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前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前言

 

  因为我学佛有年,故常有朋友和我谈起佛教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他们大都认为佛教创立在2500多年前,当今社会进步一日千里,现在还信这古老的宗教,好像太落后于社会,有的甚至还把信佛与迷信、落后、不科学等同起来。

  我认为佛教虽是宗教,它可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它是永远与时俱进的。因为,它是一种学问,又是一种教育,其教主释迦牟尼佛则是伟大的教育家。佛学所包含的内容不仅广泛,而且还相当全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你都能选出适合时代、与社会现状相适应的内容,如将这些精粹的理论加以弘扬,不但可以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不过,要全面地回答这些问题,也很不容易,更不是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和解决的问题。为解燃眉之急,我特在近年所写的论稿中,选编与佛教徒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二十余篇成书,名曰《生活中的佛教》。它是否真的能为社会所用,与时俱进,这也不是我说了算,我只是提出问题,告诉你佛教徒日常所应做的事,其余不用我多说,你在读了本书之后,就可以作出你自己的结论。

  今将我这次所选的几篇要文,作一简略介绍: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本文说明佛教是一种教育,释迦牟尼佛则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该论分“释迦世尊的教育及其特点”、“释迦世尊是为人师表的楷模”等两大部分,在前篇中,详述“释迦世尊的教育对象和目标”、“释迦世尊的教育制度”、“释迦世尊教育的内容”、“释迦世尊教育的显着效果”等四个方面;后者则细讲释迦牟尼佛为人师表的十四个方面,一位教师能做到这十四点,可以说是十全十美了,这样的教师以“伟大的教育家”相称,一点都不过誉。

  《佛教与净化人心》一文,从因果与戒律是净化人心的前提开始,说明佛学从超脱人生之本相来净化人生。其具体净化的道路,是依“八正道”去做。其培养高尚人格之目标的实现,则以施行六度作保证。现代的佛教,如能真正依其教义、教规去做,则一定是净化人生的宗教。

  《净土思想并非消极》这篇论着说明,信仰净土的人,在佛教内是一个相当大的群体,在一般人看来,信仰净土宗的人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好像很消极。但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很多,而且十分严格。本文所举的,只是佛经对四众弟子要求的一部分,是净土宗学人都应该做的。虽然只是举出一部分,但只要照此实行,就具备了社会上做一个好人的道德标准。因此,佛教净土思想及信仰佛教净土宗的人并非消极,净土信仰者完全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重大贡献。本书中其余几篇有关净土之作,同样能说明这些问题。

  《天台忏法与社会和谐发展》,“天台止观”向有四种三昧、二十五方便、十乘观法、十境、百法成乘等,智者大师将其概括成“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和“圆顿止观”三种。圆顿止观不历次第,初后不二,一尘一香,法法互具,当处圆融。其修持之法,具如《摩诃止观》所述,此法门是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华顶峰妙悟后之极谈,是大师实践门之真髓。天台宗圆顿止观的修行方法,一向是以清净持戒、忏罪悔过为基础,进而修止观以得定发慧,这正与中国佛教行之久远的“礼忏”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中国忏法的精神含义与实践要领,皆源于天台的教观思想。而其中时常以忏悔罪业,来警惕自身之身、口、意三业,可使常人探取良知,对社会道德的提高,能起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天台忏法对我们今天的构建和谐社会,能发挥其重大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看禅与身心健康》,本文从禅及禅在我国的流传开始,讲明中国禅之特色,并以此说明习禅者所具的条件有:发菩提心、深信缘起性空的因果关系、严持戒律、素食等等。由于禅修,故其智慧深广,处事有条不紊,心态平衡,身体健康。接着介绍了现代医学对防病、治病,维护和开拓身心健康的一系列研究措施,其结果正与习禅者对自身的要求不谋而合,故真正的禅人身心健康。本文以此说明佛教非但是与时俱进的宗教,也说明了禅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必要性。

  《正在被人们认识的佛教素食》,佛教是讲慈悲平等的,故佛教徒主张素食,食素是我国汉地佛教的特色。特别是由于梁武帝的提倡,我国汉传佛教信徒,迄今仍保持着素食的良好饮食习惯。佛教徒主张素食,其目的是实行戒杀护生,培养慈悲心,因此素食与佛教有殊胜的因缘。随着时间的推移,素食已成为我国饮食体系中的一大流派,佛教寺院中的素菜烹调技艺,更以其色香味形俱佳,倾倒了古今中外多少食客;同时素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盐、钙、有机酸、蛋白质、糖分等,能调节人体器官的功能,增强体质,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由于素食的好处多多,吃素的人群在不断增加,故我在无锡召开“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此介绍素食之文,以作弘扬。

  《佛教景观与旅游经济的发展》,说明佛教特别是佛教景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并谈了开拓佛教旅游的九个新方向。

  《圆瑛大师的“三求”与契时契机》,本文通过介绍圆瑛大师的简历,来说明大师由禅入净的修行过程。大师所创导的“求福、求慧、求生净土”的“三求”,是契机、契理、自他两利,并且是有益社会的、符合实际的修行道路。

