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三集 |
 
海云继梦法师:耳根圆通章 第三集 耳根圆通章第三集 海云继梦和上 好,我们今天就先把这个基本理论的部分跟各位做个说明。我暂时把它取名叫做“心性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你要从“生住异灭”这个地方来看,我们主要是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一般所讲的目标。对各位来讲,你是毫无经验,理论上、词句上、语言上、佛教经典上,你都知道叫做第一念。 我们常讲明心见性,这是什么?大概你也讲不出来,但是朗朗上口。蒲团拿来,屁股还没坐下去,就想要明心见性。但是,明心见性是什么?你完全不知道。 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跟各位讲心、性、念这三个:“心”是本体心的心体,“性”是本体心的心用,“念”是本体心的心相,这三个都属于本质上的东西,人人本具的那个所谓佛性。所以我们在这个“心性念”中的这个部分,我们把这个“心”的心相,“念”是本体心的心相的这个心相,我们首先叫做本体念,这个念是本体的。这个部分你都没有概念,你完全不知道,你不要说你知道,你知道你就是佛了。你只是听人家讲一讲,你就好像都知道,好像啊,不是啦!你不能够说我好像知道,学佛你一定要给自己负责,禅修就是要给你实际上走到这个地方。 那么,我先把这个文辞上的东西给你讲一遍,等一下我们再来看图是什么东西。这张图叫总图(心性学基本结构图),这里头有五个理论,我们在讲的前面这个“生住异灭”的“生”是第一阶段,你修行是在第二阶段“住”里面。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大致上是生活在“异”里面,那我们一般凡夫就在“灭”这个范围里头。 那我们先看看这整个的状况。“生”是什么,就是“心性念”这个地方,“心”是本体的心体,是心的这个心体、本体心,“性”是本体心的心用,“念”是本体心的心相,这三个是一体的。你原来只有心,你不明心、你不见性,明心见性指的就是对这个部分很清楚。讲明心见性、讲第一念都指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个心相,我们叫本体念,不叫第一念,因为它都还没起作用,所以没有第一不第一的问题。从这个“念”到产生“相”的这个地方,这个“相”就叫第一念。在第一念里,无明还没起作用,我们当这个念一起,要导入萨婆若海,就是回到心性念这里面,回到本体心这里面。 各位要知道,那个本体念,因为外尘境界而产生相。这第一念一产生,当你能够又回到萨婆若海,本体心里头去的时候,那对你这样一个人来讲,就好像是原子弹爆炸一样,那种能量是非常强烈的。你不要看说理论上只有这样讲,理论上就这样讲——流入萨婆若海,不被第六意识无明牵引,一句话就讲过去了。你不知道这里面发生多大的事,就好像整个宇宙都发生“9·21”大地震一样,那种能量是非常强烈的,你没有去经验你不知道。你看文字都一样大,画了图在那边,花不溜丢,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个就是修行迷人的地方!这就是佛之所以伟大的地方!《华严经》里在描述那个伟大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佛境界那么的殊胜、繁华、富贵,其实就是在指那个从第一念回到萨婆若海的那个境界,这样知道吗?经典看那么多,天天都在诵《八十华严》,诵《四十华严》,你在诵什么?你没有进到里面去,你根本不知道经典在讲什么,经典在讲哪一段?在讲这一段呢,这个都在法身境界里,这里面就叫做“一真法界”,你修行要能回到这里面来。 “生”这个领域,这个“相”一产生以后,你很难守得住,尤其凡夫更守不住。我们讲阿罗汉按照佛教的标准,以“华严”的标准来讲,阿罗汉要破我执,破法执,一分保衽。