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四章 太阳圆风与狮子之剑

 

  在圆觉的法界里,文殊菩萨将我们带领进入大智慧的光明之中。文殊的大智慧像太阳的光辉,除冥去暗,普照一切。因此世界上一切世智、小智、浅智之光都将融进般若智火之光里消溶殆尽。文殊的大智如清凉活泼的风,拂热化恼,遍覆万物。因此,世界上一切俗学、偏学、邪学之风,悉被般若圆转妙机的大智之风扫荡无痕。

  文殊的大智是狮子之王,威猛退敌,奋迅祛魔,降伏一切。因此世界上的一切邪类、魔类、俗类之众,均在文殊般若的大吼下,惊醒迷梦,摄伏归真。文殊的大智是无坚不摧的剑,破执祛惑,刚断诸法。因此,世界上所有的世法、心法、境法等一切法用全在文殊之剑下归为般若之妙用。

  文殊大智慧的伟大形像,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其美妙的画面:

  在广大无垠的草原上,有一只奋迅而立的狮子,上骑庄严无比的文殊菩萨,左手奉持圣典,右手执持金刚宝剑,蓝色净空中,太阳朗照,圆转的风消息于万有之中。

  由此我们可以了悟:

  --凡是文殊菩萨参予的法会,必有奇观的妙现,如文殊之见于维摩,一见不复再见。

  --凡是文殊大智的举措,必惊天动地,如举剑向佛,又如法王下座。

  --凡是文殊妙智判定的法门,必是契机入胜的妙门。如楞严之选耳根圆通。

  --凡是文殊示尊的法行,必是悟证道智的异方便,如五字真言与大威德。

  --凡是文殊请问宣达的经典,必是理彻性源,事尽幽微的无上妙义,如《真实名》、《文殊般若》等。

  学佛的人首先要开智眼,故应亲近文殊、了悟文殊、契入文殊、透过文殊、化现文殊,方能圆满成就佛道。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由文殊菩萨大智监机而提出的问题及世尊的答覆。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迷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一节是正宗分里十一问中的第一问。关键在于如来本起因地的提出,使众生产生真正的信解,从而趣入大乘,不随邪见。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从大众的法性座里面,也可以讲法空座里面起悲济之用,这个「起」就是起悲济的用。所以文殊师利菩萨的整个行动都是表法的。大家要注意,在佛教里面所有的形象、所有的举动、所有的仪规及文字等,都是表示于法义的,我们透过它的存在来体会,所以文殊师利菩萨从座而起,就是来表示法的,法又是借智慧的观照而体现的。《华严经》里面善财童子开始就是参文殊师利菩萨,先是见的身相,后来悟了以后才见他的真身,也就是开悟了后才能见到本性之体。所以以体性大智慧为根本智,以后再参其他的菩萨,开发差别智。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开头的用意就是表法。

  「顶礼佛足」,顶,头顶、人身最高的地方,是从最高地方顶礼佛的足。足是最低的地方,这样是表示恭敬到极点、意念清净到极点,学佛的人以这样的心才能得利益。因为把心念放低的缘故,高处的智慧水才能流注下来,落入到你的心田之中。佛是圣人,他的功德加持力流到你的因地里面,所以你一定要把自己放在低的地方,才能领受佛恩。有些人觉得自己有地位了不起,高高在上,那么佛的法流跟你就接不上,你要把自己愈放低愈好,愈谦虚愈好,这样子才能接受,所以我们顶礼时,一定要恭敬到极点、至诚到极点,同时也使我们得到目前最大的利益!

  「右绕三匝」,右绕表示随顺,如时钟右绕一样,是顺的,左绕就是逆时针转,就不行了,所以修行人与佛法逆是不行的。右绕表随顺道,也即表随顺觉性。

  「三匝」,为什么会是三匝?而不是四匝、五匝呢? 「三匝」表示佛教里面的一体具足的大道理。现在我们讲皈依,因此,皈依佛、法、僧三宝,是自性中一体显现的,不是外面的佛。皈依佛就是皈依自性的,因为觉性,佛就是觉性,念念觉不迷,念念觉照不昧,念念觉醒不迷梦,这就叫皈依佛。对外面的佛的形相而作顶礼,是以身相做样子,是表示了佛的存在。佛庄严慈祥的存在通过现象使我们产生敬仰,因为我们敬仰,使我们产生向往与觉悟。皈依法,就是正、正道、正理、正智,都是正确无谬,通向菩提大道。皈依僧,就是净,不是单指出家人。皈依僧真正来说就是清净、和合,能够在人生各方面和合,做人能够持戒律,达到三业清净。能够随顺众生,不给众生带来障碍与烦恼,这就叫僧。僧里面有小乘僧与大乘僧,这里提的就是大乘的僧。大乘僧是不分在家出家,真正皈依大乘僧的就是菩萨,菩萨清净就是真僧,所以说一体三宝就指内心清净,而且如今的社会出家人的修行比在家修要难,现今社会的发展,外面世界存在的物欲与诱惑力,使大部分的出家人没办法在深山里修行,而且已形成了世俗化。寺庙变成世俗的风景区,是成为世俗的需要而存在的旅游消遣的地方,所以出家人修比在家还难,在家人在工作中、在烦恼的生活中如心能清净,心得解脱,也即是出家,即身体在家,行菩萨道;这「三匝」还表示很多,表示佛的三德,表示三业、三道等等。

  「长跪叉手而白佛言」,长跪,是长时间的跪着那里,为什么要长跪?表示无论有多危险、多安乐我都不改变对佛的敬仰,向佛学习,对佛大道的寻求:永恒、永久地学习:永远的进步。一个修行人如老是进不上去,那么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修行是永远的进步,一天一天的进步,是长久的积累的不断飞跃。并且时时深入,所以叫长跪。「叉手」即合掌,表示信与解一体,而且心与境交叉,我们的心与佛的境界相交合成一体。

  「白佛言」,恭恭敬敬地对佛说。这里都是记录人对法会情节的描述。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迷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这是文殊师利菩萨提出来的问题,那么他首先为什么不叫「大慈世尊」而称「大悲世尊」呢?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龙种上尊王佛,他原是古佛,再来度众生的。因为他追问法要本来是为众生的,而众生需要佛现大悲度众生的德。所以德与行都是影射众生,于是文殊菩萨就以大悲为本而行赞如来。「世尊」,我们知道是指天上人间最尊贵的。「愿为此会」,世尊愿你为这乎等法会。「诸来法众」,这样多的大众,法性大众。「说于」请你以大悲说一说。「如来本起」,你原来最初时、过去最早最早从凡夫地开始的时候,根本所起的最初的法是什么?大家知道,这问题的提出是相当的重要。我们知道佛的伟大,我们敬佛这当然是好 的,但是我们都没问佛是怎么成的?最初那里来的?这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给我们提出这个最初的问题:佛啊!你本起的因地,最初时是怎样开始的呢?是怎样去用功及修行的呢?是怎样进入成佛的大道的呢?

  「清净因地法行」,清净是圆照本体之性时,没烦恼、污染。「因地」是因行的心地,我们现在都是因地修行,是心行的开始,不是万行具足。大乘佛法重心行,心念一动就是破戒,二乘的戒律做了以后,有五个条件符合就算破戒,所以心念修行,叫心地修行。「法行」符合真理的行智,符合性体的行动。

  《大集经》讲到这个问题:「若有比丘,读诵如来十二部经,乐为四众敷扬广说,思惟义,是名乐读,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就是说即使有那些在家出家的四众,或读诵大乘经典,并很欢喜为大众宣说演讲,也会思惟其中的意义,这也还不叫法行,这样叫乐读或者思惟。假若比丘能够观照做工夫,听了以后,去做工夫,观我们的身心及一切境界,观到极点时,都能空掉执着,寂灭妄想,永离烦恼,其心寂静,这样子 的话,佛说:我就叫他是法行--真实法行。

  「及说」,以及说,不但是仅仅请问因地法行的问题,还要请问发心的问题。

  「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及说菩萨」就是在这大乘中,怎样开始觉悟,怎样开始明了现前,发起清净之心。清净心就是菩提心。

  「迷离诸病」,发菩提心以后,不应忘失,因忘失菩提心即同魔业,离开一切病、修行用功的病、执着的病、忘照的病,很多很多的病,发心以后,用功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病,有很多很多的路途风光,而且有很多的问题出现等等,这些病都要除去。

  「能使未来末世众生」,佛灭度以后,正法一千年,象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我们现在就处在末法时代,末世中的末法众生,离开圣人已远。怎样才能使末法众生得到真正的佛道的利益呢?

