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随顺机宜说三乘法 |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随顺机宜说三乘法
佛法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开了日常生活的佛法,还能再得多少?实在是求不可得啊!所以我们必定要在生活中来体会佛法。 众生是「感果为因,互相藉因为缘」。 我们每一天这样在生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心起念动,一念好的方向,正念开始起动,这就是有好的结果。所以众生感果,果的前面就是有因,就像我们种菜,用什么种子,就收获什么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豆是果,种下的种子是因。所以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讲好事、结好缘。 好缘,那就是你对人的赞叹,他做的好事,所以有好因、好缘,自然得好的果。所以说「互相藉因为缘」。因为大家很欢喜相处,互相佛法分享,彼此合和互协,这样的丛林就是一个好因、好缘,当然就是从好果而来。果就是因,因就是果,因、缘、果、报这都是循环,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记得因缘果报观。 过去我们有讲过「四谛法」,苦、集、灭、道。什么样的苦,就是集了种种的因缘,世间的苦果就是因为集来的。我们要怎么样能够脱离这个苦?唯有你要了解,要把心中那个烦恼无明去除,自然你的方向就正确了,这就是出世的因果。若能够了解,我们就再进一步探讨,到底如何来生在人间呢?又是再解释「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同样是从无明起动,一念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样不断一直缘下去,一直到接触人间,有感受、有爱,就又再一直缠下去,一直缠,缠到一辈子了,就是老病死。这个老病死,也是前面所造做的业再带去,又是同样是无明又循环去了。同样是这些行业带去,意识去投胎,六入等等,又是这样轮回,这就是「因」。 「因观十二缘」,我们要如何能够透彻了解呢?我们如何来人生,如何来,如何去,如何在那里缠绵不休,这就是因为「十二因缘」。细细地分析,我们若能了解,四谛、十二因缘都能够很清楚,那就是「觉真谛理」。这时所有的道理,真谛,这些道理,我们都清楚了,所以叫做「缘觉」。缘觉的法就是观十二缘。 ⊙因观十二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 我们要知道,佛是为一大事因缘来人间,既然来了人间,他就是要随顺众生的根机,设种种方便,说三乘法。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人间,随顺机宜,而方便说三乘法,说四谛、十二因缘法。 三乘法:向声闻说四谛,向缘觉说十二因缘,向菩萨说六波罗密。 所以他要向声闻说四谛,向缘觉说十二因缘,若是更高的根机,那就是菩萨了。这种大根机,不是只为自己的解脱而解脱,还要如何让别人更能解脱。因为菩萨他所觉悟的,感觉世间这么苦,众生这样轮回不休,他觉悟了,他知道,不过要用方法,将自己很充实自觉之后还能去觉悟别人。这在佛的时代,僧团的里面就已经有三根,三种根机会合在修行。 有一天,佛陀在给孤独园,他在静室里面,有几位比丘进来,就来向佛这样说:「佛陀,现在在讲堂里,有一位比丘叫做毗舍佉,他在那个讲堂集大众在说法。」佛陀听到,问他说:「毗舍佉,他是什么目的在说法呢?」比丘回答:「他只是分享佛所说的教法,将他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佛陀就又问:「大家听了之后怎么样?」大家很欢喜,觉得佛所说的法,再经过毗舍佉的心得,与大家分享,大家都很欢喜。佛陀就说:「那这样,他若是讲完了,你跟他说,叫他进来静室。」 毗舍佉讲完了,来了,向佛陀顶礼。佛陀就问他说:「毗舍佉,你真的刚才在讲堂集大众说法吗?」毗舍佉比丘就说:「是啊!佛陀,因为我听到佛陀所说的法,有四谛、十二因缘,我很了解,我觉得欢喜,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不过,我还是希望人人能够再发大心,将这种心得,我鼓励大家能够再与人人互相勉励、互相分享。