破我执是七信位,破法执是九信位,加一分保衽,十信满心以后,那才是圆教初住位,要到这个初住位这里来是功夫。阿罗汉是指双破我执法执的这阿罗汉,那它的位置在哪里?它就在“生”跟“住”中间的那条线上。要进入法身就要走到“相”里面来,这是法身大士的智正觉世间成就。 为什么要一分保任衽呢?就从那条线,“相”跟“色”之间,一念无明起那个地方,要把那个无明不但破除掉,而且要完全消灭掉!他随时随地可以出世间,可以入世间,所以经典里讲“文殊师利菩萨不出世间不入世间”,因为它没有无明的障碍,所以没有出、入的问题。我们有无明障碍在那里,你为了要破除无明才叫做出世间。因为你有无明的羁绊,所以你会掉入世间,所以《华严经》里讲叫“世出世间”,没有世间,没有出世间,因为它没有无明,关键就在这条线上。 我们常讲一念无明起,无明怎么来的?关键在无明怎么来的,你为什么会一念无明起?两念无明就不起了,是吗?关键就在这里,无明怎么介入这是另外一个理论,萨婆若海的这个理论是一个理论。一念无明起,无明怎么起?那这个理论就是十二因缘法。它怎么介入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告诉各位,你也没有资格可以问,除非你已经破我执、破法执,站在那条线上,那来讲你才清楚。你现在还不在这里,你现在站的位置大概是在“生住异灭”的“灭”的后半段里面,天天都在怕下地狱,那就是灭的后半段那里了。你要走到这个地方来,能够这个所谓的一念无明起。 换句话说由于无明介入,第一念的“相”就变成“色”。所以我们把“色”叫做第二念。这个是不一样的,在“相”的时候,是你的心里那个大脑的状态里,是有那个东西,它不是本体念了,已经是第一念了。但是那个东西呢,你的大脑里没有办法区别,它到底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哪一尘,这个时候不分别。当你的大脑想说,它到底是什么?那对不起,无明已经到了,你要留意到那个时候就已经牵涉到“住、受”这个地方,然后六入名色来了,有没有?十二因缘法这边讲的,你从你的受开始接触了,透过六入了,你在找寻名色,那到底是什么?你的色就起用作了,行就把这个无明送到了。那你就活在这以后的世界里,高级一点的人比较靠近五蕴这边,低级一点的人就到“生住异灭”的“异灭”那边去了,你去注意看看。 你的生命品质在哪里,要如何提升生命品质、如何超越、如何把你生命品质的水平加以提升,就是从后面一直往前过来,关键就在这里!那整个你要看清楚,这个不是跟各位唬烂唬烂就好了,这个不要选票的,你盖给谁都没关系,这个你一定要懂。这不是用骗的,看清楚,是你自己的事啊,你自家本事,你自己看。 色一产生以后就麻烦了,生死轮回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受起,受起知道吗?正式宣誓从今以后生死轮回,那你就开始在三界六道里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你注意看看。 第二念我们就取名叫做生灭念,因为这个地方生生灭灭。这个部分对各位来讲,可能有几位你已经触及到这里,真正修行的人是在这个地方。 我们先给各位简单的分析一下,你每一个行者在这里的感受,多少会有些不同,这不是一个口号就带过去了。“色”一产生以后,首先就是“受”。“色”已经了别了,很清,一接受以后,那就麻烦了,要接受还是不接受?这个佛法的语言模式是这样,讲受就有不受,我可以不接受,不接受也是受!其实在你的心境里头,你要与不要是一体的,不要也是要的一种,知道吗?当这个色一产生,你接受以后,那你就没办法控制了,开始第六意识起作用。色跟受在这边都是第六意识起作用,它才有所谓的了别——分别意识,所以我们的全名第六意识,不是第六识,要叫做意识,它是一种分别、拣择的作用。 当它接受以后,它就要经过末那识,送到阿赖耶识,要登记进去啊,这个过程就叫做“想”。然后再从阿赖耶识,透过末那识,回到第六意识做确认,这个叫做行。那这整个过程构成你的意识形态,叫做识,所以一个“识”事实上就是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它是经过“色、受、想、行、识”要运转好几遍。