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多宝讲寺学僧文稿:《事师五十颂广解》听闻纪感 |
 
多宝讲寺学僧文稿:《事师五十颂广解》听闻纪感 《事师五十颂》乃西藏修习密教之士必娴之法,其中详述密乘弟子事师之理事方法,而于汉地历来乏人讲说此法,绝闻已久,或仅限于少数师徒之间私相授学,甚为秘密。故习密之士,每于依师之法,所知未详未确,密海失方,中道而辍或误入歧途者时有之。上师鉴此情而愍之,特开讲宣扬此法,布春雨之泽,抒润物之慈。弟子则亲预法筵,获益良丰,体会不少,择要序之。 一、事师之法,不易得闻。昔曾阅道宣律师所撰《高僧传》,时括六代,地该南北,凡数百高僧之传记中,律师序其嘉言景行,清德芳猷,确乎有振发蒙心、潜移默化之用。然以事师为出家之法,非世所预闻,故一概略之,仅见弟子以用功极勤而为师首肯优接之例甚多,其余方法,则难寻觅。律师于《南山律》之"师资相摄篇"却介绍了一些事师之法,且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讨论者。律藏当中也有事师之内容,故知事师是出家之专业,而现今学密之在家二众既不能阅律藏参考学习,若再未听闻到《事师五十颂》,则于事师之法盲无所知,于师亦多堕世间情感,故能听闻到此法,于在家二众犹为嘉运,应倍珍之。以显密之事师法有相同处,故此通而论之。若出家之士素闲律中事师法者,闻此法亦可更上层楼;事师法未作好者,闻此法能深明事师之理,进而依法事师。 二、《事师五十颂》于师佛无二之理显发甚详,且有颂云:"学者具悲舍,戒忍功德备,观自阿阇黎,金刚持无异。"略叙宗大师之释云,凡夫于未见道时,真佛现身视而无见,所以诸大觉尊则趣入并住于金刚上师之身中而利益众生,因为金刚上师是最佳人选,有具戒、多闻等功德,远胜凡俗。《广解》中多处论及师佛无二之理,可谓至详。昔习唯识时,上师曾开示,唯识经论谈论问题,每每此详彼略,彼详此略,相互朗显,且举谈阿赖耶识最详者即《摄大乘论》,余则略之而为例。今观此《广解》抉择师佛无二之理最为详明,若数数思择习练,对逾越菩提道上两大难关之最初视师如佛关,当有莫大帮助。 三、关于令师欢喜和长时依止的问题。记得在道宣律师所撰述中,常用瓶子喻师徒。如称善知识为"德瓶",弟子受法为"瓶受",师徒传承为"传辉泻液",又云"如瓶泻水"、"瓶泻无遗"等。昔优婆鞠多称"无相好佛",因不识商那和修定之征难,尚被天台祖师评为"受法既少,时不如前"。故知弟子能无遗接受师之全部清净传承,则正法久住不衰,此即需令师欢喜,不扰师心方能求得。上师亦曾言之,师不欢喜而勉强所传之法,其加持力亦微小。又须长时依止,如《广解》中云,依师当"胶固持久",否则,"彼诸学处,不得善巧。虽欲自力了知彼宗部之义趣,必是大致敂劳而或疏漏支滞不能细致圆澈始终了当。"又云:"若无上师随行,虽能作传承受授甚多,而皆囫囵吞枣。"有学密者,瓶中才装了几滴水便骄傲自大,离师而去。甚或以为与师齐等,师已无用等,造下轻师重罪。其实师瓶中之水量又怎是弟子所能测量呢? 四、《事师五十颂广解》是所讲教材,参考书有丹吉仁波切《上师五十法略释》,丹吉本简洁明快之白话,诚恳精当;海公上师所译《广解》庄重古雅,更为耐读。从语言风格上观之,可谓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再约《广解》内容为论,海公上师大乘海岳,更善闲密部,译文非简单之对译,而重传其原旨不失真味。又以译者水平高,初学者未能遽然便获其意,又有依译文可作多种理解者,今幸得上师讲明之,上师依止海公上师十余载,尽得传承,所诠能符译者之意,闻者因此而能生起正确之定解,依此定解方能生起殊胜之力用,格鲁学人,犹应以此宗大师亲作之《广解》为南针。 五、事师之法亦符合汉地之道德习惯,行之无违于俗,以汉地世间正见亦崇尚贞一无改,知恩能报。故史列贰臣之传,世贱背恩之人。《广解》云,若于师忘恩讥毁,或口言,或心念,皆罹重罪。《上师供》云:"永作臣民终身无疲顿",然据师开示,亦非让弟子作奴才,若师命于理有违,弟子可"以理启呈",不必行之,但不可口怨腹诽,佛教始终以理为宗。 末论云:《五十颂》将事师之法和盘托出,宗大师悲心广解,海公上师传译成文,而沉寂已久,束之高阁而已。今值上师讲说宏宣,真义朗显,遂为学人常课,道由人宏,于斯为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