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道海法师:佛教圣经 第一部分 佛教基础知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道海法师:佛教圣经 第一部分 佛教基础知识

 

  要开始通过阅读《大藏经》学习佛教,先拥有一些佛教基础知识是必须的,否则比如若不了解“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那么即使像《心经》那样非常简短的经典都是不可能读懂的。

  除了基础知识介绍外,本文亦系统地给出佛教的整个宇宙时空模型,并解答一些于信佛或不信佛人士都非常重要的涉及人生观、世界观的根本问题。之所以把这些内容归类在这部分,是因为这亦属于有助于读者信解佛教的“佛教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佛

  佛,梵文 Buddha,音译“佛陀”,简称佛,意译为“觉者”。此“觉者”的意义是究竟圆满的觉知一切,用佛教的话来讲,是“具一切智者”,用现今通俗的话来讲,即“全知者”,如来十号中的“至真”、“正遍知”、“世间解”等差不多都是这个意思。

  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佛教徒只认为佛是全知者,但从来都不认为佛是创世者,也不认为佛是全能者。因为无论“创世者”还是“全能者”都是不存在的。佛教的究竟了义是“一切本空,唯妄心所造”,每个众生各起妄心创造各自的一切(一些现代物理学家们的类似说法是“观测本身产生观测的结果”),最终世界呈现的状态是众生妄心所造共业所现(这亦否定了“全能者”的存在)。

  不同众生造作世界的智慧福德力量可能有大有小,比如有的上界天神力量很大,或者一定程度上是很多众生或事物存在的先提条件,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可被一些众生尊为“创世者”、“全能者”。

  佛是一切众生中最高智慧和最大神力者、也是最伟大者、最慈悲者、最清净者、最尊贵者、最美和庄严者……所以佛有上万种名号,只是后来人们记不住,就慢慢简略为十种名号,即“如来、至真、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若问佛的智慧神力从哪儿来?那这个问题就无比复杂了,本书和整套《大藏经》主要就是讲这个问题。

  二、什么是佛教?

  佛教,即“佛陀教育”、“佛的教导”。有句话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可以算作对佛教的基本定义。但如果读者据此以为佛教就只是个劝善的宗教那就大错特错了,比如说佛经中也有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已被现代科学证实,有的远超现代科学家们目前所能证实的,读者可以通过将这些知识与现代科学相比较,由此对佛教产生真实的信仰。

  下面就从自然科学最根本的宇宙时空模型谈起。

  三、佛教的宇宙时空模型

  有的佛教徒似乎认为学佛没必要了解这些自然科学的概念,或甚至排斥了解这些,但其实这是一种浅陋的观念。了解这个于读者的实修绝对不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唯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回答“净土宗”最常被问也最难回答的一个问题“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儿”?由此才能对佛教、对净土生起最真的信心,也唯有真信有净土、真愿往生,才有可能往生净土。

  佛教的宇宙时空模型极其庞大,大到要经常使用比如“10的(7×2 的123次方)次方”(即1阿僧祇)之类的极大数。这个数字之大远远超出一般世人可能想像的范围。人们往往把那些很大的数字称为“天文数字”,因为这种大数字平时用不到,唯有在天文物理学的领域里可能用到,但再大的数字通常也不超过10的100次方,比如当前人类所观测到的宇宙中所有质子中子电子等微粒总量估算约10的80次方。1938年,数学家Edward Kasner的外甥发明了一个表示10^100的单词googol(这个词可能是现在著名网站google的来源),意思大概是把10的100次方作为对人类有实用意义的最大数吧。

  然而10的100次方与佛教里面的常用数“阿僧祇”相比,却仍然相差极远,阿僧祇是10的(7×2 的123次方)次方,这个数字实在太大,以至于给出算术比喻都很困难。然而佛教里还有更大的数,比如“无量”、“无边”、“无数”,“无量”为“阿僧祇”的4次方,“无边”为“无量”的4次方,“无数”为“无边”的16次方。

  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比一般数字更大的是“天文数字”,比“天文数字”更大的是“佛教数字”。

  那么佛教真的用得着这么大的数吗?真的用得着。因为时间无始无终,空间无边无际。在时间尺度上,我们这个宇宙已经经历了无量无边无数次的“成住坏空”,未来还将经历无量无边无数次的“成住坏空”;在空间尺度上,类似我们这个宇宙的宇宙世界还有无量无边无数个,此在佛教内被称为“十方世界”。

