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赵跃辰: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四章 特究生灭 |
 
赵跃辰:七十空性论今诠 第四章 特究生灭
第一节 生灭与性空 第一条 合破自性生灭 第一款 问自性空应无生灭 问:若诸法皆空,应无生无灭,以于性空中,何灭复何生。(十八) 若谓诸法皆自性空,则应无生无灭。汝说性空而有生灭,然于自性空中有何可灭及可生耶? 摄曰:若法自性毕竟空,彼法即应无生灭,以法必有自性时,方有可灭可生故。 第二款 答性不空则无生灭 第一项 就生灭非同时破生灭自性 答:一切法皆唯是空。何以故? 生灭非同时。 生灭非同时者,谓生灭不同时有。 摄曰:汝谓无性生灭无,实则有性无生灭:性生性灭岂同时。 第二项 破转救唯生 无灭则无生。 若谓唯有生者,破曰:无灭则无生,谓无灭中生不应理,以无无常性则无有生故。 摄曰:勿因生灭不同时,转许唯生而无灭;生灭原属相待有,无灭之生叵想象。 第三项 破还计生灭同时 应常有生灭。 又应常有生灭者,谓应常有生与无常性。 摄曰:倘因唯生理不成,仍计生灭同时有,应知同时性生灭,即是生灭常俱有,若法生灭常俱有,彼则究有抑为无! 第四项 破以别义救生灭同时而逼计唯灭 无生则无灭。(十九) 若谓无常性恒随法转,于生、住时不起作用,要至灭时方灭其法者,破曰:无生则无灭,谓无生时灭亦非有。若无灭,则无灭相之无常性,以无灭者,说是无常性不应理故。故唯应有灭也。 摄曰:若谓生住有灭体,故无所言唯生过,复以生住无灭用,故无生灭同时失;无用有体体同无,或亦灭时无灭用,若必灭时灭有用,则应离生唯有灭。 第五项 破唯灭 若谓即唯有灭。 答:无生时无灭。不从自他生,是故生非有:无生则无灭。(二十) 于无生时应无有灭。彼生非从自、他生,由此生非有。非有生者,即不生也。无生则无灭者,谓无生者则无彼生之灭,故彼灭即非有。 摄曰:应知自、他皆不生,无生岂能更有灭! 本颂十八:(问难)若诸法皆空,应无生无灭, 以于性空中,何灭复何生。 本颂十九: 生灭非同时,无灭则无生, 应常有生灭,无生则无灭。 本颂二十: 无生时无灭。不从自他生, 是故生非有,无生则无灭。 [分析] 此三颂分别针对“生灭都有自性”、“生有自性”和“灭有自性”进行破斥。 十九颂用的是归谬法。若“生灭都有自性”,于是生和灭都应该恒常不变,总是在生灭。但是,生灭不能同时并存,可见生灭不能同时都有自性。再考虑“只是生有自性”,如此则法法应该恒常生而不灭,还岂有其他法再生的余地?实际显然并非如此,故唯生有自性也不成立。二十颂是继续十九颂。再考虑“只是灭有自性”,如此则恒常是灭,哪里还有什么事物显现可剩下?所以,唯灭有自性还是不成立。 现代未必需要这样绕人的思维方式。只需要知道生灭等,是法相刹那变异连续变化经人为观待割裂而认定的几个阶段,既然都是观待而成的,当然不可能有自性。 海浪可以作为本颂十八、十九的某种模拟比喻。海浪起落人人可见,一般语义上说海浪生灭,为大众所公认。但若细究海浪则并不符合一般语义。任何一个浪头与其它浪头的边界不可能界定,任一浪头寻其起处也不可能。实际上,任一波峰都是在波群传播中“凭空”现起,又在传播中逐渐低落消失。此现象的物理解释很明确,不同波长的波浪传播速度不同,叠加起来的波形就是会这样改变。这也正说明对于海浪,说“生”说“灭”其实都不真实。 海浪也是心念的良好类比。肯深入禅修者,会观察到自己的心念,从形成到消失,非常类似浪头的演化,其“生”与“灭”都非一般语义上的意义。所以追求绝对断灭心念是错误的用心方向。然而,基本的止是必要的基础功夫,止能让心念流简化并减缓,给自己提供一个能够观察自心心念起伏变化的机会,从而体会并无生灭。 第二条 特破自性生 第一款 性生堕常断 复次: 有生性应常,无者定成断,有生堕二失,是故不应许。(廿一) 若有生性应堕常过,至无生时定有断灭之失。以说有生性犯上二过,故不应许有彼生也。 摄曰:若生有性见二失:有则应常无断故。 第二款 实续落异同 问:相续故无过,法与因已灭。 