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河北柏林禅寺《瑜伽焰口》音乐考察(崔晓娜) |
 
河北柏林禅寺《瑜伽焰口》音乐考察(崔晓娜)
《瑜伽焰口》是寺院中最为广泛的法事活动。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本人旨在通过对河北柏林禅寺《瑜伽焰口》的音乐考察,进一步了解佛教音乐在不断的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依附、冲突、融合、发展中逐步演变为一种具有中国化的佛教音乐。 一、柏林禅寺概况 柏林禅寺位于河北省赵县,距省会石家庄3公里,始建于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古称“观音院”,南宋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禅院”,自元代起称“柏林禅寺”。柏林禅寺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北方著名的禅宗古刹。 千百年来,柏林禅寺一直是燕赵—带的佛教中心。因寺院内古柏常青,柏树成林,素有”柏林”一称。柏林禅寺和赵州桥、赵州关、赵州茶、柏树子、赵州塔等,随着赵州禅的传播而名扬中外。据史料记载,著名译经大师玄奘赴印度取经之前,曾驻锡观音院,跟随高僧道深法师研习《成宝论》;唐大中十一年(857),禅宗高僧真际从谂禅师以八十高龄来此弘法,禅师的“无”字公案被后人视之为“无门关”,影响深远,至今中国、韩国、日本等地之禅宗寺院仍遵行不渝。柏林寺在宋、元、明、清数百年间,寺、塔不断修建,高僧辈出,屡受帝王敕封。寺内现存的赵州塔建于元天历三年(1330),全称‘特赐大元赵州古佛真际光祖国师之塔’。; 近年来,在中国佛教副会长、河北佛教会长净慧法师、明海方丈的主持和倡导下,对赵州祖庭的复兴和推动中外佛教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柏林禅寺已逐步成为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现代佛教寺院。 柏林禅寺佛事音乐活动,除每日的日常佛事,即每日的朝暮课诵外,每年例行的法会有上元节吉祥法会;清明节水陆法会、四月初八传授在家居士菩萨戒、七月十五中元节报恩法会以及三次观音法会。其中,瑜伽焰口的音乐仪式是寺院中最为广泛的佛事活动之一。至今寺院仍保留有同治七年(1868)张门陈氏敬印施送的《瑜伽焰口》(圆瑛题)的旧抄本。 二、柏林禅寺《瑜伽焰口》考察 (一)瑜伽焰口的—般性介绍 瑜伽为天竺国语,是密教三密之总称。三密为“身、口、意”三业,以手结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三密互相应,故曰瑜伽。 “焰口”亦称“面燃”,是佛经中的饿鬼名。密宗有专对这种饿鬼施食的经咒和念诵仪轨,照此举行的佛教仪式称为“放焰口”。 《瑜伽焰口》所依据的经典是《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此法于唐时7-8世纪传入中国,最早的译本是由唐代于田高僧实叉难陀所译的《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后有狮子国高僧不空三藏根据同本译出《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规经》。当时的《焰口》是以密宗形式施法,唐五代以后已失传。直到元代藏传佛教传入汉地,密宗《焰口》施食之法又得以在内地流传,其名《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一卷)。明代,有天机禅师整理编成《修习瑜伽集要施食坛仪》即“天机焰口”,和莲池大师在此基础上修订的《瑜伽集要施食仪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宝华山德基在莲池大师的基础上,修订的《瑜伽焰口施食集要》,即“华山焰口”。目前大陆寺院所用,基本上是“天机焰口”和“华山焰口”。柏林禅寺的“瑜伽焰口”使用的版本,是上海佛学书局印行《瑜伽焰口》,即“华山焰口”。 (二)柏林禅寺《瑜伽焰口》音乐法事 “瑜伽焰口”一般在重大的法会,如清明节水陆法会、七月盂兰盆会。它分为延生焰口和往生焰口,往生焰口是用在追荐死者、超度亡灵时而举行的焰口法事活动;延生焰口用于为活人超度,意在为焰口的斋主消灾延寿,如寺院中三坛大戒中而举行的焰口。 1、时间 “焰口”的时间一般在黄昏时分开始,柏林禅寺的“焰口”由黄昏至子夜约有五个小时。 2、组成人员 “焰口”—般由7-11人组成。主唱者为“金刚上师”或称为“大士”,可以有1人、3人、5人、7入主持,称“一大士”、 “三大士”、 “五大士”、 “七大士”;协助主持的有“上文”和“下文”,在佛事中,居主持下手;此外,另有4-6位随众僧人共同完成佛事。 3、坛场 瑜伽焰口的坛场设有四个坛,分主坛、面燃大士坛、孤魂坛和灵位坛。主坛是施法的中心坛,坛位坐北朝南,金刚上师的座位设在主坛的中间,桌案上摆有佛像、毗卢帽、五佛冠、法铃、杵、佛尺、杨枝、净水瓶、花米碟等。面燃大士坛、孤魂坛位于主坛的对面,坛桌上分别供着面燃大士牌位、孤魂亡灵位。