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佛书题解:维摩詰所说经 解题 |
 
佛书题解:维摩詰所说经 解题 经名:维摩詰所说经 著译者:姚秦鳩摩罗什译 资料出处:佛书解题(香光版) 解题: 三卷,姚秦鳩摩罗什译,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册,经号475。 本经又名《维摩詰所说经》、《维摩詰经》、《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詰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法门》即此经人法双题,也即人是一名,指《维摩詰所说经》,法為一名,指《不思议解脱》。对此人法双题,吉藏大师在《维摩詰经义疏》中说有五义: 1.明所弘之法:法不孤起,弘之由人,故如来命文殊於异方,召维摩於他土,爰集毗耶,共弘斯教。题净名,标说教之主;辩不思议,明所弘之法也。 2.尊重维摩詰之法:经题净名,是尊敬维摩詰其人,又标题不思议,是尊重维摩詰之法。即说不可思议解脱,则净德内充,嘉声外满,闻此人法,谁能不尊敬? 3.举人来成就法:為了互相显教,所以是人法双题,称之為净名的原因,是因為有不可思议解脱之德,此即是以法释人。接下来说不思议。是举出此经的宗旨,题标净名是為辩明法起之因缘,所以举人来成就法。 4.说明通别两种意义:标净名是為说明人别之义,题不思议辩明法之通义。这是因為:本经有两个教化之主,一是佛说,二是净名说。如果题目只有净名之人,而没有不思议之法,那么本经只能净名说,不该佛说。如果说不思议,则是含二教,所以是人法双题。 5.此经之立题:具足三业,「维摩詰」是举能说之人,辩明意业;「所说经」是说明口业;「不思议解脱」是叙其身业。此三业次第為:先是意业察机,然后口业对机说法,再后则是身业现神通。 本经宗旨係基於般若空之思想,以阐扬大乘菩萨之实践,说明在家信徒应行之道。全经以在家居士维摩為中心人物,透过其与文殊师利等共论佛法之方式,以宣扬大乘佛教真理。因為出发点何所侧重的角度的差异,对《维摩经》宗旨的界定也有不同。古来有四种说法: 1.以不思议為宗,所标净名是指能说之人,所题不思议是指此经所说的玄妙之法。 2.以二行為宗,所谓二行,一是成就众生行,二是净佛国土行。 3.以因果為宗,虽然阐明不思议解脱之理,而因果有二:1净土因果;2法身因果。 4.二智(实智和权智)為宗,此是吉藏大师的主张,他在《净名玄论》中说:「今所明者,非无前义,但师资所习,正以二智(实智和权智)為宗」。 本经的特色在太虚註的《维摩詰经别记》中〈维摩经缘起〉提到下列四种: 1.為导居士学佛︰净名居士,窥破佛意,以大菩萨之本地,现居士之身相,运不思议之神通,说不思议之妙法。使在家善男信女,彻底了解,彻底承当。知佛法圆融,具不思议妙用。不离俗染而得圣智,遂不生退屈之心,起精进之行,时时修习,深入佛慧。是為释尊大悲心切,导居士学佛。 2.為飭声闻回心︰声闻之人,闻佛名句文声教理,依教起行,而契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等果。在小乘之辈,唯此為足;在释尊则未到法华,本怀未畅。故首先便假维摩居士呵斥诸大弟子,空其所执,绝其所依,使其向大;知声闻极果尚非究竟,益勤精进,求大菩提。经中若〈弟子品〉舍利弗等,广述被呵斥因缘;又室中迦叶等自悲焦芽败种,深慕大乘。是皆由净名居士与文殊菩萨说不思议妙法,遂彻发二乘无上菩提之心。 3.為证唯心净土之实效︰修种种行,皆成佛因。所得之果,不外乎正报依报二种︰正报果,即佛身;依报果,即佛土。证明世尊心净土净。我人凡夫妄见,故见娑婆世界為不净;在佛正见,即此娑婆是华藏界。 4.為在家菩萨模范︰在家菩萨知佛可学,然学之之法,依何為模范?是以维摩居士,现六度身,修六度行,為在家菩萨学佛之模范。 本经的判教,慧观的五时判教把《维摩詰经》放到第三时,说是「讚扬菩萨,抑挫声闻」,意為讚扬大乘菩萨教说,而贬抑小乘声闻的教说。