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垟山自思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垟山自思录

 

  一

  终于在了缘息机之后,如期地归隐山林。谐清风,伴白云,在山石竹林花草丛中,安居于净明的精舍。

  二十多年学佛宏法的生活已烟消云散、尘影不再回首,那些拜佛见佛、经论智见、莲花净域都已归于无相。就如座上圣人,下座凡夫;悟时即迷,非悟非迷;弘法菩萨,归来薄地的两边情执也无归为空寂。

  吾非教徒,何为宗派?吾不竞诤,何来人我?吾无毁赞,何别冤亲?为养护生命之真机,为拓展本有的功德,唯山林是吾之家园——心之明朗似月,寂静如山,其相为虚空,其用似清风,慈悲如云,大定如山,活泼如水,妙音来自天籁,庄严发自智花。

  夫仰义有垟山,垟山有香风谷,双龙入于莲池,净明居于无作,山圆、竹圆、谷圆、水圆、池圆、人圆、宇宙一圆,圆显万法。

  二

  我不知于众生,无人可知于我,于是知者自知。不知自不知。行当山林空寂,心动故有寄思,于是照而了却,归于无思之思。当人缘纷来,境动而有迎送,于是寂而息机,返入无念之念。

  山林者,是乃道场也,风吹树动,鸟啼虫鸣,一一无非真如之妙用,时时即是极乐之莲邦。

  三

  大道入于世间,禅法形于思辨,宗教囿于组织,妙法用于名利,悲哉!佛陀再来,祖师重出,又何能挽正法眼藏而弘扬大道?吾无法言之,故超宗教而归山林,存妙法而待机缘,养大道而入寂照,含禅机而行平常。自然、平坦、天真、率直、随缘、无为、一如如一,山川共鸣。

  四

  从净土法门到天台教观;从显教的系统学习到密乘的无相大法;从心地相应到禅宗的机用,其中全赖明师的指点,否则徒泥文字,拘于法门,限于道理,执诸境界,尤其是元音老人之破法,使人顿悟无法之法,独超无言之言,于是绝师法于无碍,透有为之牢笼,一念回归,全归平常。

  五

  有人问我住山的日用之事如何?我只会种花浇菜,客来沏茶。要说法门,法在问处;要行大道,道在脚下。

  平常事不妨以平常心行之,可知平常的真意旨;不见人间烦恼,不愁生活困苦,不逐人缘往来,不生是非好恶之心,一片空灵,无限生机。

  天雨时的雨,天晴时的晴,日出与月落,水声与人语,空谷回音,自然合道。

  六

  过去智明之我已死,现在净明之我不住生,未来妙圆之我不计,本来无我,何来山居?原是净明,岂在拂尘?

  知灵知而恒在,此知犹带知见,诸法如幻,此知不生,循于缘起,此缘不灭,独明湛湛,应机了了,个中风光,一任自然。悟俗谛而即真,契真谛而恒俗,因果不昧,业力常空,悲于无缘,智在离念!

  七

  追求成于不安,多思乃生攀缘,了达福德因缘,恒居自在之乡。

  知天乐命,知足常乐,知心遍照,知性永寂,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矣!

  知教理所以开圆解,知众生心中之佛德而所以发大心,知诸法微妙故而善巧方便,知禅道出风格而随机特立。是知也,超入之门矣!

  一知便超,定慧等持;一知便合,一相无碍;一知即归,到处净土。

  八

  以假为真,错过明师;以俗为道,错过大法,学佛者因地不真,往往错了又错,究其原因皆以私我之欲望为出发点而希求一切利益,故反而被人所骗,结果错过一生。于此不能责怪人,全在自己一念初机的错误。

  所以,学佛贵知见正、发心正、拜师正、行法正,方始有真正的开发,有向上的功德,有慈悲的光芒,有至圆的智慧,有崇高的情操,有度生的方便。

  九

  行人一旦到了了绝知见、离观念、了人生、祛是非的地步,其语言行止往往难以被人理解。此时种种误解、毁谤即起矣,对弘法者尤其如此。那么,师门中不理解即可出师门矣!教会中不理解即可出教会矣!人世间不理解即可出人间矣!出而复入,即空而假,不滞世俗,常行妙道。于是空谷回音,顶天立地,即不被一切所拘矣!