  「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求大乘的佛法,是非常不容易的,而能使其不堕邪见更不易。我们知道,邪见很多,有些人说我是什么菩萨,我是什么人再来,执着于我有什么神通。这些说法都能使人堕入邪见,所以要分外地注意。我们前面讲到文殊师利菩萨提出的三个问题。  第一、提出如来的本起清净的因地法行,这是佛教中最要紧的问题。因我们学佛修行要成佛,成佛最初的因,我们要找到,假如这个因不知道,我们所修的就不是佛法,所以,因如不正,果肯定是弯曲的。第二、做为一个大乘菩萨怎样去发心,发清净心、发菩提心,应该怎样去发?从那里开始发起?第三、一个发心的人,怎样才能使菩提心不会退转?不会有种种的禅病?使末世求大乘的人不堕邪见。因为很多修行人在世界中,都是以观念去接受世界知识,往往以自我的意识出发,自以为是,认为我已经了解佛法,这就是以人的无明为本所起的一切行,都是颠倒,所以怎样才能免除邪见?因为邪见很多、很广泛。文殊师利菩萨提这三个问题以后,「作是语已」,作了这样的话以后,「五体投地」,头和四肢投下去,投在佛前的地上,不仅是拜一拜,而且是真正恭敬到极点的表示。

  「如是三请,终而复始」,这样反复地请了三次。一请显得太轻易,超过三请又太繁琐,一而再,再而三,请求如来作个解答。为什么这样殷切恳求?是为了一切修行的菩萨和末世的众生。因文殊师利菩萨这样的提问,是直接利益到当今我们修行的人,所以说文殊师利菩萨的大智显现,是明白众生需要这样的问题,需要这样的解答,所以是「终而复始」,提了再提,一直提了三次。这样提了以后,「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这个时候,世尊、释迦牟尼佛,就慈悲地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告诉听到这部佛经的所有人: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咨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

  「善我!善战」,就是好到极点,就是说你提得非常非常好,非常有作用,能够利益一切众生。「善男子」的善,就是善顺于理性,这是大乘的善。我们现在的善是五戒、十善,凡夫的善,是一种缘起的、差别的、对立的善,而这里的善是顺理性的善。男子意指刚断,就是代表一种非常有智慧,非常干脆的力量,能断一切烦恼,非常锋利,如金刚,这就叫男子。所以佛教中的男与女有些是不完全以性别来分的。假如你能明心见性,开智慧,就是男的,女性也是男的。你如不开智慧,你用世界的感情、欲望来修行佛法,你如果是男性也成了女的。所以佛教的男女是用这样来分的。这里的善男子,是赞叹的意思,就是你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汝等」,不但是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代替很多菩萨提出的,因为很多菩萨知道佛的本怀,知道佛的真实,所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能替一切菩萨咨询真义。咨就是提出问题,询就是问如来。询问如来什么?因地法行以及末法一切众生求大乘者,不是邪见,而住持正法,因为我们住着的观念,住着的事相都不是正住持。正住持,应该是住持我们的佛性、法性当中,因为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就是邪见,以声音求我,以执着欲望来求我,以这种的观念来修行,都不是正的住持。住持觉性的大海里面,离开相对攀缘才是正的住持,所以说「不堕邪见」,这说明是正的,符合正道、正见去修行。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是佛的慈悲允许,允许你提这样的问题,我现在回答你,指示你,而且是劝告你谛听,谛听是什么?仔细地听,用我们的心和所讲的法相应地去听,相应而听,叫谛听。「当为汝说」,只有你认真仔细地谛听,我才对你们说。

  「时,文珠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时候,听到佛的赞许。「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奉佛的教诲非常快活,欢喜从内出,与佛的心愿相应,与文殊师利菩萨的本愿相应,而从内在的喜欢心流露出来。「及诸大众默然而听」,这个时候,大众回光返观,向里面听,因为佛每说一句话,都从法性中流出,听的人用法性听到自己的里面去,所以说「默然而听」。不再有妄想,不再有分别,以直心不听而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盘、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这是第一个本起因地的问题。佛先呼:「善男子!」即指文殊师利菩萨,及一切法会大众。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什么是无上法王?佛成为大道上的究竟圆满,再也没有可以比这更上了。佛不说最高,最高有个执着,只说上面已没有了,这是大圆满,所以是无上。佛王于一切法而自在,故名法王。佛教里所指的王,是讲一个人做自己的主人,认识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圆成自性所有的功德,是不再流落三界里面做奴隶,不再攀缘向外,不再有烦恼,这是自己的主人,这就等于天下之王一样尊贵无上。天下之王,是器世界中的众生福报较大的一类,这是社会因素,但是佛教是心地法王,所以佛叫空王。修行人也一样,要不受外界的影响、不要受到地位的影响、不要受到名声的影响,我们要做自己的皇帝。在这里千万不要误会,因为这个「王」就是我们的心里面的智慧光明、清净安乐,不会被动地受外界的影响,做一个大自由的人,自己里面有一个王国。什么叫王国?里面充满着功德,充满着智慧、方便及一切法门都是具足的,这就是我们里面的心地法王,里面具足我们法的世界、法的圆满。所以,印度曾有个修行人去美国,他是对美国人说:「我是皇帝! 」总统去接了,「哎!你穿得这么破烂,怎么会是一个皇帝呢?」他说:「我是心的皇帝,内心的皇帝,我现在再也没有恐怖,再也没有烦恼,再也没有痛苦,我无论去那里都是安乐、清净,这就是皇帝。」所以,唯识宗把心王分成八个,心所五十一个,八识是心王,这是从法相来说的,这还不是究竟心王,究竟的心王是我们佛性圆满觉悟,达到圆满的解脱,它不再需要世界的任何物质、任何条件,它完全是独立和圆满的,这才称为「法王」。佛是法王,因为佛是「无上法王」,说明佛统领着所有的法,不是统治者,佛是不控制人的,佛也不是用神通去度人、去逼人修行,实际上神通也是自然的,是众生的需要的。佛断什么?断心中的烦恼,我们每个人就是要断心中的烦恼。「有大陀罗尼门」,大陀罗尼,就是总持。陀罗尼有「多字」陀罗尼,很多的言说,很多的方便;有一字陀罗尼,如「阿」字陀罗尼门,「阿」字门叫空门,空摄受一切法,空具足一切法;有「无字」陀罗尼门,没有一个字,无言无说,这是本性。《圆觉经》就是旨归无字的陀罗尼,到这里是无可言表、无可称说、无可分别,是真陀罗尼门。门是以出入为义,或者是能通为义,通过的是门,修行人要找到门。假若你四面是墙壁,找不到门,那么三界牢笼你怎么出得去?怎么会见到外界的晴天,外界这样开阔,我们是关在蒙昧和黑暗中,我们要找到这扇门,所以门是出和入。怎样叫出?出一切染净的法,一切染净的法都是从这里出,无论是染和净都是陀罗尼中出,从佛所生,从佛性所生,所以下面说的「流出一切」等等。清净真如、菩提涅盘都是从这里流出的,以及幻化无明也是从这里流出的,这是个源头。那么怎样叫入?我们一个人了悟这个觉性,我们本来是流浪三界的,是一个游子,在他乡漂泊还没找到家,还不知道自己的家园在那里,那么人就是了悟这个圆觉之家。所以有些祖师说修行是什么?就是回家,回到你自己的家园中去。又我们大家都知道禅宗的牧牛图,最后是「归家稳坐,人牛双亡」;人没有,牛也没有了,最后归于真实的性空,就是回家。所以这入门,就是自己的家门:回家的门找到了,并进去了。所以修行法门叫敲门砖,念佛、持咒、参究、修密、观心等一切法门,都是敲门砖。我们学理就是要知道在那里敲门,了悟这圆觉性,一切体与用及百千万法门都是从这里悟入。犹如下面讲到的圆觉之觉,圆明觉悟,显心清净,乃至遍满等等,都是这样的道理,所以叫入门。佛有这样的门让我们入,这个门不是佛给我们的,是佛指示给我们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门,我们每个人都要走向自己的门,进入自己的门,所谓「登堂人室」。