所以下面有几个色、受、想、行,然后确认,确认是了别的第六意识。把这整个运作的过程我们统称为“识”,识就是概念的意思。 我们举个例子,你自己在禅修的时候可以看得很清楚,你的那个识是怎么流转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各位,你一定要静下心来,静下来,静下来要能够到止住妄想。要止住妄想其实它有加速作用,在你妄想还没有完全止住的时候,会有片段的宁静出现。当那个宁静当中,常常有外尘干扰,那你打坐时的外尘干扰最多的就是声音。假如这个外尘是源自你内在的法尘,那就叫做烦恼,那时候你一定会置心一处,置心在烦恼里。每一次打坐都烦恼起来,那你就下一次地狱。我跟各位讲,是真的,我不是跟你唬一唬,就唬过去了,打坐的时候不要起那种烦恼妄想,你要不起烦恼妄想要怎么办,那就后面再讲了。 我们这个禅修训练营里头,为什么会有洗心、静心、解心,这些课程都是在跟各位讲说“异、灭”你要如何处理的问题。当你在静坐中把心沉寂下来以后,那声尘一来,第一个你会发现:那是什么?就是在拣别六尘。当第一次拣别的时候就轮转一次,你要注意,轮转一次,那时候轮转是空白的,但是已经转过一次了。 从“色”到“受”就已经第三念了,第一念、第二念没有,“色”就是第二念嘛,到“受”就是第三念,“想”是第四念。到“想”的时候,这个第四念已经从第六意识到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到第八意识,这个你可不知道了,那个里面还好几个念。从第八意识到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到第六意识,这个叫行,你看多少念?然后确认,第六意识说:“嗯,就是这个,这个叫做声音,这声尘就是这一个。”这声尘来第二个问题是:“这是什么声音?狗叫。”好,又绕一圈,有没有?所以当你一个概念形成的时候,其实你是绕过好几个圈了,所以我们说一个识、一个概念的形成,其实它已经有百万念了。所以你不要以为是第一念,你那哪叫第一念?这个念头已经转过多少转了,你要留意到是这个问题,你要能够拣别出来,所以功夫很高啊。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真修行门槛相当高,你不要以为你怎么样,有什么境界,你看到什么,还早呢,你有没有来到这个地步?你有没有看到你的意识?不要以为说师父那么爱骂人,不是师父爱骂人,你是欠骂!你在表达的——修行的东西,你有真功夫吗?所以跟各位讲,你只要踏入禅堂里,你要洗掉多少的业,你要留意到这一点。一静坐下来,业不是怎么消的,你只要抓住那个念头一直下去,一直下去,你会知道所有的业全部除掉!你的业都是什么?都在“异灭”那边,在那边造的,你回到这里来,你只要一静下来,那边全部拨开了。 你假如从“异灭”那边要去消你的业,难哪。你从这个地方来消业,那真的是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知道吗?你从核心来,全部把它扫掉了。你要是从技末来,那麻烦了,叫你去扫落叶,你在那边捡落叶,一面捡一面掉,一面捡一面掉。你怎么样从根本上去处理它?就在这里,所以这个“生灭念”,你要能够进到这个地方来,事实上你的业消掉很多,真的在这个地方修行的人,对于是是非非、风风波波,他根本不在意,他在意那些干嘛? 我们俗话讲的“树根站得稳,不怕树梢刮台风”。你就把这个地方给顾好,过去无知、迷惑颠倒所造的业,要来就给它来。而你从这里修行下手,你的业会现前,但是有惊无险,在修行中它全部过去了。业该来也是要来,尤其因为你修行,你会碰到这辈子还不出现的业,下辈子会出现的你通通会扫掉! 你要是不修行,你都在“异灭”那边,那业一定到,那不是有惊无险,那有惊有险,它一定有险,不会无险,因为你所造的业,业一定要兑现!这辈子的这辈子兑现,下辈子的下辈子兑现。有很多人常在讲:“我家的老人,一生那么好,奉献、行善、救人,为什么死的时候那么惨?”因为你是很有修养的人,好人,我们希望这些好人要免除最后那个难看的局面你还是要修行,这个没有办法酬送人情。