智顗创立天臺宗,提出五时、八教的判教学说,把《维摩詰经》置於第四时「方等」时,说此经具有「折小弹偏,叹大褒圆」的内容。智顗所註《维摩经玄疏》卷一说:「此经以不思议人法為名,不思议真性解脱為体,不思议佛国因果為宗,不思议权实折伏摄受為用,不思议带偏显圆為相。」因為天臺宗是中国成立最早并且流传较广的佛教宗派,这些说法也有较大的影响。 本经的地位及影响如下: 1.三论宗:《维摩詰经》属於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所以三论宗特别予以重视。把这部经与般若经一样看待。吉藏大师在谈论般若的权实二智之时,都是把它们放在《维摩詰经》中阐述。 2.对禪宗的影响最大:从辑录慧能言行的《六祖坛经》、其弟子神会的《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等语录,到禪宗歷代著名禪师的语录,都可以发现大量引用《维摩詰经》的事例。 3.人间净土:此经中的「菩萨之类是菩萨佛土」;「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為现代人间净土的主要理论。 4.不二之理:基於「不二」的理和行,表示出来的种种不思议跡象,是大乘佛教理论的形象化。 5.对中国的影响:《维摩詰经》的主人翁维摩詰居士,调和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圆融的人生态度,為中国文人开创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故受到文人普遍倾心嚮往。《维摩经》所特具的禪风,亦间接影响禪宗,唐代以后许多文人习禪,出入儒、释之间,一时成了社会风气,大多数文人不在儒释间设畛域,而从思想上,人生观上和生活上作调和从谢灵运、王维、白居易等文人的作品中可一窥其影响。在有关佛经的讲经变文中,《维摩詰经变文》可谓最富盛名,《维摩经》本身就是一部被公认富有小说戏剧意味的文学式佛教经籍,多样的体製、描写生动、想像丰富,為今所知是变文中最宏丽的作品。《维摩詰经》与中国艺术亦產生过密切关係,如著名的云冈、龙门石窟与千佛洞,至今仍保存数目极多的遗跡。 本经共十四品,依通例区分,第一品為序分,记述法会缘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為正宗分,是一经的主体;末后两品為流通分,即结束语。各品的内容如下: 1. 佛国品第一:佛在菴罗树园,与八千比丘,三万二千菩萨,及梵释八部四眾俱。宝积等五百长者子,各持宝盖供佛,佛令合為一盖,普现世界中事,及现十方诸佛,宝积问净土之行,如来说如何庄严佛国净土,以直心、深心、菩提心、六度、四无量心、四摄法、三十七道品等是菩萨净土。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2. 方便品第二:维摩詰长者方便现疾,助佛扬化净土之教。首叹维摩詰的根本德,即: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辩才无碍等等,故為诸佛之所嘆美,人天之所恭敬。此表自利。次叹方便德。谓维摩詰虽已成就如此大菩萨功德,然欲度人故,以善方便住於毗耶离。其方便德有行六度、六种俗欲而常修戒定慧无漏之法、示同四种邪行、虽现种种身而能随处开导,饶益救护。入诸婬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随类现尊贵身以為主导,此表利他。次以方便现身有疾而兴教化,以观身无常、观身无我、.观身不净及苦、明法身所由生,并劝发菩提心。 3. 弟子品第三:佛遣十大弟子乃至五百弟子问疾,皆辞不堪,由声闻弟子各述昔日被呵之事,以扬净名之德。 4. 菩萨品第四:佛遣弥勒等诸菩萨问疾,亦辞不堪,由诸菩萨各述昔日被呵之事,以讚叹圆实。 5. 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本品即进入本经的舨若思想核心首叙佛遣文殊问疾,文殊受命率眾入城问疾,宾主相互问答。