生与灭是相续故,无有常断二失,与因力已,其法乃灭。 答:此如前不成,复有断灭过。(廿二) 生灭非同时,我前已说,故许相续,如前不成。又汝相续,亦应有断灭失。 摄曰:有性相续非实同,则为实异勿妄救;实同仍同同时过,实异又落断常失。 本颂二十一: 有生性应常,无者定成断, 有生堕二失,是故不应许。 本颂二十二: (问)相续故无过,法与因已灭。 (答)此如前不成,复有断灭过。 [分析] 颂二十一说,生若有自性,则生就恒常不变,这是常见。若无显现则是断灭见。常断二见都是错见。 颂二十二。问难方说,生灭是相续,所以无过失。龙树说,这样的说法我在前面论述因生果一颂里已经反驳过了。 [小结] 需要注意和重申的是,生灭相续说法的错误,不是错在相续上,而是先错在将法界割裂为独立诸法,再错在将连续不可割裂的演变,割裂观待成前后相互独立的生与灭,于是无法自恰。 第二节 生灭与涅槃 第一条 生、灭与涅槃 第一款 性生性灭不得涅槃 问:佛说涅槃道,见生灭非空。 由见生灭,佛说涅槃之道,非为空性故。 答:此二互违故,所见为颠倒。(廿三) 此非见无生,是见生灭故。又见生与灭相逢,见灭与生相违,彼生灭二互相违故,故见生灭知成错乱。依生乃有灭,依灭乃有生,故唯是空。 摄曰:若谓佛说涅槃道,由见生灭非见空。然汝是见性生灭,并见互违故成倒。须知生灭皆无性,相依而有故唯空。 本颂二十三: (问)佛说涅槃道,见生灭非空。 (答)此二互违故,所见为颠倒。 [分析] 问难方认为,佛是见生灭非空而证涅槃,这显然是错误的。佛陀曾因见生灭,更准确地说是见生老病死等八苦,而求道,并非如此证涅槃。只见生灭是轮回而不是涅槃。涅槃非有无、生灭、净秽等观待割裂的二元对立方式所能表述。龙树的回答说,生灭互相违背,见有生灭是颠倒见,当然不可能是涅槃。 第二款 性不生灭即是涅槃 问:若无有生灭,何灭名涅槃。 若无生灭,何所灭故而名涅槃? 答:自性无生灭,此岂非涅槃。(廿四) 若性无生无灭,岂非即是涅槃耶。 摄曰:若汝必执性生灭,难我何灭名涅槃。本无性生与性灭,即此我许为涅槃。 本颂二十四: (问)若无有生灭,何灭名涅槃。 (答)自性无生灭,此岂非涅槃。 [分析] 涅槃一词在印度原文的字面意思是寂灭。所以问方说,既然无有生灭,寂灭是什么灭?这里隐含了一个名相与所指实事问题。一个名词其所指的意义,是有明确或者隐含的定义的。比如“猫”,本身只是一个符号,其意义是特指一种动物。换一个词,用“cat”也可以同样特指。这是所谓词的意义与内涵。同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可能指向不同意义,所谓一词多义。又,一个词,可以指向某个意义但此意义并无实际,比如兔角,其指向的意义在思维上可以理解,但并无实际事物对应。最后,一个词可能完全没指向。这点多数人易生误解,可以用戒烟为例说明。“吸烟”一词的意义指向某特定行为,此行为是实际存在的,是有为法,在生、住、灭中属于烟瘾的住。“戒烟”一词的意义也指向某种特定行为,此行为虽然在外相看不出做什么来,但在内心必须作意跟烟瘾习惯斗争,所以此行为也是实际存在的,也是有为法,在生、住、灭中属于烟瘾的坏灭过程。但是“戒烟成功”指向什么?戒烟成功就是不需要再做任何事而不抽烟,其实就是跟正常人一样,不做什么,也没什么特别处。所以“戒烟成功”本无意义,仅仅是跟抽烟、戒烟观待而假立的虚拟名相,用来作为烟瘾坏灭过程的结束。此虚拟意义更不指向任何实际存在的事物。按照《百法明门论》的分类,戒烟成功属择灭无为一类。有关无为法的更详细讨论在后边,见颂三十二。 对熟悉计算机的人,名相与名相所指的意义与实事,可以有个很好的类比:指针。指针有三种情况,1,指针可以指向一个地址,地址里有数据,类同牛角,名相指向一个意义,这个意义有实事。2,指针可以指向一个地址,但地址里没数据,类同兔角,名相指向一个意义,这个意义没实事。3,指针可以指向“非地址”,无意义。类同“戒烟成功”,其意义仅仅是因观待而虚设的名相,无真正意义,更不指向什么。 问方所说的灭,是某事物败坏消失的过程,隐含了存在某事物,该事物在败坏。