你就说:“我去跟阎罗王讲一下,他好人嘛,师父你就每次都说要给阎罗王把我们保出来,你就去跟他讲一下,我家老的真好人。”你家老的不修,我哪有效?是你要自己修啊。不是谁去跟你保释出来,这个因果律当中没有特赦,你只有自己踏踏实实的修行,就从这个地方,真讲修行我们只论这个部分。但论这个部分你看不懂,除非你是个过来人。你都还没走过,这没有办法。 只论这两个阶段,这阶段就是从生灭念下手,那就快了,这个修行就快了。但是到这个时候呢,这个时候基本上来讲,它是破我执,再来就是破法执,有没有?就是到分水岭上面去了,那我们现在还没有呢,我们就在后面的阶段,在“异”这个地方,是修养的人生,所以这上面跟各位写着说“这个概念取舍为善恶念,与第一、二念的生灭念无关”。你先弄清楚这个地方讲的你的念头,那都是善恶念,不是生灭念,也不是第一念、第二念的那个东西,已经跟它完全无关了,因为你念起念灭所想的都是好与坏。 所以当有人骂你的时候,你说“哼”,可是“我第一念起,不可以生气”。你看这里面这样一转,你看有没有好几百万念?你想想看,第一个“他骂我,他骂我就是侮辱我”,他之所以侮辱你,你已经有好多好多念头转过去了。这个念头是整篮子的念头,不是一个一个,一个概念里头已经有百万念了,所以“他骂我就是他侮辱我”,这里面已经有很多概念了,不是很多念头而已。所以一个概念,佛经里头讲说什么,什么一刹那、一弹指,什么几刹那、一刹那几百念,有没有?那就是指这个东西,我们看都看不懂。他讲那个怎么量的?古代是怎么量的?佛陀怎么看的?它是这样看的,只是它用的语言的字跟我用的语言的字不一样,所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他骂我了”,第二个“我生气了”,你的概念又起来了,又一大堆概念,然后第三个,“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有罪恶感,你有是非道德,因为生气是没修养的,对不对?“像我这般的怎么可以生气”,对不对?“尤其在别人面前气起来很难看”。你看,这种一大堆的意识形态在那边,所以你的抉择“好,我决定不生气”,我告诉你,你已经无量念了,你不要说第一念,那叫笑死人。你每次说“我第一念起我就怎么样”,阎罗王又从桌子上摔到地下去了,又笑死了,那个又要来了。 你想想看,这个地方我们都不认识,一个人,一个凡夫基本上在修养上也要到这里,也不过是个基本修养而已。而你呢,那个一念嗔心起,虽然你把它灭了,你嗔心已经起了,嗔心就到了,那个嗔心不是怎么到,是你本来就具有那个嗔心!你这个才麻烦呢,那个嗔心你没有办法除掉,要除掉那个嗔心,只有到“住”里头去,住是做洗心的工作,把这些杂质统统要除掉。所以你说生气是因为有嗔的因,才会生气;没有嗔的因,你是不会生气的。你去留意到这里,这个叫做在概念取舍之间的问题。 那一般的凡夫呢?更糟糕了,他连这种反省功夫都没有,有很多人造业不会反省的,那就生活在“灭”里面。人家一讲,就很多理由要跟人家解释,你对于你的行为已经进入到这个因因果果的地方了,你这个念念之间又有种种的掩饰、隐藏、隐瞒,那通通在后面,是你概念确定以后,你会采取行动,行动以后,那很抱歉,“因”已经种了,“果”已经存在了,等着缘来果兑现而已。 可是当人家跟你讲,你又要去解释的时候,或者自己在找理由去隐瞒的时候,那你的生死轮回就完了。当你开始形成那一种模式——隐瞒的模式的时候,记得,只要有那种恶性循环的模式就是无间地狱业!你假如说只是偶尔起意:“嗯,走在路上看到一只小狗,听说烤乳猪很好吃,这烤乳狗很好吃。”听说就想到,马上把人家烤去吃了,那这业只有一次,只有一次。不过烤了以后,很好吃,就喜欢什么乳猪、乳狗、乳猫统统去烤,你已经养成一个模式,这个就无间地狱业!因为那个模式一养成以后,你会惯性的一再的再犯,有没有?这叫恶性的,那你就一再的犯,这无间地狱啊!无间地狱怎么来?就是这个因素,你有恶性的循环模式。 你假如是良性的循环模式呢,譬如有人他就喜欢布施,看到师父莫名其妙就布施,他已经养成那种模式。你有布施也是一个循环模式,这个再来就升天,那福报很大。就喜欢救人,常常问人家——我们这里有一堆莫名其妙的关怀组,关怀组你知道吗?