灵位坛设在愿海堂,专是为斋主而设。如图: 4、仪式与内容 焰口的仪式活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拜座、登座 焰口仪轨开始部分。首先由主法者及斋主在瑜伽坛前拈香礼拜,然后到面燃大土坛、孤魂坛、愿海堂参礼上香,随后登座。 第二部分:净坛、结坛和开坛 即焰口的主体部分。法师通过唱诵、音乐、手印等方法将坛场意想为南北东西四部洲方圆的曼茶罗,礼请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降临法会,护持道场作佛事。并用各种不同的手印做种种观想,为各类孤魂消除罪孽、乞福,早日脱离幽冥同生净土。 第三部分:圆满送圣回向 各类孤魂佛子在如来的慈愿下,一切罪孽解脱,归依三宝,化生净土。奉送三宝,焰口结束。三、柏林禅寺《瑜伽焰口》的音乐 考察 柏林禅寺的焰口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形式。音乐主要以僧人的唱、诵为主,其形式有赞、偈、咒和文等;器乐主要为禅乐伴奏,使用的法器有引磬、铛子、手鼓、木鱼、铬子、铃鼓和吊钟,不用管弦。寺院的“焰口”属于音乐仪轨中的“禅焰口”; “焰口”中,所使用的音乐曲牌与其他寺院“禅焰口”的曲牌大同小异。其“焰口”音乐特点: 1、说唱性 “焰口”音乐采用半说半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的曲调叙述佛事内容。唱腔中含有大量的吟诵性和吟唱性的曲调,其语言性很强。 2、唱腔 柏林禅寺“焰口”音乐中蕴涵着江南小调的遗韵,如[柳青娘]、[斑鸠调]、[无锡景调]、[孟姜女调]等,佛教在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百姓的审美需要,把百姓熟悉的音乐逐渐融入佛教的法理中。寺院虽地处中国的北方,但因寺院的常住僧人主要以湖北、江苏人为主,寺院的维那对音乐各种唱赞的学习,大都经过南方寺院师傅的传授。所以,寺院的音乐唱腔为南方唱腔。 3、一曲多词 “焰口”音乐中,大多采用一曲多词的手法,即在以一首曲调的基础上,填写不同的歌词演唱。如《炉香赞》、《杨枝净水》等。 4、唱词结构 在“焰口”的文本中,包括赞、偈、咒、文等形式,在流传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原有文化的影响,其句数、句式的格式与我国古代诗词等文学形式的密切关系;如“焰口”中六句赞《杨枝净水》,每句字数结构为四、四、七、五、四、五,共六句29个字。其句数固定,各句式的衔接要求押韵,这种框架的特征,与我国唐、宋词格有着密切的关系。 5、演唱形式 在“焰口”中,演唱的形式采用一领众合的方式。主唱唱上句,众僧唱下旬;或主唱与协助的“上下文”交替演唱。 小结 通过对柏林禅寺《瑜伽焰口》的初步考察,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 《瑜伽焰口》其仪式中的设坛、唱赞、诵咒、手印等皆有严格规定,由于其使用场合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基本保持较为古老的风貌。《瑜伽焰口》这种集赞、偈、咒、器乐、手印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成为中国佛教音乐中保留最为完善的佛乐套曲。 二、佛教中任何仪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义。通过对《瑜伽焰口》音乐考察,认为音乐在佛事中的目的和动机,不是在于“乐”,而是“通神”。是运用音乐的手段来教化众生,用“夹叙夹唱”的说唱形式,在节奏缓慢的音乐中,成为弘扬佛法的舟楫,宣传佛法的工具。音乐的作用只是“颂扬神祗、祈求福佑、传布教义、渲染气氛”。用梁慧皎的话来讲是“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生也”,是一种“广明三世因果,却辨一斋大意。”意在赞颂佛的功德。瑜伽焰口的施食,达到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进而正知正见,无上菩提。所以,音乐在佛事中是为了“通神”,是从属于宗教的。 三、在《瑜伽焰口》“召请”的法界六道中,从“累朝帝王”、到“饥寒丐者”十类孤魂,不分等级,平等光临瑜伽焰口法会,满足了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心理需求,其语言优美、典雅,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民俗性,可以说,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具有广泛而牢固的基础。 总之, 《瑜伽焰口》,从流传至今,以其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和民俗信仰为特征而代代相传,这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是佛教仪式逐渐走入世俗化的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