  我在2005年写的《佛教起信与入门》中曾经说到:佛经中一日一月的人类世界为一世界,一千个有人世界为一“小千世界”,此小千世界形如周罗,即螺旋的圆盘状,即为一银河系,即银河系内有大约上千个有人星球,另外还有八万四千小洲,应该是尚未有人类文明的星球;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那么天文学的观测也确实发现宇宙间的星系有抱成团的倾向,此在天文学中称为“星系团”;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即为我们所看见的这个宇宙。整个“大千世界”同时“成、住、坏、空”,对应宇宙大爆炸的生成、稳定(可有众生居住)、毁坏(佛经中的说法是毁于大火劫,即宇宙大收缩过热一切可住人的星球全部毁坏)、空无。

  一次宇宙的“成住坏空”被称为一“大劫”,在一“大劫”中,人类文明往往呈现一种高低起伏循环往复的状态:从人寿10岁增长到84000岁,每100年长一岁,人的身高福德等也都同时增长;再从人寿84000岁减到10岁,人的身高福德等也都同时衰减,此一增一减的循环约16,800,000年,称为一“小劫”,20小劫为1“中劫”,佛经中如未特别指明所说的“劫”均为“大劫”。比如读者可能不时会在佛经中看到有“于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就是说过去无量阿僧祇次宇宙大爆炸前的一次宇宙世界中,有佛出世……

  聪明的读者看到这儿可能会想: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在我们这次人类文明之前,地球上有过非常先进的文明呢?答案是肯定的。目前也有不少科学家提出了这种观念,亦发现了一些相关证据,但我在这儿就不多探讨这个话题了。这也是学习佛法的一个好处:那就是会极大地扩展一个人的知识面,由此人的心量也会扩展。

  了解了佛教的这些宇宙时空概念,就可以具体回答“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儿”的问题了。

  四、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儿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看到有哪位法师直面精确回答这个问题的。当今积极传播净土宗的净土法门法师在被人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回答是这样的:“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里?经上讲得很清楚,在我们这个世界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土。如经所言,这讲得很清楚,我还能说另外一个地方吗?可是人怀疑了,西方,我们在地球往西面走,走又走回来了,这怎么办?佛经裡面讲的西方是娑婆世界的西方,什么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报土,是这一个大千世界的西方,可见得不是地球的西方,是大千世界的西方。大千世界太大了,过去我们想的大千世界可能是银河系,如果以银河系的西方来说,释迦牟尼佛法运一万二千年,那个西方没有改变,它移动的角度不大,方向还是很正确的。所以它不是讲我们地球,是讲释迦牟尼佛的大千世界。黄念祖老居士说:这个银河系,实际上是个单位世界。这个问题大了!释迦牟尼佛报土有多少个银河系?十亿个银河系,这是个大千世界。十亿个银河系,这么大的星系。

  今天科学家还没发现,让科学再进步,慢慢的来探讨,在宇宙之间能不能看得到?我想很难看到。为什么?我们用什么样仪器也只能在三度空间,不能超越空间维次。这样说,还是不能断除你的疑惑。不要紧!不管西方在哪裡,我们有个信号能跟阿弥陀佛沟通,这个航向就知道了,这个信号就是‘阿弥陀佛’这句佛号。……”

  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净土法门法师其实并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到底在哪儿,甚至为什么叫“西方”都说不清楚。其实西方极乐世界的“西方”,当然不是指地球上的西方,也不是指银河系的西方,而是指十方世界中的西方。十方,即“东、西、南、北、上、下、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十个方向,佛教用“十方世界”来表示由无量无边无数个类似我们这个宇宙构成的极大宇宙世界空间。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我们这个宇宙中的任何一个地方,而在我们这个宇宙外的“十方世界”中。

  我们这个宇宙在十方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属于中央毗卢遮那佛,为中央毗卢遮那佛座下一千个莲花瓣当中的一个,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在中央毗卢遮那佛的西方,故名“西方极乐世界”。有的人看到这儿可能会想那中央毗卢遮那佛的身体不是比我们这个宇宙还大么?是这样的。大小只是一个概念。佛的身体就是可以比我们这个宇宙还大。人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身体都比我们这个宇宙大,并且有大神通力可以把我们这个宇宙抓在手里,从十方世界的一端扔到另一端,而里面的众生除有缘者谁都不知道。在《维摩诘经》里维摩诘居士就示现了这样的大神通力,把一个外宇宙抓到了我们这个世界。

  如果用3D动画表示那应该是这样:在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的时候,镜头从佛和在座弟子们开始逐渐拉远,先是地球、月亮,然后是太阳系,然后是银河系,然后是本星系团,然后是我们这整个宇宙,然后是中央毗卢遮那佛座下的千叶莲花座,然后是中央毗卢遮那佛和周围无量世界,然后镜头往中央毗卢遮那佛的西方(右手边)移动,过十万亿佛土(一佛土即为一宇宙世界),即为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五、到底有没有鬼神?如果有,在哪儿?