打电话去给人家“你家有人生病吗?”“要做什么?”“我们要去关怀。”你的善心善念不要那么无聊嘛,这个叫做什么?良性的,虽然他搞得比那个笑话篇更笑话,他总是想帮人家嘛,反正吃饱也没事,他也不生病,只好去看人家生病,他也要去关怀,有这样的情况,这是良性的循环。愚痴啊,有,这个是生生世世得好报,但是你有烦恼。 恶性的,那当然是无间地狱业,那良性的,是往上的。通常我们在这地方看的,已经不是什么修行的关系,而是你什么因什么果,什么因就什么果,所以这个以后已经是属于因果的问题了,而一般人所讲的也都是这个区块的因果,不是我们前面的因果,这个都属于民间信仰的宗教。它讲的因因果果有些时候都不正确,它当做教材可以,当做教材教育人家劝善的这个可以,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已经属于“异灭”阶段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来到这个世间,他再了一些业,然后再收集一些业因,准备做下辈子用的,这一种人生我们通常叫做凡夫生死的这种人生。 那一般人来讲,基本上要到“异”这边来,就是世间善法的世间善人,这个是“异”。而我们修行人要讲的是“住”,你善根猛利,上上根器者,那直接就从这个“住”到“灭”,很快。我们既然发心想要修行,你一定要想办法挤到“住”的这个领域来,一定要挤到这个领域来,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就叫发菩提心。这里面菩提心的范围很广很广,它的内容也很丰富,你从哪边开始定义,那也都无所谓,但是不管怎么样,菩提心你要自己去慢慢摸索。 那么修行从这地方开始,前面的地方你必须放弃,世间人譬如说:我会画画、我会书法、我会音乐、我会舞蹈,我很有成就,或者家庭幸福,一切美好,这些都属于“异”这边的状况。世间生活很完美,你必须放下,修行这个叫做出离心。 你假如认为说,我毕业三十年,求职三百次,失业三十年,所以我只好看破红尘,对不对?这种人来修行,那不用打坐了,坐下去就烦恼,坐在那里就讲:我有够倒霉!老是想到他那时候去应征,老是不通知我去上班,打电话去问还被骂了,你说这种状况他怎么修行? 你一定要在正常的情况之中,你获得、拥有,然后你才能够说舍。所以世间人,我告诉你说,你一定要赚,赚钱,赚到钱以后你才能将布施,你不要赚到最后财产都不见了,你说我就是《金刚经》诵太多了,一切皆空了。这个不叫布施,这叫无能,你倒闭了、又失败了,投资又搞错了,你没智慧嘛。你一定要世间事要圆满,圆满以后你说:“嗯,这个这样子不对,我要追求的是真实的生命”,这个时候把这个虚幻的放下,这个才叫出离心。 有个年轻人来说:“师父我要出家”我说为什么?讲了老半天只有一句话“反正他不爱我”,他不爱你你就出家,师父就爱你啊?所以我们跟你讲“三失道人”不要来——失败的、失恋的、失意的。社会混不下去你混到佛门中来,可以啊,你说来接受救济,这里面借你住一下,几年后,你恢复健康要到社会去打拼,你再回去,那不要紧。你说我发大勇猛心我先出家,出家几年以后再回家,那也可以,短期出家,那都不要紧。你总不能够外面走投无路,佛祖有够衰,不是,在人生的奋斗过程里可能会失败,到庙里来虔敬一下,调理一下思绪,重新再回社会去,那可以,那是非常好的。但是你不要说进来里面充电能量比较强,佛祖比较厉害,那也不对,你再出去还是失败呀。 所以你要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社会的一切你如实了知,然后才能放下,这个时候要修行,你进入第二阶段到第一阶段就很快。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在社会上,社会的责任必须做好,而且不能够抱怨。社会人,一种是承担的人生,一种是抱怨的人生。抱怨人生不能修行,不能修行,他绝对不能修行,因为他一坐下去就问题来。但是承担的人生不一样,他也遇到挫折,他也遇到失败,但是他承担他不抱怨。所以我们在这里说你要来常住出家,第一个考核就看你抱怨不抱怨?你一直在那边抱怨的,那滚蛋好了。