从疾因、室空、疾相、如何慰喻有疾菩萨、有疾菩萨如何调其心行问题等广扬般若思想。 6. 不思议品第六:借座於须弥灯王佛国,维摩詰由此不思议事,基於空观的理论讲说大小、动静、延促、一多、依正、业用、应现、法音等八种无碍,演不思议解脱之法。 7. 观眾生品第七:前品為了成就眾生现不可思议事,本品叙说不可思议的教法,观眾生如幻人、水中月、镜中像、热时燄、呼声响、空中云、水聚沫、水上泡等,离眾生相,证得人空。次有天女散华,舍利弗等不能去华,与天女种种问答,证明诸法无别,心、佛、眾生平等的真理。 8. 佛道品第八:上品叙说不可思议的教法,本品则说求佛道之法。从如何通达佛道,到说明何等為如来种,再现菩萨眷属资具如何得以有方法修行,使眾生因跡悟本,此正是大乘不可思议解脱法门。 9.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三十二菩萨说生、灭;我、我所;受、不受;垢、净;动、念;一相、无相;菩萨心、声闻心;善、不善;罪、福;有漏、无漏;有為、无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槃;尽、不尽;我、无我;明、无明;色、色空;四种异、空种异;眼、色;布施、迴向一切智;空、无相、无作;佛、法、眾;身、身灭;身、口、意善;福行、罪行、不动行;从我起二;有所得相;闇、明;乐涅槃、不乐在世间;正道、邪道;实、不实等三十一种不二法门。最后文殊问维摩詰谓「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即能悟入不二法门,维摩默然彰显不二法门。 10. 香积佛品第十:维摩遣化菩萨往上方香积佛所,乞世尊所食之餘,悉饱眾会,维摩詰藉机说法娑婆世界的菩萨由於有十事善法,其一世饶益眾生,胜於眾香国菩萨百千劫修行。又说菩萨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无疮疣,生於净土以证净佛国土不思议之事。 11. 菩萨行品第十一:眾香世界菩萨於闻佛讚叹菩萨的一切功德难以思量后,心生悔责,向佛陀请法,佛陀以不尽有為、不住无為、不尽有為,不住无為等法说明菩萨的法门无尽、愿行无边。 12. 见阿[门@(人/(人*人))]佛品第十二:佛陀与维摩詰的问答中可知佛身不著有相,不著无相,不落二边,不可以言说分别,叙说维摩詰的念佛法门。再说明维摩詰取净佛国以摄有缘。开跡显本,使与会大眾恭敬尊重,知道维摩詰是為利益眾生而捨乐入苦。维摩詰并现妙喜国土、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大眾,令大眾见妙喜国依正二报的庄严,而修学净行,净佛国土,乃至发愿往生妙喜国土。本品末后并叹此经具六种利益。 13. 法供养品第十三:本品首先由帝释称扬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的功德利益,并发愿供养给事,亦与眷属同受佛法,誓愿拥护。佛為说受持、读诵、供养本经者,就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其所修福德不可限量,以明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14. 嘱累品第十四:佛陀以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的不可思议功德之法,咐嘱弥勒菩萨令其弘通流布,又再嘱累阿难,令之受持,广宣流布。 本经约成立於西元一世纪顷,為继般若经后,初期大乘经典之一。在印度即已盛行,且大智度论等诸论典皆常引用之。於我国更是广被传译、诵持。流通最广的是罗什的译本,因罗什的译本文简义賅,词句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深受广大佛教徒的喜爱。其歷代版本眾多,但大多佚失,可从经目录发现如下: 一、梵文本:原名:《Vimalakiirti-nirde’sa-suutra》。 1.