  「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这最高最无上的陀罗尼门,就是圆觉门。我们前面说到圆觉,正是指这个法体,有这个法体,才能显现德用。什么叫德用流出?圆觉是体、是法体,由圆觉体,流出一切清净真如等等。这流出不是另外有一个生出,是显示出;好比镜,镜本来有光,因被尘垢遮住,镜光显不出来;所说流出就是当你修行到空寂时,当你离开妄心分别时,自然会显现,因为是本具的,所以一切清净无漏。有漏就不清净,这里的清净是无漏、没烦恼,这是指我们的真实之性。真者无妄,如者不变。真如是指我们法界的性、圆觉的性,这性是清净之性:水远也不会有生灭变化、永远也不会有虚伪顽妄、永远也不会有污染执着,这真如是五种缘起里面一种真性缘起。如佛教中有爱非爱缘起,人有感情,人有男女等等,五欲的执着,所以会有投胎、轮回,这是爱非爱的缘起,是造业的,是业感缘起。第二种是性空缘起,一切万法本性是空,由空力缘起。第三种缘起是阿赖耶缘起,有执藏、能藏、所藏的作用,所以阿赖耶缘起一切法。第四种缘起是法界差别缘起。第五种就是真如缘起。密宗里有六大种性缘起等等。这里讲缘起的地方很多,但是从究竟佛法来说,真如是体性,但是真如又是假名,是表示我们有个如如不动的体性。天台宗别教说真如是独立的,真如是永远清净的,真如好比月光,我们的无明好比是云,云把月光遮住了,月光显不出来,这是别教说的真如。圆教说的真如是非染非净,它不是独立放在什么地方的,它是法界的性,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它与万物合为一体,譬如说一杯开水,放进白糖水就变了,变成水和糖的混合物,合成一体了。你无论如何分都分不出,但是水中有糖味。因此,这里的真如性,就是万物,万物就是真如性,它是没有真如的实体可指,别于真如可说,从它的性来说,它是清净的,为什么?因为它能显现一切功德,但是它包括一切缘起的污染法,众生世界也是由它显现的,因为迷,才显现污染,悟所以显现清净。这里讲的「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能「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说明这理性流出能够造一尊佛,也可以说依这样清净理性悟入以后,能够显现为佛,如不能明悟彻了真如清净的理性,那么你所显现的就永远是污染,虽然说没离开真如,但也是污染,所以说翠竹黄花都是真如佛性,高山流水等一切都是佛性的体现,而不一定是般若的体现,就是这个道理。由于众生不觉悟,所以不见这个真理,悟了一切现成。「善提」,是智慧的果,就是觉悟;「涅盘」,就是寂灭,是没生死的果。所以「菩提、涅盘」是果,「一切清净真如」是理。「及波罗密」是因,因佛不用波罗密,成佛了不需要波罗密,菩萨需要波罗密,有漏波罗密和实法波罗密,及十波罗密等。波罗密就是到彼岸,由此岸到彼岸,生死是此岸,烦恼是中流,菩提是彼岸,究竟佛果是彼岸。中间需要波罗密,所以波罗密非常要紧,而波罗密是以智慧为首,实际以智慧为根本,就是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若没智慧这些还是世间法,甚至还是外道法,还没有用,所以要以智慧为根本。黄教密宗宗喀巴大师说,若没大般若智慧,密宗就是外道。因为中间有很多事相、很多法门都是从外道那里来的,都是外道中有的,若没有大智慧就会着相,就会落进去的,变成外道的修行。所以波罗密是因行,众生迷倒,通过波罗蜜而开悟;但是波罗密并不是遥远的地方,不属过去、不属未来,是现在,现在的觉醒。譬如说布施,把自己的身心世界放下来,把地位及一切个人的执着放下来,当下就是大布施。所以这个果实当时具足,为何?你已经获得大福报,如何叫大福报?当一个人都没任何执着时,都放下时,你的心胸是开阔的,一点也没障碍。那么你的最大福报已经到来,所以一乘的佛法说「因果同时」,大家千万要注意,都是同时具足,当你如造地狱业时,地狱的报已经来了,当时的心惶恐不安,就是地狱的报。特别是对于一个开悟的人,他如一下子迷了,一下子执着起来,当时痛苦是非常难言的。因为一个人如本来是非常清醒的,突然一下子颠倒了,就像本来神经正常的人一下子神经不正常了,那时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他不知,迷的人是不知;悟的人是知道,所以异常痛苦,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看一切问题,都要在同时的当下去看,此时此刻地去看问题,因果是同时的,波罗密在同时当中显现,在因行中只有同时的显现才能成佛道。所以如来的因地是同时显现。「教授菩萨」,那么佛从总持中流出的一切清净真如及波罗密。理、果、行这三方面来教授菩萨,大家要注意这是用三方面来教授菩萨的。教授菩萨要随机指点,使你觉悟,并没有实法来教授,所谓的法只是使你觉悟的方便。

  教授菩萨什么法呢?是「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文殊师利菩萨提出一切如来本起的因地,但是佛说一切如来本起的因地从那里来?「皆依圆照清净觉相」,就是说,不但一尊佛的本起因地是如此,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依智慧、圆照、自性清净而显现觉悟之相的。怎样叫圆照?它没有偏在一方面,它没观念。譬如说没有偏空偏有,也不是为了个人了生死去修行的。虽然成佛了,但没带成佛的观念:虽然开悟了,但没带开悟的观念;虽然修行念佛等等法门,但没带这样的观念,它没偏向在身体以内、身体以外,它没有偏向在任何一点上。这样的圆照是无依的、是赤裸裸的、净洒洒的,它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它没落在任何一个地方上,这样叫圆照。大家要注意,它的确是清白得没办法讲的,说任何东西都不是。当人人自心的智慧显现时,就是圆照体,没有一个角度、没有一个点、没有一个对立面,没落在过去、现在,也没落在未来。你的确没办法说自己,所以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对自己的境界没办法对人说。为什么?因他没东西,他不是圣人,也不是开悟的人,他也没道可得,这样叫圆照。圆照照什么?照当下清净觉相。一丝不挂就是清净,没能没所就是清净,湛然一片是清净,这里面没佛可成、没生死可了、没众生可度、没法门可学,这样叫清净。「觉」,圆满的觉,一片的觉,了了分明就是觉。大家要注意,过去有一种考验的方法,可以作参考,是白教里面的:

  一个徒弟说自己修行修得不错,来问师父:「这样对不对?」

  师父问:「你的身体还有否?」

  他说:「我的身体还有一点感觉,但我很轻安」。

  师父说:「身体还在,你还不行,你先回去。」

  第二次去见师父说:「我的身体已没有了。」

  那么师父就问:「你的境界有没有?」

  「我的境界还有,坐的时候,很光明,看到佛,看到很多好的境相。」

  师父说:「你还不行,还得回去。」

  第三次来见师父说:「我现在境界没了。」

  「那么微细的呼吸感觉有没有?」

  「那我还有呼吸感觉。」

  「还不行。」

  第四次他再来见师父说:「我已空了,呼吸、身体等一切都没有了,我一坐下来马上就空了,连走路时都空掉了。」

  「那么你空还有否?」

  「还有。」

  「还不行,你还在空当中。」

  他回去继续修,后来师父问他:「你现在怎么样?」

  他说:「此时我没办法说,我说不出来是什么,但是我自己了了分明。这了了分明不是我说出的,我实在没办法怎么说它,但是一切染、净万法都在我里面显现,就是没办法说出来。」