  佛经中有很多地方提到鬼神,那么读者也许就会问了:到底有没有鬼神?如果有,在哪儿?一般鬼神就在我们这个宇宙内,只是一般人的肉眼看不见。

  一切物质实质上都是电磁波,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电磁波谱的极小一段频率(即可见光谱),更多高频或低频的就看不到了,这些被称为“暗物质”,科学家们称“宇宙95%是暗物质”。这些暗物质即上界天神,及下界鬼神的世界。

  诸天神鬼与人类世界有深远和广泛的相互影响。一般人看不见鬼神,但很多鬼神看得见人间,并且有时也会影响人间的事情。一般上界天神是善的,祂们本身就是通过奉行十善得生天堂的,也喜欢地面上的人离恶向善;下界鬼神则有善有恶,一般人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是“敬而远之”。

  这儿简单解答一下读者看很多佛经时可能容易产生的这个疑问,以便读者理解佛经,其他具体就不多讲了。

  六、人死后会变成鬼吗?什么叫“六道轮回”?“生死轮回”到底是什么回事?

  人死后有可能会变成鬼,但不是必定会变成鬼,也有可能成为其他六道众生。

  “六道”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六道,为众生的一种普遍分类,一切凡世众生皆归于这六道。其中,地狱、饿鬼、畜生三道因行恶受苦多,故称“三恶道”,或“三涂”;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有时不把阿修罗单列一道(这种情况下阿修罗应归类天道),则称为“五道”。

  人的死亡只是目前所受的这个身体坏散掉了,但只要自我的妄心还在,就会继续给自己造作新的身心世界,也即成为新的生命,此即为“生死轮回”,因这些生死轮回都在六道中,故又称“六道轮回”。

  需要注意的是:人命终入各道的机率并非各“六分之一”,这并不决定于机率,而决定于人的善恶、净秽程度。

  七、善恶因果报应是真的吗?

  因果报应理论本身没有任何值得怀疑之处,其广义理论实质就是“有因必有果”、“事物的发展变化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也是人类社会普遍认同的真理,一切科学研究都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有争议的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理论,原因是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规律讲得更深,涉及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的现在发生的事情,其因缘要追究到过去很多世之前;有的现在做的事情,也不一定现世就产生结果,有的可能现世就受果报(比如杀生致多病、偷盗致贫穷、邪YIN感召不如意婚姻、妄语遭自己被骗之报等这些现世即遭报的例子很多),也有的可能后世受果报。如果单看现世,那么有的人可能作恶多端,但仍得善终;有的人可能一生行善,却仍遭飞来横祸;或者比如有的小孩没做什么恶吧,伽早早就夭折了;这些不以三世因果来解释那是肯定不行的。

  有的聪明人可能会想:难道我非得认为后世的我就是我么?我不能认为后世下地狱受酷刑的根本就是个别人,不是我么?

  对前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基本上是这样,除非你已破无明我执,实证涅槃;对后一个问题,我也可以给出直接的回答:基本上,你不会有这种大智慧神力的,你恐怕还真的不会有能力认为那个在地狱受酷刑的人不是你。

  对这个问题你也可以这么问自己:你认不认为今晚睡了一觉,第二天早上醒来后的你不是你呢?佛教称睡眠是“小昏沉”,死亡则是比睡眠大一点的“大昏沉”,如果你认为大昏沉以后的你不是你,那小昏沉以后的你是不是你呢?

  其实我可以告诉你:不用等死亡,人的身体大概每十二年完成一次全身的新陈代谢,也即若单纯从物质构成角度讲,十二年后的你就已经完全不是你了。

  所以唯有在信解生死轮回的基础上,人才能真信善恶因果报应;也唯有真信善恶因果报应,人才能真正离恶向善,开始真正意义上的佛道修行。

  八、最初的众生从哪儿来?最早的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世人可能比较容易理解佛教无边无际的空间概念,但对无始无终的时间概念可能会有困惑:比较有头脑爱思考的读者可能会很容易生出这样的问题:“有没有最早的时间呢?”或者:“最早的众生从哪儿来?”或者:“我相信我过去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轮回,那么最早的我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答案是:这些问题都没法回答,因为并不存在一个最早的时间。