  《净土宗与终极关怀》,许多人都希望长生不老,但死亡不会因人们的惧怕而消失。现代医学的进步,可以减轻许多人患病时的痛苦,但绝不能使人长生不死。某些疾病确会对濒死的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于是有的病人就希望早日结束生命,因此“安乐死”应运而出现;也有些老年人不希望自己因久病卧床而给别人添麻烦,免得年轻人把他看成累赘,因而希望早些死去,这样又往往产生“自杀”。为了减轻临终前的生理和心理的痛苦,科学家致力于运用科学的心理辅导方法,高超的临床护理手段,希望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生命垂危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和生理痛苦,让弥留之际的伤病人员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于是“临终关怀”研究应运而生。“临终关怀”的研究,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即使调动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护理学的科学工作者,还难以使人“优死”。随着人们对死亡认识的深化,“安乐死”也应运而生,但其与“临终关怀”相比,则后者更积极,更能符合多数人的意愿。直到现在为止,人们总觉得“安乐死”也好,“临终关怀”也好,都远远未能解决患者惧怕死的心理。佛教徒与一般入不同,人们忌讳谈死,佛教徒是懂得有生必有死,是最能正确对待生死的。同时,在佛教中早有一套最好的“终极关怀”的方法——净土宗的临终助念。我们佛教的其他宗派虽然也很重视生死,然其操作却不如净土宗那样处处可行。特别是净宗的教义与修持在正视死亡方面,早已浑然一体了,这是社会上所有的“终极关怀”方法望尘莫及的。人总免不了要死,这是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事实。学佛修持,非但要活得有意义,死时也应安详自在。佛教对“死亡”这一生命现象,早就圆满地解决了。佛教徒能安详舍报,有的还能自知死期,于沐浴、礼佛后或坐脱或立亡,而毫无痛苦,这种境界是非佛门弟子无法达到的。当然,也不是所有佛教徒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有的虽对死亡早就有清楚的认识,不会有惧怕的心理,但业重者临终时仍会有痛苦,或心情不安,故须对其作开示、助念佛号,以增长其正念,助其往生。如临终前的关怀工作做不好,则病者往生随业受生,因此说临终之一瞬间甚为重要。助人临终时往生极乐净土,是最好、最大的终极关怀。

  《立社念佛万古师》,我国人知有西方净土,当从大乘佛经开始传译为始。东汉支娄迦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和《道行般若经》,是为我国大乘佛经传译的开始,般若与净土思想同传我国。阙公则与其弟子卫士度的信仰弥陀净土,是现存文献中有关弥陀净土信仰的最早记载。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为一代佛教之伟才。大师僧格尊严,不畏权势,惟道是从,始终保持着崇高的僧格形象。大师道盛德隆,威神莫测,迻译佛典,启建莲社,誉满寰宇,终得上品往生。今文略其余,专谈大师结白莲社念佛,以明净土宗师之风范。

  《学佛修行万善同归——兼论延寿大师的(四料简)》,永明延寿(904—975)是宋代首屈一指的大师级人物,他精通三藏、著作甚丰,不但是禅宗中很有名的祖师,又是禅净合一的创导者,是净土宗的宗师,为自宋以来学佛四众最崇拜的人。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到唐代大乘八宗都很盛行,特别是禅宗和净土宗,在民间已很普及。到宋朝,因为经历了五胡之乱的战争破坏,研究佛学和修行的人逐渐衰少,可以说当时学佛的人,不是习禅的就是念佛者。因为禅净两宗的入门方便不同,用功的方法又两异:禅宗讲明心见性,立地成佛;净土宗则是念佛名号,发愿往生净土。禅宗旨在仗自力而即心悟道,即身成佛;净土宗则仗他力求生极乐,待花开见佛,证悟无生。又由于当时多数的学佛者,不明两宗要旨及其本体上的一致性,故多相互攻击,有势不相容之状。因此,禅净两宗对立严重,参禅者不许念佛,念佛的人绝不参禅,中间有条明显的鸿沟。永明延寿大师见此情况,遂作《万善同归集》。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悟与修的统一,大师说:“万法唯心,应须广行诸度,不可守愚空坐,以滞真修”。主张禅净双修,对禅宗学人轻视佛教善行,不重佛教经典,轻视他宗等作了批评,提倡禅净融合、禅净双修,在大师的《四料简》中,更具体地明确了这一观点。大师的主张,使修学佛法的人,对于禅净两宗的无二本体和人们不同的修行方法,更加明确,从而使我国佛教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禅净两宗都得到很大的发展。

  其余各篇因限于篇幅,就不作一一介绍了。

  此外,在笔者旧作“三路”:《一生解脱之路》、《祥和洒脱之路》、《通向极乐之路》及《香光居文选》的《名山古刹漫游》、《佛经典故趣闻录》、《观想念佛浅讲》等其余各书中,都有可资参考的材料,以上各书除《名山古刹漫游》系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以外,其余都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有此需要的读者,可自行检阅。

----------------------------------------------------------------------------------------------------------

更多林克智居士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六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七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八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九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十

 

后五篇文章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序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五

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内容简介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四

慧静法师:《佛说阿弥陀经》慧静法师讲经弘法系列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