  师父向他说:「这下你可以了。」

  到了这地方,显现了这种境界就叫清净觉相。所以说它是辽廓无边。达摩到东土来时,梁武帝问他:「你是谁?」达摩说:「我不知道。」「那人家说你是圣人。」达摩说「廓然无圣。」辽廓得没圣人可得,这样子觉相是无相之相,或者最初步时有这样一种体会,后来连这痕迹都没有了,就叫「圆照清净觉相」,这地方叫因地,这地方只一显现时,就没有无明,叫永断无明。无明没根本的,无明没实体的,这下显现时,无明在那里?你是了了分明,那里来的无明?一点无明也没有,这没无明或无明不生起时叫永断,不要再迷了,不要跟别人转。有些人已到了这境界,问了些不怎么样的人,说我这种境界怎么样,他说你这样境界我还没经历过,你这种境界可能是不对的,你的境界可能是气功境界。经他一说,就被盖住了,被破坏了,他不知道这样的境界是最最珍贵的、最最真实的,这就是成佛之因。所以说:「方成佛道。」以这样子的因去成佛道,这就是因中佛,禅宗就成这样的佛;先成因中涅盘,再了无始以来的习气种子,了尽时,圆满佛道。这里说到的是本起因地问题,那么既然提到无明,佛在下面就会说到无明的问题。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无,故名无明」

  怎样叫无明?无明与明相对,现在大家在此地,以现时的心情来听我讲经之后,假若你有我的存在,若以你自我意识为出发点来听我的讲经,这种的心念,就是无明;你对自我的反应、执着,对外界存在的执着,就是无明。因为流过你内心的所有东西都是一种思想,都是一种相的反映,相互之间的反应,你把这种反应当做自我,这就是无明。你对这种存在的法,客观存在的事物,你把它当做真实,这就是无明的作用;甚至当你修行到空,你把这空当作真实,也是无明,所谓无明者:我执、法执、空执,都是无明作用。下面佛提出一个问题:「云何无明?」大家听到这句话后要去参究,因为你无明也找不到,你想修行,如夹竹桃一样,种起来没果实的,夹竹桃还有毒性,你连无明还找不到,以无明为本,立一切虚妄的法,我们修行要「以无住本,立一切法」,立自性法。假如以无明本去修行,等于是空华得空果,没得利益;所以要去参究、去体会什么是无明,无明在那里?但是不能用文字去研究,用自己的心去研究,心去研究才知道:哟!我刚才的思想、我刚才的这种感觉、我刚才激动的心情、我刚才种种的心态反应等都是无明。我们的心本来是圆同太虚,量周法界的,但是我们有一个拣择的心,就是拣择好、拣择坏;我们有一种情感的心,对我好或是不好;有污染的心,起贪或嗔;这圆周太虚的心被我们这些妄心盖住了。所以《信心铭》里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证取无上大道没困难,但是只因你拣择,这个好,那个坏,凡夫不好,要求成佛;在家里不舒服,要出家;这个菜不好吃,要那个好菜;这里太热闹,我到清净的地方去!你总是在拣择来拣择去,那么你一辈子都是烦恼。你说到那里没烦恼?随便到那里都有烦恼,找不到一个没烦恼的地方,所以众生就是拣择心太粗重了;对法门也一样拣择来拣择去。「至道无道,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只要你没憎没爱,憎--不喜欢,爱--喜欢,你在心里面没有一个喜欢与不喜欢的,没取没舍,没作分别,这样子才会「洞然明白」,好比一个洞打透豁然开朗一样,就是一念。这一念拣择心脱落时,就是全体显现,所以过去有个叫拙秀才的偈子说:「六根才动被云遮」,即是六根一动就被云遮住了。「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不生时,全体就会显现,就是指这个境界。我们知道,从佛祖及历代以来,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样的,他认为找到一个根源,然后打破透彻。开悟的人讲法都是一致,但是方法有差别,为什么?差别对机不同,表达的语言方式不同,所以语言差别是非常丰富的。道是很丰富的,就如自然界里有百花齐放,有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一样,这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佛提出这个无明问题。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佛说,一切还没悟圆觉、没圆成圆觉的人,都是众生,从无始以来,没开悟,你若一开悟,就有了新的开始。有些说无始在那里?找一找?这里就是无始,你知道无明那里开始,你当下第二念一起就是无明的开始,但是这是没开悟的开始。所以无明没开始。为什么这样讲?因为一直在无明里面,昨天是无明,今天是无明,你前一个念头是无明,第二个念头还是无明,所以说没开始。你到那里找一个开始?所以禅宗讲无明,不是说过去的过去,推穷到一个最初的时间。无明没时间,无明就是当下的第二念。第一念叫无念,第一念是一个念头都没动的时候,念头一动无明业相就来了(《大乘起信论》说的),来的是境界,你要看看境界,里面显境界,境界有能知的知。哎!我知道这个境界,我听到这个声音,我讲的这个声音是境界,你能够听到,里面产生分别的智慧又执取于智相以为真实,有这样执取,以后就会念念相续下去,没停留。过去、现在、未来三心本不可得,而众生有相续后,又计着名字相,有概念、名字,这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善,那是恶;这是凡夫,那是佛;名字相,执名字相以后是造业相,造善业、造恶业、造无记业,造业以后就受苦报了。所以这些都是无明造成的,三细六粗,相续不断。所以众生开始相续,现在我们要使它走出无明相续的圈子,使它觉醒,一旦觉醒时,无明顿断,所以说开悟是顿悟,无明要断是顿断,没有慢慢地断,有些人讲,我修行时慢慢地断;慢慢地断是断不掉的,要顿觉顿断。「种种」就所说的颠倒,神识狂乱,好比说认影迷头,《楞严经》里说有人把头迷了,到外面乱跑乱说:「我的头丢了,我的头丢了。」朋友硬是把他拉住,用绳拴住他,说:「你的头不是在你自己的头颈上吗?」众生就是迷头认影,就是颠倒了,背觉合尘,把觉性丢了,去合于尘劳,觉得这个世界很要紧,世界的工作要紧,你看修行人当中谈这话时,大多数都说是生活要紧,吃什么要紧、今天穿什么衣要紧、今天的天气要紧、今天的地位名誉,及讲话讲得好听与否等这些都是非常要紧的,这就是颠倒了;真要紧的事,把它忘记了,不要紧的事天天记住、计较。我们知道,所有的社会存在都是众生欲望、众生的无明造成的,本来我们人不需要这么多的烦恼事,甚至社会、国家等,是众生的需要、生存的需要,或者是统治的需要而存在,一切都是众生的颠倒的需要。众生都是烦恼带来的,所以我们人把不要紧的事老是计较、谈论、执着,要紧的事不去做,这是背觉合尘,是颠倒,所以说:「犹如迷人,四方易处」。譬如一个人去外地迷路了,不辨东西,把东当作西,把西当作东,颠倒了,东跑一段路不是,西跑一段也不是。就是说修行人及三界众生都是这样迷了,所以「四方易处」,颠倒了。然而突然有一天开悟,东还是东,西还是西,没变化,我们已明白了,不会搞错了;不会搞错了,路才会走正,即走上正道,具体来说这是个比喻。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我们讲无明不要把它讲得太复杂,有些人说无明深得很,无明破了就成佛、成法身佛,很遥远,不要这样想得那么遥远,无明就在当下,当下怎样去体现?很简单,第一、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四大即地、水、火、风;我们现在的四大,这是我的身体,一切为身体服务,我们吃饭、工作、睡觉等都是为了这臭皮囊。或者修净土的人说这是臭皮囊,我们要把它扔掉了。修苦行外道,身体要坐多长时间,坐十个钟头、一百个钟头,坐几十天,把这个执着不放。有些人修气脉、明点把这个执着不放,认为这里的层次是很高的,妄认四大为身相,四大有肉体四大、光明四大,修到高层次时,进入光明四大,为什么?人会现本尊相,这光明相与佛一样,「唉!这是我的体,这是我的佛,这是我的菩萨」,一-这也是四大,所以说这里有粗有细,有粗四大、细四大、微细四大,还有极细四大。外道都是执四大的,罗汉认为四大为种性,但是他法执有,我执没有,认为没有人主宰你,但是法还是有,他还是执着四大。菩萨有微细四大,这里的细是很细的,但是用断执来说,一断一切断,这是讲直接参透,参透无明的根源。既然你不执着了,智慧打开了,粗四大不执,细四大也不执,就是说肉体不执,光明相也不执,心念里面所现的四大都不执,一切都了了。这是用浅一点来说是指肉体四大,先要把这个破了,不要为这个服务,这个是借假修真,借肉体来修道,所以很多人是考虑这个问题。谁若没工作,就说他没工作,很可惜。这个人若没地位,就说他搞一辈子还弄不到一个地位,真没能耐等,都是说这些。佛门也说这些,出家若当不了住持、方丈,都很替他婉惜。他们却不知那些扫地的,或在厨房干杂活的,看守山林的,这些都让他们得道了。有地位的人都得不了道,为什么?他执着地位,执着外界的一切。「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六根与六尘相待而立,尘是客观的声、色、香、味、触、法的六种物象,根是我们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器官;我们的身是色,这个根尘相对时生识--了别的作用,有识时就有缘影。大家知道,我们的眼睛看东西时,如眼前录音机,我们如以录音机的相为缘--条件,就在眼睛里成了一个倒影,是个影,就像照相机一样,外相与内相相结合。在唯识宗有四分说,第一个是相分,就是外界的现象,与我们内心的现象的重叠叫相分。当你一闭上眼睛,这个相也会显现,但是有些人一闭上眼睛,看一看里面还有东西没有?没有东西,那么这个人修行根性是比较好了。眼睛一闭上,还有东西,还有念头,这个修行还不行,为什么?他是随相而转,随影而转。这里面有个见分,能见到相,能够感觉到的,体现了这些相的叫见分。见分有两半,一个内见分,一个外见分。八识变现外在的山河大地,是八识田另一半见分的功能;一半见分显现为精神现象,能知能觉的知觉性;另一半的见分显现为物质现象,所以物质与精神两者是合一的,分作两个,到后来都是模糊状态。现象分析到最后物质不存在,精神分析到最后时也不存在,知觉与邻虚尘两个是一样的见分。见分的背后是什么?是觉性,就是第三自证分,离开感觉后,里面有一个我的知,这个知是没条件的,叫无知之知,没条件的知、没对立的知,不因外界形成的知,这是本起知本觉的。这个要知道、认识,认识到这叫自证分。最后是证自证分,就是能够真实地证入自知的、真知的知,而且是永远不失的、体入法界无性的,这个知就叫圆知,圆证这个知,叫证自证分。那么我们现在所有的心念都是六尘缘影,所以六尘缘影都是自心所显。我们众生把这个执着了,迷就迷了这个。我们把茶杯或者其他东西执为实有物质,产生一种相对的认识,我感觉到物质、我反映物质、我思惟物质,我存在于我所存在的思惟当中,这样子一来,你把我与众生对立起来,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你在人事的关系网当中,你会掉进去,这种情况就是无明。你没办法超越你自己,别人叫你张三,你就是张三,李四就李四,这是我的名字,名字也是一样缘影、心相,中间有很多很多的学者,很多研究佛学的人与修行人都在这种缘影心相里面。有些人念佛念得好,看到阿弥陀佛及观音菩萨的感应,这也还是心相,这还不是真实,仅仅是六尘缘影的一种思惟罢了。诚恳恭敬心表现出来的清净相、庄严相还是相,所以要打破一切相归于无相,打破一切心归于无心。虽然是即身成佛,但是要体会到无心是道。虽然说即心是佛,但是不是心相,是心体本佛。心体证到以后,起一切相是妙庄严相,这是妙用,妙用相,所以要体会到无心是道--非无之无,有无都要打破;我们从此以后做工夫,不要跟这妄想转,不要摄受境界;我们现在看电视,你把里面的影子装进去,这就是种子,摄受了境界,临终时或者以后做工夫,都会翻出;所以有人做梦要隔几年,或十几年以后,就是梦到的都是很早以前的事。修行人梦到现在的事比较多,为什么?他可以把过去的影子化掉,他对现在观照力强,对目前反应比较灵敏,所以他做梦时,基本上是目前的,但是有清朗与不清明之别;假如能够知道做梦的人,能够自由运用这梦,要梦也行,不梦也行,那么是已经运用这觉性,来显现这个相。如觉不明,那么会全在梦里不知西东。所以说睡着是梦,醒着也是梦,现在没睡同样也是梦,这点大家要体会到。念念不要跟妄想转,不要被相所迷,不要摄受境界,不住着于自心里面的成份、里面的内容,你对善和恶的分别是里面的内容、心念的内容,心的体性没善没恶、没是没非、没高没低。《六祖坛经》里说的三十六对,它没对立面。有些人今天坐功坐得好,心里很高兴,认为今天收获大、好,这样一起念,第二天就坐不好的,这就是无明生起,对立面生起。你不要落在对立面上,你任何时候都没落对立面时,那你的无明生在何处?你当下就是空明现前,所以无明是影、是迷、是梦、是幻,不是真实的。所以说无明无根。