  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最高深最究竟的佛法了。最究竟的佛法即“一切本空,唯妄心所造”。时间、空间、物质、众生,这一切其实都不存在,都只是妄心所造幻相。既然时间先后本身就只是个幻相,其实并不存在,又怎么可能找出个最初产生的时间呢?在《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就问了佛这样一个“最初的众生是怎么产生的”性质的问题,佛也只能回答时间先后只是个幻觉,众生的产生也只是个幻相。就像有的人眼睛出幻觉于没有花的地方看见一朵花,于是他就问别人这个花是什么时候开的,那么明眼人只能告诉他这个花其实并不存在,而并无法回答这个花是什么时候开的问题。

  修习佛法主要就是出离这个幻觉。因为一切众生沉溺于这个生死轮回的幻觉,由此受无尽的苦,众生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中受的苦远比受的乐多,唯出离三界幻境才能恒久清净自在安乐,即“涅槃”,这就是佛法于人的真正最大利益。

  出离三界幻境的另一个好处是成为三界幻境的“旁观者”,唯如此才可能全知三界幻境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即成佛。

  这儿顺便回答另一个涉及世人重要世界观的根本问题,即到底有无命运之说?未来到底是否注定的?

  九、到底有无命运之说?未来到底是否注定的?

  因为佛经中既有很多讲述过去事情的内容,也有一些对未来的预言,比如我们这个贤劫将有一千尊佛出世;下一尊佛弥勒佛将在本小劫结束、下小劫开始人寿增长到84000岁的时代出世;以及比如《妙法莲华经》中佛给迦叶尊者等弟子授记他们未来将在多少多少劫以后成佛等等,都是对未来的预言。那么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这个问题:未来到底是否注定的?

  答案是:不一定。有的注定,有的不注定;未来很多事情在很大程度上是注定的,但这个世界的究竟真理是“一切本空,唯妄心所造”,故究竟而言:未来是不注定的,还是决定于众生心。

  佛所预言的都是些未来注定会发生的事情,但就绝大多数事情来说是还不注定的。很多大事情,由于众生共业的缘故,单靠少数人发心改变可能会很难,这就只能说是注定的了,比如有些大洪水、地震、火山爆发等等;相对来讲很多小事情,尤其是基本只决定于个人发心的,比如过会儿出门时迈那只脚,倒是不注定,没有哪个人能预言你过会出门时会迈哪只脚。

  一切本空,每个众生各起妄心造作各自的一切(一些现代物理学家们的类似说法是“观测本身产生观测的结果”),最终世界呈现的状态是众生共业所现。有的时候若某位众生心清净、力量大也有可能影响原本众生共业所导致的事情,比如美国万佛圣城旧金山那一带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科学家根据对地质运动的观察不断预言要地震,但因为宣化上人住在万佛圣城并发心慈护本地众生希望不要地震,故一直未地震,直到宣化上人1989年10月去台湾后的第二天旧金山才发生大地震。

  所以究竟而言,我对读者的教导是:你不需要去管未来是否注定之类概念,任何时候你都可以做善的选择,给自己和整个世界造作善的未来。

  十、如何进入佛门开始做个正式的佛教徒?

  正式进入佛门从皈依开始。如何皈依详见在后面的“学佛指南”部分。

  十一、如何作为一个正式的佛教徒生活修行?或者说佛教徒和一般人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佛教徒一般分为“四众弟子”,即出家男女众、在家男女众。出家男众称“比丘”,女众称“比丘尼”;在家男众称“优婆塞”,女众称“优婆夷”。

  “比丘”的意义有三,为“乞士、破恶、怖魔”。“优婆塞、夷”是“亲近、奉事三宝”的意思。

  现在佛教一般称在家佛教徒为“居士”。《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大士即号称“维摩居士”。慧远义记:“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

  一位正式的佛教居士应持五戒行十善,修“净业三福”,现世过福德智慧的生活,并学习佛教经典,修习佛法,自度度人。

  “净业三福”即: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YIN、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恨、不邪见。为世间善恶的基本标准。

  真正信仰佛教,持五戒行十善,修净业三福的佛教徒,其智慧福报比一般世俗之人大很多,堪为很多一般世人之善知识。一般世间善人若不知因果、不信佛法,那么肉食往往断不了,邪YIN妄语烟酒等往往也断不了,所以《四十二章经》中说“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所以现今时代一位真正的五戒居士就已经相当尊贵了,功德福利远超一般善人了。当然,条件是你得确确实实老老实实持五戒。须知持戒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持戒是自己真正离恶向善获大福报佛道修行。

  有关“净业三福”、五戒十善等将在后面的“学佛指南”部分详述。

  十二、如何学习佛法?佛教到底有哪些经典?