你要不是抱怨的人,你看,该做的去做,然后承担的人他很豁达,他知道这些事情怎么样,他也会通达人性,会包容人家,抱怨的人他不会包容。因为他一直在抱怨,怎么会包容呢?所以这个就是在“异灭”这边做拣择,你的人格性到底具足不具足?然后你才有可能进入到这里面来。 那这边“异灭”的部分,我们通常是让各位彻底了解,你自己好调整。因为你了解以后,你在禅修的过程里,就不会把“异灭”(一般的生活中问题)拖到修行的领域来,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因为在修行的领域里头,我们讲心性学,基本上它是很在意的是心理的作用,这个讲心理不是我们世间讲的心理学的心理,是你心性的作用,运作的状况。 常有同修这样讲“师父你这个在跟人家讲的比那个心理咨商师的更好”,为什么更好?因为他讲的是心理学的,我讲的是心性上的作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在跟心理学的这些学者或医生们这地方没办法沟通,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心性上的东西跟心理学是不一样的。因为心理学所去搜寻来的资料,它所要的东西不是心性上的东西,因为心性上的东西它太抽象,而我们却看得很清楚。因为你在禅修里头,对于你心的轨迹,心路历程那个心迹,看得很清楚。心理学在这里看不清楚,所以他没有办法对话,我相信在座也有很多当心理咨商老师,张老师这一类的工作,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障碍?问题就在无法掌握人性的心路历程,这个你看不到。 我们在讲的心路历程都太粗糙了,我们在修行的这个地方看,你看从那个念,念起,一个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怎么来的?已经解析到非常清楚了。我用这样的讲法,譬如说五蕴这种传导的过程,那你个人在运作的时候你也会有所感受,你语言的使用方法跟我语言的使用方法可能不一样,那无所谓。这一点站在学者的立场他是这样讲:因为你的语言跟我的语言不同,所以你的心路历程跟我的心路历程也不一样。但是我们告诉你,我们语言可能不同,但是我们的心路历程都一样,这一点是他没有办法接受的,这个也就是心理学跟心性学之间的差别。我们认为这一个真理的这条路是一样的,但是你感受所使用的语言跟我感受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因为这个是文化上的问题,所以古人在那个时代他所用的那些语言,现在我因为我走过,我知道他们讲什么,我用我们现在的语言再讲一遍,但是我所讲的这些语言,跟他们所讲的语言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因为所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你知道吗?这一个同一个东西的这种认知就是宗教,宗教指的是这一个。你把那一个同一个东西叫做真理,叫做上帝,或者叫做什么,都无所谓。你把它叫无极、叫太极、叫道清都无所谓,叫瑶池也可以,反正那一个东西,你要很清楚都是同一个东西,这个就是宗教。所以用词可能完全不同,一个说瑶池,一个说天国,一样不一样?我跟你讲都一样,你可能讲“那不一样,我们的净土跟他们的天国怎么会一样?”你的净土解释到最后还是一样,因为你根本就不净,你既然会认为不一样,可见你就不净,有染,有染跟他的天国差不多。 假如真的是同一个东西的话,那你就平等、清净、无染,所以这一点你要慢慢去感受去汇通这个部分,这个理论的部分,我们等一下再讲,我们休息一下。
----------------------------------------------------------------------------------------------------------------- 更多海云继梦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