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释悟殷)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释悟殷)

  悟殷法师:《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上)——【部派佛教系列】(三)(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印顺长老与人菩萨行」学术研讨会文章)

  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一)

  ——部派佛教系列(下编)

  释悟殷(佛教弘誓学院研究部教师)

  新书序文

  部派佛教的领域极为宽广,各学派论义繁复庞杂,兼而错综纠葛,想要理解各学派的要义,厘清彼此的异同,掌握论师论著的旨趣,委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然而,庆幸的是,台湾佛教界,就有这么一位大师级人物做到了,他就是印公导师。导师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中,不但把各论书的结构章节作了介绍,且简明扼要的点出每一论书的主要论义,与其他论书的异同,并透视其前后思想的演变,更画龙点睛的标明诸大学派及论师之根本思想与学风,为后学者开启了研究的视野,拓展一条康庄大道,可谓厥功至伟。

  笔者研读部派佛教,受惠于导师研究的成果,在纷繁的部派论义中,先取《异部宗轮论》为读本,透过《大毗婆沙论》论师的解说,或者溯源于《发智论》本义,用以理解部派佛教。由于自修摸索部派佛教,参考的书籍,大都是直接从汉译阿毗昙论书下手,偶兼及日译南传《论事》;前人的注释或著作,参考最多也影响笔者最深远的,当属印公导师的所有著作集。可以说,笔者研读部派论义,就因为有导师的著作指引,才突破了许多困境,理出一条研读部派的简要捷径。

  那是多年前的事了,笔者刚开始过乡居生活,研读阿毗昙典籍,也曾为阿毗昙的深涩而困扰,即便是当时我已经从《大毗婆沙论》中把解释《异部宗轮论》的资料汇整齐备了,还是常常孤坐窗前终日,不知论师的意趣所在?因缘凑巧,印公导师在《中观论颂讲记》里的一段话,带给笔者莫大的震撼:「佛教中,不论是大乘、小乘,都要说明世间的生死流转,出世的涅槃还灭;而且是贯彻了的,怎样说流转,反其道而行之,就是还灭,决不能另起炉灶。」(页三○)

  这段话,也唤回了笔者当年读〈大乘三系的商榷〉的记忆,导师同样的说过:「大乘三系,即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创说于民国三十年。……我的意趣是:凡是圆满的大乘宗派,必有圆满的安立。一、由于惑业而生死流转,到底依于什么而有流转的可能。二、由于修证而得大菩提,到底依于什么而有修证的可能。这二者,有着相关性,不能病在这里,药在那边(念佛、持律、习禅,都是大乘所共的行门。着重某一行持,在印度是不成宗派的)。着重这一意义去研求时,发见大乘经论宗派的不同说明,有着所宗所依的核心不同。如把握这一基本法则,核心的根本事实,那对于大乘三宗的理解,便能以简驭繁,纲举目张。我于大乘三系的分别,重心在此。」(《无诤之辩》,页一二六~二七)

  在困窘的时刻,读了导师之依着缘起教法安立生死与涅槃的一贯性、以抉择大乘三系的手法,我为之叹服感动而喜悦多日!也因此,更深层地体会到导师抓出部派佛教两大思想动脉:依蕴立我与依心立我,真是为研读部派的后学者点亮了一盏明灯。而印公导师一针见血的点出缘起教法,在安立生死与涅槃的轨则是一贯性的卓越特见,笔者如获至宝,也曾依循着这个轨则,把各期、各宗的学说考察一番,更深信了这是研读部派乃至一切教法最重要的纲领,倘后学者能掌握此一缘起轨则的一贯性,必能「以简驭繁,纲举目张」,自然就不会被纷繁纠葛的学说困惑而找不着归路!

  当拙作《部派佛教》上、中编出版之后,也获得一些回响,综合说来,被问得最多的,当属「参考了那些人的著作?」我真的不知道要从何说起,修学佛法是日积月累的,过去我研读印、中佛教史时,大量阅读前人作品,只要与教史有关的典籍(以北传为主,稍涉及南传、藏传),我都有浓厚兴趣,不管是经律论三藏原文,藏经的「史传部」,各宗派的注疏,印人、华人、日人著作,旅人传记、地理风俗志,乃至出土文物、造像艺术、古今地名考证等等,都尽可能的收集与阅读,也就是说,在研读部派阿毗昙论书之前,我已作了一些前方便的准备工作。

  就因为自己在教授印、中佛教史时,心里总觉得缺少什么似的不够踏实,检验后发现,原来那是对「部派佛教思想」总体的不够了解,以致无法沟通声闻佛法与大乘佛教之间的距离,未能掌握印度大乘三系、中国大乘八宗的中心思想,没办法厘清学派与学派间思想最根本的分歧点,更遑论综观在流传发展中错综纠葛的网络。在想要理解「部派佛教思想」的理念推动下,笔者才埋首于阿毗昙论书的研读。

  笔者是困而后学,注意的问题点及写作方向,自然是倾向于:把各学派的主要论义解释清楚,说明学派的思想与风格,彼此相异的症结点,并冀望为声闻佛法与大乘佛教搭起思想的桥梁。经过几年的研读,更加肯定:理解了部派思想、或熟悉了部派论义之后,再来鸟瞰印度、中国佛教思想的流变,印度与中国佛教之间的关系,印度大乘三系、中国大乘八宗的中心思想及其最大的差异点,其实他们都有基本的脉络可循,学习起来自然会是亲切而又轻松愉快!

  笔者归纳整理部派佛教,陆续完成论师的时间观、有为无为观、业力观、中有观、轮回观、佛陀观、菩萨观、圣果观、修道解脱观、戒律观等,编辑成《部派佛教》上、中编出版。

  《部派佛教》下编,原本的计画,是介绍「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如有部譬喻师、分别论者、犊子部等学派,以及《大毗婆沙论》里的诸大论师。在完成有部譬喻师、分别论师、犊子部等学派的思想与风格以后,也觉得《异部宗轮论》里,还有许多颇具特色的论义,表显著各学派的思想与学风,过去都未及整理,为免遗珠之憾,所以也就以现在实有学系、以及三世实有学系的法义观为题,用以介绍二大学系的论义。这样,一共有五篇文章,取名为「诸部论师的思想与风格」——学派篇,作为《部派佛教》第三编出版。至于「各大论师的思想与风格」(《大毗婆沙论》的诸大论师),则留待《部派佛教》第四编中再予介绍。

  《部派佛教》系列作品能够成书,是众多因缘和合而成的,笔者要向成就此书因缘的一切善心人士,表达我至诚地感激,没有大家的圆成,自然就没有它的问世。最后,笔者还是要说,在发展中完成的部派思想,论义繁复纠葛且异义无边,笔者质性鲁钝,本书不免有误解及遗漏的地方,有些思想也未臻圆熟,若干论点也只点到为止,倘有错误之处,恳请教界法师、先进、同道慈悲,惠予指正,使笔者来日能有更圆熟的成绩。若有功德,那是大众的成就!愿以此功德,回向法界有情,福慧庄严,同圆种智!

  悟殷序于初乡山居二○○六年三月十二日

 
 
 
前五篇文章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人菩萨行的历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禅观修持与人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印顺法师在台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印顺导师的宗

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论文集:他空说的系谱

 

后五篇文章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二十七卷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六十一卷(4/4)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六十一卷(3/4)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六十一卷(2/4)

大智度论阅读笔记 第六十一卷(1/4)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