  佛教经典总集称为《大藏经》,总字数过亿,一般分类为“三藏十二部”,但也有其他分类。依本书的导读加从网上免费下载阅读《大藏经》是全面系统学习佛教的方法。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依本书从《大藏经》中精选的“佛教十三经”修习佛法也就够了。

  十三、佛法与其他宗教教法、或其他思想理论体系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一般判断佛法与非佛法的区别是看是否符合“三法印”,或“四法印”。

  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若称“四法印”,则加上“有漏皆苦”。

  诸行无常,即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灭变化中,有时间的一切都不永恒;

  诸法无我,即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皆无有我的实体,所谓我的存在亦只是妄心所造的幻相;

  有漏皆苦,即有贪欲烦恼者则皆有苦;

  涅槃寂静,涅槃是永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涅槃的体相是寂静。

  十四、什么是“三界”?

  三界是六道众生所住的境界分类,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众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YIN欲等各种强烈欲念。居住在欲界的众生,从下往上依次为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欲界天分六层,从下往上依次为: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此界诸天众生,远离食、色之欲,但还未脱离有物质的身体。由于此界众生没有食色之欲,所以也没有男女之别,此界之众生都由化生而来,依各自修习禅定之力而分为四层,即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和四禅天。要想升到色界,需要修习“四禅八定”。

  无色界的众生则不但没有情欲、色欲、食欲、YIN欲等,连物质的身体也没有了。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得到的是自由状态。在无色界中,因修行的深浅而分为四种差别,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要想升到无色界,亦需修习“四禅八定”。

  十五、什么是“四禅八定”

  “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此四禅定加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八定”。

  初禅,名“离生喜乐地”,即由于舍离YIN欲而生喜乐;

  二禅,名“定生喜乐地”,即由于禅定而生喜乐;

  三禅,名“离喜妙乐地”,即离喜悦而生妙乐;

  四禅,名“舍念清净地”,连求乐的念头都舍弃的极清净境地。

  十六、什么是“五乘佛法”

  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人乘就是修后世再生人间的教法,主要是持五戒;

  天乘就是修后世生天的教法乘,主要是行十善;

  声闻乘主要是乘着四谛的教法而证得阿罗汉果;

  缘觉乘主要是乘着十二因缘的教法而证得辟支佛果;

  菩萨乘就是乘着六度万行的教法而证得至高无上之佛果。

  十七、什么是“四谛”

  四谛即“苦、集、灭、道”四谛。谛,意为真理、正确无误的真理。小乘阿罗汉道主修“四谛”得解脱。

  苦谛,主要是要知苦。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八苦。

  集谛,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四谛中的集谛内涵简单地说来,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

  灭谛,即熄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出离生死轮回的苦,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即涅槃。

  道谛,道是道路、方法的意思,即达到寂灭的道路、方法。一般指“八正道”。

  十八、什么是“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中乘辟支佛道主修“十二因缘”得解脱。

  这儿的“缘”作动词解,即“无明是行的缘”或“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前者为后者的因,故前面若灭即后者灭。

  十二因缘的简要解释:

  (一)无明,即我执,即妄觉有一个自我,就是生无明了。也即生死轮回投胎的就是这个“无明”。

  (二)行,从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以善不善业,能作世界果故,故名为行也。

  (三)识,是过去二因,混合入胎的神识。

  (四)名色,是神识依父精母血生起的色身。

  (五)六入,从名色中,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名六入。

  (六)触,由六入对六尘情尘识合,是名为触。

  (七)受,即六根对六尘的感受。

  (八)爱,即对六根的感受,依苦乐的感觉,产生对乐受的贪爱。

  (九)取,因对六根乐受的贪爱而求取所爱之六尘。

  (十)有,是依爱的思想,取的造作,遂有了这位胎儿身。

  (十一)生,就是胎儿出生了。

  (十二)老死,就是人的衰老死亡。

  十九、什么是“八正道”

  即八种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圣道。即:

  (一)正见,即见“苦集灭道”四谛之理而明之。

  (二)正思惟,即谓无欲觉、嗔觉及害觉,思维四谛之理而使智慧增长。

  (三)正语,又作正言、谛语。即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

  (四)正业,又作正行、谛行。即离杀、盗、YIN等邪行。

  (五)正命,以正当的职业和方式生活,如法求衣服、饮食、床榻、汤药等诸生活之具等。

  (六)正精进,以无漏慧修涅盘道,勤行精进,不疲不倦,念念相应,行智一如,这叫做正精进。

  (七)正念,修无漏慧,要消除妄念,一心专念真如实际,叫做正念。

  (八)正定,与无漏慧,得到相应,得入正定远离不定、邪定、有漏禅定,成就九次第定等。

  二十、什么是“三十七菩提道品”

  即为追求智慧,进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种修行方法。又称三十七觉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及上面的八正道。

  四念处即:

  1.身念处,观身不净,即观此色身皆是不净;