  下面佛举了一个譬喻,「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譬如病目,眼睛有病,看天空看久了,看到空中都是花纷纷闪出,其实根本空中没花,只因眼睛有病的关系;再盯着看,月亮周边又出来第二个月,即盯住看久了,会有双重月亮出来,其实这是幻化的。这说明众生妄见,一念迷。这圆觉性本来是空的,好比本来月是明的,被幻化迷了。总是着相修行,所以本来空中没花,月也只是一个,没有二个月。所以佛指示说:「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空中没花出现,是有眼病的人妄执,应把这病去掉,恢复正常,才知空中本来没花--本无无明可得。佛又说:「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因这妄执的关系,不但是迷惑了虚空自性。因为虚空性是清净无一物的,现在执在空中生起花,就有物了,好比空中变出花来了,这是妄见。无生变成有生了,没死变成有死了,这就是众生轮转颠倒,从而迷惑了虚空自性。我们的佛性好像虚空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同时也迷了实花生处,实花在哪里,因病目生起,所以人都是怨别人对他不好,怨环境不好,怨现在身体不好,怨现在修行受到种种障碍,都是怨别人、怨外界,有些怨年纪大了,怨自己现在各种条件不够。实际这些都是错的,这等于是怨虚空一样,这一切都是缘起,本来都是本性所现,怨什么呢?怨你自己的病,怨自己心里面有执着,心里有妄想,心里面落在病目上、落在年纪大、落在别人对你不好、落在环境不好中去。你应使自己从里面跳出来,跳出以后,你才会自由,所以「亦复迷彼,实华生处」。迷了不知,如果了达一切唯心,不执妄境,当下空明无碍。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这里是对无明生起轮转的一个总结,由于这样,前面妄认身心虚妄假相的关系,所以说是妄有。既然是妄有,说明生死本来不入。生死不入,了什么生死?但是还没懂的人,我们要提出,要了生死成佛道。若悟了的人,知道生死不入,了什么生死?生死实无可了。为什么说生死实无可了?生死本空,都是圆觉之性。为什么?因我们的心没颠倒,心没迷惑,心里面是一片的空明。好比说一个修行人当他空了以后,明相现前,他没烦恼、没妄心,他看到的一切万物都是明体所观,即使看电视也是明体所现;即使你所做一切事,别人看着你是在造罪,你都是清净的,都是在度众生,因为你没有心可动。  这里悟了以后,别人所以看不懂这个人怎么这样,觉得捉摸不着,世界人被你搞得捉摸不透,为什么?因说话没落点、没固定的说法。今天讲净土,明天可能就讲密宗,或者讲禅宗,他对不同的人讲不同的话,别人相互之间讨论会矛盾,跟你这样讲,跟他却另外一种说法;另一个是行为没准则,他所做的事看情况而定,他也可能会入妓女馆。过去峨嵋山有一个和尚,就到妓女馆里锻炼,度妓女,很多妓女都皈依他。他相当有本事,开始时衣服穿得很多,如穿着棉袍,进了妓女馆,妓女来把他的衣服一件一件脱下来,脱到只剩下一件衣服时,他马上逃走,逃进山里去了;第二天又来,天天来锻炼。后来做到不动,不动时,那些妓女都拜他,皈依他。那么就是说到悟了真性以后,这个人没准则了,这个人你看不透他,高的人看他高,低的人看他低,儍的人看他也跟他的一样的傻,愚的人看他跟他们一样愚。他没准则,他与万物和光同尘,与万物同化,他没有高高在上,他不说我已修得很好、很好,我的境界很高,很高,我很奇特、很奇特,而是和光同尘,与万物融为一体,他是「无」的。但是他的「无」就是有,有与无不二,这样子的人是没办法讲的人,他没办法讲自己,你也没办法讲他。你若是个有名的人,你说他是贪名;你若是个有钱的人,你说他受供养;你若执着工作的人,说他怎么不去做工作?其实他是在做工作,他做的是圣人的工作,他是度化众生的工作。人要看透,人到后来不要把自己的面目执着不放,没面目,你是女的也不是女,你是男的也不是男的,若没面目时,你才能达到自在。为什么?你若执着女的时,你会有女的顾虑,你执着男的会有男的顾虑,你若不落女的、不落男的,就像菩萨一样就是没男女的,他没男女的顾虑。印度有很多裸体修行,有一女的大师开悟了裸体而行,别人见到会惊慌失措,你是女的怎么能裸体修行,不穿衣?要超越这种境界。但是她当然在山里面修,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示现。什么叫示现?一个人若没男没女,对有男女执着的人,他要注意身份,考虑你们的顾虑,叫护念众生。你需要听大法门,给你讲大法门,你若接受不了,那就给你讲小法门,这就叫护念众生。考虑到众生的地位,不是乱来,正因为不是乱来,所以有百千万亿的示现。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应入众生世界,你需要他来帮助你,就是这样的情况,但是你跟他要有缘,你要与他相应,才能水乳交融,才能感应道交,才能达到一致。所以人到那个程度看不透,众生有妄心以后才轮转生死,才有无量的现象、无量的执着、无量的烦恼,所以有无量的法门,所以每个法门都是方便。你们知道,只有圆觉是真实,圆觉是没办法讲的,我们只是旁敲侧击,讲到边上;只能这样讲,因没文字可说,所以所有的佛法都是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建立,没实法可得。你不要执着,不执着不是不修行。执着与执持不一样:譬如说你走路,老是想着走路,老是为了自己的目标而走路,我走到那里就有多少黄金给我得到,或得到什么利益。如此拼命地走,走得很疲倦、很痛苦,这就叫执着。怎么叫执持?你走只管走,走得很轻松,愈走愈自在,愈走愈快乐,愈走愈安详,这就叫执持。佛法的执着与执持就是这样来分的,你要忘我地修行。你正念佛时要离念佛想,离念佛想的人,叫执持名号,叫没分别,叫一心不乱。你念佛若拼命想,拼命念,怎样才能念好,或者执着于功利,执着感应,这样子就叫执着,执着修行是难修成的。