  十

  认为师父无所不知,无处不在,一切所为皆师父之加持,一切语思皆合师意,应知一切错误皆从此始,此迷信太甚也。

  上师是智慧光明的化身,即自心明照不惑,随机而启用,不必滞于自心外另有一上师住于顶上,常常放光加持。念即无念,明而非明,一切时处自作主张,不昧前境,恒住目前,即是全体上师矣。

  十一

  真如生命,新新不已,春花灿烂,百鸟争鸣,隐即是显,显本是机,只眼空山,满溢风情。

  不漏则乐,定深则明,绝念则无,身尽幻觉,以此为上,上而非上,出而尽之,穷尽至极,便无言说,诸佛不知,上师难测,独来独往,恒逆恒顺。

  十二

  思及元音上师,知恩重如山,以启我道眼,生我明慧也!

  了法门缘深,退而消歇,因其人事芜杂,难尽大本。故归而养摩尼之宝珠,欲如意于无用之用也。

  十三

  因地发心,果地圆成,一轨直行,破惑显真。然而末代妄求,神异标的,执身心之妄说,想自私之胜利,偏学偏行,不觉入于邪伪。

  因此,熏习大乘,思维正法,消融身心独超人我;了生死于一念之间,悟生佛于全体之中,以无修之修而修本然之妙道,行住坐卧,无非真法矣!

  十四

  法谊友情,白云红叶,曲无论高低,法不言胜劣,一马平川,万里行踪,心无挂怀,情无所系。于是三业印于诸行,智思出于山林;击节论出格之理,拂袖了不了之人。胸中荡荡然而含云天,云天荡荡然而合山水,一相共印,一道清净。

  故人何在?义薄云天;天地何在?性海正闲。

  十五

  启大信于无所信,学大法于无可法,读尽古人,阅遍万物,深入于自家田地,反复于种植之间,随四时之变化,成如实之花果,受用自在,大事毕竟无事。

  悟时往往超出行时,狂非真狂,只缘其力未充,透脱未尽;行时往往摄入悟智,真行无行,当知工夫即非工夫。

  十六

  求升反堕,求真即妄,思玄玄思,法尽非法。神秘消而平常现,灵知朗而天地耀,锄头落地时节,百花顿放之际。

  菩提道心,烦恼中显。微妙正理,邪见正理,邪见中圆。无上大法,性地上开。无为大道,平常时具。

  戒律不缚于行人时如何?

  因果分明!

  法门不修时如何?

  念念归真!

  十七

  世俗观念不除,相对依赖不弃,意念执相不空,人我是非不绝,一切修行皆成空话。

  心密大法,心地法门,即无上而入众心,了众心而显无上。圆机不发,因为心法不相应;妙悟不启,因为心地未空净。

  吾是罪人,罪在无明。无明不破,何来清净?悠悠乾坤,历历万事,人在人中,法住法位。

  十八

  了知无无的人,不死守于灵知;明彻即真的人,不离于世间,因此空山闹市,闹市空山,原来一般,不别静喧。

  没有法行不能悟,没有因缘不能悟。如有悟在不能悟,如不求悟不能悟,悟之一字岂在言说?

  禅之所以为禅者,禅即心也。了达此心非空非有,即妄即真,当下明彻。全体现成。

  十九

  一切法归于净土,一切行入于净土,一切悟悟于净土,一切果圆成净土,至大矣!净土为一切所宗极!

  净土乃佛德所显,事理圆而妙道真,无所不在而推归西方,意在初机有归,不致于迷方取境也。

  禅乃净土之禅,密亦净土之密,真达净土的悟证,圆含一切而遍摄众生矣!