但涅槃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一切法当体无生,当然无灭”,这是从某个角度对涅槃的描述,却也不是涅槃。所以,可以说“涅槃无生灭”,但说“无生灭是涅槃”就有问题。因为,如果说某某是涅槃,则已经非常明显地将涅槃与自我观待割裂成为对立两方,并把涅槃放到观察对象的位置——宾格——上去了。而涅槃无所指,不可仅仅放在宾格。所以对颂末两句,特别是其使用的句式,持一定程度的保留意见。 第二条 灭与涅槃 第十款 灭或不灭皆非涅槃 复次: 若灭应成断,异此则成常,涅槃非有无,故无生与灭。(廿五) 若谓灭是涅槃,则应成断。若是不灭,则应成常。是故涅槃非有、无性,无生无灭是涅槃。 摄曰:又汝见有性生灭,性灭涅槃应成断,涅槃不灭应是常,然实涅槃离有无。 本颂二十五: 若灭应成断,异此则成常, 涅槃非有无,故无生与灭。 [分析] 如果一切都消失灭除,那是断灭见,与法界森罗万象不符合,不是涅槃。反过来,如果一切都恒常存在,那是常见,与法界万象变迁不符合,不是涅槃。涅槃并不是“存在”与“不存在”这样的认识方式所能描述的,更谈不到生灭。 一般语义上的存在是建立在“彼”与“此”不同、相异上的,是为观待、割裂、对立而成。涅槃无相对,超越这些割裂,法界本无这样的割裂与对立。停止这样的割裂与对立,法界并不会因此而停止显现进入断灭,也不会因此就停止变迁,僵化恒常。细心深入而具正见的禅修者,可以借观察自心开始,逐渐调整自己超越割裂对立,借此对法界超越生灭、有无、存在、不存在获得初步的现量体会,所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从而对佛门无我解脱教法获得初步的实际了解。 第二款 灭非常住 第一项 直斥常灭不成 问:灭应是有,是常住故。答:灭若常住者,离法亦应有。 若灭常住者,应离法有灭;复应无依。然此非理。 复次:离法此非有,离无法亦无。(廿六) 若离法及无法,俱无有灭。 摄曰:常灭离法无依故,不成何况离无法。 本颂二十六: 若灭常住者,应离法有灭, 离法此非有,离无法亦无。 [分析] 如果灭是恒常的话,应该有独立存在的“灭”而不依赖其他诸法。但是,若没有诸法,离开诸法,灭就成为一个类似兔角的名词,没有意义。这里灭的意思是指某法的变异消失过程,是有为法。在《七十空性论》别处的文字里,灭也可以指法经变异而完全消失这一种后果。这两种意思有所不同,但在本论中混用并未加以简别,这或许是不同语言与翻译造成的问题。如果灭指“某法不再存在”这样的后果,离该法则失去观待对象,不知所指,失去意义。 第二项 明常灭不成之总因并例余法 云何应知? 能相与所相,相待非自成,亦非辗转成,未成不能成。(廿七) 能相待所相而立,所相亦待能相而立,离此,不能自成。亦非辗转成者,谓互不成。由此理故,能相、所相二俱不成。此自未成之能相、所相,亦不能成诸法。 复次:因果受受者,能见所见等,一切法准此,皆当如是说。(廿八) 摄曰:能相、所相相待有,自成、互成皆不成;彼二自身未有故,是亦不能成诸法。余如因果、受受者,能见所见、明暗等,相待而有都无性,反是一切皆不成。 本颂二十七: 能相与所相,相待非自成, 亦非辗转成,未成不能成。 本颂二十八: 因果受受者,能见所见等, 一切法准此,皆当如是说。 [释名] 能相:我们的主动能力,一般是主格。 所相:主动能力处理的对象,宾格。 [分析] 能所是同时俱起,互相依靠互相对待而成立的,并非各自成立,也非由能生所或者由所生能。所以,能相所相都不具备自体自相自性。实际上,能所对立是最根本的执着,是大家二元对立执着串习的基本处,随语境不同,也称自他对立、主客对立、心境对立,等等。 一般割裂法界为诸法的串习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枝末的次生的割裂,比如将黄海从太平洋水域割裂出来,认作一独立事物。如此割裂之虚幻,相对而言比较容易用语言表达出来,从技术层面可以设法解决。另一类是基本的结构性割裂:割裂自身与外境为二。