  我们刚才讲的就是无明,「故名无明」,以无明心、妄想的心去修行都是没果实的,都是在轮回当中。所以我们百千劫来都在世界上修行,结果还是做凡夫,还是东求西求,还是要学习,这就是根找不到。根若找到,一悟永悟,一出头来,一闻千悟,听到一句佛法,马上心开意朗。有些人说我学佛学了这么久还懂不进去,你怎么一下子就懂得了?不一定。有些人都没学过,一句话就能懂得;有些人学过,愈学愈深,愈学愈纠缠不清,愈学愈远;这样的人相当多,这是以无明心来学佛法,所以不能入门。

  善男女!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空中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佛在这里进一步对你讲,前面已解释了,这无明大家认为有实,现在对于无明的实体性要破掉。实际上,「此无明者,非实有体」,没体性,内外去求,找不到,只因迷了;才妄生迷闷;一觉就没有了,所以你去求无明、找无明,找不到,无明能放在那里?没地方放。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到,现在也不在内、不在外,没一个地方可以载得下无明。但是你要知道,你若去看录音机,眼睛向外看,这录音机在你的外面,就是无明。你的心思,若念佛,有一个佛号给你念,你觉着是在念佛,就是无明。你觉得有人对不起你,或与你有意见时,就是无明。你若有个感觉在,有个执着在,有个心念在,都是无明。但是它没体,你若一旦知道这是无明时,一放下就没有了,一觉就没有了。觉与无明是相对的,那么觉心现前时就没有无明,所以「非实有体」。现在叫你要觉,好比梦中人,梦时不是没有,梦中什么都有。有些人做工夫,有境界出现,山、水、佛等都有,不是没有,但是虚幻的,是无明所现的假相,「及至于醒,了无所得」。醒了什么都没有,所以这些人说我看到某师父来见我,看到佛来,认为自己的境界很高;或看到莲花时,这些都是无明的作用,是幻化的。「如空中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好比病目里面的空花,灭于虚空;无明灭了,眼睛好了,空中就没花了。你不可说,有一个确定灭花的地方,把花灭掉了。本来妄生,没有决定的地方可灭;本来是虚空,只因你眼睛有病,所以是灭没地方可灭,「何以故」?那么没地方可灭,应该说还存在了。但实际上是空无所有。「无生处故」,没地方。本来没生,生的都是梦起,无明本来没生起,因梦而生执着,若没梦也不会有执着。

  分析起来,无明有两种:俱生无明与分别无明,俱生无明是我们人生生世世,已经形成的无明;十二因缘里面说的无明缘识,识缘名色等,是说无明无始。过去相续来的,这我们现在做不得主张,现在要做工夫,把它觉破,因对过去已没办法,过去已迷了;由父母生来一直在无明里,一直在不知不觉里面。另一种是分别无明,是师父造成的,师父叫你执着,叫你这样做、那样做,师父把你的路带错了,这是师父的罪过;师父叫你着相,这样颠倒、那样颠倒,这是师父给你无明,结果许多人给瞎眼师父害了。所以这是分别无明,是由分别而来。分别无明对现在的染污作用是最严重的,假若分别不是无明而是智慧光明的话,这无始的无明很快马上就破掉,一做工夫就会破掉。所以这分别的明与无明是关键,就是现在的教授讲解,现在的善知识指点,是至关重要的。过去的已过去,已经形成,现在的人在现实的业报中,我们通过现在的觉悟、现在的明白最要紧。所以无明本来没生处,你不要找有一个地方;无明本来是空,只要参透它就行了!一切众生从无生中来,妄见生灭,领悟无生而生的道理,是个关键。一切众生在无生当中,妄见生灭,生东方、生西方,实际上都是妄见生灭,都是我们的佛性里面,哪里有东有西?都是佛性的显现,但是无生不妨生,不妨显现,若没显现是断灭见,我们不落断灭。无生而生,无所不生;无相而相,无所不相,都是具足。那么一切众生,在无明里面妄见生灭;你若不妄见,那么一切现成,一切都是清净庄严,现在所有的地方都是净土,所有的法门都是妙法。你现在当下的心地就是佛,不但是菩萨,你的心就是佛的心。你不执着菩萨心,甚至讲佛心,也不执着于佛心。为什么?因为讲佛心还有生灭,觉着有个佛心在,还是生灭,连佛心的生灭也没有,一切空尽,「是故说名,轮转生死」。一切众生只因无生中妄见生灭,所以说即沉没于生死。好比旋火轮,把火球系在绳上旋转,实际上是没圆圈的,只是我们觉着有个圆圈,这就是以妄为真;众生迷惑,所有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打破这个迷惑而用功的。若没这个目的,佛是大妄语,但是佛不是打妄语者,佛是从真实的真如佛性的觉性之道上流出的话,一一引归我们的大道,所以「妄见生灭,是故说,轮转生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这里指出怎样用功。如来因地修圆觉,我们现在就是如来因地,佛已经成佛了,因地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佛是果,我们现在是因,那么我们现在的因怎样修圆觉?「知是空花,即无轮转」,这八个字是指示悟入的关键,要我们在心的观智中当下了知这些身心世界都是空花,马上即无轮转,轮转一止,真明刹那顿现。知道身体是空的,不执着空。了悟心念是空,不生分别。「放四大莫把捉」,这是《证道歌》里说的。你知道境界空,不着境界,知道法门空,不执法门,知道感觉空,不着感觉。

  做工夫天台宗有六个层次,提一提:

  第一层次,知道山河大地,男男女女,知道佛堂的庄严与垃圾臭秽,这些都是空的。知道所有境界是因众生而立的,众生喜欢好看的,立好看的,庄严到极点是佛相,反之最污秽是垃圾,这些都是众生世界缘起的,这种现象的本身是性空,不要执着于这些。

  第二步,不要执着于自己的感觉,有些人说,我现在修行感觉很好,修得很清净,人很轻,觉得非常舒服,是感觉,感觉是不对的。你所有的感觉,苦与乐、进步与退步,你所有的感觉都是错误的,都是无明,这是第二步工夫。你要丢掉所有的感觉,如今是热的,或者冷的;今天的菜好吃、不好吃;今天谁对你客气、不客气等等的感觉,名的感觉、利的感觉,有成绩、没成绩,你都得全部把它们丢掉,所以第二步工夫念佛时不落在感觉上。拜佛时,不要感觉到自己在拜佛,能礼所礼性空寂,能念所念性也空寂,正念无念等等,都是说明这个道理。

  第三步空,到第三步时你会空了动静内外的对立,进入于空的禅定。只要内不着身心、感觉,外不着境界,你会身心归于空,空相会出现了,空时不执空,知道空不可得,在空里面体会谁知道空,参透空的本源是什么?空从哪里来?在哪里显现?

  第四步工夫,参透这个空,了达觉空不二,一觉,空就消失了。

  所以第五步觉性现前。觉性现前时,分证真如,成如幻三昧,证到真如性体,一切平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证真如性体。

  以后第六步工夫是圆证真如,圆证法界成佛道。

  这里分做六步工夫,但是现在的修行人,第一步工夫也没做,都是天天执着于境界,日子好或不好、热闹或不热闹,这是外面境界;身体舒服不舒服,感觉好不好这是里面的,执着内外的妄心妄想上所以修行进不上。第一步也没做好,如何说第二步、第三步?完全是感觉、幻觉里面,所以既然知道是空花,外境是空花,感觉是空花,这个空也是空花。好!「知是空华,即无轮转」,马上没轮转,马上就证到了。所以禅宗中说直指与本证,就是这地方来。「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地方没轮回,没生死,到那里还有身心?永不生死。你是一个没人的人,没执着的人,所以说:「亦无身心,受彼生死。」就是说没受生死的人了,虽然说还有一个肉体在,这个臭皮囊,实际这个地方不叫臭皮囊,这是我们的工具、妙用的工具,来度众生的工具,借这个肉体来度众生。有些人说,我先往生西方再来度生。如果你悟入圆觉,现在就可以度众生。所以「亦无身心,受彼生死」。这个地方没我执,就得到解脱,五蕴照空,一切苦厄都没有了。外无世界,内脱身心,所以身体犹如虚空,不计着心念;身体如同法界,同法界广大圆明。「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有些人说,我是自己修起的,我修到空、修到无、修到这样的境界;实际不是,这是本有的,本来是无的。所以说:「非作故无。」不要认为是我修起,实际是借修跳过去的,跳到那个真实的地方,回归真实的地方。「本性无故」,本性就是无,这是个无的地方。过去有个做父亲的,这是《奥义书》里面说的,他的儿子问他:「我是谁?我到底是什么? 」因为他的儿子还是个孩子,不能用知识解答这个问题,那如何说呢? 他说:「你去摘一个水果来。」水果摘来以后,叫他把水果切开,问孩子这水果里面是什么?孩子说:「水果里面有种子。」他说:「你再把种子切开,里面有什么?」孩子说:「种子里面没有什么。」他父亲就说:「这没有的就是你啊!你就是没有的。」这就叫无,这个无不是断灭的无,这无是有种子,这种子生法不尽,缘起不尽;我们人的性就是无,种子切开就没什么。所以这本性本无,这无具足一切法,这是妙有,无里面的真空妙有。所谓「彼知觉者,犹如虚空」,你体会到无,「无」应有一个觉性来说无,有个觉,但不是感觉。我们众生是受这个苦乐的感觉,这个觉当下是空的觉,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觉,这个觉我们知道是知觉性,这个知觉性犹如虚空;你不要执着,虽然是空,但是犹如太虚空一样,没有一点痕迹。知道无的人也没有,知道觉这个空的人也没有。「知虚空者,即空花相」,知道虚空的,知这个觉如虚空一般也要空掉。就是虚空相,第二步也要破掉它。「亦不可说,无知觉性」,第三步也要把它空掉。假若执着无知觉性,豁然空拨因果,就乱来了,也不对。所以「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没知觉性的执着破掉。这个知觉性是朗然现前,了了分明,但是没有分明的「人」存在,没能没所,没能知与所知,它是全体法界,一真独露,天真自然,法尔平等。佛教中讲到这里只能这样讲,因为语言没办法说,这里要有善知识印证。这个理是这样讲的,到这时恐怕你有住着,需要别人敲你一下,敲一下把你的住着破掉。所以禅宗为什么要棒喝,就是破你修行当中一层一层深入时的微细执着、微细的知觉。「有无俱遣」,有也丢掉,无也要丢掉,离四句,绝百非。什么叫有?什么是无?什么叫有佛?什么叫无佛?你说有佛也不是,说无佛也不是,一切都丢掉,心不可思,言不可言。佛经所说的不可思议境界,就是这个地方。「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里叫净觉随顺,大家要体会到,这里是真正的因地、真正的彻悟境界,这是真正的正法眼藏,这地方就叫如来出世。世界有这样一盏明灯点着,有缘的众生能够入佛妙道,你不会模棱两可,不会说来说去,非常明确的,怎样就怎样,但是是随机而说,方便有多门。「净觉随顺」,这是真正的因地。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何以故? 」,为什么这样说?「虚空性故」,就是一切法空不生灭。一切法如虚空一样,虚空不会说自己是空的,虚空也不会说日月、星辰、银河系等宇宙里这样多的东西在我里面转,我能容纳万象,不是很多很多吗?其实不多,虚空不会说自己多或者说自己少,它没任何物,它没办法说。如虚空性一样,虚空自性不生灭。「常不动故」,前面讲法空,这里讲法寂,没来没去。我们的真性是湛寂一片的,也没来,也没去,没过去到现在,没现在到未来,它永远是当下、当处出生、当处现成。所以说它没动,湛然一片。《法句经》里面说的:「诸法从本来,寂灭无所动。」《楞严经》里说:「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法华经》里面也说:「常自寂灭相。」虽然没动,但能显一切动,这个动是妙动、妙相。「如来藏中无起灭故」,如来藏里面没生没灭。如来藏是佛教中的根本,是成佛之因。别人说到无,说到空,是不是会没东西了,能不能成佛?我们知道有个如来藏具足一切功德。如来藏是成佛之因,有三个意义:第一个是隐覆义,就是有如来的性德藏在里面。《理趣般若经》说:「一切众生皆如来藏。」生死烦恼中有如来之身,就像贫女怀了轮王一样,将来要继承皇位的。或者说是穷人家里藏有宝藏,有九种譬喻,简单地说,就是如来隐藏在里面,未经修行开发。虽有这样的如来性,仍未成佛,好比种子的隐覆于大地中一样。第二是含摄义,就是说如来法身含摄身相国土、神通大用、无量的功德,又能含摄一切众生,都包容在如来藏里面,所以我们不会落于空。第三出生义,就是如来藏能出生法身,含一切德,能够证成大道,一切无漏因果都从这里生起、显现,一切人天道行也是从这里显现,这就说明有个如来藏性存在。我们具备能够成佛的因素,我们的信心就是从如来藏上面建立的。所以有些地方说「空如来藏」,它是法性的空,它是万物的能量。「不空如来藏」能缘起万法,世出世间都是从这里显现。「空不空如来藏」,它是法性的平等,究竟的圆满,这叫三如来藏。依「天台宗」来说,藏教部的修行人,它只能分析空,它的空是离开缘起的有,世俗有以外的空;通教的空,是当体空,当下就是空,但是它观察世界如梦如幻,像做游戏,它不认真去起一切功德妙用,它不具足功德相好;别教有次第三观,从假入空,从空出假,最后达到空假不二,这就是先从假入空如来藏,再从「空如来藏」出「不空如来藏」,最后入于中道的,「空不空如来藏」;圆教一心三观,当下具足,一悟一切悟,一行一切行,一修一切修,一断一切断,他是圆的,整体圆融,一证一切证,它都是在当下显现的,这是圆解。一个圆解的人,就了知本性具足这些微妙的功德。所以说如来藏中无生灭,本来没生灭,具足一切。「无知见故」,没知见,凡是一切知见都是妄见。大家要注意,见道的人他没知见,见道者无见,你觉得有很多认识,或者觉得佛教很高深,觉得懂了很多,这是知见。你见生死可了,或者见涅盘可证,都是知见。真见道人无知见,它里面没一物,但是它随机而说,所以如来藏本质来说它没知见,没知见才没执着。众生迷了,有生死,一个开悟的人离开生死的知见;真开悟的人,没开悟的知;他不会觉得自己开悟,谁若说自己开悟了,就不是开悟。因有开悟的知见存在,所以到这境界,借佛经里面现成的话讲,不但是不可识识,而且不可智知。你不是很聪明,你不是懂得很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离开一切分别。「如法界性」,一切平等,如法界性,法界性与如来藏是同一种意义的不同讲法;法界性有情无情没分别的,叫法性、法界之性。如来藏是根据有情成佛的因地来说的,好比佛性是属有情,有觉性存在。「如法界性」,一切平等,对一切没分别,对一切的显现都是一体的显现。「究竟圆满褊十方故」,甚么叫究竟?竖穷三际,始终常然,超越修为的时间,穷尽万法的本源,而且一直是这样不变叫究竟。圆是圆遍十方,圆遍虚空界。满,具一切功德。遍十方故,它没边没际。这如来藏性本来没开始、没结束,它永远是这样具足,所以如来藏性用「究竟圆满遍十方」来体现,它因没起灭、没知 见,如法界性,大家要去体现这种境界。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