  2.受念处,观受是苦,即观苦乐等感受悉皆是苦;

  3.心念处,观心无常,即观此识心念念生灭,更无常住;

  4.法念处,观法无我,即观诸法因缘生,无自主自在之性,是为诸法无我。

  四正勤即:

  1.未生恶法令不生;

  2.已生恶法恒令灭;

  3.未生善法令出生;

  4.已生善法令增长。

  四神足即:

  1.欲神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愿满足;

  2.精进神足,于所修之法,专注一心,无有间杂,而能如愿满足;

  3.心神足,于所修之法,记忆不忘,如愿满足;

  4.思惟神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愿满足。

  五根即:

  1.信根,笃信正道及助道法,则能生出一切无漏禅定解脱;

  2.精进根,修于正法,无间无杂;

  3.念根,乃于正法记忆不忘;

  4.定根,摄心不散,一心寂定,是为定根;

  5.慧根,对于诸法观照明了,是为慧根。

  五力即:

  1.信力,信念增长,能破诸疑惑;

  2.精进力,精进念增长,能破身心懈怠;

  3.念力,念念增长,能破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

  4.定力,定念增长,能破诸乱想,发诸禅定;

  5.慧力,慧念增长,能遮止三界见思之惑。

  七觉支即:

  1.择法觉支,能拣择诸法之真伪及适宜与否;

  2.精进觉支,修诸道法,勇猛精勤;

  3.喜觉支,契悟真法,心得欢喜;

  4.轻安觉支,获得身心轻安愉快;

  5.念觉支,铭记所修定慧法而不忘失;

  6.定觉支,摄心不散而入定境;

  7.舍觉支,舍一切法,平心坦怀。

  二十一、什么是“六度万行”

  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波罗蜜为梵文“Paramita”的音译,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六度有千万种行法,故名万行。大乘菩萨道通过长劫修六度万行而广度众生、最终成佛。

  (一)“布施”,布施的实意是利益他人,并且是无条件的、不要求对方回报的利益他人。要求对方给予回报的那是交易,那么交易有交易的规则,也即应事先讲明、双方自愿、公平交易。也正因为舍弃贪欲的清净心、和利益他人的慈悲心,布施所得福报也远大于交易,主要看所布施对象的清净福德程度、和布施者本身的清净慈悲程度。

  一般布施分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种。

  财布施即布施他人财物。

  法布施即布施他人佛法,或能使他人获益的世间善法。一般法布施予人的利益大于财布施,当然也要看具体实际情况。比如有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即给人家鱼不如教人家如何捕鱼。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话虽然看上去利益人,但从众生总体角度看,教人捕鱼却严重损害鱼的利益,由此终究也损害捕鱼人,所以并非善法。只能说这话所要表达的概念是对的。

  无畏布施即救拔他人的厄难。比如看人掉进河里溺水了救他上来,等等。

  有的布施如印赠经书等,则既属于财布施又属于法布施;放生则既属于财布施又属于无畏布施。

  注意布施的实质是利益他人。有的布施如果总的来说不利益他人,那还不如不布施,比如布施别人香烟,那还不如不布施。另外,如果一个布施虽然对受布施者有利,但却可能损害其他人,或违反法律法规,那就要权衡了,因为布施要讲究从总体上利益世人。

  (二)“持戒”,即止恶,包括在家人的“居士五戒”、出家人的“沙弥戒”、“比丘戒”、和“菩萨戒”等。作为大乘六波罗蜜的“持戒”,应是“菩萨戒”。

  (三)“忍辱”,即忍受屈辱、痛苦而不生嗔恨。可分“生忍”和“法忍”两种。生忍即忍受他人嗔骂捶打等之凌辱;法忍即忍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人为苦难。前面布施、持戒主要是熄灭贪欲,忍辱则是熄灭嗔恨。

  (四)“精进”,即于断恶修善、去染转净之修行过程中,不懈怠地努力上进,精修其他五度。精进略分三种:一、披甲,发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铠甲,不怕冲锋;二、有勇,遇到困难的事,心不怯懦;三、不退,遇到任何障碍,决不退转。

  (五)“禅定”,是止住散乱的妄心而入定境。参见上面的“四禅八定”。

  (六)“般若”,般若是梵文音译,意为智慧,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世智聪辩性质的智慧,而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智慧;不是单靠知识积累,而是身心两方面修证得到的智慧,故用音译。

  二十二、什么是“菩萨五十二阶位”

  指菩萨自初发菩提心,累积修行之功德,以至达于佛果,其间所历经之各阶位。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阶位。

  十信即:

  (一)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三)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四)定心,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忆想分别。