就像我所得到的欢喜,与大家分享之后我更加欢喜。佛陀,我这样做对吗?」 佛陀欢喜,赞叹:「毗舍佉,对,你该这样。将所了解的法,正确的收入到你的本怀,入你的心怀里,将你所了解正确的法再与大家分享,让人人从你的根机所体会到的,他们再去接受,这样口口相传、彼此分享。这样是对的。」此时很多比丘跟着来了,纷纷都来到佛的静室,听佛这么说:「所有的比丘,毗舍佉这样的心得分享是对的。希望人人要像他一样用心闻法,将法入心之后,所了解正确的法与大家分享。不过大家要记得,分享法不要用俗知、俗见去评论,互相去鞭策,希望大家要用正知、正见,如法传说,不要用世俗排斥、批评。」 这是佛陀对这位毗舍佉比丘的肯定,这就是保护正知、正见,能说法的人,鼓励他要多分享、多说法,警惕这些心念还没有很正确的人,警惕大家不要批评,是非混淆了。 佛陀的时代,生活中的僧团,尽管佛陀用种种的方法,对不同的根机去教化,有的人利根利器,很快就能接受。有的人还会停滞着,这是在当时的僧团中的生态。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人间,随顺机宜,而方便说三乘法,说四谛、十二因缘法。为菩萨大根者,说六度法,令得圆满佛果。 四谛、十二因缘,大家若是了解之后,经文里面又是这么说:「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这段经文,我们也要用心来体会。因为佛陀他所要教育的弟子,不是只让他知道,我这样来出生,这样受苦,要用什么方法解除那个苦难,不只是这样而已。还要人人发大心、立大愿,所以用「六波罗密」。六波罗密,因为大根机的人认为这种苦,不只是我解脱就好,我应该要再求知、求觉,再觉悟多一点,知道多一点,「菩萨志在自度度他」,菩萨的志愿很宏大,自己自度之后,他还想要度他。所以佛陀就要教方法,让他能够知道,我们要怎么样度到彼岸去,也能够再去度别人。 一艘小小的船,只有一个人坐着,一个人从此岸度到彼岸。但是,佛陀希望他可以自己到岸,同时这艘船还能够带更多的人到彼岸,所以叫做「六波罗密」。六波罗密,就是六种方法,从此岸度到彼岸去。我们常常在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我们若不用这六种方法,要将此岸的生死烦恼全都解脱,实在是难。 因为你了解之后,还是同样在此岸,还是在凡夫的境界。凡夫的境界,尽管你都了解,不过有时候境界再来,还是起心动念。所以必定真的要解脱,不只是知道四谛、十二因缘而已,你只是知道,还未正确的解脱,所以一定要到彼岸去。只有一个人过去还不够,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方法自度,还能够度他,就是到生死之彼岸,离开这个生死。 所说的生死,是我们心灵的生死,是心灵的生、住、异、灭,这种生死。所以我们若能够让六波罗密入我们的心,我们开启自己的大心,开始「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种开阔的心胸,从此岸而到彼岸,人人能够解脱,这叫做「到生死彼岸」,这样就可以过去了。 ⊙菩萨志在自度度他,为诸菩萨说六波罗密,谓到生死之彼岸,以证于无上正等菩提,令得一切种智,圆满佛果。 「以证无上正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无上正等正觉」。若能到达无上正等正觉,证得菩提,自然我们就得到一切种智。「智」就是分别智,一切种,所有的事事物物我们都能够分别清楚,这叫做「一切种智」。「圆满佛果」,这就是佛陀说了四谛法与十二因缘,为了要让人人究竟觉悟,所以他要再说「六波罗密」,就是再说正等觉之法。 各位,我们人人求佛法,不能离开世间;离开世间的生活,那就没有什么佛法可修了。所以要记得,众生,我们还是众生,就是﹁感果为因﹂——有了「因」,又缘了「缘」,又是「果」,这种因缘果报不断地在轮转。我们应该要好好的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知道「一念无明生三细」,这样的行动一直引来到未来。过去、现在、未来,未来又成过去,又有未来,没有停息,所以我们必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好好自我警惕。 佛陀的时代,僧团就有三种根机的人,何况我们现在呢。所以,能够互相分享正知、正见,还不能够的人,就不要用世俗观念批评,生是非。希望大家要能够了解,人人要多用心啊!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