  二十

  无宗之人方能真正归宗,宗极即道;未知宗人之应确识自宗,宗可趣行。故知禅净密诸宗乃大遍之宗,个人归趣乃方便之宗。依宗而行,更无迷惑;因行而开,深入胜妙。

  垟山是吾宗,无背亦无向。

  天地一合开,万物全体现。

  来去任君择,清吟无人知。

  不立祖德意,何处觅归真。

  二十一

  做师父不易,做祖师传承一系更不易。若论见地,顿超佛祖,不居诸位;如言行止,事事严谨,处处明达,方符性德。因此,今生不敢为人师,更不必望于祖师,只如今孤身一人,平常度日,与水月同幻,和白云共舞,岂不快哉!

  呵责与毁谤,卸下我全部之包裹,于是天地宽广,任我来去,没有师父在顶,不见弟子在下,悠悠南风来,吹透背面山。

  二十二

  十年的教学生涯,只是宿缘的再聚,如因我而得佛法这益,乃行人自己的福德。善根合于一时之因缘,反之,则机不在此,无可怨言。如有人借我假名,用诸佛法而谋求个人私利,由此兴风作浪,多行不端者,则自造三涂恶业,与我无涉矣!

  我本不为人师,何来弟子?益者自益,损者自损,大道自然,唯在心知。

  二十三

  不入于古人的机缘,不借助于他人的语境,独立无倚,直接而用。

  善解人意,随应人情,心无取舍,境非好恶,妙在自然,德归平等。

  如人问:为何住山?

  一片绿荫,一泉活水。

  何法接人?

  脱垢水,涤身心,息尘虑,照目前。

  为何不出家?

  无家可出。

  为何不自立门户?

  一座空山,入者自入。

  二十四

  一句了然超百亿,粉身碎骨难为酬。明师指点,其恩重大矣!

  垟山精舍的动因,本为请元音上师安度晚年,以此种种供养而报师父十十多年教诲之恩。昨梦中见师光临,幸甚哉!空中来去,慈悲垂加,生活即道,妙明无方。

  善哉,吾师之非凡也。

  二十五

  是智光必能照耀,是明月必能荫凉。人能宏道,却不必向外寻求,不必执着外相,不必固定宗门,不必呼吁聚众。只经一心清净,无不无作,真发心者,自会远道而来;真用功者,自会言下会旨;真供养者,自会以法合道;真有福者,自会安心不动。

  二十六

  本愿立而后善缘集,因地正方能果地真。有大福者,自然随处安心,有大悲者,便是解惑的利器。

  二十七

  有人悟性之后直心而行,唯以独照,不涉外熏,其善根厚而心地自明也;有人悟后参阅经论,借抹黑古德语言,道德文章,以此不断鉴境使修养日臻完善,其向上的心强而照境稍差也。

  内外一致,表里如一,解行不二,修证一辙,此乃最善之道行也。

  二十八

  求成道之前,所有的学修都带有妄想性、偏执性;有些是过去熏习现前,有些是师父的引导影响,有些则是外缘的牵引所动,从世俗到佛门,从悟解到修证,均有此过程。

  如能深悟佛旨,体究本来,开发善根,树正知见,善行方便,则步步趋入正道而毕竟归无所得。

  二十九

  平衡身心,均等定慧,善用正助,开显功德,乃是学佛者所重视的调心法。内心空及于不空,与空不空的平衡,进而内身空及于不空,空不空不二,再进而于境空及于不空,空不空的妙化。一切均源于必的转变,能观心者是名上定,了悟心源,善开心智,妙化心机,则大道无外矣!

  三十

  山林乃寂中有喧,城市则愦时有静。执着山相必生于无聊,厌倦城市定烦恼于众缘。诸法本空,因取相而生名,了达无相则法法皆生妙明。

  垟山之色,本无中生有,无思之思。人不可止于无事,心不必寂于诸喧,能于动静生灭中而显著妙明,则来去无碍,万法一体矣!

------------------------------------------------------------------------------------------------------

更多宋智明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宝鬘集》选讲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关于法的意义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缘极则妙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圆观法门录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开悟前提录

 

后五篇文章

宋智明:垟山禅语录 自序

宋智明:禅悟的直指 禅宗公案印证点评

宋智明:禅悟的直指 禅悟的要义

宋智明:禅悟的直指 《信心铭》浅讲

宋智明:禅悟的直指 禅与止观法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