中开示了修行历程中极关键的心法,为所有欲成道者的重要指标,故特刊出,供修行人参考。其他的演讲也将于日后陆续出版,请读者诸君拭目以待。

 
 
 
前五篇文章

慧语禅心:无形的精神锁链

慧语禅心:把一切有情众生背负在头顶之上

慧语禅心:处理烦恼的方法

慧语禅心:认识到负面情绪是如何伤害到我们

慧语禅心:不是佛,赶快修!不像佛,赶快修!

 

后五篇文章

慧语禅心:能否能解开六道轮回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修行要有感觉

慧语禅心:从欲望、自私、烦恼、痛苦中出离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多用心,少用脑

圆觉之友?圆觉文教基金会:心经要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