其他次生的割裂都以这个基本割裂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辗转割裂,愈趋复杂,积累成坚固难坏的执着。结构性的割裂也可以用语言表述,但语言表述本身却没法脱离这个基本割裂,造成表达无法完全准确。即使我们思维上认识到基本割裂,思维却仍旧处在此割裂中。结构性割裂无法用技术性手段获得根本解决,因为操作也总是在这个割裂中。但这并不意味着能所对立这个基本割裂是完全不能解决的,事实是自从佛陀、龙树以下,历代成就者都解决了这个问题。具体的解决方式方法和从根本割裂里跳出的过程,则不是这次讨论的内容。 注意,能相与所相的相待,不是相依缘起,而是观待缘起。因为人心最基本的能所对立是“我”与“一切外境”,并无更高层次的总体概念隐含在内。 或有人问,若把“心(能)”与所有的“境(所)”合并一起,此有自性吗?答案是,“此”已经把自心漏计在外,成为境了。 [小结] 能所对立是最基本的对立执着,其他对立建筑在能所对立的基础上。然而,对立双方是观待而成,相依而现,均无自体。 第三节 特破生灭存在之形式 问:诸时论者说有三世,故时应有。 答:不住相待故,乱故无体故,无性故三时,非有唯分别。(廿九) 时不成,何以故?不安住故。时不安住,作不住想。若不住者,则不可取。不可取者,云何施设?故时不成。又相待故,谓互相观待而立:由依过去成立现、未,依待现在成立过、未,依待未来成立过、现:由是相依而立故时不成。又即此时观待现在说名现在,观待未来则是过去,观待过去则是未来;如是杂乱故时不成。又无自体故,由自体不成故时亦不成。又无性故,时亦非有。要先有性,其时乃成,遍求彼性全无自体,故时亦非有性,唯分别耳。 摄曰:不住、相待、杂乱故、无性、唯想“时”不成。 本颂二十九: 不住相待故,乱故无体故, 无性故三时,非有唯分别。 [分析] 这个比较其实有点问题。三时中的“现在”是普通词义,类同牛角,其意义是特指实事的。“将来”则类同兔角,词义指向的是一抽象概念,并无实事。没人能直接接触将来,将来也不能在现在被观察。“过去”类同将来,是思维的推断。或许认为过去是可观察的,因为过去的事情对我们现在的影响非常明确。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观察到的影响都发生在“现在”,我们只是根据现在的观察与记忆,推断并陈述过去。这样,“现在”与“过去”、“将来”性质完全不同,不可比较。所以,三时是作为割裂观待的产物,其实非常脆弱,作为一种相依缘起的形式,实在有点依靠不住。 但是,从现代物理知道,时空是相当坚固的东西,独立性相当强,经常被认作事物演化的不动背景,并不像上述的三时那样脆弱。实际上三时并不等价于时空,三时说明的是变迁的前后顺序,而时间的意义则不仅仅是变迁的顺序,而且变迁中存在稳定且可公度的均匀速度:时间恒稳地流逝。如果仅仅以上述三时的推理去说服现代的科学家们“时间非实有”,相信几乎无人接受。广义相对论以后的科学界明确认识到,时空与物质不可分割,互相影响。时间的流逝过程并非恒常均匀,而是受物质运动的影响。故从观待缘起的角度看,时空是将法界割裂观待为万法过程中,被割裂出来的背景,是与“实体事物”相对而成立的。其中,空间主要对应法界万象森罗之广大,时间主要对应法界日日新时时新之变异,而时间的单向性主要应对于因果律的单向性。法界之广大与变异不可分割,故时空也不应分割,分割后各自都脆弱了很多。 [小结] 此颂破过去、现在、未来三时实有,所用的方法基本是相依缘起,所以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依比较而成立,是割裂分别的结果,依此说明三时非实有。此外龙树还指出三时中的“现在”流逝不住,故不可能有自性。
------------------------------------------------------------------------------------------------------ 更多赵跃辰居士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