虽然梵文本的《维摩经》至今未曾被发现,但是在寂天(’Santideva)的《大乘集菩萨学论》、月称(Candranrti)的《中论释》、莲花戒(Kamala’siila)的《修习次第三篇》第三本梵文佛书中,均曾片断的引用过《维摩经》。 2.在斯坦因所蒐集的敦煌写本中,有于闐文断片二页,经过考证是属於《维摩经》〈佛国品〉中宝积奉盖的内容。 3.发现的粟特文断片,也经考证似為鳩摩罗什《新维摩詰经》译本的重译本。 二、藏文译本:收於西藏大藏经佛说部之经集中。 1.九世纪初,由法戒所译的《圣无垢称所说大乘经》(《圣维摩詰教法》),今〈那塘版〉、〈德格版〉、〈拉萨版〉、〈北京版〉、〈库伦版〉等各版藏文《大藏经》的「甘珠尔部」均有收录。 2.据拉蒙特(Lamotte)《维摩詰经序论》所提在赤松德贞国王(七五五~七九七)时,曾编有《经论目录》,其中收录了另一本藏译的《维摩经》。 三、满蒙语译本:以西藏译本為底本之译本。本经之主要注疏有慧远之维摩义记、智顗之维摩经玄疏、吉藏之维摩经义疏、维摩经玄论等。 四、汉译本:据中国各家佛典目录对於存本或佚本的记载,共有七译,现存有三: 1.第一译,现已佚失,於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在洛阳,由严佛调所译的《古维摩詰经》。 2.第二译,现存,於三国吴黄武年间(AD.222至229年间)在建业(南京),由支谦所译的《佛说维摩詰经》又名《维摩詰所说不可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维摩詰经》。收录於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册,经号474。 3.第三译,现已佚失,於西晋惠帝元康元年或六年(AD.291或AD.296年)由竺叔兰所译的《异维摩詰经》又名《异毗摩罗詰经》。 4.第四译,现已佚失,於西晋惠帝太安二年(AD.303年)在长安由竺法护所译的《维摩鞊经》,又名《维摩鞊名解》,《维摩詰所说法门经》。又在西晋惠帝在位年间(AD.290至AD.307年),由支敏度综合支谦、竺法护、竺法兰三译本,合為一部,名《合维摩詰经》,但现亦已佚失。 5.第五译,现已佚失,於东晋由祇多蜜所译的《维摩詰经》。 6.第六译,现存,於后秦弘始八年(AD.406年)在长安大寺,由鳩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詰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维摩詰不思议经》,《维摩经》,《维摩詰经》,《新维摩詰经》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册,经号475。 7.第七译,现存,於唐高宗永徽元年(AD.650年)在长安大慈恩寺,由玄奘所译的《说无垢称经》又名:《无垢称经》。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册,经号476。 本经的註解歷代繁多,由年代列举如下:由后秦僧肇所註的《注维摩经》又名《注维摩经》、《维摩詰所说经註》,由隋慧远所註的《维摩(经)义记》,由隋吉藏所註的《净名玄论》、《维摩经略疏》、由隋智顗所註的《维摩经玄疏》、《维摩经文疏》、《维摩经三观玄义》、《维摩经略疏》、由唐湛然所註的《维摩经略疏》、《维摩经疏记》,由唐窥基所註的《说无垢称经疏》又名《说无垢称经赞》,由唐道暹註的《维摩经疏记钞》,由宋智圆裕记所註的《维摩经略疏垂裕记》,由明传灯所註的《维摩(詰所说)无我疏》,由明通润所註的《维摩詰所说经直疏》,由明杨起元所註的《维摩经评註》,在清朝有作者不详的《维摩(经)饶舌》,在清太虚大师所註的《维摩詰经别记》、《维摩经意大纲》、《维摩詰所说不可思议解说经释会纪闻》、在民国李翊灼辑《维摩詰不思议经集注》,日本圣德太子所註的《维摩经义疏》。 (香光尼眾佛学院图书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