  这里是如来所作的总结与因地法行的功用。「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这样子叫因地法行。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由于这样的关系,你先要对如来因地作这样的理解,由理解再去悟,悟了以后,不发而发菩提心,这叫发清净心,不是有漏的污染心、不是有为的心、不是欲望的作用、不是心念的作用,是自然的、本性的开发,这样发心才叫发菩提心,所以说「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这样叫真发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开发,最初由欢喜地菩萨开始,一旦这个人真实开悟了,就进入初地菩萨,所以我们不要轻视自己,真正修行用功的人,成佛也敢承当,佛是伟丈夫,我亦是,有首偈说:「佛是丈夫我亦尔。」我怎能不精进成佛?怎能老是把自己看成凡夫?成菩萨也不敢当?应是成佛也敢当。有这样的气概,才能够成就。为什么?这大乘的清净心没有大力量、大智慧,没办法深入。由于依圆觉理发清净心的缘故,所以「未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末世众生以这样去修,不会堕邪见,否则问题会很多很多,你一辈子也解不完,这里解决了,那里又出问题了,始终有问题,永远解不清,你永远也学不完佛法,只要你能从这里悟入,那么三藏十二部经,一切宗派、一切法门从这里流出。我们现在所修行的一切境界都从这里流出,我们所有的智慧与成就也都从这里流出,又一一回归圆觉之性,不住不着,这样才会圆满,也就没问题。一个修行人始终有问题,始终到外面去寻求,始终这样忙忙碌碌,如我们所说的忙道人一样,就无有了期了!我们修行应是一个闲道人,即「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什么叫不见?没知见,君就是如来藏性,这个性怎么能见着?没知见、没分别,是现成的,是本来面目,就是讲「君不见」,你不要到外面去找,要回光返照。君既不可见,有什么好学的呢?没什么好学的,都是本性的流出,还学什么?到外面去学,从外入者皆非真,外面学来的东西不是真的。本来具足,叫流出;绝学无为,没造作;虽然无为,无所不为,一切都是现成的显现,都是它的造作;都是它的妙用。闲道人,没烦恼叫闲,没什么可以去忙忙碌碌的修行,没什么目的没达到而去奔波,没有这么多的劳碌。这闲,不一定在山林里才能谓之闲,在城市里也可叫闲,那里不是闲?闲是离五欲时的一切处闲、一切处清净,叫做道人之闲。因我们修行人要做闲道人,没有忙忙碌碌,那里来的这么多的事?有些人这样搞不清,那样也搞不清,应该要把一切都搞清楚,才能做一个闲道人,所以这样我们不会堕邪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违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法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这时候,世尊为了重新宣说这甚深的第一义谛--不可思议的境智,诵出了下面这首偈子,把这一节里的内容简要地表达出来。「文殊汝当知」,文殊啊!你应该知道。这实际上是对我们说的、对大众说的,你们大家要知道。「一切诸如来」,十方三世一切佛。「从于本因地」,他们从最初最初的因地开始修行。「皆依智慧觉」,都依智慧来觉。我们知道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教全靠智慧,它不是感情宗教。耶稣教是感情的宗教,他们说博爱,它从感情出发,耶稣教信众时不是讲什么深奥的道理,而是讲譬喻、寓言。譬喻性的,叫人要爱,爱上帝,他们认为以全部的爱投入后,自我消失了,上帝才能出现,通过爱上帝来失掉自己。佛教提倡自我觉悟,当你觉悟时,自我才会消失,才能跳出这火坑,跳出你的执着。所以说都是从智慧觉的,从智慧觉才能摧破无明。「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了,是了悟,真正通过理性,通过自己的智慧去了悟,了悟我们的心及种种分别、种种执着是无明。达,是通达,通达无明相不可得,通达于我们心里面的一切不可得,通达一切法是从圆觉中流出,从自性所生的,所以通达无明;无明若通达了,就是实性显现,就是本性显现。我们若对无明不通达,很多人只知道在佛法里面学,但不知更应在烦恼中学、在生死中学、在痛苦中学、在矛盾中学、在忧虑中学、在你的起心动念中学,这里面有佛法,这是真的佛法,那些经论里的是文字、概念的佛法。佛法就是在你的现实生活中学修之后,从这里体会出的佛法,才是你自己佛法,就是说是你自己的智慧,就是你讲给人听时,才会有血有肉,是非常真实的,是你自己的佛法,那些学来的是佛留下来的文字的佛法,是你学来的,不是很真切的,所以说「了达於无明」。当你了达时,知道无明是空花,「即能免流转」。当你知道是空花时,流转就免去了。「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好比梦中的人,醒时找不到梦中的境界,本来没梦。「觉者如虚空」,知道觉悟的人,去破无明、执着,去做工夫、念念觉照,这觉的「人」也是虚空,你不要把这虚空执着、不要分别这个觉。「平等不动转」,没能觉没所觉,正是觉,没佛没众生,正是佛;没悟、无所悟,正是悟,所以说是「平等无动转」。「觉遍十方界」,到平等不动转时,这个觉就遍十方界,十方世界都是觉,叫做圆觉十方。「即得成佛道」,就能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一切幻化,本来无生,所以没地方可灭。

  「成道亦无得」,虽然成道了亦无所得。《心经》说:「无智亦无得,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你若有得,必有失,有成必定有破坏,所以道教里炼精、气、神,炼成婴儿,或者阳神,最后还是破坏掉,无论你是怎样修起的,修起的终究会破坏掉,只有这大道是无所得。所以《心经》大家要真正懂得,无得时才是大道,所以证道也无所得。「本性圆满故」,为甚么无所得?因其本性是本来圆满的,本来具足的,所以不从外得。

  「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菩萨在因地里,能以圆觉净性为本,而念念觉照为相,时时了悟为用,久久必能打破妄惑,显现觉心,所以能发菩提真正的道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这里指我们现在的时代,处于业海颠倒之际,如能依佛所开示的圆觉妙性而破无明执着,依正智慧去修行,那么就不会随波逐流而堕于邪见了。

  佛在这一节里只讲了一句话,试参看,到底是那句话?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五章 香象过河 一蹋到底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七章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八章 轮回种性 示现方便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九章 梦中差别 醒来长天

 

后五篇文章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二章 回归自性的家园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第一章 打开经典之门

宋智明:圆觉经直讲 目录 自序

宋智明: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