  (五)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六)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悔除。

  (七)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八)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九)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十)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十住即:

  (一)初发心住,又作波蓝耆兜波菩萨法住、发意住,谓上进分善根之人以真方便发起十信之心,信奉三宝,常住八万四千般若波罗蜜,受习一切行、一切法门,常起信心,不作邪见、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难处,常值佛法,广闻多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于空性之位;并以空理智心习古佛之法,于心生出一切功德。

  (二)治地住,又作阿阇浮菩萨法住、持地住,谓常随空心,净八万四千法门,其心明净,犹如琉璃内现精金;盖以初发之妙心,履治为地,故称之。

  (三)修行住,又作渝阿阇菩萨法住、应行住,谓前之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故游履十方而无障碍。

  (四)生贵住,又作阇摩期菩萨法住,谓由前之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于佛家为法王子;即行与佛同,受佛之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五)方便具足住,又作波渝三般菩萨法住、修成住,谓习无量之善根,自利利他,方便具足,相貌无缺。

  (六)正心住,又作阿耆三般菩萨法住、行登住,谓成就第六般若,故非仅相貌,且心亦与佛同。

  (七)不退住,又作阿惟越致菩萨法住、不退转住,谓既入于无生毕竟空界,心常行空无相愿,身心和合,日日增长。

  (八)童真住,又作鸠摩罗浮童男菩萨法住,谓自发心起,始终不倒退,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至此,佛之十身灵相乃一时具足。

  (九)法王子住,又作渝罗阇菩萨法住、了生住,自初发心住至第四之生贵住,称为入圣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称为长养圣胎;而此法王子住则相形具足,于焉出胎;犹如从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绍隆佛位。

  (十)灌顶住,又作阿惟颜菩萨法住、补处住,谓菩萨既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为之灌顶;犹如刹帝利王子之受权灌顶。已至灌顶住之菩萨即具有三别相:(1)度众生,谓堪能修行,成就十种智,而能度众生。(2)得甚深所入之境界,一切众生乃至第九法王子住之菩萨亦不能测量其境界。(3)广学十种智,了知一切法。

  十回向即: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二)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三)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四)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八)如相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十)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

  十地即: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生,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证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中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等觉,即菩萨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地藏等皆为等觉菩萨。其实他们都早就可以成佛了。

  妙觉菩萨,即佛。

  不少高僧大德是菩萨下生人间。比如孔子是十地菩萨月光童子下生;虚云老和尚是九地菩萨下生;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菩萨化身;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金乔觉是地藏菩萨化身;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化身等等。

  若论现世所证,据传印度龙树菩萨现世证初地;中国智者大师圆寂前有人问他:“未审大师证入何位?”答曰:“我不领众,必净六根。即十信位,获六根清净,如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所明。损己利人,但登五品。”五品,即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而见惑尚未断除。

  二十三、什么是“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八识”

  “四大”,即“地、水、风、火”四大类型的物质。拿现代科学的话来讲就是“固体、液体、气体、光和能量”

  “五蕴”,这儿的“蕴”是积聚、类别之意,即聚积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包括“色、受、想、行、识”五蕴。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包括五根五尘等一切有形或无形物质。

  二、受蕴,即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故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

  三、想蕴,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比如各种可用语言文字或画面等表达的思想等等。

  四、行蕴,“行”是迁流、变化、造作之义,即“行为”,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等三种。

  五、识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阿赖耶识,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即第八识;二者为末那识,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为第七识;三者为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是了别知觉外面境界的识。

  拿现代人的话来说,色蕴是物质世界的概念,后四蕴则是精神世界的概念。

  “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六根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即六跟所对应的六识。此“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除去六识,则称“十二处”。

  二十四:什么是“三学”、“三毒”、“五欲”、“五盖”、“五明”

  “三学”,即“戒定慧”三学,参见“六度”中的持戒、禅定、般若三度。

  “三毒”,即“贪嗔痴”三毒,学佛主要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五欲”,即人的五种类型的主要贪欲“财、色、名、食、睡”五欲;也可按贪着“色、声、香、味、触”五种类型欲乐分类。

  “五盖”,即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

  “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除内明是指教内佛法的明了外,其余四明为世间学问知识的分类:

  声明,即语言音乐文字方面的明了,现代大学文科的专业基本属于此类别;

  工巧明,即机械工程方面的明了,现代大学工科的专业基本属于此类别;

  医方明,即医药方面的明了,中医、西医等皆属于此类别;

  因明,即数理逻辑方面的明了,数学、物理等理科专业基本属于此类别;

  二十五:佛教的发展简史

  佛教的发展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代。

  佛住世的时代,及佛灭后五百年是正法时代,因各种法制、仪式均未更动,按修证来说,有教、有修、有证,就是正法。

  其后一千年是像法时期,这时所行的是像似正法的佛法,故叫像法,这个时代有教、有修而无证,就是像法。

  再其后一万年就是末法,在这一时期,去圣更远,教法渐衰,接近末微,故叫末法,这个时代有教而无修、无证,就是末法。

  也有分法是正法时代有一千年,但无论何种分法,现在都是末法时代。

  佛教自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创建以来,于前500年正法时代传播到锡兰、和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及向北沿丝绸之路在当时的西域各国传播,于公元1世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

  据《四十二章经序》记载,明帝夜梦金人,于是派人赴西域访求佛教,在大月氏国遇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邀请他们来汉,并用白马驮着佛像佛卷共还洛阳。明帝又建白马寺供两位僧人居住。

  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期,大量梵文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中国佛教到隋唐发展到繁荣期,产生了八个宗派,即

  (1)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隋初创于天台山(浙江天台县),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又称法华宗。

  (2)唯识宗:玄奘创立,因宣扬“万法唯识”的理论而得名。

  (3)华严宗:创始人法藏,依《华严经》立宗,故名。

  (4)净土宗:善导创立,因专修阿弥陀佛净土法门而得名。

  (5)禅宗:从初祖迦叶尊者到中国六祖慧能大师,一脉相传继承如来衣钵,六祖大师之后禅宗兴盛人才并出,禅宗内部又分为五宗,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

  (6)律宗:道宣创立。以重视研习戒律而得名。

  (7)三论宗:隋代吉藏创立。龙树《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经典的宗派。主张诸法性空,又名“法性宗”。

  (8)密宗:密是“秘密”的意思,又名“真言宗”(因一般要修密咒),发源于印度。有唐玄宗时期由金刚智及不空两师传入中国后又传入日本的“东密”,又称“唐密”;又有莲花生大士于吐蕃王朝赤松德赞时期传入藏地的“藏密”,分红、黄、白等教派。

  宋朝时代禅宗、净土宗流行。宋代佛教文学艺术高超。说唱为主的“宝卷”在宋代出现并在明清盛行。

  元代皇帝崇奉藏密,规定皇帝受帝师戒再登基。

  明代佛教仍然以禅宗和净土宗为最流行,思想理论上则甚少创新。

  清代帝室也不乏对佛教表示兴趣的君主。清顺治帝干脆就自己舍俗出家了;康熙帝六下江南,凡至名山大寺,往往书赐匾额,他又将明末高僧逐一引入京师;雍正帝对佛教颇有研究,自号“圆明居士”,撰写序文20余篇。他提倡用“周孔”思想指导禅学,从而统一佛教。

  目前中国佛教徒主要是禅净密三宗,寺院多是禅寺,修行则以净土为多数,另外不少汉人对密宗感兴趣。

  佛教在印度于公元十二世纪被入侵的伊斯兰教徒灭亡。现今印度的佛教是十九世纪末期从锡兰传回去的。日本、高丽的佛教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现在佛教已传遍全世界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等都有了佛教徒的踪迹。

  宣化上人在美国旧金山创办的“万佛圣城”和“法界佛教总会”、“国际译经院”等,为美国佛教的第一个僧团。

  二十六、:阅读经典学习佛法的“四依四不依”

  阅读经典学习佛法有“四依四不依”的原则,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依法不依人,虽然在经论中对“法”有不同解释,但一般通指佛经,或佛制律法(戒律),即当有人的观点与经律相冲突的时候,我们应依经典,而不依那个人。

  依义不依语,所谓义是指意义内涵,语是指语言文字,在二者中,应以义为主,因为语言文字只是表达意义内涵的工具。作为工具,语言文字有着一义多词、一词多义等不稳定性,所以阅读佛经应依循语言所指之内涵,而非拘泥于文字。

  依智不依识,要依根本的智慧而不是六识的分别作用。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一般来说,讲无为空法、无相无我、究竟涅槃等的经典是了义经典,讲各种有为法的经典是不了义经。

----------------------------------------------------------------------------------------------------------------

更多道海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带有妄想的佛号,是否也算在积集求生净土的资粮

戒律的伦理精神(如觉法师)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介(通智大和尚)

略谈缘起性空(修明)

吉藏三谛说初探(释如戒)

 

后五篇文章

“觉”开悲智花 “觉”结和谐果(永寿法师)

佛教“智慧”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探讨(心律法师)

感悟风花雪月(素全法师)

大宇宙真理是因果的道理(觉藏法师)

生死的省思——从生死的探索到现代生死学建构课题(慧开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